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3講 中國古代精神文明1、 中國古代的思想流派1、 儒家思想的演變時代 人物 主要思想主張 地位 春秋 孔子 孔子始創儒家學派。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創立,但不被重用 戰國 孟子 主張實行“仁政”,并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政在得民” 戰國時期發展壯大,但被統治者冷落 荀子 主張實施“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在君民關系上,提出“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秦朝 儒家思想收到打擊,排斥(焚書坑儒) 西漢 董仲舒 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諫議,得到漢武帝采納 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 宋 程朱 理學 ①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的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把握“理”的方法 “ 格物致知”。 即接觸天下萬事萬物去體會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達到最終貫通 ③個人修養要以敬畏天理為準則,才能達到圣賢之道,要“存天理,滅人欲” 理學是宋明時期的儒學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等方面影響極為深遠。明初:確定了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的 統治地位 陸王 心學 ①陸九淵——心學的創立者“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萬物的淵源 通過“發明本心”以求理,即通過內心的反省以求理 ②王陽明 用心學來更新理學;“致良知”,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 明清 李贄 ①鞭撻程朱理學,否認孔孟學說是萬世至倫——反傳統反教條精神②認為人皆有私,強調個性自由發展 ③批判封建倫理道德,提出男女平等思想 ④出“萬物皆生于兩”,從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搖撼了“存天理,滅人欲”的理論基礎 批判地繼承 黃宗羲 顧炎武 王夫之 ①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獨裁;主張限制君權,倡導言論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監督機構。②經濟上:重視工商業的發展,主張“工商皆本” ③文化上:批判程朱理學脫離實際;倡導經世致用思想,主張為學應求務實,應關乎國計民生,致力于社會變革 2、 其他思想流派派別 代表 主張 影響 道家 老子 (1)哲學:①“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唯心思想②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任何事務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雙方可以互相轉化。(思想的精華)(2)政治:倡導“無為而治”,以無事取天下。 (3)社會:主張建立“小國寡民”式社會,對人民實行“愚民政策”。(消極) (1)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2)他的思想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倫理學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莊子 (1)提出了“齊物”的觀點。認為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沒有區別。(2)提出“逍遙”的人生態度。就是要“無所恃”,不要受各種條件左右。 (3)天與人“不相勝”。因此人必須順從自然。 (1)莊子在文學、美學方面也很有建樹。(2)莊子的寓言、散文中蘊涵著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義風格。(3)莊子的文風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 墨家 墨子 (1)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兼愛”是無等級差別的愛,“非攻”,就是反對不義的戰爭,主張各國和平相處。(2)提倡“尚力”,主張“節用”“節葬”。強調生產勞動在社會生活中地位。同時反對統治者鋪張浪費,主張節約。 1、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2、戰國時期,一度為顯學。曾經被其它學派廣泛吸收征引。3、戰國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們重視。 法家 韓非 (1)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2)他反對儒家“是古非今”的 歷史觀,主張變法革新。 (1)韓非的思想適應了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2)在西漢以后的1000多年中,這種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里,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2、 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1、 四大發明造紙術 西漢已發明,東漢蔡倫改進 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文化的發展印刷術 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元代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并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發展火藥 唐代發明火藥,宋用于軍事 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時產生了巨大作用。指南針 戰國發明了指南儀器——司南。北宋發明指南針并應用于航海 13世紀傳入歐洲,迎來了地理大發現時代2、其他成就(見一輪復習表格)數學、天文學、農學、醫學3、 漢字的起源演變和書法藝術1、 漢字的起源演變起源 中國漢字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的刻畫符號演變 經歷了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的脈絡由繁到簡演變2、 書法藝術時期 時代特征 書法特點 代表人物秦漢時期 自發的書法藝術,大多還是實用性的文字 魏晉南北朝 漢字發展為自覺的書法藝術 國家分裂,社會動蕩,士人群體形成 表達自我虛玄靈動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 隋唐 政治統一,經濟繁榮,盛世氣象,注重法規 既張揚個性、雍容大度, 又注重法度 狂草:張旭、懷素楷書:歐陽洵、顏真卿、柳公權 宋代 重文,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興起 重個性忽法度,倡導有意無法 蘇、黃、米、蔡四大家 明代 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平民化、世俗化、 更強調個性化 祝枝山、文徵明4、 繪畫藝術1、 發展脈絡新石器時代 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的巖畫、彩陶畫等,自然、質樸又不失浪漫戰國至漢代 帛畫: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魏晉時期 形成凸顯個性的文人畫,以顧愷之為代表,注重“以形寫神”唐 以吳道子為代表,展現了雍容華貴的盛唐氣象宋 文人山水畫成為獨立畫種; 畫家更加注重意境; 風俗畫成為當時畫壇最大亮點,以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最著名明清2、 基本特點(1)寫實與寫意兩大風格:宮廷和民間繪畫注重寫實;文人畫注重寫意(2)融詩、書、畫、印為一體(3)不斷繼承與創新發展,塑造民族性格,啟迪著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五、中國古代文學形式 代表作品 地 位 特 點詩歌 《詩經》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歌的源頭 四言體、現實主義詩歌體裁、具有人文主義色彩楚辭 《離騷》 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采用楚國放言;句式參差不齊、自由靈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漢賦 司馬相如 《子虛賦》 《上林賦》 專重鋪陳辭藻、文采華麗;講究排比、散文韻文并用。多描寫田獵、巡游的宏大場面唐詩 李白(浪漫) 詩仙 開朗奔放、剛健清新、體現了盛唐氣息 杜甫(現實) 詩圣 沉郁凝重、反應民間疾苦 白居易(現實) 詩史 宋 詞 豪放 蘇軾、辛棄疾、陸游 句子長短參差、便于抒發感情、可配樂演唱 婉約 李煜、柳永、李清照 明清 小說 背景: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壯大 “四大奇書” “三言”“二拍” 是中國文學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學寶庫的珍品 數量繁多,題材多樣;商人第一次作為被歌頌的對象進入文學世界(“三言”“二拍”);寫出了一些批判現實主義的力作(《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5、 戲曲的產生與發展起源 儺 在原始時代出現儺,直至漢代和 唐代,“儺儀”都是國家祭祀和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國最古老的戲劇源頭之一發展 宋代南戲 兩宋之際,在商品經濟較為繁榮的閩浙一帶流行的一種戲劇。一般由民間藝人或下層文人創作,貼近百姓生活,主要流行于民間。中國古代戲曲形成成熟 元雜劇 元代在北方興起的融詩詞、歌唱和音樂、舞蹈為一體的一種戲曲,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角色配合,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代表人物有關漢卿等“四大家”高峰 清京劇 乾隆末年四大徽班進京演出,風行一時;道光年間,湖北漢劇藝人進京,形成“徽漢合流”局面;徽劇、漢劇相互融合,兼收昆曲等唱腔,形成了京劇。同治、光緒年間,京劇出現了第一個繁盛期,涌現了號稱“同光十三絕”的著名藝人,京劇成為國粹中國古代科技發達的原因(1)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是中國古代科技取得輝煌成就的根本保障。(2)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各朝代都十分重視交通的發展,修道路、開運河、設驛站不但鞏固了國家的統一,而且促進了科學技術的交流和傳播。(3)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延續不斷,使科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具有深厚的土壤。(4)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也促進了科技的發展。(5)在明清之前的大部分時間內,統治者對外政策開明,對外交流廣泛,也推動了中國科技文化的發展。(6)中國古代科學家刻苦、奉獻的精神有利于科技發展[學以致用]1、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種思想易為處于動蕩之中的人們所接受,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渙散了人們同疾病作斗爭的意志,影響了人們創新醫藥的積極性。該思想是A.心學 B.理學 C.陰陽五行 D.佛教【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亂,佛教思想較為盛行。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屬于唯心論,認為患病時前世今生所造的業的果報,一切病都是心病,因而會渙散人們同疾病作斗爭的意志,影響人們創新醫藥的積極性。故D項正確。2、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在讀《孟子》,讀著讀著,朱元璋眉頭越皺越緊。終于,把書一摔,大聲說:“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焉?”立刻召見文臣,宣布即日起“罷免孟子配享孔廟”。朱元璋如此大怒是因為孟子在書中說A.克己復禮 B.民為貴,君為輕C.正君心以立紀綱 D.天下為主,君為客【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孔子提出了“克己復禮”,維護周王朝的禮樂秩序;孟子提出了“民貴君輕”,體現了民本思想;朱熹主張正君心以立綱紀;黃宗羲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故選擇B項。3、戰國時期一位儒者認為人生來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這就形成了人們“好利”“好聲色”的本性需求。下列選項與這一觀點最接近的是:A.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B.孔子的“性相近,習相遠”C.孟子的“性善論 ” D.荀子的“性惡論”【答案】D【解析】材料中對人的本性需求的闡述旨在說明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欲望。據此判斷符合荀子的思想主張。聯系已學知識可知荀子認為人的欲望與生俱來的,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有惡,須要由圣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故選擇D項4、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補充漢代法律;長孫無忌用經、義解釋法律,編成《唐律疏議》,后來被唐高宗賦予同等的法律效力。這一變化主要表明A.獨尊儒術已成正統 B.仁政思想融入法律C.文官階層主導立法 D.儒學理念漸趨法制化【答案】D【解析】《春秋》、經義都是儒家經典,用其中的事例補充法律或者用之解釋法律,甚至進而成為法律,表明入學的理念被融入法律中。故D項正確5、美國歷史學家狄巴里說:“如果我們僅僅把理學看作支持王朝體系的精神護符,我們便不大可能透過‘不變的中國’的種種表面現象而發現理學的‘內在生命與動力”’。這表明作者認為( )A、理學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B、理學存在進步之處,具有一定科學性C、理學推動了四大發明及其他領域的科學技術的發展 D、理學使儒家倫理得到強化【答案】B【解析】題干材料認為我們不能僅僅把理學看做支持王朝體系的精神護符,即不能僅僅看到理學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更應該看到理學的“內在生命與動力”,故A項不正確,CD兩項題干材料不能反映,所以B項正確。6、據說,宋朝哲宗皇帝曾聽程頤講道并賜茶。皇帝當時折斷了一截枝柳。程頤遽起諫曰:“方春萬物生榮,不可無故摧折”,哲宗雖面露怒容,但只是“擲枝而走”。這表明 A.兩人哲學立場不同 B.宋哲宗善于納諫 C.程頤具有人文精神 D.當時政治環境寬松【答案】D【解析】材料中描述了宋代皇權專制的局面下,臣民勸諫皇帝的言行,雖然皇帝面露怒容,但并沒有動用專制權力將勸諫者處死,說明宋代政治環境較為寬松的事實。故D項正確。7、“雖有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最有可能出自于( )A.《墨子》B.《孟子》C.《論語》D.《韓非子》【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正確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由“雖有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可以看出體現了墨子的“尚賢”的主張,故本題答案選A項。BCD不符合題意。8、《漢書·董仲舒傳》“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 材料體現了A.天人感應思想 B.君權神授 C.陰陽五行學說 D.封建等級思想【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可以看出體現了董仲舒的君權神授的思想,故本題答案選B項。ACD不符合材料意思。9、黃宗羲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1663年出版的著作《明夷待訪錄》比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還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稱它為“另一部《人權宣言》”。這兩部著作的主要共同點是A.批判封建專制、提出民主思想 B.構建資本主義制度的框架C.主張法治,反對禮教 D.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和啟蒙運動,主要考查考生比較分析歸納的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對盧梭與黃宗羲思想主張相同點的準確歸納,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從明亡的歷史看到了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尖銳地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因此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限制君權,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盧梭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在《社會契約論》一書中闡述了“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的思想,提出了封建專制是束縛自由的鐐銬,據此分析可知這兩部著作的主要共同點是都批判封建專制、提出民主思想,A項正確;B項只符合啟蒙運動,排除;C項表述不符合任何一部著作,排除;明后期李贄的思想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D項排除。10、有人說: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形象大使,其形象先后大致經歷了被“圣化”、“矮化”、“正統化”、“神化”、“僵化”、“維新化”、“丑化”的過程,近似于七次洗禮。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確的是 A.春秋時期孔子維護周禮,不知變通,以迎合時代的需要 B.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牽制國人思想 C.洋務派提倡“中體西用”,進一步強化儒家正統地位 D.理學家們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滅人欲”的政治說教者【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正統化”“神化”是指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官方的指導思想;“僵化”是指宋明時期,理學和心學使儒學走向僵化;“維新化”是指康有為“托古改制”,以儒家思想作為變法的外衣;“丑化”是指新文化運動時期,全盤否定儒學。因此,對“僵化”形象理解正確的是理學家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滅人欲”的政治說教者。故本題正確答案是D項。11、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中的主體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學說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幾經演變,充實著和改變著自己的內容和形態。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戰國時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關于強國之道的求問時,指出:“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材料二 西漢時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漢武帝有關治理國家的方針大計的策問時,指出:“《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務使并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材料三 “未有這事,先有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無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卻旋將道理入在里面。” ——《朱子語類》卷九十五請回答(1)據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張的核心是什么?(1分)(2)漢武帝時,經過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學在中國取得了獨尊的地位。據材料一、二所學的知識,分析儒家為什么能在西漢取得獨尊的地位?(4分)(3)宋代的理學被稱為“新儒學”。據材料三與所學的知識,指出宋代理學的突出特點。(4分)(4)結合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重要史實,說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如何對待傳統儒家學說的?(2分)并分別指出他們這樣做的原因。(4分)(5)運用所學知識,簡要回答在新世紀對儒學應該采取的態度。(2分)【答案】(1)“仁政”。(1分)(2)儒家的“仁政”主張,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是一種較為高明的統治政策(2分)。而且經過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學以“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為核心,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2分)。(3)宋代理學士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學(2分)。其將“天理”引入儒,并將“天理”與“人欲”對立起來,提出“存天理,滅人欲”(2分)。(4)①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1分)。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在新文化運動中,猛烈批判儒家舊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1分);②維新派力量弱小;為減輕維新變法的阻力(2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民族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北洋軍閥掀起復古尊孔逆流(2分,三選二)。(5)堅持一分為二的方法,取其精華,棄其糟粕(1分);堅持發展的觀點,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容(1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