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六年級科學導學案 課題蠟燭的變化課型實驗探究課課時1課時授課教師目標導學學習目標1、能從蠟燭熔化和燃燒的現象中,發現物質變化的主要特征。2、學會用實驗的方法搜集物質變化的證據,并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3、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沒有變成新的物質;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重點、難點重點:通過蠟燭熔化和燃燒的實驗,認識物質的兩類變化。難點:尋找證據判斷物質變化的種類。知識鏈接 本課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斷變化的。選取學生熟悉的蠟燭作為研究對象,借助蠟燭受熱熔化、受冷凝固、燃燒發光等一系列現象,揭示變化的兩種基本類型。學法指導小組合作實驗、觀察、討論、交流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分組實驗用的鐵三角架、酒精燈、蒸發皿、火柴、干燥的燒杯、鐵片、試管夾、澄清的石灰水、攪拌棒、白醋、堿塊、白糖。學生準備:廢舊易拉罐、生雞蛋、塑料管、蠟燭。導 學 案師生隨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組班展示教師點撥鞏固練習導學一 談話導入1、談話: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在不斷變化的。大自然中物質的變化是各種各樣的:例如種子發芽、開花、結果;動物出生、長大、死亡;水的三態變化……說說你還知道哪些物質的變化?導學二 研究物質的變化。1、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蠟燭,盡可能多的說出蠟燭的特點。 2、給蠟燭加熱。3、做蠟燭加熱和冷卻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4、仔細觀察蠟燭燃燒時有什么現象發生。5、將觀察到的加熱和點燃蠟燭的現象寫在活動記錄上。 6、比較蠟燭熔化、凝固和蠟燭燃燒的不同,歸納出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是外形和狀態的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另一類生成了新的物質,證據可以從顏色改變、產生沉淀、發光發熱等現象中尋找。 7、小結:只是形態的變化,沒有產生新物質的變化叫物理變化,生成了新的物質的變化叫化學變化。導學三 尋找證據,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屬于哪一種變化。 1、學生討論分析以下物質的變化屬于哪一類,為什么? 生雞蛋變成熟雞蛋、面粉做成饅頭、火柴燃燒、水的三態、鐵水變成鋼錠、易拉罐壓扁、樹葉變黃、堿水滴入白醋等。 2、討論研究后把結論填在書上,并說出你的證據。 導學四 鞏固小結,拓展應用1、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2、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是形態的變化(物理變化)?哪些現象是產生新物質的變化(化學變化)? 課堂檢測一、分一分:給這些變化分分類。給蠟燭加熱 點燃蠟燭 砸易拉罐 往堿中倒入醋 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氣二、下面這些現象屬于哪一種變化?你的依據是什么? 三、填空 物質的變化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僅僅是 形態 的變化,沒有產生新物質 ;另一類是產生新物質 的變化,這類變化常常可以從顏色的改變、產生氣泡或沉淀、發光發熱等現象表現出來。課堂反思燃燒蠟燭,觀察所發生的變化。這個實驗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教學時應帶領學生分步操作,通過實驗操作,讓學生親身感覺的蠟燭燃燒后產生了新物質。五年級上學期在學習《呼吸和循環》單元時,學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鑒別。這個實驗,我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干燥的燒杯、內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燒杯底部的一些現象,并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學生興趣很濃,教學效果良好。 自我評價: 小組評價: 老師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