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科學第一單元《天氣》知識點整理第一課:《我們關心天氣》天氣是指我們居住的地區,在某個時間的大氣狀況。天氣總是在不斷地變化著,它影響著我們的活動,也影響著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我們可以通過云量、降水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特征來描述天氣。第二課:《天氣日歷》天氣日歷是記錄每天各種天氣現象的表格。天氣日歷中一般要記錄日期和時間、云量和降水量、風速和風向、氣溫等。 第三課:《溫度與氣溫》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該選擇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測量。一般情況下,同一天中午的氣溫要比早上高。 第四課:《風向和風速》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可以用風向標測量,一般用8個方位來描述風向。風的速度是以風每秒行進多少米來計算的。測量風速的儀器叫風速儀。氣象學家通常把風速記為13個等級,即:0~12級。我們也可以用風旗簡要劃分為:0級(無風)、1級(微風)、2級(大風)。第五課:《降水量的測量》降水是天氣的一個基本特征,也是天氣日歷中的重要數據。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見的有雨、雪、冰雹等。雨量器是測量降水量多少的裝置。降水量的單位是毫米。氣象學家根據降水量的多少將降水量劃分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共6個等級。 第六課:《云的觀測》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萬萬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組成的。根據云量的多少,天氣可分為晴天、多云、陰天。氣象學家通常把云分成三類:層云、積云、和卷云。層云是指靠近地面形成的扁平狀云; 積云是指高于層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樣的云;卷云是指纖細的羽狀云。第七課《總結我們的天氣觀察》對天氣信息進行整理、總結和分析,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天氣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我們還可以借助動物、植物推測天氣。 小學科學第二單元《溶解》知識點整理第一課:《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如:食鹽),有些物質不能溶解在水中(如:沙、面粉)。 溶解在水中的物質不能用過濾的方法從水中分離出來。 過濾時,漏斗頸的底端緊貼燒杯的內壁,使液體沿著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內,漏斗里液體的液面要低于濾紙的邊緣。 第二課:《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 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不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高錳酸鉀是一種紫色的、顆粒狀、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質。人們常用高錳酸鉀來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用。第三課:《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 有些液體相互之間也可以溶解。如:膠水、醋、酒精能溶解在水中。膠水放入水中,一開始沉入水底,經過充分攪拌,會均勻分布。醋放入水中后快速擴散,并均勻分布。酒精放入水中先在上層擴散,再慢慢向下擴散,最后均勻分布。食用油放在水中,會浮于水面,充分振蕩后還是浮在水面。(不能溶解于水。但可以溶解在洗潔精中)第四課:《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食鹽溶解能力比小蘇打強。水除了能溶解固體和液體之外,還能少量地溶解一些氣體,如:氧氣、二氧化碳等。水中的動植物就是靠溶解于水中的氧氣進行呼吸的。汽水中的氣體是通過加壓或化學方法溶解的。第五課:《溶解的快與慢》 物質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與物體顆粒的大小、水溫的高低、液體是否被攪動等因素有關。 水果糖在水中加速溶解的方法有:弄碎、加熱水、攪拌等。第六課:《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 在一定的水量中,物質溶解是有限度的。常溫下,100毫升水里大約能溶解36克食鹽。 第七課:《分離食鹽與水的方法》 溶解在水中的食鹽可以通過蒸發的方法進行分離出來。加熱可以使食鹽水蒸發更快。加熱蒸發實驗要用到蒸發皿、石棉網、酒精燈、三角架等噐材,用石棉網可以使蒸發皿受熱均勻。酒精燈的火焰從外到里分為:外焰、內焰、焰心三部分。一般用外焰給物體加熱,因為外焰的溫度最高。酒精燈用完后要用燈帽蓋滅,蓋滅后再重蓋一次,以避免下次使用打不開燈帽。《資料庫》海水里蘊藏著豐富的鹽。世界上只有3%的淡水適合人類使用。 小學科學第三單元《聲音》知識點整理 第一課:《聽聽聲音》我們周圍的聲音在 強弱、高低、長短 等方面有著不同的特點。音叉是一種 發聲儀器 ,用來 調試樂器 和 測試音高 。敲擊大小不同的兩支音叉,小音叉發出的聲音高,大音叉發出的聲音低。 第二課:《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個物體(比如音叉、鋼尺、橡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種運動稱為 振動 。聲音是由 物體振動 產生的,如果停止振動聲音就會馬上停止。 第三課:《聲音的變化》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由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物體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聲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來描述,由物體振動的快慢(頻率)決定,振動得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得越慢,聲音就越低。 第四課:《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在撥動鋼尺時,改變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尺子振動時發出的音高也會改變 ,因為尺子振動的快慢改變了。尺子伸出桌面越短, 發出的聲音越高 ;尺子伸出桌面越長, 發出的聲音越 低。 第五課:《聲音的傳播》聲音以 波 的形式傳播,當聲波遇到物體時,會使物體產生振動,聲音就是這樣通過各種物質,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外一個地方的。聲音在不同物體中傳播的情況是不一樣的。空氣是傳播聲音的重要物質,真空環境中不能傳播聲音。 第六課:《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我們的耳朵可分為 外耳、中耳、內耳 ,外耳有耳道;中耳有鼓膜和聽小骨;內耳有耳蝸和聽覺神經。一個 振動的物體 會使它周圍的 空氣 發生振動,振動的空氣到達我們的耳朵,外耳的耳廓 把收集到的聲音通過 耳道 傳到鼓膜,引起 鼓膜 的振動。耳中的 聽小骨 再將振動傳到充滿液體的內耳,引起 液體 的振動,液體的振動刺激 聽覺神經 —— 產生了信號,大腦 接受了聽覺神經傳過來的信號,通過大腦的加工,我們便感受到了聲音。 第七課:《保護我們的聽力》耳朵 是我們的 聽覺器官 ,需要精心呵護保護我們聽力的方法有:遠離噪聲 、控制物體發聲 。 小學科學第四單元《我們的身體》知識點整理 第一課:《身體的結構》1、從外形上看,人的身體一般可以分為 頭、頸、軀干、四肢 四部分組成。2、人體的外部特點可以 直接觀察 ,內部特點可以 借助一些工具 ,也可以用看、聽、聞、摸的方法感覺。 第二課:《骨骼、關節和肌肉》 1、我們的身體里有一個支架,這就是 骨骼 。骨骼 支撐 著我們的身體, 保護 著我們的內臟器官,使我們能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2、人體的活動由 骨骼、關節 和 肌肉 共同完成,不同的運動形式,骨骼、關節和肌肉的組合形式也不同。3、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使我們的骨骼粗壯,肌肉發達,關節靈活。 第三課:《運動起來會怎樣(一)》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氣管、支氣管 、肺 等。2、人的呼吸實際上是在進行著 氣體交換,使 氧氣進入血液,同時排出二氧化碳。3、肺活量是指一次盡力吸氣后,再盡力呼出的氣體總量。4、為什么運動時呼吸會加快?因為人體運動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所以呼吸的次數要比平時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時多的氣體。第四課:《運動起來會怎樣(二)》1、人體需要的氧氣由 肺 吸入后進入 血液,再由 心臟 通過 血管 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同時收集二氧化碳等廢物,再排出體外。2、為什么運動時心跳會加快?因為伴隨著身體運動量的增加,人需要的氧氣增加,心跳也就逐漸加快,以便輸出更多的血液來運輸氧氣。第五課:《食物在體內的旅行》1、人體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 口腔、食道、胃、小腸 和 大腸。食物被食道 運輸 到胃里,在胃里被進一步 磨碎 和 分解 ,在小腸里被 吸收 。2、如果食物在體內消化得好,我們就會吸收更多的營養,為運動、生長提供能量。 第六課:《食物在口腔里的變化》1、口腔是食物消化開始的地方,是由 牙齒、舌頭、唾液 共同完成的。牙齒有咬碎食物的作用;舌頭有攪拌的作用;唾液有濕潤食物的作用。2、牙齒按形狀給牙齒分類,可分為 門齒、犬齒、臼齒。門齒有咬斷食物作用;犬齒有撕裂食物作用;臼齒有磨碎食物作用。3、老人們常說“細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齒將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體內消化。第七課:《相互協作的人體器官》人的一切活動都需要依靠身體各個器官的協同工作才能完成。我們身體的各部分器官之間有著很密切的關系。3.常用的天氣符號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