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講 中國古代經濟文明1、 中國古代農業1、 耕作方式原始社會 農業刀耕火種,使用石木農具商周時期 出現青銅農具,集體勞作兩漢時期 鐵器牛耕成為主要耕作方式,以家庭為單位,小農經濟模式運用隋唐時期 曲轅犁是耕作技術發展的典例2、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幾種類型原始社會 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 土地國有制,表現形式主要是井田制。井田制產生于商代,強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封建社會 大體分為三種:即國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農民土地所有制雖不占支配地位,但卻廣泛而分散,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和長期存在的基礎。國家土地所有制,曾出現過均田制等具體形式。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于隋唐2、 中國古代手工業1、 三種經營形態經營形態 經營方式 產品分配 發展概況 影響評價官營 從征役制到雇募制 產品由政府制定、調撥不計成本、不入市場 至明代前期,一直居主導地位 1、積極:2、消極:私營 唐以前是家庭小作坊,明中后期出現雇傭勞動關系 從事商品生產、生產范圍日益擴大 春秋戰國出現,明代中葉占據主導地位 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家庭 個體農戶的副業勞動 產品供自己消費和繳納賦稅,很少進入市場 一直存在于社會經濟生活中 對于穩定小農經濟有一定作用,但技術落后、生產分散、妨礙市場發育2、 部門及成就(見一輪筆記表格)3、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點①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水平長期領先于世界②古代手工業大致可以分為官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和私營手工業③官營手工業主要面向皇室和貴族,基本上不屬于商品生產④家庭手工業和小農經濟緊密結合,構成了中國穩固的自然經濟形態⑤私營手工業集中于城鎮,在明清時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私營手工業始終未能擺脫封建制度的阻礙發展成為工場手工業的水平3、 中國古代商業與城市1、 發展狀況(見一輪筆記表格)2、“重農抑商”政策與明清“閉關鎖國”政策 “重農抑商”政策 “閉關鎖國”政策時代 最初實施于戰國時期,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 實施于封建社會衰落時期目的 壓制商人勢力,維護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 防御外來殖民勢力,維護封建體制 都維護封建統治內容 嚴格控制國內市場和商業活動 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嚴格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都壓制商品經濟的發展影響 在封建社會初期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后來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起了一定的自衛作用,但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中國長期與世界隔絕,限制了中國與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都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造成近代中國的落后3、 影響古代商業發展的因素(1) 國家政局: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有利于商品交換的發展;國家四分五裂,戰亂不止,嚴重影響商品交換的開展(2) 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狀況: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的增加,需要交換,這就促進了商業活動的開展(3) 國內交通和中外交通的狀況:隋朝開通的大運河,有利于國內貿易的發展。路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有利于對外貿易的發展(4) 貨幣的統一與發展:紙幣的出現,便利了商品交換的進行(5) 政府采取的政策:重農抑商政策及閉關鎖國政策都嚴重阻礙了國內外商業貿易的發展4、 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趨勢(1) 商業場所變化:從城市——草市——專業化集市(2) 交易內容變化:從土特產品——農副產品——手工業品(3) 交易媒介變化:從無物交換——一般等價物——金屬貨幣——紙幣(4) 交易領域變化:從流通領域——生產領域(5) 商人組織的變化:從血緣——地緣(商幫)(6) 交易范圍擴大:明清長途販運出現5、 全面理解明清時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1) 出現時間:明代中后期出現,清朝緩慢發展(2) 產生的基本條件: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3) 最早出現的地區和行業:江南(蘇州、杭州);絲織業(4) 主要特征:“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雇傭關系出現(5) 緩慢發展的原因: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縛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1 生產資金不足:土地買賣制度和高額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將賺來的錢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手工業擴大在生產2 國內市場狹小:自然經濟的封閉性和農民極度貧困,無力購買商品,造成國內市場狹窄3 國際市場缺乏:海禁及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4 自由勞動力不足:小農經濟下,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5 國家政策不利:“重農抑商”政策抑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和工商業的發展6 科學技術落后:受傳統觀念習俗的影響,自然科學和技術不能與生產方式直接掛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