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5張PPT) 中國書法 ——中華文化的精神 中國書法是一種藝術 中國書法是一種理念 中國書法是一種精神 日本豐道春海書 中國書法 全球傳播 美國總統布什夫人 用中國毛筆書寫”永”字 漢字廣告 意韻深遠 一、漢字的構造象 形 象形是描畫客觀事物的形狀的,但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不同于圖畫,不可能也不需要畫得很細致,只要把某一類事物的特征表現出來就行了。所以象形字是一種形象符號,它是用字形同語言里某個詞的意義建立聯系的。指 事 漢字里用指事方法造的字比較少,因為用抽象符號來表示語言里某個詞的意義,限性很大。因此,純粹用抽象符號的字很少,在象形字上增加符號這種方式用得較多。會 意 會意字同象形字一樣,也是一種形象符號,不過象形字是“獨體”,會意字是“合體”,用幾個象形符號的組合關系來表示語言里某一個詞,因此每個字至少有兩個偏旁。 會意字同象形字、指事字比起來,在造字方法上進了一步,漢字里會意字也就比較多。形 聲 由一個表意成分和一個表音成分合起來組成新字。形聲字的表意成分叫形旁(也叫意符),表音成分叫聲旁(也叫音符)。形聲字的結構 左形右聲:松 清 惜 河 右形左聲:攻 期 頂 領 上形下聲:花 笆 宇 空 下形上聲:裘 想 梨 婆 內形外聲:聞 問 閔 悶 外形內聲:閣 園 病 庇形分左右,聲夾中間:街聲分左右,形夾中間:辯形分上下,聲在中間:裹聲分上下,形在中間:莽形在左下,聲占大半:穎形在左上,聲占大半:荊值得注意! 象形、指事、會意三種方法造的字,字形只與詞(或語素)的意義相聯系,形聲字因為用了聲旁與所記錄的詞(或音節)的讀音相聯系,這些詞都可以根據讀音而找到一定的聲旁,因此形聲字一產生,就有強大的生命力。現代漢語中形聲字占了85%以上。二、漢字的演變 漢字產生的確切年代還不能斷定。從近年考古研究的資料來看,漢字的歷史可以遠溯到五六千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器刻紋山東呂縣大汶口文化陶器刻紋 現在能夠看到的最古的成批的漢字資料,是距今三千多年前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辭和鐘鼎銘文中的文字,數目達到三千五百個左右。從文字結構來考察,象形、會意、形聲、假借等方法都已經應用,可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了。 漢字的字體演變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楷書 →草書 →行書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王室刻在卜問用過的龜甲獸骨上的記錄,是公元前二千三百多年到一千一百多年間的通行字體。由于刻劃在龜甲獸骨上而稱為甲骨文。公元1899年發現于河南省安陽縣城西北五里的小屯村。 奴隸制時代的商王朝.統治者是十分迷信的,每事必卜,每卜必至數次。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就是卜辭。根據不完全的統計,卜辭應用的字數大約有三千五百個。其中一半以上是可以認識的,不認識的字大多是人名、族名、地名等專用字。 大小不一 線條纖細 直筆居多 棱角鮮明 瘦削挺拔金 文 金文是澆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所以青銅器上的文辭又稱為銘文。因為古人用鐘鼎來作為銅器的總名,所以金文又稱為鐘鼎文。鐘鼎是皇權的象征,等級森嚴。金文的內容主要是皇室家譜、歷史記載、法律條款等等。 一言九鼎多用肥筆點畫圓渾體勢雍容西周大盂鼎銘文 小 篆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一就是統一文字,據說是在李斯主持下進行的。辦法是把秦國原來使用的篆書酌加簡化后,推行到全國,同時廢除戰國時期那些區域性的異體字——六國文字。這種經過整理的秦國文字就是小篆。 大 小 篆 篆提 示 小篆把原來沒有固定形式的各種偏旁統一起來,一個偏旁只有一個形體,為漢字組字成分的統一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小篆確定了每個偏旁在漢字形體中的位置,不能隨意變動,每個字所用的偏旁固定為一種,不能用其他偏旁代替,減少了異體。 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范化的字體隸 書 隸書在漢代是正式字體。早期的隸書,仍保留了一些篆書的風格,后期的隸書筆畫趨于平直,后來更添了波勢和挑法,字形也漸成扁方形了。 秦 隸湖北云夢睡地虎秦墓竹簡 漢 隸 張遷碑隸 變 用點、橫、豎、撇、捺等筆畫轉寫篆書所發生的變化叫作“隸變”。 隸變使漢字進一步變成純粹符號性質的文字,可以說是由古漢字演變為現代漢字的一種過渡字體。楷 書 楷書又叫真書,是現代通行的字體。“楷”是法式、楷模的意思,楷書是由隸書演變來的,是點、橫、豎、撇、捺等筆畫進一步的發展。楷書萌芽于西漢,成熟于東漢末年,魏晉以后就大大流行,直到現在,楷書仍然是漢字的標準字體。褚遂良書圣教序提 示 楷書完全是由筆畫組成的方塊形符號 楷書出現后漢字成為方塊字就定型了草 書 自有漢字以來,各種字體都有草率的寫法。到了漢代“草書”成為一種字體的專稱,說明它已經發展成一種具有特色的字體了。草書共有三種: 章草是就隸書形體而加以變化的,源于漢代 今草是章草的繼續,楷書的快寫,起于東漢 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礎上恣意連寫,興于唐代漢張芝秋涼碑章 草晉王羲之十七帖今 草唐懷素苦筍帖狂 草唐張旭肚痛帖狂 草行 書 行書是介于今草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在東漢末年今草和楷書盛行的時候產生的。它有兩個特點: 近于楷書而不拘謹,近于草書而不放縱 筆畫連綿各字獨立,行云流水清晰易認王羲之蘭亭序規范行書三、漢字臨摹法摹 帖 學寫必先模仿,不得古人形質,無自得其性情也。故欲臨帖,必先使之模仿數百過,使轉運立筆盡肖,然后可以臨帖。 —— 康有為 摹帖的方法有以下幾種循序漸進的方法:1 寫仿影 用透明的紙,蒙在范字或字帖上,照著紙上顯露出來的字跡仿寫。要一筆一畫地認真仿寫,不使走樣,盡量符合筆畫順序規則和間架結構要求。2 單 鉤 用薄紙蒙在字帖上,只鉤出字的點畫的中鋒線,然后按照鉤出的中鋒線自己運筆書寫。此法簡便有效,能迅速將帖上的結構記入心里。3 雙 鉤 將薄紙蒙在字帖上,用極細的線條將字的外形輪廓鉤出空心字來,勿使絲毫失真。在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墨跡中,以唐人馮承素的雙鉤廓填本為最好。4 填 實 對已鉤出的“空心字”,用墨填寫。注意要一筆完成,既不能有空隙,也不能寫出雙鉤輪廓之外,不然就會破壞字形。要完全跟著帖走,以求近真。臨 帖 臨帖是在摹帖的基礎上,對照著字帖范本進行臨寫的方式。將字帖范本置之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心摹手追。 臨帖有三個步驟:1 格 臨 取一薄玻璃片或透明的滌綸片,照著帖字的大小畫上九宮格或米字格,把這畫有格子的薄玻璃片或透明的滌綸片放在帖字的上面,然后在所有九宮格或米字格的現成的練習本上照式臨寫。 臨時先看清帖字哪一筆在格子的哪個部位上,然后對照著將這一筆也寫在同樣的部位上,這樣便不致走樣。不然的話,字雖還是這個字,可筆畫和間架的位置跟帖字不相同了,那就是“抄帖”而不是“臨帖”。“抄帖”是初學者最易犯的毛病,必須避免。2 對 臨 經過“格臨”若干遍之后,熟悉了帖字的筆畫和間架,就可以進入“對臨”了。不再用格子,而是直接對著帖臨寫,臨寫的字宜比貼字大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這時就不宜看一筆寫一筆,而要看一字寫一字,最好能看一行寫一行。 意在筆先,筆居心后,預想字形李錦華書唐詩3 背 帖 背帖也叫“讀帖”,就是把帖收起,憑記憶默寫。要多讀熟記,經常翻閱字帖,反復揣摩,牢記在心。觀察其形,體味其意,提高鑒別和欣賞能力。從頭到尾地反復默寫,達到精熟的地步,使寫出來的字盡量跟字帖一樣。 運筆自如 心手相應臨帖范本1 唐 歐陽詢 剛勁峻拔 方潤整齊 開朗爽健臨帖范本2 唐 柳公權 清勁峻拔 結構嚴謹 疏朗開闊 臨帖范本3 唐 顏真卿 清勁豐肥 嚴整茂密 結構端和臨帖范本4 明 趙孟頫 圓潤清秀 端正謹嚴 流利娟秀最高境界 創新特色 自成一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