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1、割補、拼接、截割 【割補】在數學中,把圖形的某個部分割下,補到某一個新的位置,往往可以使新的圖形,更便于發現數量關系,從而較快地解答出數學題目。 例如,在圖4.38中,三個圓的面積都是12.56平方厘米,且三個圓兩兩相交,三個交點都是圓心,求三塊陰影部分的面積。 從表面上看,題目是無法解答的。但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根據軸對稱性及割補方法,題目可作如下的解答: 如圖4.39,將圖形1翻折到圖形2的位置;再將圖形3和4割下來,合并在一起,補到圖形5的位置上。于是,原來的陰影部分就正好拼成了一個半圓。所以,三塊陰影部分的面積是12.56÷2=6.28(平方厘米) 【拼接,截割】 (1)平面圖形的拼接、截割。 拼接和截割,是兩個相反的過程。平面圖形的拼接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形拼接在一起;平面圖形的截割,是把一個圖形截割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形。 平面幾何圖形拼接或截割以后,面積和周長的變化有以下規律: ①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形拼接成一個新的幾何圖形,它的面積等于原來若干個幾何圖形的面積之和;而周長卻會比原圖形周長之和要短。如果拼接部分的總長度為a,那么拼接后減少的周長就是2a。 ②把一個平面幾何圖形截割以后,各小塊圖形的面積之和,等于原圖形的面積;但截割后各小塊幾何圖形的周長之和,要比原圖形的周長要長。若所有截割部分長度為a,那么截割后增加的長度就是2a。 依據這一規律,可快速地解答一些幾何問題。例如,如圖4.40,正方形被均分為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三個長方形,每個長方形周長都是48厘米,求正方形的周長。 解題時,可以把大正方形看成是三個小長方形拼接而成的,三個小長方形的拼接部分,都是小長方形的長,長度等于大正方形的“邊長”。拼接以后的圖形(大正方形)的周長,比原來的三個小長方形的周長之和,要減少4個“邊長”,而這4個“邊長”正好相當于大正方形的周長。這就是說,三個小長方形的周長之和里,剛好包含有兩個大正方形的周長。所以,正方形的周長是 48×3÷2 =144÷2 =72(厘米) (2)立體圖形的拼接、截割。立體幾何圖形拼接或截割以后,它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變化,有以下規律: ①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幾何體,拼接成一個新幾何體以后,它的體積等于原來若干個幾何體體積之和;但是它的表面積卻比原來若干個幾何體的表面積之和要小。如果重疊部分為S,那么減少的面積就是2S。 ②把一個幾何體截割以后,各部分的體積之和等于原幾何體體積;但截割后的表面積之和,卻大于原幾何體的表面積。如果其中的截割面積為S,那么,增加的表而積就是2S。 依據這一規律,可以較快地解答出某些題目。例如,如圖4.41,把一個棱長為5厘米的正方體木塊鋸成兩個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長方體(不計損耗),表面積會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因為正方體木塊的截割面積為5×5=25(平方厘米),依據上面的規律可知,表面積會增加 25×2=50(平方厘米) 又如,把長10厘米、寬6厘米、高5厘米的長方體木塊截成形狀、大小相同的兩個長方體,表面會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由于此題未交代從何處下手截割,所以要分三種情況來解答題目。 ①如圖4.42左圖的截法,表面積會增加。 5×6×2=30×2=60(平方厘米) ②如圖4.42中圖的截法,表面積會增加。 10×6×2=60×2=12(平方厘米) ③如圖4.42右圖的截法,表面積會增加 10×5×2=50×2=100(平方厘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