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二框題 追尋高雅生活一、學習目標:1、掌握培養高雅情趣的四種方法,懂得如何追尋高雅生活。2、知道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的作用3、正確認識好奇、從眾心理二、學習重點:如何培養高雅的生活情趣三、自主學習:(要求;自己閱讀教材,找到下列問題的答案)1、高雅的生活情趣不是 的。它來源于2、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追求 的生活情趣。3、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有什么作用?4、如何認識從好奇與從眾心理?5、青少年學生的基本任務和主要生活內容是什么?6、豐富的文化生活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7、在追求 的過程中,我們的情感世界,總能在無形中受到陶冶,提升為 。高尚的情操表現在 、 、、 。8、青少年如何培養高雅的生活情趣?四、合作探究:1、任務一:閱讀教材P75的探究活動,說說你身邊有風趣和幽默的人嗎?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對培養高雅生活情趣有什么好處?2、任務二:關于好奇與從眾:閱讀分析P76探究和P77探究活動(1)好奇心強是好事嗎?怎樣全面看待它?好奇心對我們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有什么影響?(2)林林的做法和李妮的想法對嗎?為什么?3、任務三:豐富的文化生活學生討論下列現象,回答這些文化生活對嗎,為什么:(1)通宵打撲克,玩電子游戲(未做到文明化、科學化)(2)剛剛吃過飯就到操場踢球。(未做到知識化、科學化)(3)因為熬夜看小說,第二天上課遲到(未做到科學化)五、當堂檢測:1、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有利于我們調適情緒,陶冶情操,追求美好人生。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條件是( )A.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 B.悲觀失望的生活態度C.放蕩不羈的生活態度 D.與眾不同的生活態度2、著名學者胡適在某次演講中引用孔子、孟子的話時,稱之為“孔說”“孟說”,在發表自己的見解時,則稱之為“胡說”。這個故事說明胡適( )A.過于謙虛,缺乏自信 B.狂妄自大,不能正確認識自己C.懂得自尊,具有自知之明 D.幽默風趣,具有高雅的生活情趣3、高雅的生活情趣不是天生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陶冶。下面對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說法正確的是( )A.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就能陶冶高雅的生活情趣B.搞好了自己的學習,自然就陶冶了高雅的生活情趣C.豐富文化生活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唯一途徑D.陶冶高雅的生活情趣,要有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4、活動與探究題: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可以說是一個“萬能科學家”。錢學森的專業是航空工程,飛機設計,他不僅對空氣動力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孜孜不倦地研究,而且他和鐵道工程、工程控制論、物理力學和系統工程等也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愛好文學,學過繪畫,學過小提琴。錢學森說過:“正是音樂藝術里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豐富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學會藝術的廣闊的思維方法,或者說,正是因為我受到了這些方面的藝術熏陶,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寬一點,活一點。”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上述事例說明了什么?(4分)(2)中學生應該怎樣培養自己的情趣?(6分)(3)豐富的文化生活是陶冶情趣、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徑。你打算怎樣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6分)答案:自主學習:1、 天生,對生活的熱愛,對生活的和美的感受,2、 高雅3、 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條件。樂觀的人,思維活躍,活潑開朗,富有幽默感,對學習、事業與前途充滿信心。他們往往更能體會生活中的美好,更多的感受生活中的情趣,從而在生活中培養高雅的情趣。4、 好奇心是興趣的起點,青少年正處在興趣的高峰期,我們要善于將好奇心轉化為濃厚興趣,從而培養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從眾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溜”,從眾心理具有兩重性,其積極的一面在于它有利于學習他人的智慧和經驗,擴大自己的視野,消極的一面,盲目從眾會使我們陷入庸俗的生活情趣中,不利于我們身心的健康發展。5、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德智體美各方面發展和提高自己。6、豐富的文化生活,是陶冶情操、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徑。豐富文化生活的方法:在學好課堂知識的基礎上,努力擴大知識面,拓展活動的領域。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身體條件和時間的可能性,更多地選擇不同的文化生活內容,從豐富的文化生活中,領略生活的真正意義和情趣。7、生活情趣 情操。熱愛祖國的情感、愛護集體的情感、承擔責任的情感,匡扶正義的情感8、樂觀幽默的生活態度,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條件。要善于將好奇心轉化為濃厚興趣,從而培養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豐富的文化生活,是陶冶情操、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徑。善于提升情趣,陶冶情趣。活動探究題答案(1)正是強烈的好奇心使錢學森不斷的探究,最終取得成功。而豐富的文化生活是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