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章 物質的粒子模型第一節 常見的物質狀態及其性質【學習導航】1、 知道物質有三種狀態——固態、液態和氣態,了解物質三種狀態的共同性質;2、觀察并描述固體、液體、氣體的特性。【課堂學習】常見的物質狀態:1、物體是由 組成的,物質存在的狀態稱為 。2、常見的物質狀態有: 、 和 。活動一:請同學們觀察實驗桌上及周圍的物體,根據物質的狀態對所觀察到的物體進行分類并填在下面表格中:固態液態氣態 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性質:活動二:演示實驗1、2:請思考:氣體體積是固定的嗎?該實驗說明了什么?完成下表::體積固定/體積不固定形狀固定/形狀不固定有顏色/沒有顏色有氣味/沒有氣味空氣二氧化碳活動三:請以同桌兩人位一小組,按照課本P98-99要求完成實驗,并且完成下列表格。透明/不透明有顏色/沒有顏色形狀固定/形狀不固定有氣味/沒有氣味體積固定/體積不固定水酒精活動四:學習了氣體和液體的性質,最后探究固態的性質,有沒有什么好的想法呢?大家能不能自己來設計一下實驗方案呢?探究問題: 探究方案: 探究結論: 透明/不透明有顏色/沒有顏色形狀固定/形狀不固定有氣味/沒有氣味體積固定/體積不固定沉/浮 【課內練習】一、填空題:1、物質一般有三種狀態,即 、 和 。2、列表比較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性質。形狀體積氣態 液態 固態 二、選擇題:3、下列物質中的常溫(20℃)下呈液態的是( )A氧 B碳 C、汞 D、二氧化碳【拓展閱讀】物質六態處于氣態的物質,其分子與分子之間距離很遠,幾乎像宇宙空間中的星球那樣分散。然而,對于液態物質來說,構成它們的分子彼此已靠得很近,分子一個挨著一個,它的密度要比氣態的大得多。拿水中的H2O(水分子)來說,它們就像鏈條一樣,一個接一個構成一條水分子的長鏈。雖然水分子已經彼此緊靠在一起,但構成水分子的二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它們之間還離得很開。對于固態物質來說,構成元素是以原子狀態存在的,而且固體中的原子一個挨著一個,組成一個,“點陣”,就像造房子的腳手架那樣,相互攀拉,牢牢地結合在一起,這就是固體比液體硬的原因。氣體與液體均可流動,統稱為流體;液體和固體又統稱為凝聚態。三種狀態中,固體雖然結構較復雜,但粒子排布的規律性較強,對它的研究已有了較大的進展;液體的結構最復雜,人們對其認識還很不充分;氣體則最為簡單,最容易用分子模型進行研究,故對它的研究最多,也最為透徹。“等離子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通常情況下電子都圍繞著原子核旋轉。然而在幾千攝氏度以上的高溫中,氣態的原子開始拋掉身上的電子,于是帶負電的電子開始自由自在地游逛,而原子也成為帶正電的離子。溫度愈高,氣體原子脫落的電子就愈多,這種現象叫做氣體的電離化。科學家把電離化的氣體,叫做“等離子態”。除了高溫以外,用強大的紫外線、X射線和丙種射線來照射氣體,也可以便氣體轉變成等離子態。也許你感到這種等離子態很稀罕吧!其實,在廣漠無邊的宇宙中,它是最普遍存在的一種形態。因為宇宙中大部分的發光的星球,它們內部的溫度和壓力都高極了,這些星球內部的物質幾乎都處在等離子態。這是物質的第四種狀態。處于等離子態的物質,電子與原子核“身首異處”,彼此離開。“超固態”:在白矮星里面,壓力和溫度更高了。在幾百吉帕氣壓的壓力下,不但原子之間的空隙被壓得消失了,就是原子外圍的電子層也都被壓碎了,所有的原子核和電子都緊緊地擠在一起,這時候物質里面就不再有什么空隙,這樣的物質,科學家把它叫做“超固態”。白矮星的內部就是充滿這樣的超固態物質。在我們居住著的地球的中心,那里的壓力達到350吉帕左右,因此也存在著 一定的超固態物質。“中子態”:假如在超固態物質上再加上巨大的壓力,那么原來已經擠得 的原子核和電子,就不可能再緊了,這時候原子核只好宣告解散,從里面放出質子和中子。從原子核里放出的質子,在極大的壓力下會和電子結合成為中子。這樣一來,物質的構造發生了根本的 變化,原來是原子核和電子,現在卻都變成了中子。這樣的狀態,叫做“中子態”。中子態物質的密度更是嚇人,它比超固態物質 還要大十多萬倍呢!一個火柴盒那么大的中子態物質,重30億噸,要有960000多臺重型火車頭才能拉動它!在宇宙中,估計只有少 數的恒星,才具有這種形態的物質。現在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從物理角度為:固態,液態,氣態,等離子態,超流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費米子凝聚態。從化學角度為:固態,液態,氣態,等離子態,晶體態,膠體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