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62張PPT。教學課件 歷史與社會 九年級上冊 RJ第二單元 開辟新的發展道路第四課 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難歷程一、國共第一次合作1.歷史背景:①國際②國內③中國共產黨④國民黨歐美列強卷土重來,加緊對中國的控制與侵略。領導工人運動被軍閥鎮壓﹍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在維護共和的道路上屢遭挫折﹍。認識聯合其他革命黨派,尋求新的力量支持軍閥割據混戰、社會動蕩不安、經濟發展受阻。“打倒列強,除軍閥”,實現國內和平和統一。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2.形成:國民黨一大①時間:②內容:③意義: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反帝和打倒軍閥的主張確立了三大政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第一次國共合作政治基礎)確定共產黨可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原則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①創辦: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創辦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又稱“黃埔軍?!?。②特點:是一所新式軍事政治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③作用:在短時期里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干部,成為國民革命軍的骨干。(為北伐戰爭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1)黃埔軍校的建立3.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果貪生怕死勿入斯門革命者來升官發財請往他處這副對聯,體現出軍校什么樣的創辦宗旨?黃埔軍校以創造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 黃埔軍校1924年5月創建于廣州。1924年5月至1927年7月,招收了六期學生共2萬多人。黃埔軍校為國共兩黨培養了一批著名將領和軍事人才。第一次國共合作蘇聯國民黨——校長:蔣介石共產黨——政治部主任:周恩來 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孫中山為了完成革命,孫中山采取了哪些措施?①召開國民黨一大,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②創辦黃埔軍校,為國民革命軍培養骨干力量。2)取得北伐戰爭勝利背景:國共兩黨合作后,展開了國民革命運動1925年,孫中山病逝。國民黨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組建國民革命軍目的: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時間:總司令:1926年蔣介石二、北伐戰爭北伐對象:主要戰場:進軍路線:主要戰役:英雄部隊:戰果: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湖南、湖北(1)廣東—湖南、湖北—江西—南京(2)福建——浙江——上海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武昌戰役葉挺—第四軍獨立團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為什么北伐軍能勝利進軍?結合當時的中國形勢,分析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國共合作在全國造就大革命形勢正確的戰略方針正義之戰得到廣大工農群眾大力支持將士英勇作戰(葉挺 新四軍)軍閥脆弱,嚴重分裂蘇聯在軍事、物質上的幫助北伐戰爭3.開始時間:5.對象:2.目的:6.進軍路線及戰況: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1926年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7.成果:4.總司令:蔣介石1.背景:三路:兩湖:吳佩孚閩浙、江西:孫傳芳1.蔣介石等人發動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2.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3.1928年12月張學良通電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外投靠帝國主義 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標志著北伐的結束、國民政府完成統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結束三、“統一”全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黃埔軍校的建立北伐戰爭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4.11924.51926.71927.4.8國民革命的前提 發展失敗高潮軍事基礎成: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阂驗闆]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客觀: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主觀:中共缺乏斗爭經驗,領導人陳獨秀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放棄了對革命武裝的領導權。第一次國共合作國民黨一大召開兩黨合作正式形成黃埔軍校成立北伐戰爭開展南京國民政府形式“統一”全國反革命政變、合作破裂共同目標促成國共合作工農武裝割據是毛澤東提出的關于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的一個科學概念。它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1.時間:2.地點:3.領導人:4.影響: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8月1日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一、南昌起義中國革命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1.目的:2.時間、地點:3.內容:4.意義: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1927年8月7日,湖北漢口。①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②毛澤東提出“槍桿子里出政權”的重要論斷。二、八七會議秋收起義背景:八七會議上決定進行秋收起義時間:1927年9月地點:湘贛邊領導人:毛澤東目標:湖南長沙結果:失敗,轉向農村意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三、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原計劃要去打長沙,大家也都想進長沙,……可是長沙打不下來,目前長沙那樣的城市,還不是我們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們要到敵人管不著或難得管的地方去,到鄉下去,在鄉下站住腳,養精蓄稅,發展我們的武裝力量。”——摘自《秋收起義》思考1: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在中國執行了一條怎樣的革命道路?思考3: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是什么?以城市為中心的武裝暴動(俄國人的道路)思考2:這條道路在中國是否行得通?為什么?行不通。不適合中國國情 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1.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①背景:②建立:秋收起義中,因敵人力量過強,起義軍損失較大,毛澤東放棄攻打城市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1927年底,毛澤東率部轉戰千里到達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井岡出會師③原因:1928年春,朱德、陳毅率領的部隊與湘南農民武裝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兩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力量壯大。③作用:①背景:②會師:南昌起義后,南下廣東的革命軍在途中遭到國民黨軍隊的圍攻,損失慘重,朱德、陳毅率領部分隊伍轉戰到湘南。2.井岡山會師井岡山會師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1.含義:2.實踐: 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紅色政權就能夠存在和發展。 各地共產黨人紛紛領導武裝起義,并先后走上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到1930年,全國建立起大小十多塊革命根據地。五、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意義: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下進行的革命理論的創新,開創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肮まr武裝割據”思想黨的領導探究:(1)表格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 地主擁有大量的土地,占人口多數的農民卻無地或少地(2)在農村進行革命斗爭必須取得哪些人支持和參加革命? 廣大農民 (3)面對上表情況,中共如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開展土地革命,使農民獲得土地 1.背景:2.內容:3.結果: 當時的中國,絕大多數農民沒有土地或者只有很少的貧瘠土地,生活異常困苦。 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在分配時,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原則。土地革命開展后,各根據地出現了分田分地的景象。六、土地革命 結合以上事例,分析說明土地改革給農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土地改革后,分田分地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農民有了土地保障,生活帶來巨大變化根據地百姓踴躍參軍作戰的現象又能告訴我們什么?土地改革符合農民的利益,農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時間:1931年冬地點:江西瑞金標志: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概況:定都瑞金、毛澤東為主席、正式建立了和國民黨對峙的政權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建立 毛澤東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要性:①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后,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大革命的失敗。從慘痛的歷史教訓中悟出必須擁有自己的武裝,走武裝革命的道路。②中國革命一貫以俄國為師,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模式,試圖走由城市到農村的革命道路。而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失敗則證明武裝進攻城市的方針和指導思想在當時的中國是行不通的。③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向農村進軍,是以退為進的策略,使人民武裝得以保存和發展。 隨著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壯大和發展,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這是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最終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根本原因——中國的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接原因——中心城市國民黨力量占有絕對優勢。意 義——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 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紅軍長征與遵義會議一、紅軍長征原因: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 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御中的保守主義;退卻中的逃跑主義。1930年 至1933年10萬 4萬20萬 3萬30萬 3萬50萬 7萬毛澤東(前三次)勝利博古李德避敵主力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各個擊破1933年10月至1934年紅軍的五次反“圍剿”周恩來朱德(第四次)軍隊人數過程:1934年10月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 沖破四道封鎖線(損失過半) 到達遵義(1935年1月) 強渡烏江放棄去湘西改道貴州1.長征開始 2.初期受挫 湘江戰役 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魚,河底遍尸體。---摘自陳靖《湘江黔山》 你認為導致紅軍長征初期損失慘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歷史轉折:(1)時間:1935年1月(2)內容:A.批判博古、李德在軍事上的錯誤;B.肯定毛澤東軍事上的正確主張;C.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三人軍事指揮小組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3)意義: 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會議解決了當時最迫切的兩大問題(組織和軍事問題),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正是由于這一轉折,才使長征取得勝利,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新中國成立(1949年) 中國共產黨誕生(1921年) 出現了很多錯誤,如大革命的失敗、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由勝利走向勝利,建立新中國轉折點幼稚4.沖出重圍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爬雪山、過草地 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 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紅軍翻過的山有18座:五嶺山地的越城嶺,云貴高原的苗嶺、大婁山、烏蒙山、橫斷山脈東部的大雪山、夾金山、邛崍山、岷山、六盤山、藍山、大涼山、蘆山、終南山、羅山、名山、井岡山、岷山、英山。紅軍長征渡過24條河流,主要有:湘江: 紅軍在那里與敵人打過一場惡戰,損失慘重烏江 : 紅軍強渡烏江,解放遵義赤水河: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河,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金沙江:紅軍渡過金沙江,從此跳出敵人的包圍大渡河: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滬定橋湘江、烏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紅軍長征遇到哪些困難和問題?2.惡劣的自然條件,如終年積雪的雪山,一望無際的草地。1.敵人的圍追堵截3.缺少糧食給養。4.內部矛盾斗爭。爬雪山過草地七律 長征毛澤東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寫于1935年10月 “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不是戰役,它不是勝利,它是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長征卻使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本世紀中沒有什么比長征更令人神往和更為深遠地影響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國作家哈里森.李爾伯 我們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 ——毛澤東 5.勝利會師(1)陜北會師: 1935年10月 紅一方面軍、陜北紅軍(2)會寧會師: 1936年10月 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紅軍長征中創造的奇跡 紅軍長征途中,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大決戰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軍上,18天用在夜間行軍上。在總長約25000華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華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行軍74華里。?? 紅軍一共爬過18座山脈,其中5座是終年積雪。經過11個省,渡過24條河流,占領過大小62座城市。? ? 倒下的是一座座豐碑,活著的是一面面旗幟。人數雖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國革命的精華。——毛澤東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封的將帥中,中將以上的共254人,其中有222人參加過長征。 1、學習紅軍戰士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戰勝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2、學會正確處理外因與內因問題,要善于從內因即自身尋找問題,這樣一個人才會成熟、長大。談談紅軍長征給你的啟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