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0張PPT)歐體技法講座中國書協會員孟繁禧 講解第一部分 九成宮碑的基本筆畫第二部分 九成宮碑的結構及特點第三部分 作品講演本PPT由b_peep制作于2011年2月24日第一部分九成宮碑的基本筆畫 漢字有八個基本筆畫:一、橫二、豎三、撇四、捺五、鉤六、挑七、折八、點一、橫 橫的種類比較多,有長橫、短橫、尖頭橫、小橫等等。(一)、長橫(二)、短橫(一)、長橫有以下幾個特點:1、從左向右延伸的過程中,它不是以水平線為準,平向右前方,而是微微向右上方帶一點斜度,斜度多大為合適呢?我認為它應該是因字而異,有些字如帶有捺、豎彎鉤、戈鉤這樣筆畫的字里,它的橫斜度就應該稍微加大一些,如果沒有這些筆畫,它的橫就應該寫得稍微平緩一些。2、從起筆到收筆中間經歷了一個由重到輕,而后由輕到重這樣一個變化過程,它的筆畫有一個明顯的強弱變化,使得筆畫顯得有生命。3、它的下沿線是一條向下彎曲的弧線,上沿線也是一條微微向上彎曲的弧線,但是總的感覺向下彎曲的弧度要大于向上彎曲的弧度,它不僅有剛勁的一面,同時又增加了它的韌度,這樣就顯得有生氣。歐體字一般來講寫橫要豎入筆,露鋒入筆,入筆之后頓筆,用手指輕輕捻轉筆桿,調整成中鋒,注意行筆向右上方傾斜的弧度,注意粗細變化上下弧度,到了右端,一邊捻轉筆桿,一邊向右行筆,一邊向右行筆,一邊逐漸把筆鋒抬起來。(二)、短橫短橫與長橫略有些區別,它從起筆到收筆,只經歷了由輕到重的這樣一個變化過程,因此在寫法上比長橫稍微容易一些。寫短橫仍然是豎入筆,入筆之后用手指輕輕地捻轉筆桿,調整成中鋒,向右行,注意它的斜度與粗細變化,到了右邊一邊捻轉筆桿,一邊向右行筆,一邊向右行筆,一邊逐漸把筆鋒抬起來,三個動作同步進行,這樣短橫就寫好了。二、豎(一)、垂露豎(二)、下尖豎(一)、垂露豎它的起筆,這條斜線,斜度不可過大,另外在行筆過程中仍然要包含一種明顯的粗細變化,還要保持垂直。寫豎,橫入,而后用手指輕輕捻轉筆桿,調整成中鋒,注意它粗細的變化,注意它垂直,到了下邊加重力量,而后緩緩得把筆鋒抬起來,一個垂露豎就寫好了。(二)、下尖豎寫豎仍然是橫入筆,它只經歷了一個從重到輕的變化過程,因此把它調整成中鋒之后,緩緩向下行筆,到了下邊注意越走越輕,越走越輕,而后抬起來,這個筆畫就完成了。注意在收筆的時候不應該把筆鋒寫得過于尖利,如果太尖利了就變成懸針豎了。三、撇(一)、斜撇(二)、蘭葉撇(三)、平撇(四)、豎撇(五)、橫折撇(六)、反曲撇(一)、斜撇露鋒入筆,入筆方向與它向左下方傾斜的方向正好相反。入筆之后仍然要通過手指的捻動,把筆尖調整成中鋒,切記一點,就是要一直把筆鋒送到家,不可以把筆走到半截就把筆一下送出去了,這樣的話,寫出的字就十分虛弱了。具體寫法是斜入筆,入筆之后用手指捻轉筆桿,把它調整成中鋒,而后緩緩行筆一直把筆鋒送到家,千萬注意最后收筆的時候不能過于尖利(二)、蘭葉撇起筆比較輕,收筆比較輕,行筆過程中是比較有分量的,因此要求在入筆的時候要順鋒入筆,入筆之后逐漸加重力量,加重力量由重到輕,一直把筆畫送到家。具體的寫法是順鋒入筆,不一定寫得很尖,然后加重力量,緩緩行筆,一直把筆畫送到末端,一邊行筆,一邊把筆鋒抬起來為止,這樣蘭葉撇就寫好了。(三)、平撇平撇一般多用在一個字的頂端,走向比較平,入筆的斜度與它的走向應該是對稱的形式。寫法是斜入筆,入筆之后把筆鋒調整成中鋒,而后緩緩地把它一直送到家。斜入筆,入筆之后以筆鋒為軸,捻轉筆桿,一直緩緩地行進,把筆鋒送到家。四、豎撇豎撇一般多用在月字左的部分,這個撇前半部分是與豎相同的,只是在末尾的地方緩緩地向左前方探出去,這個筆畫在寫法上前半部分與豎相同,后半部分與撇相同。 先是橫入筆,入筆之后就像寫豎一樣,捻轉手指,把筆桿調整成中鋒,緩緩下行到了末端,緩緩送出,把筆畫送到家。(五)、橫折撇橫折撇,前半部分以橫為基礎,順鋒入筆,到了右邊,提筆,而后頓筆,再隨著轉動筆桿的同時把手腕稍微也轉動一下,然后從重緩緩到輕,而后由從輕逐漸加重,最后又從重到輕,這樣經歷了一個重和輕的反復變化過程。具體寫法:寫橫要求順鋒入筆,入筆之后到了轉折處,提筆,頓筆,而后用手指捻轉筆桿,手腕隨之動作,先從重到輕,而后由輕到重,最后又從重到輕,緩緩完成。這種橫折撇一般用在姓名的“名”字,“多”字的下邊。(六)、反曲撇反曲撇在九成宮里也是不多見的,一般用在作為的“為”字,這個撇的寫法與一般撇的寫法是不一樣的。一般的撇它是從右向左弓出去,而這個反曲撇則是先弓進來,然后再送出去。具體寫法:斜入筆,入筆之后,用手指捻轉筆桿,調整成中鋒,先是向內弓,而后到了末端再把它緩緩送出去,這樣,反曲撇就寫好了。四、捺(一)、斜捺(二)、平捺(-)、斜捺斜捺一般用在“人”字、“大”字等。斜捺有這樣幾個特點:1、起筆的時候是輕的,到收筆的時候是重的。起筆的前半部分有一條向下弓的曲線,后半半部分又有一條向上弓的曲線,最后它的捺腳是朝水平方向向右延伸的,底緣的這條線是向上,略帶有一點傾斜,上邊線是向下帶有一定斜度的,它與顏柳字在捺收筆上有一點區別:區別在于,如果我們找這樣一條切線就可以看到,它收筆的下緣線是向外曲張的,而顏柳字是向內弓進去的,這是與顏柳字在捺的寫法上的不同之處。2、另外在這個筆畫之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它的收筆不可以寫得過于尖利,應該厚重飽滿。斜捺3、寫法:順鋒入筆,注意它前面有一個彎度,逐漸加重力量,后面有一個向上彎曲的弧度,到這兒頓筆,頓筆之后一邊向右行筆,一邊捻轉筆桿,一邊捻轉筆桿,一邊把筆鋒抬起來,這樣來完成捺的筆畫。捺寫好之后,它的下緣線不可以是水平的,或者是向上翹,應該是微微有一點向上傾斜,而下面這條線是向下壓過來,最后它給人的感覺是平下,向右前方推出去.(二)、平捺平捺在方法是與斜捺在方法上大致是相同的,只是它在形態上略有不同。斜捺是順鋒入筆,平捺則是像寫橫一樣,要豎入筆。特點是它起筆的下緣線,要是找一條水平線的話,向右延伸,它收筆的上緣線要低于這條水平線,也就是說它有一個略微向下傾斜的弧度。與斜捺相同的地方就是前半部分有一個向下弓的趨勢,后半半部分有一個向上彎曲的趨勢,收筆下緣線要向上傾斜,上緣線要盡量地向下壓,這樣給人的感覺仍然是平向,向右前方推出。注意:既不可以把捺的收筆寫的過于上翹,也不可以把捺的收筆的過于下垂,反之則會失態。寫法:豎入筆,入筆之后,調整成中鋒,注意它的弧度、輕重變化,而后緩緩向右行筆,到了末端,頓筆之后,一邊向右捻轉筆桿,一邊向右緩緩地行筆,一邊把筆鋒抬起來,最后這個平捺就完成了。另外在平捺里還有一種書寫形式,就是完全沿用了斜捺的順鋒入筆的形態,順鋒入筆,后半半部分和前述方頭的平捺是相同的。寫法:順鋒入筆,注意輕重變化、弧度、向右下方傾斜的角度,頓筆之后一邊抬筆,一,邊捻轉,一邊捻轉,一邊向右行筆,三個動作同步進行。五、鉤(一)、橫鉤(二)、豎鉤(三)、彎鉤(四)、戈鉤(五)、豎彎鉤 (一)、橫鉤寫橫,豎入筆,它又一個從重到輕的變化過程,到了轉折處,提筆、頓筆,而后用中鋒緩緩地把筆畫寫完。這個地方有兩個角度需要注意一個是橫折的這條切線斜度不可以過大,另外就是出鉤的時候,這條切線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筆畫的下緣線是成向外曲張的趨勢。寫法:寫橫,豎入筆,入筆之后通過手指的捻轉把筆調整成中鋒,注意粗細變化,注意向右上方傾斜的斜度,到了轉折處,提、頓,頓筆之后仍然要用手指捻轉筆桿,調整成中鋒,緩緩地把這個筆畫完成。最后它的收筆的形態仍然是尖中有圓,圓中帶尖,不可以過于尖利。(二)、豎鉤豎鉤在九成宮里面是比較多見的,豎鉤的前半部分就是一個完整的豎的造型,只是在末端加了一個向左挑出去的鉤。 豎有這樣一個特點,右側邊緣線是向內弓進去的曲線,它的收筆,也就是說筆畫的最下端沒有在整個筆畫的右側,而是略微向內有一點彎曲,鉤的出鋒是很短的,如果找一條切線的話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筆畫的末端的邊線也是讓它向外曲張,而不可以向內弓進去。寫法;寫豎,橫入筆,入筆之后用手指捻轉筆桿,調整成中鋒,緩緩行筆,注意粗細筆畫,注意它右側的曲線,到了下邊之后,頓筆,頓筆之后,筆桿可以稍稍向右側傾斜,然后用側鋒,筆尖走的快一點,筆根走的慢一點,把它送出去,這樣來寫豎鉤。(三)、彎鉤彎鉤不同于豎鉤,彎鉤多用在“乎”字,它的鉤長度與豎鉤是有區別的,彎鉤的鉤鋒比較長,另外它從起筆到收筆基本上是走在一條垂直線上,雖然它有一個向右曲張的弧線,但是總的來講,它從頂端到末端,應該是在一條垂直線上。另外在鉤的下緣線找一條斜線的話,仍然是向外略有曲張。寫法:寫彎鉤,仍然向寫豎一樣,橫入筆,入筆之后,注意它的弧線,注意它的上下垂直,頓筆之后回一下鋒,然后再壓下來把筆桿向右側傾斜用側鋒把它送出去。 (四)、戈鉤戈鉤的寫法。戈鉤在九成宮碑里用的比較多,如“成”、“感”。戈鉤有這樣的特點:首先是起筆重,行筆過程中要逐漸地減緩變輕,到收筆的時候略微再加重,最后出鉤的時候是朝上送出去的,如果從出鉤的地方找一條切線,它仍然是向外曲張的弧線,而不能向內弓進去。整個筆畫給人的感覺是綿綿不絕,而且是斬釘截鐵的。寫法:橫入筆,入筆之后用手指捻轉筆桿成中鋒,注意它的粗細變化,注意它的連綿不絕,到了末端稍稍加重力量,頓筆,而后用側鋒一邊往起抬,一邊往上送,這樣來完成戈鉤的形態。同時還有一種橫戈鉤,這個橫戈鉤一般出現在“心”字、“必”字。它的入筆是順鋒入筆的,前面比較尖利,但不可以過尖,要尖中有圓,圓中帶尖,而后緩緩地向右,逐漸地加重力量行筆,注意這個筆畫的高度,另外要注意到右側之后,要把鉤向左上方強行推出。如果以鉤的末端到頓筆的地方找一條切線,它仍然是向外曲張的弧線。另外在寫橫戈鉤的時候一定要避免它的下緣線一直沿水平方向延伸到這個地方再出的話,這個筆畫就顯得很呆滯,它要在出鉤之前先要翹起來,而后再把鉤送出去。寫法:順鋒入筆,注意它的總體高度, 注意它的輕重變化,注意在右端要稍 微向上翹,然后稍一回鋒,再壓下來, 用側鋒向左上方推出去。 (五)、豎彎鉤豎彎鉤我們應注意到它有一個從重到輕,而后又由輕到重,最后再從重到輕這樣一個反復的變化過程。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豎向的部分,它沒有走在一條垂直線上,而是略微的向左下方傾斜,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從準備拐彎的地方到轉過來的前半部分,它的粗細變化很微小,它主要是把變化的過程集中到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寫法:橫入筆,入筆之后用手指捻轉筆桿,將其調整成中鋒,注意粗細變化,注意筆畫的流暢,轉過來之后逐漸加重力量,到了右端,頓筆,一邊緩緩地向上行筆,一邊用側鋒把筆畫送到家。六、挑(一)、短挑(二)、長挑(三)、豎挑(一)、短挑短挑一般用在字的上端,作為顧盼點的左側來使用,這種挑它也是向寫橫一樣的豎入筆,不過是在左側多出了一個突出的部分,入筆之后用側鋒緩緩地把它挑出去,如果我們在起筆和頓筆的末端找一條切線的話,它仍然是向外曲張的弧線。寫法:順鋒入筆,入筆之后向左下方移動,移動之后回鋒,而后壓下來,用側鋒緩緩地把它送出去。(二)、長挑長挑一般用在三點水底下的那一個,或者是提手的那一挑,這兩個挑的角度是不一樣的,作為三點水,它的角度是盡量往上提,作為提手里的那個挑,角度就和緩多了。其筆畫仍然有與顏柳字不同的地方,右側邊緣線不能向內凹進去,而是突出來的。寫法:在起筆的地方應該是與橫相同的,豎入筆,入筆之后以筆尖為軸,用手指捻轉筆桿成中鋒,向上慢慢地行筆,一直把筆鋒送到家。平向挑的寫法:仍然是豎入筆,入筆之后向寫橫一樣,把它捻轉成中鋒,而后緩緩送出,一直把筆鋒送到家,這樣來完成橫挑的寫法。(三)、豎挑豎挑,前半部分是一個完整的豎,在豎的末端的時候,我們把筆鋒稍微向左探出,而后再向右上方挑出去,要注意這條切線的角度不能過大,過大挑的力量就受到影響。寫法:橫入筆,入筆之后仍然像寫豎一樣捻轉成中鋒,注意它的粗細變化,注意它的筆直,稍稍向左一探,然后頓筆,頓筆之后仍然是把筆鋒調整成中鋒,把它緩緩地送出去。七、折(一)、橫折(二)、豎折(三)、撇折(一)、橫折橫和豎我們都已經掌握了,就是在折的這個地方,我們在講其它筆畫的時候也有提到,再重申一下,寫橫仍然是豎入筆,入筆之后向右上方微微帶一點斜度到了右側轉折的地方,把筆鋒稍稍提起來,而后再頓下去,頓下去之后,通過手指捻轉筆桿把筆仍然調整成中鋒向下行筆,最后完成。寫法:豎入筆,入筆之后調整成中鋒,注意它的斜度,到了轉折處,提、頓,注意頓筆的角度,而后向下走的時候捻轉成中鋒,注意由重到輕的變化過程。(二)、豎折豎折是一個豎和一個橫的組合。寫豎橫入筆,入筆之后到了下邊粗細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寫橫之前仍然要注意這條斜線的角度,不可以寫得過大,要緩緩地,比較趨于垂直的角度而后再把筆鋒轉成中鋒,用橫的收筆來結束豎折的筆畫。 寫法:寫豎,橫入筆,入筆之后向下走,變成中鋒,注意粗細變化,在轉折的時候稍稍向左一探,頓筆,頓筆之后繼續捻轉一下筆桿調整成中鋒,這個時候完全用橫的寫法來收筆。(三)、撇折撇折是一個撇和一個挑組合在一起的。如“參”字。寫撇,斜入筆,而后注意它的粗細變化過程,在寫挑之前,我們要向左探出去,探出去的幅度要比橫折和豎折稍微的要強烈一些。但是仍然要注意這條斜線的角度,仍然不可以過大。寫法:寫撇,斜入筆,入筆之后通過捻轉筆桿調整成中鋒,注意筆畫的粗細變化,到了下端,向左探出去,頓筆,頓筆之后我們反方向轉動筆桿仍然把它調整成中鋒,緩緩地向右上方送出去。八、點(一)、豎點(二)、左點(三)、右點(四)、顧盼點(一)、豎點豎點一般多用在寶蓋的頂部。豎點,如果再把它延伸下去,就變成一個完整的豎,換句話說,它只是個縮短了的豎的起筆,所以在寫這個筆畫的時候,由于我們已經掌握了豎的寫法,所以在寫豎點的時候就非常容易了。寫豎點的時候,和寫豎一樣。 寫法:寫豎,橫入筆,入筆之后往下走的時候,把它捻轉成中鋒,逐漸抬起筆來,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豎點,所以我們在掌握了其他筆畫之后,回過頭來再談點,相對來說是容易一點,這就是豎點的寫法。(二)、左點左點,它明顯地成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三條邊不一樣長,右邊最長,最短的是左下的一條,但是它有這樣一個特點:如果我們依照點的特征找三條直線的話,就會看到它每一條邊都是向外略微曲張的。寫法:有的人習慣這樣寫,順鋒入筆,然后往下走,而后用回鋒把這個點填滿,這種做法我覺得第一不經濟,第二給人感覺是在畫字,我覺得這個點應該是一筆寫出來,它的寫法我認為應該是這樣的:寫點,順鋒入筆,入筆之后側鋒向左移動,而后稍有停頓,最后把筆鋒結束在左下端。這就是左點的基本形態。(三)、右點右點,它也是三條邊,左下的一條是最長的,然后我們找出三條切線來,仍然三條邊都是向外曲張的。寫法:有的同志習慣于寫點,先是把筆鋒向下走,而后向下走,最后回鋒把這個點填滿。這種書寫形式,我認為也不是一種合格的寫法。應該像剛才左點一樣一筆把它寫完。寫點,順鋒入筆,入筆之后向右下方行筆,側鋒,最后一邊往起抬筆,一邊收筆,一邊往起抬筆,一邊收筆,這樣來完成右點寫法,所以這樣的寫法就比剛才的寫法既經濟,而且效果會好得多,這是左右兩個點的基本形態。(四)、顧盼點顧盼點,左邊就是一個短挑,右邊實際上就是一個短撇,它們之間有一個明顯的呼應關系。像兩點水、三點水它都屬于顧盼點的范疇,都要有一個緊密的呼應關系。寫法:寫點,實際上是一個短挑,順鋒入筆,之后用側鋒把它慢慢送出,之后它的第二點的起筆一定要與第一點的收筆有一個明顯的呼應關系,實際上第二點是個短短的小撇,一直把它送到家。第二部分九成宮碑的結構和特點九成宮碑在造型上既含有篆隸之筆意,又存有晉魏之遺風,它的楷書對后世影響是很大的,分析它的字形結構及其特點不外乎一下幾個方面:一、首先是重心的問題 先看看這個字: 這個“正”字,以中豎為準,上下左右各有一個筆畫,只要它散開的均勻,在布白上來講是很勻稱的,那么它的造型就基本可以保持周正,這是一種保持重心平穩的做法。另外還有一種字,比如“飲”字,從左邊的“食”字旁來看,是一個很正常的寫法,而在右邊的“欠”字上寫法就發生了變化,如果我們只看這個“欠”字,就會發現它的重心是偏移的,整個把重心傾斜到了左下角,但是它由于和“食”字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把這個捺飛揚上去了,這種重新找出來的重心將是更加動人的。二、其次是保持平衡的問題要想把字寫得十分的周正,不僅要注意到重心,而且要注意平衡的問題。平衡與重心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我們以“一”字為例:這個“一”字它只有一個橫,它從左下方到右上方它呈一條很和緩的傾斜線,試想一下,如果把這個橫寫成水平,自然就會感覺到右下角是低垂的,現在把它傾斜上去了,這種低垂的感覺就被克服掉了。也許會有這樣一種字,因為為了保持整體的平衡而舍棄它局部的平衡。比如說這個“玉”字,這個“玉”字,三個橫,中間有一豎,應該是在豎的旁邊畫上這個點,但是作為歐陽詢在寫九成宮碑的時候,“玉”字的處理是把左邊,第三個橫的左側向左盡量的延伸,而右邊的出頭部分卻很短,把右邊這一點掛在了橫的右側,這樣就等于第三個橫開始就給右邊這個點留出了一個施展和放開的余地。用這樣的方式來保持字的平衡,則是一種更高形式的平衡。 三、險絕與平正的結合問題在注意到這樣兩個問題之后,我們還要分析,這個九成宮不僅是做到了重心的平穩和保持了字的平衡,另外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平正和險絕被集中體現到一起,先談談險絕與平正的結合問題。以“成”字為例,可以看到,它把這個戈鉤放得很長,如果我們把戈鉤蓋上,只看其它的幾個部分就會感覺到它的中宮是縮得很緊的,它為了使整個字從造型上更加增加一種險絕和峻峭的形態,它就把戈鉤放長,把其它收斂進去,用這樣的方法使得字更加挺拔峻峭,耐人尋味,這是一種處理形式。再來看看“大”字。 一般我們寫漢字是需要對稱的,一撇一捺需要對稱排列,這個“大”字,撇明顯的短小,而捺是粗重的,由于它把橫的清晰度增強了,這個捺寫得很粗很重,反而使得這個字變得更有情趣。四、對稱問題 下面我們再來談談字的對稱問題。我們以“閑”字為例。左邊它有一個豎,右邊也有一個豎,那么兩個縱向排列在一起的筆畫同時出現的時候,一般的情況下,作為歐體字,作為九成宮碑,兩個豎基本上是向內弓的,兩個豎左邊的腰稍微細一點,右邊的要稍微粗重一點,這樣來保持字的對稱關系。除了這個“閑”字的兩個縱向筆畫同時出現的情況,還有通過筆畫的左右兩個部分的開合,來找出字的對稱關系比如“動”字,它左邊是個“重”,右邊是個“力”,“力”字是個斜向的字,“重”字本身應該是垂直周正的,如果把中間這一豎寫成垂直,勢必給人一種感覺:整個字向左下方傾斜,為了使這個字的重心、以及平衡、以及對稱關系能夠反映的非常合適,那么歐陽詢在處理這個“動”字的時候,他把中間這一豎寫成了微微向右下方傾斜的這么一條斜線,但是這條斜線要很微小,幾乎不易觀察到,這樣它與右邊的“力”字組合在一起,就會給人一種明顯的相互呼應、對稱的這樣一種感覺。這是利用字的開合來維持字的對稱關系的處理方法。還有一種字,“為”字,它的第一個撇,用的是反曲的寫法,它這樣寫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下面三個橫折留出充分發揮和施展的余地,前面兩個橫折要盡量地收進去,以放開第三個橫折,這樣整個字的聚散和收放的關系就反映地十分強烈,這個字也是安排得非常合適的字。再舉一個例子。如“然”字:為了妥善解決筆畫之間的避就關系,它把上面的兩個部分,左邊的第一個撇,和右邊的最后一個捺,向左右兩個方向展開,而后把應該寫在下面的四個點集中在了中間部分,這樣用撇和捺支撐著整個字的左右兩個角,而用下面的四個點,起了一個支撐和襯托的作用。這樣來安排這個字的避就關系就顯得十分和諧。五、呼應關系 作為楷書,筆畫與筆畫之間,它要有一個非常緊密的連接關系,具體到歐體字來講,更應該把這個特點反映得十分清晰。如“必”字,一撇,一戈鉤之后,先中間的點,而后左邊的點,右邊的點,咱們看這三個點之間的關系,是有一種很明顯的連接關系的,第一個點的收筆正好與第二個點的起筆相連接,第二個點的收筆與第三個點的起筆同樣也是緊密地連接到一起的,這樣做,這個“必”字就顯得十分和諧。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字,“以”字。歐陽詢在處理他自己寫的字的時候,一般字形以長方為主,作為這個“以”字,卻一反常態,它是一個扁方形的,扁方形的左側還要低,右側要高上去,而且兩邊之間的空白是很大的,它現在用了中間的一個小挑,來維持著左右兩邊的關系,這個小挑雖然很小,但是卻起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使得這個字的呼應關系也是躍然紙上。有關說明在九成宮碑里面,它有許多字都是采用了帖寫的形式,所謂帖寫形式,就是把字的某一個筆畫、或者某一個部分移位,或者是加筆減筆來使得這個字更加有動感。例如說移位。例:“璧”字,下面是個玉字,這個玉字沒有寫在整個字的下面,而是把它移到了左側,這樣左邊的橫畫變成了七個,右邊的橫畫是四個,七和四的比例關系就比較接近了,而且顯得融洽。移位,包括把有些筆畫減掉,如“襲”字。“襲”字上面是個“龍”下面是個衣服的“衣”字,它把龍字的右半部分中間去三個小筆畫,上邊去了一豎一橫,而且把下邊的衣字寫在右側的下半部分這樣安排也使得這個字的整體感增強了。再舉一個字的例子。比如說“勤”字,左邊應該是七個橫,現在去掉了兩個,變成了五個橫,那么五個橫與右邊的力字相交接的話,也顯得這個字是十分融洽的。另外它與“重”字相同,它把中間的這個豎,來迎合右邊力字的向左傾斜的這種角度,它把左邊的中豎也是讓它稍稍地向右下方傾斜,這樣使得這個字從對稱上來講,從結構上來講,從布白上來講以致從它整個造型上來講都是非常妥帖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要突出主筆的問題。每一個字總有一個筆畫是這個字的主筆,那么在處理這個主筆的時候,我們應該盡量地把它夸張出來。夸張了主筆,其它的筆畫就應該收斂,聚攏,把充分的空間和余地留給主筆。以“之”字為例:這個字一共有四個筆畫,點、挑、撇、捺,這個捺就是這個“之”字的主筆,為了把這個捺放開,其它三個筆畫都應該寫得很聚攏,挑撇之間也是很緊密的,這樣把主筆突出了這個字收放、開合以及它的聚散關系就表現得十分明顯了。最后再談談字的認格的問題。寫楷書,盡管是楷書,也應該因字的大小而變化。比如“曩”字,這個字是一個很瘦、很長的一個造型,我們應該在一個字格當中就不應該把它寫得很方,本身是一個長形的字,我們就要照顧到它的特點,橫與橫之間的距離就要盡量地縮小,而后把它長的這種造型風格表現出來。再比如說,以“田”字為例。作為一個“田”字它是個方形的字,因此它的整個造型不可能寫得很大,所以我們在寫這個字的時候就要把它小的這個特點反映出來,因字的大小而大小。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四”字。“四”字本身也是個小字,所以在寫這個字的時候沒有必要給它增高或寫得很長,主要把它扁、寬的特點反映出來就可以了。第三部分作品講演一、神和二、歸真到此為止,我們把九成宮碑字的造型規律及特點,就向大家介紹完了,下面我給大家寫一張字,看一看。我準備些“神和”兩個字。“神”字是左右結構的,應該是有收有放,左邊是個示部,上面這個點,就用了剛才我給大家講的“右點”,這是一個小橫,而后寫豎,這個豎不宜很長,打撇,一直送到家,右邊還是一個右點;左邊這個豎要細一些,右邊這個豎要粗重一些,而后中間一個小橫,下邊仍然是個小橫,這個豎就是咱們談到的垂露豎,注意它的粗細變化,注意它的垂直,注意它的力量,最后緩緩抬筆。再來看看這個“和”字。和字上面是個平撇,把它送到家,下邊是個短橫,要把左邊放開,這個豎實際上我們可以用豎鉤的寫法,頓筆,用側鋒把它送出去,撇,送到家,點,是個右點,口,左邊這一豎稍微輕一些,右邊這個豎稍微的粗重一些,最后一個小橫收底。落款的時候,像這樣一個橫幅,這種篇幅下,就不宜寫很多的字,把名字寫上就可以了。落款的時候不要過于草率,這就像人們做完廣播體操原地踏步一樣,如果寫得過于草率,剛才的努力也就付之東流了。圖章一般與落款留出一點距離,要壓實,右上角打上一個應手章。這篇字就完成了。下邊我再給大家寫一個豎式的條幅,我準備些“歸真”兩個字。 歸字也是左右結構,左邊讓它稍微小一點,以給右側留出充分展開的余地,寫得時候注意行筆的速度,不宜過快,過快容易把字寫得草率,右邊部分讓它提上去,橫與橫的距離讓它盡量相等,斜度也讓它盡量相等,注意橫鉤的寫法,下邊是個巾字,左邊是個小豎,右邊一個橫折鉤,頓筆,側鋒,最后以這個垂露豎作為這個字的結束。 “真”字我們可以采用上面一點,下面一橫的寫法,而后一豎,右邊這個豎適當地比左邊粗壯一些,中間是三個小橫,三個小橫在收筆的時候不宜過分強調,稍微地輕緩一些,下面是個長橫,豎入筆,轉成中鋒,向右行筆,到了右邊,提、頓、收,下邊最底下有兩個點,一個撇,一個右點,這樣來安排。我的講座到此結束,謝謝收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