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27張PPT。教學課件 歷史與社會 九年級上冊 RJ第三單元 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綜合探究三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和作用1931.9.181932.1.181937.7.71941.6.221938年春1940.8至1941.11939.9.11941.12.71942.1.11944.6.61945.51945.8.15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七七事變1937.9月下旬平型關戰役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德國突襲波蘭,二戰爆發德國突襲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諾曼底登陸德國法西斯被打敗,歐洲戰事結束一、回顧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1.中國抗日戰爭的進程 從年代尺中重大事件的對比看出,在二戰中,哪國戰場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 中國戰場,從1931年開始局部抗戰時間長達14年,從1937年全面抗戰到抗戰勝利時間長達8年。結合中國抗日戰爭進程,從以下方面進行歸納: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7年,“七七”事變14年(1931—1945)6 000多億美元3 500多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1939年9月1日6年9 000多萬4萬億美元比較中國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合以上數字,列出實例說明你對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理解。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傷亡最大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中,中國戰場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傷亡最大。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英勇戰斗,贏得了民族的解放,更贏得了世界的尊敬。思考:標志太平洋戰爭爆發是哪一年的什么事件?這一戰場的開辟前后中國軍隊在作戰任務方面有什么不同?標志: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幾乎獨立擔負著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作戰任務,之后,中國軍隊不僅在國內作戰,還組織赴緬遠征軍與日軍作戰。2.中國遠征軍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并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后方,組建了中國遠征軍。這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 該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夏季多雨,潮濕悶熱;印度東北部、緬甸北部同中國西藏自治區和云南省接界,以山地地形為主。 結合七年級所學內容,分析緬甸、印度等國與中國接壤部分的地理環境概況。滇緬公路 美國人視察時稱,“……純系人力開辟,全賴沿途人民的艱苦耐勞精神,這種精神為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 結合以上分析及教材P97資料1杜垏明的會議,請你談談遠征軍可能要面對哪些重重困難?炎熱的氣候、崎嶇的地形、茂密的叢林、昆蟲和野獸的侵襲等惡劣環境造成的不利條件以及日軍的進攻。1.為什么中國政府要派軍赴緬甸參與對日作戰? 緬甸對于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對英國而言,在遠東地區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衛輸出最多資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將緬甸視為保衛印度的戰略縱深;對中國而言,緬甸是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線。因此,兩國均極力爭取建立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物資。2.結合資料2談談,上述對遠征軍的評價說明了什么問題? 中國遠征軍浴血奮戰,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暴發后少有的沉重打擊,并給英緬軍隊以有利的支援,贏得了友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譽。 二、比較兩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1)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以何種方式參戰?(2)中國最后以什么身份參加巴黎和會的?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請用史實加以說明。 中國北洋政府對的宣戰,派出華工去歐洲,以從事戰地勤務工作為主。 戰勝國身份;并不意味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已然是受列強支配、國家利益被任意踐踏的弱國,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梳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后中國參加的國際會議和國際組織。提案被否決,日本強占山東權益中國作為四大國之一簽署了《聯合國家共同宣言》繼《聯合國家共同宣言》后,中國第二次以大國身份與美、英、蘇共同簽署的有關國際事務的重要文件中國領導人參加會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的四強地位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國和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雖未與會,但以美、英、中三國名義發表公告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后中國參加的國際會議和國際組織輸出華工到歐洲前線等無關緊要不平等脅從地位堅持長期對日作戰,中國遠征軍兩次赴緬作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走向平等成為聯合國創始國和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地位的變化:由受列強支配、國家利益被任意踐踏的弱國轉變為初步具備國際影響力的大國。中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地位的變化三、明確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 中國抗擊的日本兵力最多。按日軍師團編制計算,“七七”事變到1945年,日軍歷年投入到中國關內戰場上的陸軍,最多的年份占編制總額90%,最少的一年占35%,八年中平均每年占76.4%。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陸軍主力仍分布在中國戰場上。中國摧毀的日軍有生力量數目最大。 ——劉大年主編《中國復興樞紐——抗日戰爭的八年》,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總序第4頁。 中國抗日戰場牽制和消耗了大量日軍,極大減輕了其它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在歐洲、非洲和亞洲其他戰場的壓力,配合了其他戰場的作戰。美、蘇、英三國領導人對中國戰場的評價 三國領導人從各自國家在戰爭中面臨的德日法西斯侵略的實際情況出發,都認為中國的抗戰牽制和消耗了大量日軍,極大減輕了其它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在歐洲、非洲和亞洲其他戰場的壓力,配合了其他戰場的作戰。1939年9月1940年5月1940年12月1941年3月1941年4月1941年7月1941年12月1942年6月1942年11月1942年12月1943年7月1943年12月1944年6月1944年8月1944年12月1945年5月1945年8月1945年9月 想象一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如果中國沒有堅持抗擊日本侵略者,結果會怎樣? 如果中國沒有堅持抗擊日本侵略者,日軍可以北上作戰,使蘇聯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增加盟軍太平洋戰場的壓力;減緩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步伐。 中國堅持抗戰14年,付出了傷亡3500多萬人的代價,有效地削弱和牽制了日本法西斯的力量,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挽救了盟軍在東南亞戰場的危局,為盟軍首付緬甸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戰場成為亞太地區盟軍重要的戰略支柱。 中國的抗戰使日本未能與德國實行有效的軍事合作,減輕了其他戰場的壓力,有力地支援了反法西斯同盟國。 中國在開羅會議等一系列重大國際會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具備國際影響力的大國。 銘記歷史,振興中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和作用回顧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明確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比較兩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中國抗日戰爭進程中國是否有軍事行動大國領導對中國抗戰的評價中國遠征軍中國戰場與整個戰爭的關系中國與主要大國的關系中國在戰后國際組織中的地位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