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第二課第一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背景(1)近代西方國家沖破封建制度羅網,取得日新月異進步時,中國仍處于日趨沒落的封建專制統治之下,經濟、政治、文化都落后了。(2)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2.歷史任務: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3.艱難探索(1)歷程: ①階級: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 地主階級:洋務運動、清末新政 資產階級: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②形式:君主立憲制、帝制復辟、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2)結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3)資本主義在中國走不通的原因:①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是要把中國變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不允許中國通過資本主義道路強大起來。②中國的封建勢力同帝國主義相勾結,打壓民族資產階級。③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十分弱小,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的特點。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過程1.開端:五四運動(1)特點: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2)意義: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2.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2.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3.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4. 四個階段: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5. 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爭和解放戰爭,統一戰線、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黨的組織是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6. 性質: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7.體現特點(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1)就領導權來說: 新民主主義革命不是由資產階級領導,而是由無產階級領導,這一點具有決定性意義。(2)就革命前途來說: 不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和資本主義制度,而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并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3)就所屬世界革命范疇來說:它已不屬于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8.發展趨勢: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完成后一個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必須互相銜接。9.勝利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意義:(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從“辭舊”的角度看)(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從“迎新”的角度看)(3)新中國的成立,是20世紀的偉大歷史事件,它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從“國際”的角度看)三、經驗總結:毛澤東思想p251.原因: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迫切需要新的理論指導。2.過程:毛澤東從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出發,深刻研究了中國革命的特點和中國革命的規律,發展了馬列關于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的思想,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3.內涵:(附加)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毛澤東思想又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化、民族化。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和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毛澤東思想是黨的集體智慧的結晶。4.地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史上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所形成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是理論基石2.意義: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第二節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一、過渡時期1.時間: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1949年-19562.原因:(1)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角度看(補充)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公有制生產關系不可能直接在私有制條件下產生和發展,只有先推翻舊政權,建立人民的政權,才能在這個政權保護下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2)必然性:①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②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③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3.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內容概括說來,就是“一化三改”。4.勝利標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的勝利5.意義:(1)從中國發展來看: ①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②社會生產力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 ③社會秩序更加穩定 ④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從而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2) 中國共產黨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交革。6.地位:最深刻最偉大的變革二、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必然性: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億萬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做出的決定性的選擇。三、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1.二次結合: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國實踐相結合:(1)歷史課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2)宏觀指導: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2.方向引領:中共八大,1956年9月(1)貢獻:為社會主義事業指明了方向。(2)主要矛盾: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対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対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根本任務: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3.社會主義制度確立(1)成就:①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工業方面)②農業方面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農業方面)③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基礎設施方面)④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人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改變,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科教方面)(2)意義:①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②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4.曲折: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過程中,經歷了嚴重曲折,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5.艱辛探索的意義: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附加整合知識:三個歷史時期的評價:(一)經歷三個時期,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三)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