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18張PPT。轉變中的社會生活一、生活中的變化: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表現:·傳統經濟的解體;·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不斷地的政治變革和思想革命。·衣食住行;·社會交往;·風尚習俗、文化娛樂。動蕩中的變化——交通通信 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電報、電話等新式交通工具、通訊工具相繼傳入中國。 新式交通工具: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新式通訊工具:方便了人們的交流,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考:新型交通工具傳入中國,能夠從哪些方面促進社會的變遷?·大大便利了交通運輸,促進商品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發展了城市公共設施建設;·也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1825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火車1876年,英國商人在中國修筑的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淞滬鐵路。火 車詹天佑(1861年-1919年),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京張鐵路 1909年建成。這是完全由中國人自己主持設計、自己施工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干線。京張鐵路工程最為人所熟知的是青龍橋車站的人字形鐵路。輪 船1864年1月,徐壽和華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殼輪船“黃鵠”號,船長50余尺,時速40余里,是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艘輪船。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蒸汽機船“克萊蒙脫”號。電車、汽車中國進口的一輛汽車-慈禧御用汽車飛 機1909年9月21日,中國最早的飛機設計師和飛行員馮如,駕駛自己設計制造的飛機,首次飛行取得成功。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早期電報機早期電話機19世紀70年代中國自行架設的第一條電報線出現在香港到上海之間。旋轉式撥號電話機傳統的搖把子電話 1877年在上海租界內首先使用了電話。 動蕩中的變化——社會習俗 人們的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 又凡政治、法律、風俗、民智種種之事業,均需改良進步,(中國)始能與世界競爭。——1912年4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參議院解職辭表現: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煙、洋布在沿海城市成為時尚;文明婚禮、集體婚禮、公葬等新式婚喪禮紛紛出現。結合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特點,你覺得人們社會生活的變化可能有什么特點?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沿海地區的變化大于內陸地區的變化;東南各省的變化大于西北各省的變化;大中城市的變化大于廣大鄉鎮的變化;受過教育和教育程度較高的民眾變化大于沒有受過教育或教育程度較低的民眾變化。不平衡總體上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清末民初男裝的演變馬褂清官服清末民初女裝的演變飲食、娛樂及婚喪禮儀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①強令男子剪掉辮子溥儀剪辮裝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后,孫中山通令全國各地男子剪辮子②勸禁女子纏足二、觀念的變化:閱讀書本P20,回答: 1.報紙何時傳入中國? 2.出現在什么地方?鴉片戰爭以后各大通商口岸思想觀念的變化時間內容1.民主、平等的思想逐漸被人們接受2.追求婚姻自由3.婦女地位的提高 婦女地位的提高,不僅體現在家庭中、體現在男女雙方的地位上,更體現在社會地位上,她們開始走出家庭,走進社會,在教育、新聞、工商、政治等許多領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及特點是什么?知識探索原因:(1)西方的工業文明對近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形成沖擊;(2)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展;(3)資產階級政治、文化運動推動;(4)清政府和民國政府推動。特點:變化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區的變化大于內陸地區的變化,東南各省的變化大于西北各省的變化。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追根溯源促成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因素。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傳播了民主、科學、自由、平等思想,為中華民族的覺醒做出了重大貢獻。西方列強肆意侵略中國的同時,客觀上將工業文明的成果帶入中國。洋務運動提出自強、求富,主張向西方學習,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維新變法提倡的新觀念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傳統觀念帶來巨大沖擊,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