資源簡介 第二課 開放革新的時代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了解李白、杜甫詩歌的主要藝術風格和成就,知道唐詩在唐代文學領域的重要地位,感受唐代盛世文化的燦爛。了解唐朝雕版印刷術和火藥技術的發展應用情況及意義。(2)能舉例說明唐朝少數民族和外國文化對唐朝飲食、服飾和娛樂等方面的影響,感受唐朝中西互通、多民族交通的特點。2.過程與方法:(1)通過讀圖、史料分析,知道唐朝在文化科技領域的重要成就,感受唐朝燦爛的文化。(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結合實例說明少數民族和外國文化對唐朝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影響,體會唐朝在習俗、風尚等方面中西互通、多民族交通的特點。?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對唐代的科技文化和時代風尚的學習,感受唐代文化的輝煌,形成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感受唐朝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風貌,感悟文化交流互通的重要性。2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經過大半個學期的歷史與社會學科學習,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和綜合分析能力。為教師在教學上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八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教師如果能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能事半功倍。本人所在的學校是農村中學,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有限,多數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主要源于課本。學生在課余查閱資料的途徑有局限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利用現有的資源,挖掘教學潛力。給學生更多的歷史背景資料,通過圖片、史料等制造濃厚的歷史氛圍,使學生產生親臨其境之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印象更加深刻。3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唐朝科技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了解唐朝社會生活的時代風尚。難點:了解唐朝文化成就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和唐朝社會生活方面中外交流民族融合的特點。4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入新課 學生展示課前自制的“丁”字的印刷,并說說雕版印刷術的制作過程。【師】不知道大家對我國古代的雕版印刷術有多少了解呢?以此導入新課。設計意圖:以學生展示的形式導入新課,使學生感到新穎,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其探究欲望。活動2【講授】環節一:唐代的科技和文化 科技領先:雕版印刷術【設問1】:雕版印刷術是在什么時候發明的?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哪一部?說說雕版印刷術發明有何積極意義?《金剛經》【設問2】:對比同學自制的“丁”字印刷效果有何感想?【教學預設】: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設計意圖:通過對比,讓學生體會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落實了情感滲透。2、科技領先:火藥用于軍事唐哀帝時,鄭王番率軍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發機飛火”,燒毀該城的龍沙門. ——宋代路振《九國志》注:唐哀帝(892年-908年)【設問1】從上述史料中,可以知道唐朝在軍事上取得了怎樣的突破?【設問2】火藥發明以后,何時應用于軍事?當時主要有哪些火藥武器?為什么說火藥的發明具有偶然性?【教學預設】唐末; 主要火藥武器有:火箭、火炮等 ; 火藥是煉丹家在煉制丹藥中偶爾發明的【補充】教師說明火藥的影響【師】唐代在天文、歷法、醫學、建筑、農業科技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設問3】回顧舊知,列舉唐代科技成就【教學預設】筒車 曲轅犁設計意圖:通過教師層層引導,使學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文化繁榮:唐詩魯迅和聞一多的兩段話【設問】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唐朝以前的漢,魏時期,詩歌沒有這么繁榮。唐朝以后的宋,元,明,清,詩歌也沒有這么繁榮。到了唐朝,詩歌就空前的繁榮起來,這是為什么呢?【設問】都說唐朝是古代詩歌的“黃金時代”,表現在哪些方面?【設問】唐代兩千多位詩人中被后人稱為“詩仙”、“詩圣”的分別是?學生背誦李白、杜甫的詩歌【設問】 分析“詩仙”、“詩圣”的詩分別有什么特點?分別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風貌?【設問】“詩奴”是誰?為什么要用“敲”字設計意圖:通過背誦唐詩,感受唐朝詩歌的多樣風格和特色。【感悟歷史】唐代科技文化繁榮領先的原因有哪些?(試分別從經濟、政治狀況、政府的態度、對外政策等方面說明)活動3【講授】環節二:唐代的時代風尚 4、社會生活:中西互通,民族融合閱讀教材第97頁內容,思考:(1)少數民族和外國人的到訪對唐朝人的社會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衣、食、娛樂等方面);(2)運用相關史實說明唐朝文化對其他民族或國家的影響。(3)結合上述史實,說一說唐代的習俗風尚體現出怎樣的社會生活特點?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帶著問題去了解唐朝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感受唐朝社會生活方面中外交流民族融合的特點。【感悟歷史】唐代社會風尚中西互通,民族融合的原因有哪些?(試分別從經濟、政治狀況、對外政策、民族政策等方面說明)【感悟歷史】以史為鑒,唐朝的盛世局面的出現對今天我們有何啟示?活動4【講授】(三)課堂小結 活動5【講授】板書設計 ? ? ? ? ? ?科技領先:雕版印刷術、火藥用于軍事唐朝?? 文化繁榮:唐詩? ? ? ? ? ?社會生活:中西互通,民族融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