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1張PPT)中國書法史一 為中國書法奠定基礎的先秦書法甲骨文,是目前可以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書法。1899年王懿榮在一種稱為“龍骨”的中藥材上面,偶然發現一些刻畫符號。“龍骨”,就是龜殼,而上面的刻畫符號,后來經考古學家和古文字學家證明,就是“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約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遺物。后來經過不斷挖掘,出土甲骨片達十萬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畫符號,也總計達4500個,其中1700個被逐一破譯和解釋出來。甲骨文內容大多為"卜辭",乃記載占卜吉兇之事件。 一 甲骨文王懿榮(1845—1900),字正孺,又字廉生、蓮生,晚年自號養潛居士。謚號文敏,《清史稿》有傳。王懿榮是晚清一流的學者,著名的金石學家,有很高的鑒賞能力。他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首先發現甲骨文,被稱為“甲骨之父”,是中國收藏鑒定甲骨文的第一人。但他還沒來得及對甲骨文進行深入研究,便在庚子國難中以身殉國了。王懿榮既是偉大的學者,又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其學術貢獻與愛國節操將永世長存。二 開創先河的秦漢書法1 秦代秦代墨跡,今可見者有《青川木牘》、《侯馬盟書》、《云夢睡虎地秦簡》等。竹木簡牘和帛書,告別了鐘鼎器物的依托,使書法以墨跡的形式系統地出現了;而且,這些墨跡書體,已經由長而扁,由圓而方,開始了隸變之先聲。 秦始皇統一六國,實施"書同文",制定規范統一的書體,即"小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秦詔版》、《秦銅量銘》,為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其書法通篇氣息規整,而單字欹正多姿、大小隨意,筆畫之間則多呈平行態勢。 《嶧山刻石》為秦始皇登臨嶧山時命李斯記頌其德所立,唐時已毀,現存者為宋人轉刻(稱《長安本》),該篆書圓轉遒正,與《碣石頌》、《會稽刻石》、《泰山刻石》一樣,為標準秦篆,是后世小篆之祖。 章草,是篆書演進到隸書階段相應派生出來的一種書體。它屬于草書由胚胎時期逐漸走向規范化過程中的一種體段。唐朝張懷瓘稱之為“既隸書之捷”,是由隸書的簡捷寫法發展演變而成的,是隸書草化或兼隸、草于一體的一種書體,也可以說章草是草書中帶有隸書筆意的一種書體。章草的起源,按照唐朝張懷瓘主張,“章草者,漢黃門令史游所作也。”“因章帝所好名焉。”,認為章草起于史游所做的《急就章》,得名于漢章帝。另有因《急就章》得名和因用于章奏而得名的說法。 隸書相傳為秦朝程邈所創。程邈為縣獄吏,因得罪秦始皇,被關押于云陽獄中。其時政務多端,文書日繁,小篆不便于速寫。程邈身為獄吏,深知小篆難以適應公務,便在獄中創造了隸書。這種隸書特點是扁闊取勢,結構簡單,筆畫平直,有了波磔,與小篆相比,書寫方便,易于辨認。秦始皇看后大喜,不但赦免其罪,還提升其為御史。這種字因是徒隸所創,又首先在徒隸中使用,所以稱之為隸書。其實,據出土的文字資料來看,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先,就有隸書萌芽。程邈只是做了一番整理工作。但歷史一般認為程邈是隸書的創造者。可惜他沒有書跡留下來。 秦代隸書的產生程 邈2、漢代漢代從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漢三百余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我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因此,兩漢是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由不斷變革而趨于定型的關鍵時期。隸書的出現,是書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從此,書法告別了延續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開端了今文字,字的結構不再有古文字那種象形的含義,而完全符號化了。隸書承上啟下,上承篆書,下啟楷書,是一個質的轉變和過渡。作為書法藝術,它打破了原來篆書單一用筆的局限,而有了十分豐富的變化。前人稱篆書筆法為“玉箸”,即玉作成的筷子,橫平豎直,均勻圓潤。字的結體規矩嚴謹,較少變化。隸書則不然,它的點劃分明,粗細有致,波畫有蠶頭燕尾,一波三折。用筆有方有圓,或方圓兼濟。結體或險峻跌宕,堅挺雄健,或秀麗工整,圓靜嫵媚,或堅守中宮,凝重端莊,或大開大合,意氣飛揚,可謂千變萬化,各臻其極。這真是書法史上瑰麗的一章。近人康有為極力推崇漢隸,他在《廣藝舟雙楫》中寫道:“書莫盛于漢,非獨氣體所高,亦其變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飛白,劉德升作行書,皆漢人也。晚季變真楷,后世莫能外。蓋體制至漢,變已極矣。”隸變的意義杜度,東漢京兆杜陵人。字伯度。一說原名操,魏晉人因避魏武帝名諱,改稱杜度。御史大夫杜延年曾孫,漢章帝時為齊相。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寔父子學杜度書,后人并稱為“崔,杜”,為張芝師。張芝與朱賜書。自謂“上比崔、杜不足”。南朝梁庾肩吾《書品》列杜度書品上之中。唐張懷瓘《書斷》卷中列杜度章草為神品,評曰:“雖史游始草,書傳不紀其能,又絕其跡。創其神妙,其惟杜公。”又以張芝與杜度相論曰:“伯英(張芝)損益伯度章草,亦猶逸少增減元常真書,雖潤色精于斷割,意則美矣。至若高深之意、質素之風,俱不及其師也。”劉德升,東漢桓、靈帝時穎川人。字君嗣。相傳行書為其所創,當時胡昭,鐘繇并師其法。唐張懷灌《書斷》卷上云:“行書者,劉德升所造也,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書斷》卷中又云:德升“以造行草擅名。雖以草創,亦甚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列劉德升行書為妙品。劉德升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祀縣)人。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年少博學,曾師事大儒胡廣,漢靈帝時為議郎,因上書評論朝綱缺失,被誣流放。董卓擅權時,被迫任侍御史,拜左中郎將。卓被誅后,他亦被牽連,被王充所捕,死于獄中。蔡邕是東漢末年罕見的大學者,他通經史、音律、天文,善辭章,工篆隸,尤以隸書著稱。在中國書法史上,他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無論在書法理論或是在書法實踐方面,都有開創性的貢獻。他是中國古代書法“典軌”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 一、第一部官方教科書和書法范本:刊寫《熹平石經》后漢書·蔡邕傳》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輛,填塞街陌。“其盛況可見一斑。 蔡 邕二、創立“飛白書“與傳授筆法:傳說中的筆法傳承之祖《辭海》曰:“飛白是一種特殊風格的書法。相傳東漢靈帝時修飾鴻都門,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寫字,蔡邕受到啟發,作‘飛白書’。”唐蔡希綜(法書論》“……魏繇忽見蔡伯喈筆法于韋誕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盡青,因嘔血。太祖以五靈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與。及誕死,繇陰令人盜開其墓,遂得之。”鐘繇和蔡邕一樣,都是入山學書,不同的是,蔡邕幸運地得到了天賜“素書”,獲得筆法,鐘繇作為繼承者,把筆法傳了下來。 三、“三位一體的,書法理論體系:其定古代書法理論基石 ??? 蔡邕本人是杰出的書法家,據說其書法結體謹嚴,點畫俯仰,憊態百出,有“骨氣洞達,爽爽有神”之譽。他又善于思考和總結前人經驗,因此在書法理論上也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書論著作,流傳下來的有《筆賦》《篆勢》《筆論》《九勢》四篇。其中《筆賦》大部分內容為唐宋類書引用而得以保存,只是略有閉失;《篆勢》為衛恒《四體書勢》全文引錄;《筆論》《九勢》兩篇為宋代陳思《書苑蓄華》所輯錄。 一是書法物象論。主要是關于書法的“本源”問題。得出結論“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他直接把自然物象和書法從形象上和本質上聯系起來,自然萬物不僅是書法的物象之源,而且從視覺審美上也是書法取法的對象,自然之“象”也是書法之“象”,甚至都能化而為書法。在《筆論》中提出“為書之道,須入其形”,然后一系列的描述:“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二是書法性情論,主要是關于書法的“本質”問題。這種理論揭示了書法是一門抒情性藝術的內在特征,可說是蔡邕最為人稱道的部分。他在《筆論》中開宗明義地強調:“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態性,然后書之。三是書法勢力論,主要關于書法的“美學特征”問題。 《九勢》接著指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用“肌膚之麗”來比擬“力在字中”的審美效果,真是恰如其分,我們可以想象(也可以感受到),健康的人的肌膚是光澤而富有彈性的,為什么呢,因為健康的人富有生命的“活力”,因此才使人感到肌膚的美麗。蔡豈以深刻的洞察力,看到了書法審美的根本要求在于“勢”,它又通過筆力得以體現,“力”就成了“勢”的動因和源泉。“力”的爆發和消退決定了“勢”的表現,因此(九勢》又指出:“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三 完成書體演變的魏晉書法 經由了隸書為主宰的兩漢,書法至魏晉,是一個空前的豐收季節,至此,所有書體全面問世,尤其是草書、楷書、行書的獨立門戶。此一時期的書體變化也最為復雜多端,幾種書體大規模地交軌并行,而不是單線發展。也可以說,在書法的實用與藝術這兩個主要因子中,藝術因子空前活躍。 天發神讖碑 此碑又名《天璽紀功碑》、《三斷碑》。篆書,三國·吳天璽元年(276)立。碑原在江蘇江寧,已毀。傳為華核文、皇象書。清嘉慶十年(1805)毀于火。此碑非篆非隸,下筆多呈方棱,收筆多作尖形。轉折方圓并用,形象奇異瑰偉。其筆法及體勢,在書法史上可說是前無先例,后無繼者。曹魏鐘繇《宣示表》、《薦季直表》,為楷書經典的開山之作。 書法史上所謂的"二王"帖學派系,即出自東晉的王羲之與王獻之。王羲之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黃庭經》、《樂毅論》、《東方朔畫贊》;王獻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小楷《洛神賦》、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二王"最有創新意義和存在價值的,是其流美飄逸的行草書,如王羲之的《初月帖》、《喪亂帖》、《二謝帖》、《快雪時晴帖》、《姨母帖》、《得示帖》、《游目帖》以及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帖》(唐人模本)等,而王獻之則有《鴨頭丸帖》、《中秋帖》 、《二十九日帖》等。此外,王珣《伯遠帖》,亦有"二王"法度(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合稱"三希")。 王珣 伯遠帖 《伯遠帖》行書紙本,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此帖為晉代真跡,王珣書,故列希珍之寶。此帖行書,筆力遒勁,態致蕭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書風,是帖明末在新安吳新宇處,后歸吳廷,曾刻入《馀清齋帖》,至清代時歸入內府,并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同列為三希堂法帖之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王羲之 喪亂帖 《喪亂帖》反映了喪亂時期痛苦不安的情緒,因無意于書,故書法越見自然。用筆結字與《蘭亭序》比較,略帶古意,有些專家推斷此種體式的字應更近王羲之書法的本來面貌,所以成為研究王羲之書風的重要材料。 《中秋帖》被人稱為“一筆書”之祖,世傳張芝“一筆書”到晉代僅有王獻之獨得其法。暢快淋漓的筆法嘆為觀止。 晉人墨本《法華經殘卷》,楷書而存隸書氣息、得行書筆意,橫筆輕起,捺筆重擲,在貌似謹嚴中暗含靈便,此類"經生書",實現了實用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此外,樓蘭出土的大批殘紙,如《李柏文書》,不但使我們得以窺見晉人書法的真面貌,而且為研究當時書風的演化提供了實證。 真書曹娥誄(lei)辭卷 四 民間書家大顯身手的南北朝書法 南北朝最突出的成績是楷書,主要見于墓志碑刻當中。此一時期上續漢魏之隸意碑風,下開隋唐之楷體書韻。南朝名書家有羊欣、王僧虔、陶弘景、肖子云等。北朝名書家有崔浩、鄭昭道、趙文淵等。 “龍門二十品”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魏碑書法的代表。魏碑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兼有隸楷兩體之神韻。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的稱呼最早見于清代康有為所 ?? 龍門二十品著的《廣藝舟雙楫》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隨筆》。內容一般是表達造像者祈福消災的。它的書法藝術是在漢隸和晉楷的基礎上發展演化,從而形成了端莊大方、剛健質樸、既兼隸書格調,又孕楷書因素的獨特風格,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魏碑”體的代表。 《楊大眼造像記》\《始平公造像》、《孫秋生造像》、《魏靈藏造像》并稱“龍門四品”。 南朝墓志《爨龍顏碑》、《劉懷民墓志》、《肖膽碑》等,方圓并濟,已在碑體書中露出楷書靈秀之風。梁時《瘞鶴銘》石刻,楷書而有行書、隸書筆意,開張縱逸,有摩崖氣度。 爨龍顏碑 此碑筆畫渾勁,結體跌宕恣肆,變化極為豐富,含韻于樸,寓巧于拙。在眾多碑刻中不失自己的獨特面貌。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列神品三種,此為三種之首。謂為“雄強茂美之宗”。 瘞鶴銘 刻于南朝·梁(傳)天監十三年(514年),陶弘景書。楷書摩崖。存90余字。原刻在鎮江焦山西麓石壁上.其書法意態雍容,格調高雅,堪稱逸品,是藝術性術高,影響極大的著名碑刻。 北朝書法風范,同時顯著于大批造像、碑刻與墓志當中,其面目之豐富,似又重復漢碑之輝煌。初期碑刻,方勁斬截,尚遺隸意,如《嵩高靈廟碑》,結體自由,用筆無拘無束。 至若北朝諸墓志,則體態多姿,各具風韻,《張玄墓志》、《元楨墓志》、《元鑒墓志》、《元演墓志》、《元慧墓志》、《元祐墓志》、《元文墓志》、《元定墓志》、《元勰墓志》、《元顯墓志》、《元詳造像》、《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元顯俊墓志》、《吊比干文》、《魏靈藏造像》、《鄭長猷造像》、《廣川王祖母造像》、《牛橛造像》、《孫秋生造像》《楊大眼造像》、《高貞碑》、《李謀墓志》、《于景墓志》、《鄭文公碑》等等,不勝枚舉,其中《元懷墓志》等,儼然已是唐人楷書的景象。 五 書學鼎盛的唐代 隋代楷書,承傳北朝墓志之精華,脫略更多的鋒棱而日趨溫雅,若《龍藏寺》、《董美人》、《賀若宜》、《蘇孝慈》、《龍華寺》、《昭仁寺》、《孟顯達》等,已開唐人楷書之先。隋人章草書《出師頌》,今見者有寫本和拓本,其用筆簡率中兼得老到。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則承前啟后,為真草范本。 《美人董氏墓志銘》 隋開皇十七年刻,清嘉慶道光年間在陜西西安出土。撰文者為蜀王楊秀,隋文帝第三子,董美人為其愛妃,病逝時年方十九,楊秀撰文以表哀悼,此墓志書法上承北魏書體,下開唐朝新風,布局平正疏朗,字體端嚴妍美,骨秀肌豐。 智永 真草千字文 《真草千字文》法度謹嚴,一筆不茍, 其草書則各字分立,運筆精熟,飄逸之中猶存古意,其書溫潤秀勁兼而有之。宋米芾《海岳名言》評曰:“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 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杰"。初唐楷書范本,碑刻有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皇甫誕》,虞世南《孔子廟堂》,禇遂良《雁塔圣教序》、《孟法師》,薛稷《信行禪師》以及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等,而歐陽詢行書《卜商讀書帖》、《夢奠帖》、《張翰思鱸帖》等,墨本已可珍,尤可揣摩筆法。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此碑是褚五十八歲時書,最能代表其獨特風格。意間行草,疏瘦勁煉,雍容婉暢,儀態萬方,足具豐神。 孔子廟堂碑 《宣和書譜》:“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 薛稷 信行禪師碑 此碑明顯的汲取理褚書的特色,有一種清健娟秀的風韻。尤其是豎法的微曲輕勾,純然是褚書的面目,然于筆的起落間又流露出自己的風格,不失為唐楷佳品。 盛唐,書家群起,風格紛呈。 李邕行楷書平中見奇,優游不迫,若《葉有道》、《岳麓寺》、《云麾將軍》、《法華寺》等皆是。 張旭草書一出,徹底變革了“二王”草書的理路,縱橫跌宕,若《肚痛帖》、《古詩四帖》皆是,遂有“顛張”、“草圣”之譽。 顏真卿楷書熔鑄古今,若《多寶塔》、《東方朔畫贊》、《麻姑仙壇記》、《顏勤禮》、《顏氏家廟》、《告身帖》等,雄渾豪邁,一幅盛唐氣象;至如其行草書墨跡,有著名的“三稿”--《祭侄文稿》、《祭伯稿》、《爭座位》,以及《劉中使》、《湖州帖》、《送劉太沖》等,以楷法為基,收放得宜,法度森嚴,為后世推崇,其中《祭侄稿》更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懷素狂草書,下筆連綿不絕,鼓蕩而下,若《自敘帖》、《食魚帖》、《苦筍帖》,與張旭比肩,合稱“顛張狂素”,至如其《圣母帖》、《小草千字文》,則沖和雍雅,尚有幾分章草馀意,可窺其草法變化之來源。 孫過庭墨跡《書譜》,既是草書法帖,又是空前的書論杰作。 李邕 李思訓碑 此碑書法瘦勁,凜然有勢,結字取勢縱長,奇宕流暢,其頓挫起伏奕奕動人,歷來與《麓山寺碑》同被人推崇。 張旭 古詩四帖 張旭《古詩四帖》墨跡本,五色箋,狂草書。縱28.8厘米,橫192.3厘米。凡40,188字。無款,前兩首是庾信的《步虛詞》,后兩首是南朝謝靈運的《王子晉贊》和《四五少年贊》。 麻姑仙壇記全稱《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顏真卿撰文并書。唐大歷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舊在江西臨川,明季毀于火。楷書,據傳世剪裱本計共901字。此碑楷書,莊嚴雄秀,歷來為人所重,是顏體代表作之一,結體緊結,開張一任自然,而且在筆畫上也從光亮規整向“屋漏痕”的意趣邁進了。 祭侄文稿 釋文:老僧在長沙食魚,及來長安城中,多食肉,又為常流所笑,深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書異疏還報。諸君欲興善之會,當得扶嬴也。口日懷素藏真白。 書譜 《書譜》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也相當高,孫過庭的書法上追“二王”, 筆筆規范,極具法度,有魏晉遺風,歷代予以很高評價。宋米芾評道:“過庭草書《書譜》,甚有右軍法。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此乃過庭法。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書史》)《書譜》墨跡為一卷,歷代均有摹刻本,真跡現在臺灣故宮博物院。 中晚唐書家柳公權,又筑一重鎮,作品有《玄秘塔》、《神策軍》、《蒙詔帖》、《送梨帖跋》等,骨峻氣遒。晚唐以降至五代,兵燹頻仍,文事廢弛,迨楊凝式出,書壇方為之一振,其作品若《盧鴻草堂十志圖跋》、《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熱帖》,超脫清逸,別有異趣。 玄秘塔碑《玄秘塔碑》是柳公權六十四歲時所書,書體端正瘦長,筆力挺拔矯健,行間氣脈流貫,顧盼神飛,全碑無一懈筆。 有以方取勢,引筋入骨之贊。或以為筋骨特露,雖遒媚勁健,然晉法至此大變矣。 柳公權 蒙詔帖此墨本是柳公權四十四歲時作品。字形長短寬窄不一,或斷或連,構成章法上的變化;筆墨濃淡輕重有致,形成層次上的變化。風格豪放雄逸,遒勁流麗,枯潤秾,掩映相發。《蒙詔》—帖,具有頓挫郁勃,開闊跌宕的藝術特點。 楊凝式 唐人擅篆隸者,有李陽冰、韓擇木、徐浩、史惟則、尹元凱、李隆基等。唐詩人中,雅善書法者不乏其人,可惜墨跡鮮有流傳,因此賀知章《孝經》、杜牧《張好好詩并序》等彌足珍貴。 張好好詩 此卷內容為五言古詩書,是為歌妓張好好而作,杜牧較多地接觸到一些封建社會中的下層婦女——歌女和舞女,了解和熟悉她們的辛酸遭遇。張好好容顏嬌美,流落風塵,杜牧的《張好好詩》敘述歌妓張好好得不幸遭遇和作者“感舊傷懷。”書法雄健姿媚,筆勢飛動,深得六朝人遺風,更與其詩文相表里。 故宮博物院收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