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會考復習資料文化生活第一單元 文化與生活1.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文化的特點: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通過對社會實踐培養出來的。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3.文化的本質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4.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5.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交往方式、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6.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特點。7.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二單元 文化傳承與創新1.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顯明的個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3. 印刷媒體的推廣是大眾傳媒出現的標志,同時大眾傳媒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4.傳統文化的特點:繼承性、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5.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取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6.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關系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7.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社會實踐 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a.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b.面向世界、博采眾長8、文化創造的主體是人民群眾。9.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內涵是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1.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2.文字的發明,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3.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關系: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植根于中華文化之中。4.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必須準確無誤)5. 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6.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第四單元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文化市場的盲目性和傳媒的商業性,也引發了令人憂慮的現象,所以文化生活需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2.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是什么?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這種文化應該是多種類型、多樣風格的,是人民大眾真正需要的,先進的健康有益的社會主義文化。3.如何區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帶有迷信、愚昧等色彩,可以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腐朽文化:嚴重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堅決抵制、依法取締。4.奏響主旋律:文化激蕩看主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5.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6.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障。7.發展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注意:①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③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8.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主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精髓),社會主義榮辱觀(基礎)構成。9. 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引領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旗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高舉這個旗幟,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11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 既是社會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又是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12.思想道德建設: 1)思想道德建設是文化發展的中心環節。2)地位:思想道德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思想道德建設規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 3)主要內容: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提倡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4)目標: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簡答:怎樣對待傳統文化?答:① 取其精華,取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②要辯證地認識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對于其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承和發揚,對于其中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落后的、腐朽的,要加以改造或剔除;③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創新。關于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文化創新的作用,既表現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又表現為不斷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2)、文化創新是對傳統文化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必然過程。3)、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要交流、借鑒與融合,充分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和有益成果,發展本民族文化,取長補短,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4)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3、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1)、基本內涵: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2)為什么要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重要性: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必要性:①弘揚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需要;③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4、一個重要原理: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注意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5、在當前國際背景下,為什么要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答:a.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B.文化的建設可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C.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所以要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