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一、背景說明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經研究了解了“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聲波在空氣中傳播、碰到物體就會引起物體的振動”這些科學概念。但對“聲音在我們耳朵里怎樣傳播以及耳朵各部分在聽到聲音過程中發揮什么作用”學生并不了解。尤其學生對“聲音的強弱和距離的遠近如何影響鼓膜振動劇烈程度”更是認識模糊。因此,我制作了本微課,試圖讓學生通過自學微課,用翻轉課堂的方式,習得耳的結構,讓學生在感受耳廓功能、探究鼓膜作用的同時,促進學生對身體各個部位產生研究興趣,養成細心觀察、嚴謹實驗的習慣。二、策劃設計“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從舊知識中激發學生對新問題的思考,學習情緒必然會高漲,學習效率也必將隨之顯著提高。所以我在設計本微課時,創設了一個科學小博士作為切入口,讓科學小博士先帶著學生溫習: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音以波的形式通過空氣傳播。繼而由小博士提出問題、揭示本課課題。本微課采用科學小博士和老師交替出現的形式展開,利用教師講解、演示,小博士歸納的方式,讓學生在對話情境中獲得耳的結構的知識,教師演示操作鼓膜模型制作、學生親歷實驗探究過程,讓學生理解耳廓和鼓膜的功能,體會耳朵結構的奇妙,并在此過程中體會身體結構的微妙和神奇,體驗用模擬實驗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養成細心觀察、嚴謹實驗的習慣。。?1.內容分析《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學生在本課之前已經研究了解了“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聲波在空氣中傳播,碰到物體就會引起物體的振動”這些科學概念。但是對“聲音在我們耳朵里怎樣傳播以及耳朵各部分在聽到聲音過程中發揮什么作用”學生并不了解。尤其學生對“聲音的強弱和距離的遠近如何影響鼓膜振動劇烈程度”更是認識模糊,這些都是學生和本節課教學的原有基礎。本微課由了解耳的結構和功能、觀察比較鼓膜的振動、研究耳廓作用三部分組成。利用對比實驗探究鼓膜作用是本課的重點環節,學生通過自制的“鼓膜模型”來比較聲音的強弱和遠近不同時,鼓膜振動的不同,從而理解鼓膜在聽到聲音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后研究耳廓的作用,感覺耳廓有匯聚聲音的功能。至此學生對人耳聽到聲音的整個過程有了一個完整的認識。2.適用對象教師教學/學生自學/家長學習/3.類型選擇選擇的表現形式:演示式采用的技術手段:錄屏式/錄音式/軟件生成式4.組織構思(1)知識點思維導圖(2)微課環節流程圖: 5.技術環境課件版本:Microsoft?PowerPoint?2013錄屏、錄音、視頻合成軟件:Camtasia?Studio?8錄制時用手機即可,對話配音卡通人物“科學小博士”的聲音建議用手機變聲軟件錄制,有條件的在專門的錄播室內錄制,也可在安靜無噪音的室內錄制。三、過程實錄1.第一部分:片頭(0分0秒~0分12秒,共長12秒)動態呈現微課課題“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并配上片頭音樂和視頻,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2.第二部分:了解耳的結構(0分12秒~1分10秒,共長58秒)場景1:科學小博士與大家回顧之前學習有關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內容。獨白(小博士):小朋友們,咱們都知道物體振動產生了聲音,聲音以波的形式通過空氣傳到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呢?咱們一起去探索吧!場景2:課件呈現耳朵結構圖,教師講解耳朵結構由外到內分別是外耳、中耳和內耳。并配以文字說明,讓學生對耳的大體結構有一定了解。場景3:出示耳朵具體結構介紹(模型呈現,教師旁白)解說詞(教師):同學們,看這就是耳朵模型。外耳是由耳廓和耳道組成。內耳是由鼓膜和聽小骨組成,內耳是由耳蝸和聽覺神經組成。3.第三部分:耳廓的功能(1分10秒~2分17秒,共長67秒)場景1:科學小博士對耳的結構的總結,并提出這些耳的結構有哪些作用呢?(板書呈現,科學小博士旁白)。場景2:用手模擬耳廓聽兩個相同的聲音,區分不同,體會耳廓功能(跟隨教師實驗)。解說詞摘要(教師):(1)同學們現在請你集中精神聽聲音,感受聲音的大小。(播放聲音)(2)下面請你像這樣(教師演示)將手放在耳后,保持距離不變繼續聽聲音,感受聲音的大小。(播放同一段聲音)發現兩次有什么區別?(3)是的,第二次的聲音比較響,這時候我們的手就相當于是耳廓,那你知道耳廓的作用了嗎?耳廓不僅保護了鼓膜和聽小骨,同時它能收集大自然中的聲音,耳廓越長越大,聽到的聲音就越清楚。4.第四部分:鼓膜的功能(2分17秒~5分14秒,共長177秒)場景1:鼓膜模型的制作(教師演示并講解)(1)過渡解說詞(教師):我們無法拿真實的鼓膜來做實驗,但是鼓膜是一個富有彈性的組織,所以咱們可以用氣球皮來代替,用氣球皮、口杯、橡皮筋就可以制成一個鼓膜模型。(2)教師演示制作過程,解說詞:將氣球皮像這樣的蓋在口杯杯口處,盡可能將氣球皮緊繃,然后用皮筋固定。瞧!這就是鼓膜模型。為了更好的進行觀察,我們可以在上面撒上細砂或小紙片。(3)出示更嚴謹的實驗鼓膜模型。解說詞:為了更好的進行研究,老師這里采用的是這個模型,它將耳廓、耳道和鼓膜都組合在一起。利用它我們可以更好地進行實驗。場景2:用鼓膜模型研究遠近不同的聲音和大小不同的聲音對鼓膜的影響。(演示實驗)解說詞(教師邊實驗邊講解):(1)首先,我們在相同的地方,用不同大小的力敲鑼,注意觀察鼓膜的變化。第一次較大的力,第二次較小的力(實驗兩次)發現了什么?是的,發聲強鼓膜振動厲害,發聲弱鼓膜振動微弱。(2)接著咱們再用相同的力,在較近和較遠兩個地方敲鑼,再次觀察鼓膜的變化。第一次較近的地方,第二次較遠的地方(實驗兩次)發現了什么?是的,距離近鼓膜振動厲害,距離遠鼓膜振動微弱。(3)教師小結。解說詞:看來大自然中各種聲音5.第五部分:小結延伸(5分14秒~5分57秒,共長43秒)場景1:教師小結鼓膜的作用,并講解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解說詞:看來大自然的各種聲音傳到鼓膜會引起鼓膜不同程度的振動。不光如此,與鼓膜相連的聽小骨再將振動傳到充滿液體的內耳中,液體的振動刺激了聽覺神經,產生信號,當大腦接收到這種信號時,我們便能感知聲音了。場景2:再次出現耳朵的結構圖,并配以板書,我們聽到聲音的整個過程。解說詞(科學小博士旁白):原來我們是這樣聽到聲音的,小朋友們你們了解了嗎?四、應用建議本微課主要包括耳朵的結構和結構的功能等知識點,與之前的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有一定關聯,所以使用本微課時要求學生已具備了解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知識點,并有模擬實驗的探究思維,建議在小學四年級學生課前自學或課后鞏固拓展時使用,也可以在三年級提前滲透時使用。鑒于現在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因此,如果本微課是課堂教學使用的,建議另外補充下保護聽力方面的安全教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