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導學案 課型 新授課 課題 第3課《古代印度》 年級 九年級主備人 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 【學習目標】1、識記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2、識記印度森嚴的種姓制度內容與等級特點,并分析其影響;(重點、難點) 5、佛教創立的時間、地點、創始人、教義等基本史實。分析佛教迅速發展和傳播的原因。(重點、難點)【課堂教學流程】【學案自學 梳理知識】 任務一:【自學識記】結合教材,自主學習,完成下列知識點。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古代印度位于今天的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于 流域。 (2)印度河發源于 高原,流經今 境內,入 海,水量豐沛。 (3)約公元前 年左右,印度北部逐漸出現了由 人建立的小國家。 (4)古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是在 。它的首都是 ,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5)世界上廣泛應用的“阿拉伯數字”起源于 。 2.森嚴的種姓制度 (1)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 ”。它分為 、 、 、 四個等級。出了這四個等級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 。 (2)種姓制度各等級之間 , 。 3.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1)佛教創立于公元前 世紀,創始人 ,后被稱為“ ”。 (2)佛教提出“ ”,一度成為印度的國教。公元前3世紀后,開始外傳。公元前 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中國 ,再傳入內地。后又傳到 、 和越南等國。 【互助探究 生成能力】 任務二:【合作探究】 簡述古代印度文明興起、強盛、衰落的過程; 任務三:【合作探究】 1.閱讀下列材料說出: 材料一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在內部逐漸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一種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 材料二 殺害婆羅門者應損毀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殺1個剎帝利,[應立誓守戒] 6年,并交出1000頭母牛和1頭公牛。 殺1個吠舍,[應同樣立誓守戒] 3年,并交出100頭母牛和1頭公牛。 殺1個首陀羅,[應同樣立誓守戒] 1年,并交出10頭公牛和1頭母牛。 (1)古印度社會中存在的等級制度是什么? (2)材料中的“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分別屬于哪些階層,職責和義務分別是什么? (3)材料中地位最高和地位最低的分別是哪一階層,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2.閱讀教材說出印度種姓制度的特點是什么?并思考分析其對印度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任務四:【合作探究】 從佛教產生的背景、教義等方面,分析佛教迅速發展和傳播的原因。 【精講點撥 總結歸納】 任務六:【動動手】動手制作本課知識結構圖。 【檢測提升 鞏固新知】 1.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于流域是( ) A.印度河 B.恒河 C.尼羅河 D.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2.(2018廣東深圳期末)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以后,在印度社會上形成的哪種制度與傳統,給后世印度社會帶來了不良影響( ) A.建立眾多奴隸制小國 B.把印度被征服的原住民變成奴隸 C.實行種姓制度 D.實行重商輕農政策 3.在古印度的《摩奴法典》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切生物中最優秀的是動物,在動物中最優秀的是有理性的動物,在一切有理性的動物中最優秀的是人,在一切人中間最優秀的是_____。”這段話的橫線處內容應是( ) A.剎帝利 B.婆羅門 C.吠舍 D.首陀羅 4.在古代印度,有一戶人家,在城里擁有自己的住房,開著一家棉布店,同時銷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認為這戶人家屬于哪個等級( )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 5.阿育王是印度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國王之一,在位時期印度達到全盛。他在印度種姓制度中所屬的等級應該是( )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 6.下圖所示為印度的某種制度,它的實質是( ) A.維護奴隸主利益的嚴格的等級制度 B.維護平民利益的民主制度 C.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制度 D.該制度下,人人平等,沒有階級之分 7.下列對印度種姓制度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A.是為了維護奴隸主的統治地位而采用的一種制度 B.是古印度在向奴隸社會過渡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制度 C.是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逐漸建立的 D.各個等級中雖有高低貴賤之別,但可以互通婚姻,差別不大 8.(2018內蒙古磴口期末)2017年6月18日,印度以所謂的“保護不丹”為由非法進入西藏洞朗地區而導致中印兩國一度在洞朗地區緊張對峙。中印同屬亞洲文明古國。下列與印度文明有關的是( ) ①佛教②種姓制度③太陽歷④《漢謨拉比法典》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課后思】 1(共25張PPT)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3課《古代印度》教學課件新知導入同學們,《西游記》中唐生師徒要去哪里取真經呢?他們信奉的是什么教派,該教派是如何產生的呢?學習目標目標1:結合電子教材或者教材,識記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印度文明遺址名稱、種姓制度的內容、佛教創立的時間、地點、創始人、教義等基本史實。目標2:聯系所學,比較亞非文明古國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相同之處即對古代亞非文明的影響;目標3:簡述印度文明興起、強盛、衰落的過程;目標4:識記印度種姓的內容與等級特點,并分析其影響;(重點、難點) 目標5:從佛教產生的背景、教義等方面,分析佛教迅速發展和傳播的原因。(重點、難點) 自主學習【自學識記】結合教材,識記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印度文明遺址名稱、種姓制度的內容、佛教創立的時間、人物、教義等基本史實。合作探究古代印度現代印度古代印度是一個歷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印度的名稱起源于印度河,中國古代稱它為“身毒”或“天竺”。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發源于哪里?歸納其發展歷程是什么?公元前23世紀—前18世紀公元前1500年前左右公元前324—前187年南亞印度河流域出現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城市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一些小國孔雀王朝,鼎盛時期后來多次受到外來民族的侵擾新知講解哈拉巴遺址摩亨佐·達羅遺址鼎盛時期:孔雀王朝時期(前324-前187)孔雀王朝王宮遺址孔雀王朝(約公元前324年-約前188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國著名的奴隸制王朝 [1] ,因其創建者旃陀羅笈多出身于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而得名。約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羅·巽伽所殺,孔雀帝國正式結束,該王朝是第一個基本統一印度的政權。合作探究阿育王(Ashoka,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約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頻頭娑羅王之子,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君王。梵天婆羅門(第一等級)剎帝利(第二等級)吠 舍(第三等級)首陀羅(第四等級)祭司貴族 掌握神權國王、武士、官吏 把持國家軍事和行政大權 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從事農業、畜牧業、商業被征服者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手工業,為前三個等級服務 在這四個等級之外,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新知講解合作探究 種姓制度的實質和影響是什么?實質:是貴族統治的工具,是保護奴隸主特權的一種等級制度。影響:種姓制度激化了社會矛盾。隨著社會的發展,種姓制度日益引起人們的不滿,反對婆羅門特權的情緒不斷高漲。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 當今種姓制度雖已廢除,但對印度社會仍有影響。種姓等級金字塔示意圖首陀羅吠 舍剎帝利婆羅門種姓制度的特點:1、種姓界限森嚴;2、種姓職業世襲;3、種姓實行內婚。釋迦牟尼創立佛教菩 提 樹 相傳佛陀就在這棵菩提樹下悟道六年新知講解佛教的創立:背景:時間:創始人:種姓制度激化了社會矛盾。隨著社會的發展,種姓制度日益引起人們的不滿,反對婆羅門特權的情緒不斷高漲。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公元前6世紀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 佛陀說法 佛陀坐像佛教的傳播:印度中亞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越南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柬埔寨等原因社會基礎:早期佛教承認種姓制,但是不信奉婆羅門的神,尤其反對婆羅門在政治上的特權地位,因此得到剎帝利和一些吠舍富人的支持,也符合印度勞動人民的切身利益,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勞動人民的精神寄托:佛教宣揚眾生平等,教人消滅欲望,忍耐順從,以求進入極樂世界,這對渴望解除苦難的勞動人民來說,是一種精神寄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統治者擁護:佛教并不反對奴隸制,它所宣揚的“忍耐順從”有利于維護奴隸主的統治,因此被統治者所接受,并大力提倡。拓展提高想一想:深受印度佛像藝術影響的中國石窟有哪些?佛教是何時傳入中國的,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什么?云岡石窟西漢傳入中國龍門石窟云岡石窟白馬寺課堂總結達標訓練1.閱讀下列材料說出:(1)古印度社會中存在的等級制度是什么?(2)材料中的“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分別屬于哪些階層,職責和義務分別是什么?(3)材料中地位最高和地位最低的分別是哪一階層,判斷的依據是什么?(2)(3)答案見以上內容。材料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在內部逐漸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一種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材料二殺害婆羅門者應損毀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殺1個剎帝利,[應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000頭母牛和1頭公牛。 殺1個吠舍,[應同樣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頭母牛和1頭公牛。 殺1個首陀羅,[應同樣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頭公牛和1頭母牛。等級制度種姓制度2.閱讀教材說出印度種姓制度的特點是什么?并思考分析其對印度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種姓界限森嚴種姓職業世襲種姓實行內婚特點不利于印度的統一和團結,使社會四分五裂,人民之間缺乏團結。在歷史上,為異族入侵提供了有利條件。種姓制度實行職業世襲,把生產限制在一個小小的范圍內,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謝謝觀賞!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人教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第3課《古代印度》同步訓練試卷(解析版)一、選擇題1.建筑是凝固的藝術。下列世界古代建筑中,屬于兩河流域的是( )A.空中花園 B.故宮 C.長城 D.金字塔【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空中花園是兩河流域的古代建筑代表,A符合題意;故宮、長城是中國的,BC不符合題意;金字塔是古埃及的文明象征,D不符合題意。所以B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2.兩河流域出現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是在( )A.約公元前3500年 B.約公元前2400年 C.約公元前1800年 D.約公元前3100年【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兩河流域南部逐漸產生了一些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小國之間混戰不止。所以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 。3.“許多反映兩河流域文明的珍貴文物曾在戰爭中遭到破壞”。其中的“兩河”指的是( )①尼羅河 ②幼發拉底河 ③底格里斯河 ④黃河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894年,兩河流域建立了古巴比倫王國,兩河流域的兩河是指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②③符合題意;尼羅河孕育的是古埃及文明,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①④不符合題意。所以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睛】注意掌握四大文明古國的發源河流。4.大河流域孕育了燦爛的古代人類文明。下列圖片與古印度文明有關的是( )A.B.C.D.【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可知,公元前6世紀佛教產生于古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成為釋迦牟尼,提出“眾生平等”,故D符合題意;甲骨文和司母戊鼎是古代中國的文明成果,故AB不合題意;古代埃及發明象形文字,故C不合題意。故此題選D。5.“首陀羅的職責只有一個,那就是順從地服務于其他三個種姓。”材料反映的是( ) A.古埃及奴隸制度 B.《漢漠拉比法典》 C.古印度種姓制度 D.古代中國的分封制【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可知,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掌握神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干最低賤的職業,故C符合題意;題干沒有涉及古埃及奴隸制度、《漢漠拉比法典》、古代中國的分封制,故ABD不合題意。故此題選C 。6.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按照地理方位從西到東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A.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王國、古代印度、古代中國B.古代中國、古代巴比倫王國、古代印度、古代埃及C.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倫王國、古代中國D.古代中國、古代印度、古代巴比倫王國、古代埃及【答案】A【解析】依據所學可知,亞非大河流域出現的四大文明古國,按照地理位置從西到東的排列順序是古埃及、古巴比倫王國、古印度、古代中國。在亞非文明古國圖,自東向西依次為長江、黃河流域的古代中國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明,兩河流域的古代巴比倫文明,最西端是尼羅河流域的古代埃及文明,所以A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B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7.2018年印度總理莫迪訪問中國,與習近平總書記在東湖茶敘,譜寫了中印關系的新篇章。印度是世界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下列關于古代印度文明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成為印度的主要居民B.孔雀帝國在阿育王時代國力鼎盛C.印度等級制度把印度居民從高到低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D.在古印度,佛教主張的“眾生平等”與種姓制度的規定是一致的【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可知,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 把印度居民從高到低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為了反對種姓制度,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主張“眾生平等”,故D表述錯誤,符合題意;中亞的雅利安人進人南亞次大陸,成為印度的主要居民、孔雀帝國在阿育王時代國力鼎盛、印度等級制度把印度居民從高到低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表述正確,故ABC不合題意。故選D。8.下列以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而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有( )①雅典:帕特農神廟 ②中國:敦煌莫高窟 ③尼泊爾:佛祖誕生地蘭毗尼 ④法國:巴黎圣母院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答案】A【解析】依據所學可知,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古代希臘建筑藝術的代表,與佛教無關,故含有①的BD不合題意;法國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與佛教無關,故含有④的C不合題意;喬達摩.悉達多創立了佛教,他出生在尼泊爾的蘭毗尼;中國的敦煌莫高窟集建筑、雕塑、壁畫于一體,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藝術寶庫,以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而聞名,②③符合題意,故A符合題意。故此題選A。9.“諸神以原人為犧牲而加以分割的時候,從他的口產生了婆羅門,從他的手臂產生了剎帝利,從他的腿產生了吠舍,從他的腳產生了首陀羅。”這段材料反映了古代印度社會的哪種制度( )A.種姓制度 B.君主專制制度 C.分封制 D.宗教等級制【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諸神以原人為犧牲而加以分割的時候,從他的口產生了婆羅門,從他的手臂產生了剎帝利,從他的腿產生了吠舍,從他的腳產生了首陀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段材料反映了古代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干最低賤的職業,A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不是君主專制制度,排除B;分封制是西周的制度,不是古代印度社會的制度,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不是宗教等級制度,排除D。故選A。10.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于社會特殊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寄托著人們對命運的期望和對人生的關注,正確的宗教信仰能指導、修正、支配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世界三大宗教創立的先后順序是①道教 ②佛教 ③伊斯蘭教 ④基督教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印度,其創始人為釋迦牟尼。伊斯蘭教在公元七世紀由麥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上首先興起。基督教產生于1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中。所以世界三大宗教創立的先后順序是②④③。所以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睛】解決本題的關鍵首先要掌握世界三大宗教包含哪些,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不在世界三大宗教之列。11.印度種姓制度中,下列選項符合當時手工業者身份的是( )A.掌管祭祀 B.掌管行政權力 C.與國王的女兒通婚 D.為前二個等級服務【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印度的種姓制度將分為四個等級,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為前二個等級服務符合手工業者的身份,D符合題意;第一等級是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掌管祭祀不符合手工業者身份,排除A;等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掌握國家的軍事、行政大權,掌管行政權力不符合手工者的身份,排除B;種姓制度的各等級之間高低貴賤有別,下一等級的人沒有權利從事高一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能通婚,與國王的女兒通婚不符合手工業者的身份,C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ABC都不符合題意,故選D。【點睛】題干“印度種姓制度中,下列選項符合當時手工業者身份”是解題的關鍵,手工業者屬于第三等級吠舍,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12.大河流域孕育了燦爛的古代人類文明。下列圖片與古印度文明有關的是( )A.B.C.D.【答案】C【解析】依據課本所學,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時代相襲。種姓制度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并對后來印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不良影響。C項符合題意;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代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A項不合題意;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司母戊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B項不合題意;D是《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圖,為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D項不合題意。由此可知ABD三項不合題意,故選擇C。【點睛】“古印度文明”是解題的關鍵,識別圖片A是胡夫的金字塔,是古埃及的文明;B是司母戊方鼎,是中國商朝的青銅器;C是種姓制度等級圖,是古代印度的等級制度;D是《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的法律。可確定答案C。13.如圖反映的佛教傳播情況開始出現于( )A.約公元前2200年 B.公元前6世紀 C.公元前3世紀 D.公元前1世紀【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可知,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公元前3世紀,佛教向南,傳入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向北,經中亞地區傳入中國新疆及中國大部分地區,伴隨著中國的文化影響力,向朝鮮、日本傳播,故C符合題意;約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1世紀表述錯誤,故AD不合題意;公元前6世紀佛教在印度誕生,故B不合題意。故此題選C。14.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符合哪種宗教的教義(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蘭教 D.道教【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世紀時產生于巴勒斯坦一帶的基督教,創始人是耶穌,他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基督教對后世影響深遠,我們今天使用的公元紀年就是以傳說中“耶穌出生”那年算起的,而耶穌出生的時間12月25日也成為一個重要的節日——圣誕節。故A符合題意。BCD與“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無關。故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點睛】解答本題需要識記三大宗教的創始人、教義、向外傳播及影響。二、綜合題15.材料題材料一:“國王應極力使吠舍與首陀羅執行自己的勞動,因為他們逃避自己的義務時,則使整個世界動搖。”剎帝利無婆羅門不能幸福,婆羅門無剎帝利不能昌盛。材料二:“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但不反對奴隸制度。它一度成為印度的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并在東亞地區廣泛傳播。”(1)材料一的法典出自古代哪個地區?該條文反映了什么制度?這部法典有關規定的實質是什么?【答案】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維護奴隸主的統治。【解析】第一問依據材料信息“國王應極力使吠舍與首陀羅執行自己的勞動,因為他們逃避自己的義務時,則使整個世界動搖。”可知,此法典出自古代印度;第二問依據所學可知,古代印度盛行種姓制度;第三問依據所學可知,這部法典有關規定的實質是維護奴隸主的統治。(2)將材料一中提到的四個種姓的地位從高到低進行排列?【答案】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解析】依據所學可知,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掌握神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干最低賤的職業。(3)材料二與哪一宗教有關?此宗教創始人是誰?此宗教的教義是什么?【答案】佛教;宣揚眾生平等,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任由欲望,因此只有消滅欲望,忍耐服從,才能到達極樂世界。【解析】第一問依據材料信息“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但不反對奴隸制度”可知,此內容與佛教有關;第二問依據所學可知,公元前6世紀佛教產生于古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教義是宣揚眾生平等,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任由欲望,因此只有消滅欲望,忍耐服從,才能到達極樂世界。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但不反對奴隸制度。宣揚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各種欲望,因此只有消滅欲望,忍耐順從,刻苦修行,才能到達極樂世界。材料二:古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階級關系的變化,導致思想領域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就是代表不同階級或階層的新思潮和新宗教的出現……當時的新思潮、新教派,在佛教文獻中被稱為“外道異學”。據說當時有“大大師”“六十二見”或“九十六種外道”。——《世界上古中古史》 (1)材料一是哪一宗教的教義?請寫出它產生的地區及創立者。【答案】佛教。古代印度;喬達摩·悉達多。【解析】依據材料一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6世紀,古代印度社會矛盾尖銳,佛教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誕生了,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2)材料一的宗教宣揚“眾生平等”是針對哪一制度? 【答案】種姓制度。【解析】依據所學可知,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婆羅門;第二等級剎帝利;第三等級吠舍;第四等級首陀羅,這是森嚴的奴隸制等級制度,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就是針對的種姓制度。(3)材料二中古印度出現的“代表不同階級或階層的新思潮和新宗教”類似于我國古代哪一局面? 【答案】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解析】依據所學可知,材料二中古印度出現的“代表不同階級或階層的新思潮和新宗教”類似于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斗艷的局面,被稱為百家爭鳴。(4)根據材料鏈接所學知識,請你談談古代印度佛教的傳播情況。【答案】公元前3世紀后,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內地。后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佛教往南經錫蘭,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解析】根據材料的內容,依據所學可知,公元前3世紀后,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內地。后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佛教往南經錫蘭,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17.(題文)古代印度包括整個南亞次大陸,這里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的發源地。勤勞的印度人在這里創造出了具有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第一等級婆羅門……第二等級剎帝利……第三等級吠舍……第四等級首陀羅……材料二 它由公元前6世紀的一位釋迦族王子所創,宣揚“眾生平等”,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須消滅欲望,刻苦修行。(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古代印度的哪種制度?據材料一概括該制度的實質?【答案】種姓制度。古代世界最森嚴、最復雜的等級制度。【解析】第一問,依據材料一信息“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第一等級婆羅門……第二等級剎帝利……第三等級吠舍……第四等級首陀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雅利安人進人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在這一制度中,最高等級是婆羅門,掌管祭祀;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是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所以,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第二問,依據材料一信息“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可知,種姓制度的實質是古代世界最森嚴、最復雜的等級制度。(2)材料二描述的宗教是什么?該宗教為什么能夠成為印度的國教?【答案】佛教。佛教倡導在佛門之內眾生平等,接納低種姓社會成員入教,這對于婆羅門教宣揚的種姓不變論是一定程度的否定,因此受到很多人,包括世俗統治者的歡迎,一度成為古代印度的國教。【解析】第一問,依據材料二信息“它由公元前6世紀的一位釋迦族王子所創,宣揚‘眾生平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的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所以,材料二描述的宗教是佛教。第二問,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早期佛教反對種姓制度,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因而也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教義通俗易懂,信仰的民眾日益增多,包括世俗統治者的歡迎,一度成為印度的國教。(3)結合所學,試評價印度的種姓制度。【答案】種姓制度是婆羅門與剎帝利這兩個等級維護自身統治的有效工具,它固化了社會的不平等狀態,嚴格束縛了印度社會的發展。【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統治階級特別是婆羅門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設立并堅持的一種極度不平等的社會制度,是婆羅門與剎帝利這兩個等級維護自身統治的有效工具,它固化了社會的不平等狀態,這種社會制度的延續嚴重影響了印度社會的發展,致使印度長期存在嚴重的社會分化。【點睛】解題的關鍵需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解第(1)題的關鍵是根據信息“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第一等級婆羅門……第二等級剎帝利……第三等級吠舍……第四等級首陀羅”,可由此判斷描述的是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解第(2)題的關鍵是根據信息“它由公元前6世紀的一位釋迦族王子所創,宣揚‘眾生平等’”,可由此判斷描述的是佛教。根據佛教的特點和宣揚的教義,使它一度成為印度的國教,它成為麻痹人民斗志的一種工具。解第(3)的關鍵是需熟知種姓制度產生背景和實質,種姓制度從它產生開始有它的積極作用,即穩定了社會各階級,但是在隨著社會的發展,種姓制度的消極作用則日漸明顯,它成為婆羅門和剎帝利維護自身統治的有效工具。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對于印度的影響十分的深遠,致使印度長期存在嚴重的社會分化。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人教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第3課《古代印度》同步訓練試卷(原卷版)一、選擇題1.建筑是凝固的藝術。下列世界古代建筑中,屬于兩河流域的是( )A.空中花園 B.故宮 C.長城 D.金字塔2.兩河流域出現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是在( )A.約公元前3500年 B.約公元前2400年 C.約公元前1800年 D.約公元前3100年3.“許多反映兩河流域文明的珍貴文物曾在戰爭中遭到破壞”。其中的“兩河”指的是( )①尼羅河 ②幼發拉底河 ③底格里斯河 ④黃河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點睛】注意掌握四大文明古國的發源河流。4.大河流域孕育了燦爛的古代人類文明。下列圖片與古印度文明有關的是( )A.B.C.D.5.“首陀羅的職責只有一個,那就是順從地服務于其他三個種姓。”材料反映的是( ) A.古埃及奴隸制度 B.《漢漠拉比法典》 C.古印度種姓制度 D.古代中國的分封制6.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按照地理方位從西到東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A.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王國、古代印度、古代中國B.古代中國、古代巴比倫王國、古代印度、古代埃及C.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倫王國、古代中國D.古代中國、古代印度、古代巴比倫王國、古代埃及7.2018年印度總理莫迪訪問中國,與習近平總書記在東湖茶敘,譜寫了中印關系的新篇章。印度是世界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下列關于古代印度文明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成為印度的主要居民B.孔雀帝國在阿育王時代國力鼎盛C.印度等級制度把印度居民從高到低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D.在古印度,佛教主張的“眾生平等”與種姓制度的規定是一致的8.下列以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而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有( )①雅典:帕特農神廟 ②中國:敦煌莫高窟 ③尼泊爾:佛祖誕生地蘭毗尼 ④法國:巴黎圣母院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③9.“諸神以原人為犧牲而加以分割的時候,從他的口產生了婆羅門,從他的手臂產生了剎帝利,從他的腿產生了吠舍,從他的腳產生了首陀羅。”這段材料反映了古代印度社會的哪種制度( )A.種姓制度 B.君主專制制度 C.分封制 D.宗教等級制10.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于社會特殊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寄托著人們對命運的期望和對人生的關注,正確的宗教信仰能指導、修正、支配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世界三大宗教創立的先后順序是①道教 ②佛教 ③伊斯蘭教 ④基督教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11.印度種姓制度中,下列選項符合當時手工業者身份的是( )A.掌管祭祀 B.掌管行政權力 C.與國王的女兒通婚 D.為前二個等級服務12.大河流域孕育了燦爛的古代人類文明。下列圖片與古印度文明有關的是( )A.B.C.D.13.如圖反映的佛教傳播情況開始出現于( )A.約公元前2200年 B.公元前6世紀 C.公元前3世紀 D.公元前1世紀14.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符合哪種宗教的教義(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蘭教 D.道教二、綜合題15.材料題材料一:“國王應極力使吠舍與首陀羅執行自己的勞動,因為他們逃避自己的義務時,則使整個世界動搖。”剎帝利無婆羅門不能幸福,婆羅門無剎帝利不能昌盛。材料二:“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但不反對奴隸制度。它一度成為印度的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并在東亞地區廣泛傳播。”(1)材料一的法典出自古代哪個地區?該條文反映了什么制度?這部法典有關規定的實質是什么?(2)將材料一中提到的四個種姓的地位從高到低進行排列?(3)材料二與哪一宗教有關?此宗教創始人是誰?此宗教的教義是什么?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但不反對奴隸制度。宣揚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各種欲望,因此只有消滅欲望,忍耐順從,刻苦修行,才能到達極樂世界。材料二:古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階級關系的變化,導致思想領域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就是代表不同階級或階層的新思潮和新宗教的出現……當時的新思潮、新教派,在佛教文獻中被稱為“外道異學”。據說當時有“大大師”“六十二見”或“九十六種外道”。——《世界上古中古史》 (1)材料一是哪一宗教的教義?請寫出它產生的地區及創立者。(2)材料一的宗教宣揚“眾生平等”是針對哪一制度? (3)材料二中古印度出現的“代表不同階級或階層的新思潮和新宗教”類似于我國古代哪一局面? (4)根據材料鏈接所學知識,請你談談古代印度佛教的傳播情況。17.(題文)古代印度包括整個南亞次大陸,這里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的發源地。勤勞的印度人在這里創造出了具有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第一等級婆羅門……第二等級剎帝利……第三等級吠舍……第四等級首陀羅……材料二 它由公元前6世紀的一位釋迦族王子所創,宣揚“眾生平等”,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須消滅欲望,刻苦修行。(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古代印度的哪種制度?據材料一概括該制度的實質?(2)材料二描述的宗教是什么?該宗教為什么能夠成為印度的國教?(3)結合所學,試評價印度的種姓制度。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教學視頻:佛教的傳播h264_720x576_800k.mp4 教學視頻:印度的種姓制度是怎么回事h264_720x576_800k.mp4 教學視頻:四大文明古國:印度河文明h264_720x576_800k.mp4 第3課《古代印度》同步訓練(原卷版).doc 第3課《古代印度》同步訓練(解析版).doc 第3課《古代印度》導學案.doc 第3課《古代印度》教學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