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0一 八 學年第2學期七年級科學教學計劃一、班 級 學 生 基 本 情 況 分 析概 況 年級2班 46人,上學期本學科合格率 100%;優秀率 19.5%;最高分 92 ;最低分 62 ;平均分 80。 學 生 掌握雙基情況 分 析 經過一個學期科學的學習,大部分同學科學雙基掌握扎實,但是也有部分學生的基礎掌握并不理想。基本技能基本掌握,但對于部分知識點少數同學理解不透,往往對具體的問題束手無策,有待進一步提高,實驗動手操作能力有男孩強于女孩的現象.女生動手操作能力待進一步提高. 學生學習態度及習慣分 析 大部分同學能及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上課認真,發言積極,課后能即使反饋課堂中不能弄清的問題,學習自覺性教強,但也有個別同學的依賴性較強.學習的目的性不明確,作業敷衍之事時有發生,對科學缺乏興趣. 2班:作業態度較好、周末作業質量較差、上課思維不夠活躍,錯題處理不認真。上課筆記習慣較差、部分同學對基本知識的記憶較懶惰。 二、學 期 教 學 總 目 標思想品德方面 加強學習目的性的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變被動為主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對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課外注意適當的個別輔導,找原因和差距.消除因學習而造成的心理壓力,對于有余力的學生,加強學習方法的引導和課外的知識輔導,使之更上一層樓.結合學科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知 識技 能方 面 以落實教學課程標準為重點,加強基礎知識學習,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防止兩極分化,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科學方法以及獨立思考,刻苦專研的好習慣。學習常規、習慣方面 課前預習,明確難點; 獨立思考,勤動腦,勤動手,勤作筆記; 定期進行章節檢測,及時反饋,及時鞏固。 三、全 冊 教 材 基 本 內 容 說 明教 材 的 概 況 第一章《代代相傳的生命》以生物生命周期為框架,主要講述了人的生殖和發育、動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動物新老個體的更替、被子植物的一生、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等知識,從而體現生命的周期性和生命代代相傳的原理。 第二章《對環境的察覺》首先從總體上描述人類怎樣用身體感覺器官來感覺周圍不斷運動和變化的環境。在介紹聲和光的初步知識的基礎上,描述耳的結構及聽覺的形成、眼的結構及視覺的形成過程。最后以人類如何獲取信息和利用信息作為結束。 第三章《運動和力》首先介紹各種形式的運動和能,使學生對物質的運動形式和能的形式有一個初步的、但較為全面的了解。然后集中對機械運動深入地進行研究,涉及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機械運動的分類,運動快慢的描述等。再學習力的有關知識,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彈力、力的測量、力的三要素及力的圖示,重點學習重力和摩擦力。最后是運動和力的關系,包括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的知識以及兩力平穩的條件。 第四章《地球與宇宙》主要從宏觀的層面上探討一些屬于地球科學領域、與人類活動關系十分密切的自然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和原因。教 材 的 重 點 難 點 第一章“代代相傳的生命” 重點:有生命周期的共同性;人體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人受精和胚胎發育的基本過程;青春期發育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動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衰老和死亡的實質;被子植物發育過程;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基本過程。 難點:對生命周期的理解;人胚胎發育過程中與母體的物質交換;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 第二章“對環境的察覺” 重點:如何設計實驗讓學生認識皮膚的四種感受器及四種感覺的形成,讓學生理解鼻腔不是形成嗅的器官,形成嗅覺的部位是在大腦;聲音發生的條件,聲音傳播的條件;了解耳的結構,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說出聽覺的形成過程;認識在同一種物體中光以直線傳播,并能解釋某些現象;不透明物體和透明物體的顏色的成因;作光路圖;光的折射定律;了解透鏡成像的規律,會用作圖法來表示凸透鏡成像的特點 難點:真空不能傳播聲音的實驗演示;樂音的三個特性;認識在同一種物體中光以直線傳播,并能解釋某些現象;不透明物體和透明物體的顏色的成因;作光路圖;光的折射定律;了解透鏡成像的規律,會用作圖法來表示凸透鏡成像的特點 第三章“運動和力” 重、難點:參照物,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概念,用速度公式進行計算;力的作用效果:改變形狀, 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力作用的相互性;彈簧測力計的使用;重力的方向,重力與質量之間的關系,用彈簧秤測量物體重力;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懂得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牛頓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條件;會判斷平衡力;物體在受平衡力作用時的運動狀態等。 第四章“地球和宇宙” 重、難點:太陽和月球的概況;地球的自轉與繞日運動產生的效應;日食和月食;太陽系的概況;了解宇宙的概況; 四、提 高 教 學 質 量 的 主 要 措 施提高課堂效率措施 教育對象上: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促進學生學習的良性循環。 教學內容上:強調基礎知識的訓練,構建緊密與生活、生產實際和社會發展相聯系的科學內容體系。 教學途經上:注重教學民主,形成和諧氛圍。促使學生激勵進取,分步到位。 教學過程上:注重人人參與,全過程參與,多感官參與,強調學生是主體。 教學環節上:循循善誘,有梯度地指點,循著學生的思路將學生存在的問題,解剖成一個個有序的小問題,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差異分步指導。 提優補差措施 1、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對復習重要性的認識,特別是學困生,師生都要特別關愛。抽時間與他們談心,端正學習態度,確定學習目標。 2、對平時缺課未做實驗的學生要調查摸底, 及時查漏補缺, 做到實驗率70%。 3、課前檢查前節課的作業,有問題及時糾正;課后交流,課堂復習的要點消化的怎樣,進行抽題檢查;平時提醒,碰到該生及時了解復習情況和作業完成的情況,及時提醒不要忘記作業。選擇“小老師”,讓他們在集體的合作學習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4、給困難生以更多的展示機會,以呵護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平時一些簡單的題目,請他回答,讓他找回自信。積極采取激勵措施,只要待轉學生有點滴進步,就要予以鼓勵,使他們在成功的喜悅中去爭取下一次的進步。 其它措施 1、重視基本概念的教學 2、加強科學用語的教學 3、重視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 4、加強實驗教學 5、積極開展科學課外活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