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備課組活動附件第三單元第一課《家住平原》第一課時《稻作文化的印記》一、【課標解讀】課標: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點。1-4-2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點。解讀:世界各國和地區,在自然環境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經濟、文化、民俗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借助各種地圖和圖表獲取信息,來描述出典型地區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點,理解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二、【教材簡析】:本課“稻作文化的印記”是第三單元特色區域的第一課時,也是學生認識區域特色的開始,主要講述平原地區人們生產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教材選取了典型區域東南亞的湄公河平原為案例,展示了以傳統水稻種植為核心的稻作文化,以及由此產生的人們生產、生活的特色。教材共分三個方面展開,首現介紹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以及當地的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氣候、河湖、土壤等;然后介紹為適應這種自然環境而產生的傳統水稻生產;最后介紹了水稻生產帶給當地人們生產和生活習俗的影響。大致從物質、社會和精神三個層面展示了稻作文化的內涵。教材以案例形式呈現,在編排上圖文并茂,地圖、圖片、圖表多種素材并用,適合學生進行活動和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的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從地圖(圖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能說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能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環境的特點和人們生產生活的特點。(二)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位置圖、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地形圖等地圖獲取有效信息,通過對湄公河平原的稻作文化這個案例的剖析,學會分析相關區域自然環境和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一個地區文化傳統和社會生活與當地自然環境的內在聯系,初步樹立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知道湄公河平原有利于水稻生產的自然條件、水稻生產的特點,理解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難點:湄公河平原自然與人文兩者的內在關系。五、【教學思想和策略方法】:1.案例教學法:為學生呈現案例,讓學生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探索、發現和認識過程。2.地圖教學法:給學生創造讀圖、用圖的機會,逐步提高讀圖識圖,從地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3.運用多媒體形象直觀的展示手段,為呈現案例、案例分析、問題創設提供情境條件。六、【教學過程設計】:(1) 新課導入 【師】提問:我們生活在世界上不同區域中,不同區域自然條件有差異,首現表現在地形的差異上,我們學過的五種基本地形有哪些? 【生】: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設計意圖:復習法導入,溫故知新) 【PPT】呈現五種基本地形的圖片,問“不同地形區發展經濟模式會相同嗎?”【師生】共同總結:不同的區域由于自然環境的千差萬別,會形成各具風格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在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時,要根據自己生存區域的自然環境,因地制宜,走適合自己發展道路。 【師】:根據之前學習的知識我們知道,平原地區由于地形、水源等優勢一般適合發展農業。但同是平原地區,農業生產以及人們生活的特色是否相同呢?今天我們就共同探討這個問題,進入新課學習——家住平原(二)新課呈現 環節一:探討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環境 【PPT】呈現《世界水稻分布圖》、《圖3-1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和《中南半島政區設色圖》,描述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及主要的國家、河流。設問“綜合這三幅圖,描述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相對位置)”、“結合世界政區圖,查查該平原上主要有哪些國家、主要河流?” 【生】:利用地圖描述位置,找出國家和河流。 【PPT】呈現《圖3-2湄公河平原的地形》、《亞洲氣候類型圖》和《圖3-3越南胡志明市的氣溫和降水》,設問“讀圖3--2、3—3及亞洲氣候類型圖,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條件。”“這樣的自然條件適合種植哪種農作物?” 【生】觀察圖表,得出湄公河平原地處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布;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在5-10月,雨熱同期的特點。 【師】補充:土壤深厚肥沃。 【師生】共同總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條件:地處東南亞中南半島、低緯度、熱帶,屬于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水網密布;土壤深厚肥沃。(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地圖和圖表的觀察,從地形、緯度帶和氣候幾個方面分析得出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環境,培養學生閱讀地圖和圖表,并從中獲取有效信息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過渡】:這樣的自然環境剛好為一種喜愛高溫、潮濕、土壤肥沃的糧食作物提供了生長的絕佳條件,就是水稻。所以水稻成為當地最主要的農作物。在了解了水稻生產對自然條件的要求后,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水稻種植的流程。 環節二:了解精耕細作的水稻生產 【PPT】呈現水稻生產的主要環節圖,設問“湄公河平原上水稻生產的特點?” 【PPT】呈現水稻生產的主要環節圖,設問:我們看到水稻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投人大量的勞動,而在生產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下,這些勞動主要靠什么來完成的? 【設問2】:人工勞作和我們現在的機械收割最大的不同在于哪里? 【生】:通過設問及圖片,了解水稻生產過程的精細繁復以及對大量人力的需求。 【師生】共同總結:湄公河平原上的水稻生產特點是精耕細作,投入勞動力多,勞動生產率不高。(設計意圖:利用圖文資料,結合平湖本地水稻種植業,讓學生從自己了解的水稻種植出發,再結合照片資料,能夠得出水稻種植過程的復雜性和勞動力眾多就可以了。再通過老師的引導,思考水稻生產和當地人口密度之間的關系。) 【過渡】: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湄公河平原特色的自然條件和精耕細作的傳統水稻種植業給當地的人們生產生活打上了深刻的稻作文化的印記。環節三:感受稻作區人們的生活特色 【PPT】呈現當地景觀照片圖(房屋、稻田等),設問“湄公河平原上聚落景觀的特點?” 【生】:觀察照片,總結特點。 【PPT】呈現《圖3-6隨處可見的米市》和《圖3-7當地人的食物》圖文材料,設問“當地人們飲食有什么特點?” 【生】:(略) 【PPT】呈現《圖3-8“御耕節”儀式》、《圖3-9水上木偶戲》等圖文資料,設問“當地人們精神娛樂生活有什么特色?” 【生】:(略) 補充提問:當地人與人之間呈現互幫互助、關愛弱者、注重團結合作的精神文化面貌,是什么原因呢?【師生】共同總結:湄公河平原上聚落景觀的特色,人們日常飲食的特點,文化生活和人與人之間相處模式的特色都是水稻生產對人們生產和生活影響的表現。(3)課堂小結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條件”以及“稻作生產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兩張表格。 【師】通過以上學習,你能說說湄公河平原自然環境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嗎?【生】:(略)【師】陳述總結:湄公河平原優越的自然條件決定了水稻種植,而水稻生產影響了人們生活的內容和節奏。當地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是當地勤勞智慧的人們因地制宜適應環境的結果,原因生產力水平低,在稻作生產中,人們形成互幫互助、關愛弱者、注重團結合作的精神文化面貌以及崇尚谷神等。(設計意圖:總結本課,使學生明晰本課三個環節的內在邏輯。)【本課啟示】:獨特的自然環境形成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各個國家要根據自己生存區域的自然環境,因地制宜,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設計意圖:呼應開頭,思想升華)七、【作業布置】:1.作業本。2.拓展作業:考古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作物的國家,請你結合所學知識探究我國水稻種植的優勢條件,并找出一個或幾個你認為我國最適宜種植水稻的地區。十、板書設計家住平原——湄公河平原 1、聚落景觀、民居特色地理位置 2、日常飲食 水稻生產 稻作文化的印記 自然環境 (主要特點) 3、文化活動 4、人際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