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 第一框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課標要求】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特點,理解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列舉基本事實,反映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的悲愴歷程,分析多種嘗試終歸失敗的原因,證實只有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人民政權,才能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中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學習目標】1. 通過探究中國探索復興歷程,明確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和中華民族復興面臨的歷史任務。 2. 通過探究新民主主義勝利的歷程,證實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特點,理解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重難點知識及突破方法】(建議:理解記憶法;關鍵詞記憶法;要點記憶法)【重難點】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的原因、五四運動的意義;新民主主義革命性質、特點與勝利意義。【突破方法】1.小組合作收集關于“近代中國人民各種救國嘗試和斗爭” 史料,合作探究“黃炎培教育救國主張積極意義和無法實現原因”證實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選擇;2.學生自主閱讀教材p22[探究與分享]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歷程分析五四運動的意義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與特點;3.學生通過學習近代中國的探索復興路與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征程分析歸納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知識梳理】一、悲愴的歷程——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1.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 社會 ,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 2.中華民族復興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任務目標推翻帝國主義和 的統治求得 和人民解放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 和人民 3. 復興之路(1)探索復興之路:為了探索復興之路,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后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 和中國人民的 。(2)選擇復興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國的 決定的。拓展: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的原因(1)中國的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具有比其任間國家都要堅固的封建基礎,中國的封建主義不愿意走資本主義道路(2)帝國主義勢力不允許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帝國主義列強不愿意中國通過資本主義道路而強起來(3)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有自身的局限性,資產階級政黨組織渙散,沒有強有力的領導核心,資產階級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中國資產階級想走資本主義道路而未能成功。[試題舉例1]選擇復興之路,在當時世界發展的大格局下,我國不可能模仿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道路的原因是 ①由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②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③無產階級力量當時比較強大④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強大起來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二、勝利的征程——新民主主義革命1.馬列主義傳入中國: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 。2.新民主主義革命:(1)中國共產黨誕生:1921年,在 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2)勝利:經過28年浴血奮戰和頑強奮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了 、土地革命戰爭、 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后,終于在1949年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3)性質:新民主主義革命是 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 、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4)特點:一就領導權來說,是由 領導;二就革命前途來說,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各革命階級的 并最終過渡到 社會;三就所屬世界革命范疇來說,是世界 革命的一部分。 (5)中國革命分兩步: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 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 會。(6)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 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 。 [課堂探究1]近代以來,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先進的中國人進行艱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復興之路。民國初期,陳嘉庚說:“今日國勢危如累卵,所賴以維持者,惟此方興之教育與未死之民心?!秉S炎培也說:“今吾中國至重要,至困難問題,厥惟生計;曰求根本上解決生計問題,厥惟教育?!?br/>探究:(1)搜集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相關史料,了解有關救國救民的主張。(2)小組合作,匯集史料,指出教育救國主張的積極意義和無法實現的原因。 [課堂探究2]材料一 1917年,俄十月革命勝利,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列主義的科學真理中找到了出路,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材料二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隊伍,主要由三種類型的人物所組成:五四運動以前的新文化運動的精神領袖代表人物為李大釗、陳獨秀。他們在五四運動之前,就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在中國當時的思想界頗有影響。五四運動以后,他們由提倡“民主”與“科學”轉而開始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并成為了中國社會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五四愛國運動的左翼骨干代表人物為毛澤東、周恩來等。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理論開始在進步知識界中得到傳播,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結合材料,自主閱讀教材p22[探究與分享],請分析歸納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歷程分析五四運動的意義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與特點。 [試題舉例2]五四運動后,出現了社會主義是否適合中國國情的爭論。有人反對走俄國式道路,認為救中國只有一條路,就是“增加富力”,發展實業。還有人主張“采用勞農主義的直接行動,達到社會革命的目的”。這場爭論A確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認清了歐美的社會制度C在思想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D消除了知識分子在救亡圖存方式上的分歧 [易錯易混點]1.鴉片戰爭后,中國完全淪為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 )2.在中國近代史上,中華民族的復興面臨的歷史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建立社會主義。 ( )3.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 ( )5.辛亥革命既然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那么,也就改變了當時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知識體系構建】(具體要求:5分鐘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當堂檢測】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復興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分別是①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 ②推翻帝國主義和資產階級的統治③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 ④進行社會主義革命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2.運動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后,五四運動由最初的學生愛國運動發展為全國性的群眾愛國運動,這充分說明A.上海是最早發生工人罷工的城市 B.五四運動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C.五四運動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質 D.五四運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3.下列文字內容創作的背景是紅色中華 劉大白(民國7年)蒙蒙朧朧張眼一醮, 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線紅, 是什么?—— 原來是北極下來的新潮,由近東卷到遠東。A.國民革命運動蓬勃興起 B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C.工農武裝割據如火如茶 D.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4.毛澤東說:“《水滸傳》里有個水泊梁山,朝延的千軍萬馬拿它沒辦法,我們到了并岡山這樣的地方,反動派也奈何不了我們,我們就是到那兒去當紅色山大王!”并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說明中國共產黨A.堅持國共合作的道路 B堅持城市中心道路C.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D.堅持農村與城市相結合的道路5.多數史學家認為,就歷史任務而言,辛亥革命是“未完成的自由民主革命”。“未完成”是指A.未能推翻清朝的統治 B.未能徹底結束君主專制制度C.未能使中國走向富強 D.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6.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 下列對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相互關系表述正確的是①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②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③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前提條件的④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7.促使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因素有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②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③五四運動推動④毛澤東思想的指導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8.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的反對的 革命斗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A.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B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封建主義C.殖民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封建主義 D.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封建主9.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 陳忠實長篇小說《白鹿原》故事片段如下:白鹿原上,世代居住著白、鹿兩姓子孫。時代變遷,清朝覆滅,民國建立?,F任族長白嘉軒之子白孝文、鄉約鹿子霖之子鹿兆鵬與白家長工鹿三之子黑娃情同手足,成年后各赴前程。加入共產黨的鹿兆鵬從城里帶回革命火種,黑娃成為中堅力量,國共分裂后兄弟倆被迫逃亡。鹿子霖設計陷害現任族長白孝文,引發族內軒然大波……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故事片段中“加入共產黨的鹿兆鵬從城里帶回革命火種”的情節所反映的重大歷史現象,并對該歷史現象加以評述。第二課 第一框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參考答案一、1.半殖民地半封建2.封建主義 民族獨立 繁榮富強 共同富裕 3.(1)社會性質 悲慘命運 (2)歐美資本主義 基本國情 [試題舉例1]C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不可能模仿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道路,帝國主義要維護其在華特權,不允許中國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強大起來,①④正確;②不是其原因;③不符合實際二、1.馬克思列寧主義2.(1)馬克思列寧主義(2)北伐抗日(3)無產階級帝國主義(4)無產階級聯合專政社會主義無產階級 [試題舉例2]五四運動后,關于社會主義是否適合中國國情的爭論,出現了走資本主義道路和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兩條路線。通過這場爭論,宣傳了馬克思主義,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使大多數人得到幸福,從而在思想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C正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開辟于20世紀20年代末,排除A;這場爭論沒有涉及歐美的社會制度,B錯誤;五四運動后,知識分子在救亡圖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說法太絕對,D錯誤。【當堂檢測】1.A 2.D 3.D 4.C 5.D 6.B 7.A 8.B 9.歷史現象:這一情節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評述:①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②在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開展救亡斗爭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條先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實行武裝割據,然后由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③經過28年浴血奮戰和頑強奮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后,在1949年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