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3講 中國近代精神文明1、 地主階級的救國思想 抵抗派 洋務派主張 “師夷長技以制夷”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作用 對中國的知識界起了思想啟迪作用 為西學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 維新思想早期維新思想 主張 發展民族工商業,實行君主立憲制度,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局限 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更談不上付諸行動維新變法思想 背景 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隊伍壯大西方思想不斷傳入民族危機的加深 主張 影響 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形成一次思想解放潮流1、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舊)三民主義 新三民主義背景 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劇,先進的中國人提出不同的救國主張卻屢屢碰壁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共產國際和中共的幫助提出 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制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 1924年國民黨一大接受中共的反帝反封建主張,實際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內容 民族主義:推翻清朝封建統治民權主義: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民生主義:平均地權 民族主義:提出反帝和實現國內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民權主義: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權主張民生主義:提出節制資本、“扶助農工”,實行“耕者有其田”評價 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愿望。但沒有明確的反帝要求和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雖屬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范疇,但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綱領有著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標,這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國民革命時期的旗幟1、 新文化運動背景 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但袁世凱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經濟: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反對封建思想,實行民主制度興起 時間、代表、活動基地、主要陣地等內容 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打倒孔家店”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主張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主張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魯迅的《狂人日記》《孔乙己》等把反封建內容與白話文形式結合起來,成為新文學典范意義 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弘揚了民主與科學精神,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1、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背景 新文化運動發展;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促進概況 開始傳播:1918年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率先舉起社會主義旗幟進一步傳播(五四運動后)李大釗為《新青年》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介紹了馬克思主義一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團出現,一批先進的中國人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建立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果: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取得中國民主革命勝利,形成毛澤東思想;并探索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形成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1、 毛澤東思想(近代部分)背景 客觀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新文化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國情與蘇聯不同 主觀 五四運動后毛澤東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者。1921年,毛澤東出席了中共一大,是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之一形成過程 國民革命時期 毛澤東撰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提出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的主張 十年對峙時期 毛澤東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論,為中國革命指明方向 抗日戰爭時期 提出新民主主義理論,毛澤東先后發表《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文章,提出新民主主義理論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此時,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的論述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解放戰爭時期 中國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提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為工作重心,提出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的總任務《論人民民主專政》豐富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為即將成立的新中國做了政治理論準備結果 中國民主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新中國,并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做了初步探索要點探究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經歷的三個階段階段 代表 主張從鴉片戰爭——甲午戰爭 地主階級 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停留在器物層面從戊戌變法——五四運動 資產階級各個派別 主張用資本主義制度改造中國社會,形成近代最強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從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 無產階級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領導中國人民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總的說來,自近代以來,中國的革命和建設都是以向西方學習為核心,但經歷了由器物到制度,由資本主義制度到社會主義制度,由照搬別國模式到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這一過程【學以致用】1、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報》上刊載《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廣告》,節選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來游學。此君尚未娶婦,意欲訪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為室。其主義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曉中西學術門徑,三聘娶儀節悉照文明通例,盡除中國舊有之陋俗。”據此推斷,當時的中國社會A.廢止纏足,封建束縛破除 B.女子入學,近代教育普及C.戀愛自由,追求男女平等 D.婚俗觀念,受到西方沖擊【答案】D【解析】由材料“上海《中外日報》上刊載《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廣告》”“通曉中西學術門徑”“悉照文明通例”可知當時通過報刊征婚,并提出征婚對象須有近代文明素質和婚禮遵循近代文明方式。據此可知D項符合題意,故選擇D2、1913年,《申報》登載的“艾羅補腦汁”廣告稱:“欲圖一國之進步,當先使一國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補腦之外另無精神思想也。故善國者必先得衛生,善謀衛生者必先得謀補腦。”由于廣告成功,產品一上市就十分暢銷。這反映出當時A.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日益廣泛 B.追求新思想成為社會時尚C.改良社會風俗成為國民共識 D.廣告成為推動文明的工具【答案】B【解析】結合材料,《申報》中“艾羅補腦汁”廣告表明,要想使一個國家進步,首先要改變國民的思想,要改變思想,就要多補腦。由于廣告打的好,產品也很暢銷,而該廣告正是順應了社會追求新思想的潮流,反映出追求新思想成為社會時尚。新文化運動開始于1915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材料并非社會風俗方面的內容,也并非“文明”的表現,僅是商業行為。故本題正確答案是B項。3、1923年底,孫中山認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則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則由于我黨組織之方法不善,前此因無可仿效。法國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國革命血戰八年而始得獨立,因均無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國有之,殊可為我黨師法。”其意在A.走蘇俄革命的道路 B.放棄資產階級代議制C.加強革命的領導核心 D.改變反封建的斗爭目標【答案】C【解析】由“由于我黨組織之方法不善”“因均無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國有之,殊可為我黨師法”可知孫中山認為國民黨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還沒有成功,而俄國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為俄國有團結而強有力的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故C項正確;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蘇俄革命的道路,也沒有放棄實現資本主義民主,所以排除A、B兩項;孫中山把原因歸結為領導核心不夠好,而沒有改變斗爭目標,故排除D項。4、著名國畫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為的國畫改良觀和陳獨秀的“美術革命”論在內,在將傳統文化與封建專制綁架在一起的20世紀初的文化界,無論哪種觀點都離不開“抑中揚西”和倡導寫實。當時這種對國畫的革新要求反映出A.維新思想成為社會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現代形態轉變的要求C.傳統藝術的衰落是必然趨勢 D.弘揚國粹以增強民族精神的理想【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維新思想、新文化運動。20世紀初民主革命思想成為社會思潮主流,故A項錯誤;無論哪種觀點都離不開“抑中揚西”和倡導寫實,表明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合,故C項錯誤,D項理解片面化;近代中國文化在學習西方文化的過程中向現代形態轉變,故選B。5、民國初年,孫中山說:“中國十年以后,必至有十萬人以上之大資本家,此時杜漸防微,惟有提倡國家社會主義,此則兄弟提倡國家社會主義之微意也已。兄弟欲辦鐵路,每主張鐵路國有,是國家社會主義,為民國富強之基。”其主張的意圖是A.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B.建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C.鐵路交通為富強的根本 D.聯合蘇聯推動社會革命【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根據材料“十萬人以上之大資本家,此時杜漸防微”“提倡國家社會主義”“主張鐵路國有,是國家社會主義,為民國富強之基”得知孫中山主張的意圖是防止貧富分化,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故答案為A;“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表述與材料中主旨不符,故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D項表述從材料中不能體現。6、1917年,劉半農致錢玄同信中說:“文學改良的話,我們已鑼鼓喧天的鬧了一鬧;……先生說‘本是個頑固黨’。我說我們這班人,大家都是‘半路出家’,腦筋中已受了許多舊文學的毒……故現在自己洗刷自己之外,還要替一般同受此毒者洗刷”。這一論述反映了A.提倡建立國民新文學 B.知識分子還必須自身改造C.主張文學要言之有物 D.西方文化要取代傳統文化【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新文化運動。根據材料中“先生說‘本是個頑固黨’”“腦筋中已受了許多舊文學的毒”“自己洗刷自己”得知劉半農認為知識分子還必須加強自身改造,故答案為B;材料僅僅表達要對舊文學進行批判,但沒有體現建立新文學,故A項錯誤;C、D兩項表述均從材料中不能直接體現。7、王韜在《弢園文錄外編》中記載“維新以來,崇尚西學,仿效西法,一變其積習,而煥然一新,甚至于改正朔,易服色,幾與歐洲諸國無異。蓋其意以為非此不足與之抗衡也,然日本自此財用益絀,帑藏益虛,國債積至巨萬,外強中槁,難持久遠。”對該觀點分析正確的是A.肯定明治維新文明開化 B.客觀指出明治維新不足C.主張全面借鑒明治維新 D.反映甲午戰前國人觀念【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該觀點認為,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學習西方進行徹底變革,結果導致國庫收入減少,債務增加,外強中干,變法難以持久。此觀點否定了明治維新文明開化的成就,所指明治維新不足也是不符合實際的,也不可能主張全面借鑒明治維新,故A、B、C項錯誤;明治維新后,日本國內發生了重大變化,對此中國官僚士大夫們渾然不知,反映甲午戰前國人仍然處在天朝上國迷夢之中,故D項正確。8、一位學者評價說:“當時知識分子不但沒有全盤反傳統,而且使不少被塵封或淹沒了的傳統重現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話小說,成了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內容;作為傳統文化的民間文學,第一次真正進入了大學的學術殿堂。”這一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A.反對舊道德崇尚現代文化 B.混淆了先進與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價值 D.存在對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A項中“反對舊道德”的說法與題目中的信息“沒有全盤反傳統……使……傳統重現光芒”不符;由題目中的信息“沒有全盤反傳統”可知當時的知識分子對傳統持部分否定 (?https:?/??/?www.baidu.com?/?s?wd=%E9%83%A8%E5%88%86%E5%90%A6%E5%AE%9A&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_blank?)及部分繼承的科學態度,故B項“混淆”的表述過于絕對化,應排除;C項錯誤,材料未體現文言文的內容;傳統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對舊文化全盤否定,本則材料卻指出白話小說和民間文學得到發揚光大,體現出新文化運動一定程度上傳承和創新了舊文化,故選D。9、“洋樓層疊,大廈云連。建筑宏偉,雕刻優美。電線鐵道,縱橫如網。汽車馬車,往來如梳(梭)。廣大公園,環植四時花木,道平如砥,旁植喬樹,郁郁蔥蔥。微妙之樂,來自空際……炯筒林立,上矗霄漢。吐氣成球,漫濛如霧。機聲軋軋,聲聞于天……未開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樹料反映出當時部分中國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A.交通工具近代化 B.物質生活近代化C.城市生活近代化 D.工業發展近代化【答案】C【解析】從材料中提及的近代文明成果:建筑、通訊、交通、城市、工業等可以知道,當時部分中國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近代物質生活的近代化,故C項正確;近代交通工具、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環境、近代工業的發展的說法不全面,故A、B、D項錯誤。10、費正清在《觀察中國》中說:“中國的革命正是由這樣兩種夢想推動著:一是愛國主義者想看到一個新中國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的地位,消除社會差別。”中國近代最接近這兩個夢想的實現是在( )A.國民革命時期 B.土地革命時期C.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答案】D解析:這兩種夢想是:實現民族獨立,實現各階級平等,人民當家做主,解放戰爭后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并且人民翻身做主,因此解放戰爭時期離這兩個目標最近。國民革命時期不合題意,故A項錯誤;土地革命時期不合題意,故B項錯誤;抗日戰爭時期不合題意,故C項錯誤;解放戰爭時期符合題意,故D 項正確。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今以后,到處所見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必勝的旗。到處所聞的,都是布爾什維主義的凱歌的聲……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釗《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材料二我在李大釗手下做圖書館助理員時,已經很快地傾向馬克思主義了,而陳獨秀對于引導我的興趣到這方面來,也有大幫助。我第二次赴京時,曾和陳獨秀討論我所讀過的馬克思主義書籍,陳本人信仰的堅定不移,在這也許是我一生極重要的時期,給我以深刻的印象。 ——《毛澤東自傳》材料三上海《勞動界》第七冊上刊登了海軍造船廠工人寫的《一個工人的宣言》,宣言說:“工人的運動,就是比黃河水還厲害還迅速的一種潮流。將來的社會,要使他變個工人的社會;將來的中國,要使他變個工人的中國;將來的世界,要使他變個工人的世界……俄國已經是工人的俄國……這個潮流,快到中國來了。我們工人就是這個潮流的主人翁,就要產生工人的中國。”請回答: (1)李大釗什么時間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另外,他還有哪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著作?(2)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為什么傾向馬克思主義?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對毛澤東影響較大的主要有誰? (3)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國工人思想的變化原因是什么?馬克思主義者主要通過怎樣的方式宣傳馬克思主義?【答案】(1)十月革命后。著作:《庶民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 (2)原因: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十月革命取得勝利,給探索中的中國人指明了出路,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才能指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李大釗、陳獨秀。 (3)原因: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方式:利用《勞動界》等刊物,創辦研究會,進行論戰,深入工人群眾等進行宣傳。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李大釗等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及其宣傳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和中國工人的影響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