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中國書法為什么要學習書法藝術 一個民族之所以獨立于世界,其原因在于這個民族有著屬于自己特有的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文化魅力。當前許多“到此一游、插隊、隨地大小便”現象正是傳統文化和人格魅力缺失的表現。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修身、養性、自律。這一民族魅力為世界各民族推崇。漢字的起源實物記事結繩記事圖畫記事符號記數象形符號記寫音節表意為主的意音文字系統夏 商甲骨文商 周鐘鼎文春 秋戰 國大篆秦小篆秦 漢隸書漢草書 東晉行書漢字形體的演變兩 晉楷書漢字發展演變舉例一漢字發展演變舉例二甲骨文是商周兩代使用的文字之一,清代未,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發現,文字寫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名甲骨文。因多為刀刻的緣故,也稱“契(刻的意思)文”,又因甲骨用于占卜,也稱“卜辭”文字。甲骨文筆畫銳利、瘦硬遒勁,其資料可參閱《甲骨文編》和《甲骨文字集釋》等書。 甲骨文金文對照表二、鐘鼎文也稱“金文”,即指鑄、刻在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現已發現帶銘文的銅器4000多件,金文單字3500個左右。內容多記奴隸主貴族祭典、征伐、賜命、契約等,結體錯綜變化,筆畫圓勻厚重。 散氏盤虢季子白盤毛公鼎三、篆書篆書有大、小篆之分。廣義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國時期通行于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古文,小篆則指秦始皇“書同文字”后,在秦代通行的篆書。 1.筆劃均勻一致,筆形圓轉勾連,筆勢舒展流暢。 2.形體長圓,大小一致。 3.構成分和方式空前統一,一個偏旁在字中任何位置都基本保持固定的形體。嶧山刻石及拓片四、隸書??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于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 ?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居延漢簡 曹全碑五、楷書楷書是對隸書略加改造的一種字體。大約在東漢末年形成,到魏晉時代逐趨成熟。 楷書的特點是字畫橫平豎直,結構緊湊,氣勢流暢,形體優美。歷史上的書法家有不少精品傳世。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趙孟頫以獨特的風格把楷書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被世人稱為楷書四大家。 六、草書沈鵬書法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于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后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未,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 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劃連綿。章草起于西漢,盛于東漢,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今草起于東漢末期,風格多樣,筆勢秀麗,晉王羲之、王獻之 父子擅長今草,現代林散之 、余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稱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文斷碑》、《古詩四道》,懷素僧《自敘帖》等等,七、行書行書大約產生于東漢末年,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代表作有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唐顏真卿所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一行書天下第二行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