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小學書法課件:中國書法簡史(下)(51張幻燈片)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小學書法課件:中國書法簡史(下)(51張幻燈片)

資源簡介

(共51張PPT)
中國書法簡史
(下)
六、帖學大行的宋遼金書法
鮮明的時代特點:
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縛,而以自己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現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書風。
蘇軾的我書意造本無法,黃庭堅的凡書畫當觀韻,強調韻勝,皆是此意。
二是有意將書法同其他文學藝術形式結合起來。宋代書法大家同時又是文學家、畫家。
蘇軾說: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不僅認為書畫和詩一樣,是表現自我的手段,而且強調文學修養對提高書法藝術的作用。?
1 宋代書法
宋初書家,杰出者有徐鉉、李建中。李建中傳世作品《土母帖》、《同年帖》,直追晉唐。然而真正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還是"宋四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土母帖》 李建中書,行書,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此帖結構嚴謹,筆畫遒媚,存風骨于肥厚之內。
黃庭堅稱贊曰:“出群撥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間美女豐肌而神氣清秀者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于世,世稱“三蘇”。代表作有《黃州寒食詩帖》、《新歲展慶帖》《洞庭春色賦》《豐樂亭記》等。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于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
《洞庭春色賦》
筆意雄勁,姿態閑雅,瀟灑飄逸,而結字極緊,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
王世貞云:“此不惟以古雅勝,且姿態百出,而結構謹密,無一筆失操縱,當是眉山最上乘。觀者毋以墨豬跡之可也。”
乾隆曾評:“精氣盤郁豪楮間,首尾麗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見。”
黃庭堅 , 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后世稱他黃山谷。《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 書法博采眾長,結體中宮緊湊而外圍寬博,用筆左右縱橫,如搖雙櫓,代表作有《書李白憶舊游詩帖》、《諸上座帖》、《松風閣詩卷》、《花氣熏人帖》等。
《花氣熏人帖》草書,紙本。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帖第二行還斤斤于行草之間,似覺拘謹,從第三行開 始便洋洋灑灑,一任自然,于點畫亦不大注意,而極得天然之妙。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并行書,墨跡紙本,縱32.8厘米 橫219.2厘米,全文計29行,153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其風神灑蕩,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意韻十足,不減遒逸《蘭亭》,直逼顏氏《祭侄》,堪稱行書之精品。
米芾 初名黻,字元章,號火正后人、襄陽漫仕。襄陽人。在書法方面,他在宋四家中雖同為尚意,但更多的屬于傳統尚法派,恪守晉法,自題齋號為寶晉齋。崇尚二王,深得二王父子筆意,尤其擅長臨摹,人稱其字為集古字。同時他提倡在二王基礎上概括出來的平淡天真的意趣。代表作:《蜀素帖》《苕溪詩卷》《珊瑚帖》《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論書帖》《元日帖》等。
《蜀素帖》 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結字也俯仰斜正,變化極大,并以欹側為主,表現了動態的美感。
《論草書帖》,草書。紙本。隨筆一則。縱24.7厘米,橫37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帖取法晉人,字里行間流露出米芾書法顛放舒展的獨特風格。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興化仙游(今福建省仙游縣)人。官至端明殿學士,世稱蔡端明。蔡襄楷、行、草書皆能。 蔡襄書法宋人皆奉為第一,尤為歐陽修、蘇東坡所推崇,蘇東坡認為他本朝第一。傳世書跡很多,楷書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等,行書有《澄心堂帖》、《自書詩卷》等。

《澄心堂帖》 全文以行楷寫成,結構端正略扁,字距行寬緊合適,一筆一劃都甚富體態,工致而雍容,頗具晉唐人的韻致。 ?
蔡襄《扈從帖》,紙本行書,縱23.3厘米,橫21.4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扈從帖》為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蔡襄五十五歲時作,用筆一筆不茍,疏朗婉健,雍容大度,頗具晉唐遺風。
遼金時期的書法
 遼代書法,作品流傳較少,一般來看,主要受晚唐書風影響較深,后來也間受北宋諸家的影響,但無名家聞世。 
  金代接納了幾位中原舊人,如蔡松年、蔡珪父子、吳激等,帶來了中原書法的風氣和傳統。另金章宗朝的王庭筠、趙秉文等成為金代的代表書家。書法受到北宋蘇、米的影響,又兼向唐人,如顏魯公等取法參用,雖然沒有很大的開創,但在金代的文化氛圍內,已經可以說是極其難得了。
王庭筠《李山畫風雪杉松圖卷跋》,墨跡紙本,共十一行,六十字。該帖深得米芾之神,行筆結體,皆極類米字,氣韻也蘊藉可觀。現藏美國。
趙秉文《赤壁圖卷題詩》,紙本,縱高51.9厘米,橫長697.7厘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卷書法筆力遒勁,大氣磅礴,自然生動,功力非凡。
宗唐宗晉的元代書法
元代書法特征:
一、復興晉唐書風與全面復古。
二、少數民族書家大量涌現的獨特現象。
三、書畫結合成為一種風尚。
1 趙孟頫
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歐波等,世稱“趙松雪”。宋太祖子秦王德芳十世孫。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后人稱“趙吳興”。
趙孟頫以全面向古典尤其是晉唐學習的方式,在楷、行、草、隸、篆等各個領域重新建立嚴謹的法度,樹立古典風格的權威價值,從而矯正了南宋書法學時風、輕法度的巨大缺陷,使書法發展邁入一條較為健康的軌道。他的書法思想、風格,不僅主宰了整個元代的書法,甚至直接影響了明代前中期書法的發展。
傳世墨跡有《膽巴碑》、《妙嚴寺記》、《六體千字文》、《玄妙觀重修三門記》、《仇鍔墓志銘》、《歸去來兮辭》、《赤壁賦》、《洛神賦》、》、《蘭亭十三跋》、《汲黯傳》、《道德經》等等。
《赤壁賦》 該帖分行布白疏朗從容,用筆圓潤遒勁,宛轉流美,風骨內含,神彩飄逸,盡得魏晉風流遺韻。
《仇鍔墓碑銘》于延祐六年(公元1320年)書,是其晚年力作。運筆方整有力, 遒麗老健,一筆不茍,骨氣深穩,與常見趙書嫵媚甜潤不同。趙孟頫的書法以楷書和行書最好。此書是他楷書代表作之一,他的楷書用筆流暢隨意,但又出規入矩,法度森嚴,其結體疏朗俊秀,飄逸灑脫,幾乎無瑕疵可言。
2 少數民族書家
康里巎巙(1295—1345) 字子山,號正齋、恕叟,康里(今屬新疆)人。
書法筆畫遒麗,轉折圓勁。康里夔夔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書法家在書壇名重一時,士大夫萃于其門。康有為推崇他“奇崛獨出”。
代表作有《述筆法卷》、《柳宗元梓人傳》、《十二月十二日帖》等。

《奉記帖》 本帖為一封信札,計30行。迅捷的筆力加上過人的氣勢,使全篇雄奇連貫,-氣直下,沒有絲毫窒息,表現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
隱士書法
吳鎮(1280—1354) 元代畫家。字仲圭,性愛梅花,房子四周種滿梅樹,自稱梅花道人、梅花和尚、梅沙彌,自題其墓為“梅花和尚之塔”。嘉興(今屬浙江)人。隱居鄉里,一生清貧。善草書,筆法古秀蒼勁,風神瀟灑。他的書法多見于題畫 ,單獨成幅的流傳至今草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幅 。
楊維楨(公元1296——1370年)字廉夫,號鐵崖、東維子會稽(浙江紹興)人。他的書法 講究抒情,尤其是草書作品,顯示出放浪開骸的個性和抒情意味,他晚年的行草書,恣肆古奧,狂放雄強,顯示出奇詭的想像力和磅礴的氣概。傳世書跡有《城南唱和詩卷》、《真鏡庵募緣疏卷》等。
《真鏡庵募緣疏卷》 其書章局變化豐富,隨意而奇崛,用筆力遒韻稚,筆法跳宕,竭盡一唱三嘆、回腸蕩氣的能事。用墨濃淡互濟,干濕對比強烈,表現出作者的強烈的藝術個性,怪癖性格的極度張揚。
八、由宋元上追晉唐的明代書法
明代書法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明初書法,先承元朝而下,基本繼承的是元代的典型書風;成祖遷都北京以后,國勢承平,復以文章翰墨粉飾治具,培養了一批御用書家,遂使臺閣書風興起。
  明中葉,江浙一代經濟逐漸發展,文化也因之而起,成為書法的核心地區。一些文人淡于仕進,優游文藝,逐漸成為具有一定職業化特征的書畫家,以出售書畫為生。這使其創作目的、風格追求都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一些變化,“文人化”的清雅氣息逐漸有所減弱,而好異尚奇之風逐漸興起。
  晚明時期,國家內部的政治、文化斗爭日趨尖銳,從心學中衍生的個性解放思想蓬勃發展,而外來的軍事壓力也漸漸增大,這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心理,并進一步影響了文藝活動。書法領域因之也出現了一次重大的變革,狂放書風成為書法發展的主流。
1、明朝初期書法——“三宋二沈”
三宋指宋克、宋璲、宋廣。
二沈指沈度、沈粲兄弟。
宋克(1327~1387), 字仲溫,號南宮生,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擅長楷、行、草和章草諸體,出自魏、晉,深得鍾繇、王羲之之法,筆精墨妙,風度翩翩。除楷、行書外,尤以章草著名,體勢開張趨長,筆畫也非常瘦勁挺拔,一洗古章草的舊貌,形成矯健秀麗的風格,其代表作品有《急就章》。
沈度(1357一1434),字民則,號自樂。華亭(屬今上海淞江)人,善寫各體,其書婉麗飄逸,雍容矩度, 董其昌對二沈頗推崇,稱“文(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時之標,然欲突過二沈,未能也。”
《敬齋箴冊》為沈度的小楷作品,屬典型的“館閣體”作品。 其筆力勁道,氣格超邁,通篇結字勻停,行列齊整,形貌豐潤淳和,端雅雍容。《敬齋箴冊》代表館閣體最高水準 。
2、明朝中期書法——吳門書派的書家群體
明代中期,江蘇蘇州一代出現了一批前后傳承的書家,形成了相當突出的特色,代表書家是“吳門四家”,即祝允明、文徵明、王寵、陳淳。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代表作《太湖詩卷》、《箜篌引》、《赤壁賦》《歸田賦》等
《歸田賦》 應該是祝允明嘗試著將宋、元意趣融入晉、唐法度時期的作品。因此,可視為祝允明中年時期的書法精品。
文征明(1470一1559年)初名壁,一字征仲,號衡山,江蘇長洲(蘇州)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畫家,書法家。
文征明書法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
傳世書作有《醉翁事記》、《股王閣序》、《赤壁賦》、《漁父辭》、《離騷》、《北山移文》等。
文征明書屈原《離騷》。行書紙本,86歲作品。此卷-氣呵成,精妙清新,流暢之至,毫無疲倦之意,令人贊嘆。
王寵(1494--1533)字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
王寵追求的是一種疏宕雅拙的韻味,以韻寫拙,而又“拙中見秀”、“拙中見雅”。
王寵《送陳子齡會試詩》,行書,紙本,冊頁,此詩書法極盡澀拙之態,每一筆畫均似在牽掣中運行,絕無流動率意之痕,結構亦不求平整,似散漫不經,按王寵楷書的風格變化,當為其晚年所書。
陳淳(1483——1544,初名淳,字道復,自號白陽山人。長洲(今蘇州)人。書法以行草書成就最高,是晚明狂草大家。早期小字行草風格接近于文徵明,用筆精細;后期一變為率意縱橫,草書的抒情性得到極大的發揮。 《白陽山詩》帖,圓潤清媚,率意縱筆,穩健老成,是陳淳晚年之作。
3、明朝晚期書法——董其昌和晚明豪放派新書風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董其昌出身貧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風得意,青云直上。
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園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少有偃筆、拙滯之筆;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布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
傳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誥命》、《草書詩冊》、《煙江疊嶂圖跋》、《倪寬贊》、《前后赤壁賦冊》等。
董其昌《洛春謠》仿米芾“洛春謠”,行書無年款,水墨紙本手卷,縱41厘米, 寬461厘米。他透過線條的抑揚頓挫及墨色的濃淡深淺,營造出一種極富變化的韻律動感。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 又號癡庵,別署煙譚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出規入
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 。
  九、書道中興的清代書法

  清代的書法發展,按時間大致可分三段。早期(約順治、康熙時)是明季書風的延續,屬帖學期;中期(約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時),帖學由盛轉衰,碑學逐漸興起;晚期(約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是碑學的中興期。
前期(順治至康熙年間)
延續晚明行草書風
  學董之風依然盛行
  主要人物:          
      王鐸、傅山、朱耷、  
      查士標、許友等
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別號頗多,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嗇廬、僑黃、僑松等等,不一而足。
《丹楓閣詩》 筆畫圓潤而又勁健,寓剛于柔,結體壯實中又含秀逸,兼有顏、柳與二王之氣韻,是融合諸家的代表作。
朱耷(1626—1705),字雪個,又字個山、道朗、個山驢、朗月、 庵、傳綮、破云樵者、人屋、驢屋和因是僧、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明朱元璋之子寧獻王朱權的后裔。
八大的書體,以篆書的圓潤等線體施于行草,自然起截,了無藏頭護尾之態,以一種高超的手法把書法的落、起、走、住、疊、圍、回,藏蘊其中而不著痕跡。藏巧于拙,筆澀生樸。
查士標(1615-1698)
字二瞻,一號梅壑散人,懶老。安徽休寧人,明末秀才,清初著名畫家,書法家和詩人。家藏甚富,鼎彝及宋、元真跡皆有,遂精鑒賞,書法以行書、草書見長,書出米、董,上追顏真卿,頗得精要。時稱米、董再生,名重天下。行筆俊逸豪放、神韻深邃。
2、中期(雍正至道光年間)
對秦漢北朝傳統的重新發現與取法 ,從漢代碑刻中吸取營養,力圖擺脫時風。 
  帖學依然在發展,館閣體達到頂峰,劉墉等跳出束縛。
  代表人物:金農、鄭燮、桂馥、何紹基、鄧石如、劉墉等
金農(1687-1764),原名司農,字壽門,號冬心,別號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曲江外史、稽梅 主、蓮身居士、龍梭仙客、恥春翁、壽道士、金吉金、蘇伐羅吉蘇伐羅(佛家經典上“蘇伐羅”即漢文“金”字,蘇伐羅吉蘇伐羅就是金吉金)、心廿六郎、仙壇掃花人、金牛湖上會議老、百二硯田富翁等。浙江杭州人。 居于揚州八怪之首。性好游歷,“足跡半天下”。他嗜奇好學,工于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特,并精于鑒別。書法創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
鄭燮(1693-1765)清代著名畫家。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書法雜用篆、隸、行、楷并以隸為主,兼有畫意的美感,獨創一格,自調用為六分半書,人稱之謂“亂石鋪街”體。
鄧石如(1743-1805),安徽懷寧人,原名琰,字石如,號頑伯,完白山人,
伊秉綬(1754-1815) ,字組似,號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寧化人。其隸書成就最高,為清代碑學中的隸書中興的代表人物之一。書體橫平豎直,結體方正,有較強的裝飾意趣;用筆圓渾,毫不夸張,意到筆止;初看有點、平淡、呆板,但細加推敲,則會覺察到他的字齊而不板、整而不呆、厚而不滿。氣韻生動,飄逸脫俗,結體別出新意,極富變化,講究疏密變化,收放得體。大字雄強挺拔、愈大愈壯,小字清新雅麗,端莊多姿。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官至東閣大學士,他的書法以行書著稱,用筆濃厚,而內含骨力。人稱“濃墨宰相”。
3、晚期(咸豐至清朝末年)
揚碑抑帖之說經阮元、包世臣發端,何紹基、康有為繼后,于是碑學始成巨流。到咸豐、同治年間,“碑學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蓋俗尚成矣。”(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千百年來,晉唐書風對書壇的禁錮被打破了,篆書、隸書、北碑重新獲得了生長的動力。書家輩出,異彩紛呈,清代因此成為書史上又一個輝煌的時代。
吳昌碩(1844-1927)
  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石尊者等。我國近代金石、書、畫大師。著有《缶廬集》、《缶廬印存》。
何紹基(1799——1873)
阮元門生。書從顏真卿出,生動圓熟。繼鄧石如后,極力推崇碑學。主張“書家須自立門戶”。執筆用回腕法。這種執筆法遠離正常生理習慣,故每次寫字須“通身力到”,每次寫完“汗濕襦衣”。別有趣味。
康有為?(1858——1927) 中國近代史上如雷貫耳的人物。著有《廣藝舟雙楫》,成為晚清碑學理論的總結。所論將帖學一系全盤否定,有失偏激,然而對當時積弱的帖學,不無棒喝之功。康有為醉心于摩崖書風,寫字時不計工拙,以意導筆。作品雄強恣肆。
結語
晚明和清代書法的許多探索,都與藝術家走出書齋、面向社會的生存狀態有一定的關系。換句話說,文人化書法審美訴求的生存土壤已經被社會化的生活境遇所改開始了書法藝術向現代形態的轉型。變,使審美理念、技巧探求已經打上了深深的社會烙印,初步具有了審美大眾化的特點,開始了書法藝術向現代形態的轉型。
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离岛区| 辽阳县| 杭州市| 彩票| 师宗县| 渭南市| 敦煌市| 新建县| 鹰潭市| 山东省| 友谊县| 疏勒县| 布拖县| 靖江市| 布拖县| 精河县| 农安县| 焦作市| 铜山县| 靖西县| 曲周县| 二连浩特市| 桂东县| 黄陵县| 青浦区| 全南县| 天镇县| 增城市| 建宁县| 南皮县| 荥阳市| 青冈县| 彭山县| 如东县| 探索| 苏尼特右旗| 张家口市| 衢州市| 那坡县| 红河县| 崇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