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日本的大化改新》教案課題 《日本的大化改新》 單元 第二單元 學科 歷史與社會 年級 八年級上學習 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認識日本的民族精神──“神道”、“武士道”精神,樹立求同存異的觀念。 能力目標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問題,讓學生初步嘗試從不同種類的資料中獲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知識目標 了解日本的古代發展歷史和大化改新的歷史背景,知道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意義,分析古代中國文化對日本的深遠影響及日本民族的主要特點。重點 日本的大化改新。難點 古代中國文化對日本的深遠影響及日本民族的主要特點。學法 通過地圖、圖片、材料等的分析,學習知識,提升自己。 教法 通過地圖、圖片、故事等素材來調動學生興趣。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高度發達的文明向周邊地區傳播,形成了中華文明圈。而中國與日本同處東亞,一衣帶水。相對落后的日本處于中華文明圈的邊緣,不斷積極吸收中華文明,促進自身發展。 從中日關系這一問題引起學生興趣。 溫故知新,不斷培養學生正確閱讀的習慣。講授新課 日本的由來 在我國古代,起先稱日本為“倭”,因為日本民族稱“和”,“和”為“倭”的諧音字。“日本”就是“日出之國”的意思。至唐代,倭國是遵照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意見才改國名為日本的。 “日本”一詞即源于此。一般認為,日本國名正式使用始于7世紀。 1世紀前后,開始出現奴隸制國家。 3世紀中葉,日本中部興起一個叫大和的古代國家。 5世紀,大和國統一日本。 你了解日本天皇嗎?請閱讀課本和資料,了解天皇的由來及其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7世紀初,日本首次使用“天皇”稱號。天皇是日本國君主的尊稱,是由大和國最高統治者“大王”改稱而來,傳說是天照大神的后裔。當今日本,天皇是象征性的國家元首。 二、大化改新 背景(原因) 國內社會矛盾十分尖銳 政治:豪強貴族權傾朝野,致使皇權旁落。經濟:世襲大貴族經濟實力強大,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者;大唐王朝高度繁榮,朝鮮半島上的國家也蒸蒸日上;留學生積極宣揚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實行變革。 大化改新的內容: 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實行中央集權。 經濟上: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 法律上:701年,日本編訂第一部律令法典,作為治國基礎。 比較一下,平城京與長安街在城市布局方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宮城都坐北朝南,都有東西兩市、棋盤式街道,朱雀大街名稱與走向相同,等等。平城京的唐招提寺是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后主持興建的。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教及中國文化結合上述資料和圖片,說說這些反映了日本民眾的什么特點? 日本民族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具有善于學習、堅忍服從等特點。 天皇的由來及其對日本的由來 通過閱讀課本,小組討論等方法,理解天皇的由來及其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通過閱讀課本,小組討論等方法,理解大化改新的內容 培養學生“從圖上獲取信息”的綜合分析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歸納總結,培養學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歸納總結,培養學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培養學生“從圖上獲取信息”的綜合分析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歸納總結,培養學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大化改新的影響: 經濟上,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繁榮,手工業發展,商業活躍。 政治上,日本成為依靠“律令”實行統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 莊園和武士階層的出現 大化改新時推行的由國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壞,很多豪強貴族紛紛建立起自己的莊園。 莊園主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爭相蓄養武士,武士階層形成并不斷壯大,在此后的日本歷史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日本歷史上的幕府統治是怎么回事? 從12世紀末開始,武士集團的首領將軍開始控制中央政權,天皇成為傀儡。幕府統治在日本歷時600多年。其實質是封建軍事獨裁統治。 日本這樣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現在卻已是世界經濟大國,從今天我們學習古代日本這段歷史,你有何啟示? 啟示:一個國家或民族應該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和先進文化,要正視自身的不足,積極改革創新,與時俱進 。 通過閱讀課本,小組討論等方法,理解大化改新的影響 通過閱讀課本,小組討論等方法,理解莊園和武士階層的出現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歸納總結,培養學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歸納總結,培養學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課堂小結 依據本節課幻燈片,結果課本,總結本節課內容。 通過本環節,讓學生自己談收獲,了解教學重點、難點的達成度。通過本。 活動,起到鞏固復習的作用板書 (共32張PPT) 第3課 日本的大化改新 請看課本歸納日本的發展過程1. 1世紀前后,出現國家,大和國家最強大2. 5世紀大和統一日本,改稱天皇3. 7世紀中期,社會矛盾尖銳4. 646年 ,大化改新5. 10世紀,形成武士階層日本一衣帶水 一葦可航徐福東渡的傳說 相傳公元前210年,徐福領秦始皇的旨意,率領“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攜帶“五谷子種”,去尋找海中三仙山上的長生不老仙藥。出海那天,秦始皇率文武百官趕來為徐福送行,而徐福卻率船隊東渡到日本定居。那么,徐福東渡是否到了日本?有人認為,徐福東渡確實到了日本,甚至有人提出,徐福到日本后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 徐福受詔群雕(山東青島)日本佐賀縣“徐福上陸地”木制標注漢委奴國王金印 中國東漢光武帝贈給日本"委奴國王"的金印。1784年出土于日本九州福岡縣,現藏福岡市美術館。此印可同中國史書記載相印證,對研究日本古代史和古代中日兩國關系史有極大意義。阿倍仲麻呂紀念碑到唐朝時,中日交流達到了一個高峰哭晁卿衡——李白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望 鄉卅年長安住,歸不到蓬壺。一片望鄉情,盡付水天處。魂兮歸來了,感君痛苦吾。我更為君哭,不得長安住。高僧鑒真。他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 日本是如何學習中國文明的?大 化 改 新時間人物內容意義天皇太政官神祗官宮內省大藏省刑部省兵部省民部省治部省式部省中務省二官八省皇帝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日本平城京唐朝長安城日中日中日中三是日本民族的團隊精神。 “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是一群蟲”,“一個日本人一條蟲,三個日本人是一群龍”,生動概括了中日兩個民族的團隊精神的差異。華人好窩里斗,已成為很多中國人的痼疾。 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探究:材料一:大化改新后的一段時期,在日本文化史上稱為“唐風時代”。日本文人以讀唐詩做漢詩為榮,書法和繪畫也多取法唐代。國學中講授的課程以儒家經典為主。材料二:大化改新大量吸取了唐代的文化制度,但是日本沒有建立宦官制度,也沒有吸收中國傳統的“易姓革命”的思想。材料三:日本在7-8世紀利用漢字創造了本國的字母假名思考:1、當時文化落后的日本對吸收先進中國文化抱什么態度和方法? 2、對正在發展的中國,你認為可以從日本身上學到什么?我們向日本學習什么? 日本是我們永遠潛在的對手,永遠對我們構成巨大威脅。之所以這樣說,一是因為日本半島的特殊自然條件,決定了日本永遠具有向外擴張,改善自身生存環境的強烈欲望。二是因為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的地理位置,和中國大陸良好的自然條件,使得中國大陸始終是日本向外擴張的重要目標。三是,日本民族的特殊性格,他們的團隊精神、憂患意識,始終存在著把自身的擴張欲望變為現實的可能。 主動向外學習的海盜民族在被美國艦隊打開大門以后,日本幕府末年曾流行一個口號,叫做是“師夷之長技以制”。 這一口號,很可能先是由近代中國人提出來,后來才為日本人所借用。可以說,就其口號本身,日本人也是在“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一是日本民族的憂患意識。 他們雖然經濟富有、科技強大,但是日本人沒有染上驕奢淫逸、自以為是、狂傲自大的習氣。因為,日本全民族始終處于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之中。這種民族性格是他們面對外人,能團結一致。面對成績,能保持清醒頭腦,面對強者,能虛心學習。 二是日本民族的學習精神。 當年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敲開中國海門的時候。 日本人也遭受了同樣的屈辱。所不同的是,我們進行了抵抗。而抵抗失敗后,為了保住自身的統治,"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在政治體制上依然采取頑固保守態度。而日本,則沒經過抵抗就打開了國門,認識到東方已經落伍,必須向西方學習。他們潛心研究西方列國的經驗和政治體制,進行了明治維新。沒有經過流血犧牲就完成了向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造。二十年后,就超過了依然保守的中國。二次大戰后,他們更是把向美國學習作為自己的目標。結果從戰后的滿目瘡痍中又崛起了一個經濟強國。 四是日本民族的敬業精神。 對比日本人的工作態度,敬業精神,大多數中國人中的偷奸耍滑者,不但不會感到愧疚,可能還會認為日本人不能理解。偷懶意識、投機取巧心態,已成為很多中國人的思維特征。這是很可怕的。 我們向日本學習,是為了自身的強大,是為了中日永久的和平。如果沒有自身的強大,在日本這樣的民族面前,我們永遠不能安眠。 向日本學習,不是在口頭上激怒他,而是臥薪嘗膽,潛心學習它的長處,彌補我們的劣勢,最終目標是超過它。 1、下列關于遣隋使和遣唐使的敘述正確的是① 中日友好交往源于隋朝 ② 遣唐使次數最多,最具代表性③ 遣唐使團既是外交使團,又是貿易代表團④ 日本不畏艱難的精神是其派遣使節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2、下列關于日本向中國派遣使節原因敘述,不正確的是A、中國和日本同處東亞,一衣帶水 B、中國先進文化對日本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C、日本是中國的藩國 D、日本為吸收先進文化促進自身發展3、大化改新得以順利進行最重要原因是 A、改革措施全面而完備 B、建立了以改革派為首的新政權 C、新政權頒布了完備的法令 D、歸國留學生的支持4、與唐朝的尚書省職能相似的機構是 A、太政官 B、神袛官 C、太宰府 D、中務省5、下列對大化改新作用的敘述正確的是A、氏族豪族的世襲特權得以保留B、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C、天皇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D、日本成為資本主義國家6、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留學生起了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體現在A、促進了雙方科學技術的發展B、推動了大化改新的進行C、促進了日本文化的進步D、搭起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梁7、日本第一次向隋朝派遣使節是在A、581年 B、607年 C、618年 D、645年8、下列屬于大化改新內容的有① 土地屬于國家,實行“班田收授法”② 承認土地私有和土地買賣③ 改革行政制度,實行中央集權④ 強制普及初等教育A、① ③ B、② ④ C、② ③ D、① ④9、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標志性事件是A、大和統一 B、大化改新 C、幕府統治的建立 D、大和興起一、遣隋使和遣唐使1、是什么使得日本派遣使者來中國成為可能? 條 件:1)兩國同處于東亞,一衣帶水。3)日本自身的努力(為了達到目的不畏艱險的精神)。2)中國比較先進,具有極大的吸引力。2、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懷著什么目的來中國?學習中國的先進文明,促進自身發展。3、過程:4、作用:2)促進日本社會文化發展1)促進中日文化交流607年第一次派遣隋使;共派遣隋使4次,派遣唐使19次 目 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3日本的大化改新.doc 日本的大化改新.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