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單元梳理? 一、單元課程結構 1.單元地位 《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強調歷史發展的時序性,教學內容上采用了“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通過點線結合的方式使學生了解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這段歷史,也被稱為“中國近代史”。這段歷史主要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列強的侵略使中國陷入災難的深淵;中國人民前赴后繼的抗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民族解放。 第二單元既涉及中國人為實現救亡圖存的努力也涉及災難深淵的不斷加重,是中國近代史中重要的一部分。 2.單元主題 第二單元的學習主題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時間為19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末。這一時期,列強通過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在華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權,中國也逐步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在這一沉淪過程中,盡管階級不同、身份不同,自強不息的中國人并未放棄挽救中華民族。 3.單元結構 本單元在課程安排上共有四課。這四課分別是:第4課《洋務運動》、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第6課《戊戌變法》、第7課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這四課在時間上是先后關系,時間跨度小,相互聯系。 二、單元知識梳理 1.課標解析 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中,與本單元內容相關的課程內容是:了解洋務運動為“自強”“求富”而創辦的主要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初步認識洋務運動的作用和局限性。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列舉《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說明《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知道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維新”的主要史實。知道義和團運動和抗擊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 2.知識梳理 根據2011版課標要求,本單元的知識點如下。 三、單元教學建議 對于本單元的教學,我有以下三點建議: 1. 對比新舊教材、關注變化趨勢 2. 分析課文結構、優化教學設計 3. 剖析歷史事件、構建歷史聯系 1.對比新舊教材、關注變化趨勢 第4課《洋務運動》主要變化內容如下: 移京師同文館(知識拓展); 增翻譯局和留學事宜; 增建新式洋槍隊、采用西式練兵、建海軍衙門等新式海陸軍內容; 增左宗棠收復新疆; 增建立新疆行省、臺灣行省; 評價變化:第一次近代化運動。 建議:舊教材將洋務運動定性為“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而新教材改為“第一次近代化運動”,新增的知識點也是為說明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教育近代化、軍事近代化。如何帶領學生評價洋務洋務運動?在這里,可以把陳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中的評價介紹給學生:(洋務運動)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異于傳統,又因為主其事者以新衛舊的本來意愿而難以掙脫傳統。結果是“東一塊西一塊的進步,零零碎碎的。是零買的,不是批發的”……于不知不覺中把封建主義的堅冰鉆開了些微裂縫。 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主要變化內容如下: 增東學黨起義補背景; 增戰爭過程更完整具體; 增瓜分中國狂潮; 表述變化:《馬關條約》割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 建議:強調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原因,是否如日本教科書所描述“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 第6課《戊戌變法》主要變化內容如下: 移嚴復; 增報紙和強學會。 建議:突出人物:康、梁、嚴、譚。作為知識分子,他們在被壓迫民族中通常是政治上最敏感、最早覺醒起來的部分。但當時中國社會中的知識分子大體上還是舊式的士大夫。“忠憤”兩字并提,是當時一般愛國知識分子的普遍心理。他們目睹祖國面臨淪亡的嚴重危險,滿腔悲憤地起來奔走呼號,但一時卻還不能突破“忠君”精神枷鎖的束縛,把“忠君”“愛國”看作一回事。 第7課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主要變化內容如下: 增義和團的興起和影響、側重抗擊侵略。 建議:強調義和團運動是自19世紀4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出現的各種矛盾的一次總爆發;引導學生用歷史理解的眼光看待義和團運動的局限性。 2.分析課文結構、優化教學設計 第4課《洋務運動》主要學習三塊內容:洋務運動的興起、創辦近代軍事和民用企業、建立新式海陸軍。三塊內容主要介紹了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主要內容及對它的評價。 根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中的課程內容要求,洋務運動的概況是本課重點。教材主要從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口號、主要內容等方面敘述。“代表人物”方面可從中央和地方兩個方面掌握;“口號”方面要注意前期和后期口號的區別及聯系;“主要內容”方面,在“創辦近代軍事和民用企業”一目,要注意:前期和后期的重點不同、了解主要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的企業名稱;“建立新式海陸軍”一目除了要了解新式海陸軍的名稱,還要理解洋務運動使清朝軍隊的武器和戰術開始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在當時有利于捍衛新疆、臺灣等地的領土、主權完整,是洋務運動“自強”口號的現實反映,也有利于當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主要學習三塊內容: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的簽訂、瓜分中國狂潮。三塊內容之間因果相連,簽訂《馬關條約》是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是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起因。 根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中的課程內容要求,“列強瓜分中國狂潮”是本課難點。在這里,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時局圖》,讓學生形象地理解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時局圖》中清政府所處方位及其形象,進一步感受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第6課《戊戌變法》主要學習兩塊內容:康有為與公車上書、百日維新。兩塊內容之間因果相聯,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公車上書拉開維新運動的序幕,百日維新又是這一運動的高潮。 根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中的課程內容要求,“百日維新”是本課的重點及難點,它“新”在何處?通過對比,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政治上:新在政府人員機構發生變化; 經濟上:新在將中國從傳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 文化教育上:新在全國學子除學習四書五經還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知識; 軍事上:新在軍隊除使用西方武器,還采用西方的軍制。 第7課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主要學習三塊內容:義和團運動、抗擊八國聯軍、《辛丑條約》的簽訂。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壯大沉重打擊了列強在華利益,列強以此為借口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和部分愛國官兵英勇抵抗,但最終中國戰敗,簽訂《辛丑條約》。 根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中的課程內容要求,如何從歷史理解的角度出發看待義和團運動的局限性,是本課的難點。義和團是一場反對外來侵略的愛國運動。當然,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甚至部分同學會覺得團民們的一些行為非常可笑,但是,兩千年前當陳勝、吳廣用魚腹丹書、篝火狐鳴為自己的起義造勢時,有沒有覺得他們的做法在當時顯得很落后、愚昧?當東漢末年黃巾軍說“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時,有沒有覺得這種行為在當時顯得很可笑?為什么兩千年后,當義和團打著神靈的旗號、宣傳神靈附體、刀槍不入時,會讓人覺得這種行為很愚昧?是的,因為此時的世界已經步入到近代文明,而目不識丁的農民們沒有機會、能力去感知世界的發展潮流,這不是農民們的悲哀,而是那個時代的政府沒能為他的國民提供感知世界潮流機會所造成的悲哀。 3.剖析歷史事件、構建歷史聯系 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中,戰爭的失敗給中國帶來空前辱國的《馬關條約》。它給中國社會造成多方面的災難之外,由于千年以來臣服于中國的日本也打敗了中國,所以更給中國一種精神上的沖擊,它促成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民族認識的亟變。 1840年以來,中國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敗都產生過體現警悟的先覺者。但他們的周圍和身后沒有社會意義的群體。甲午大敗,“成中國之巨禍”,中華民族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也因此開始。這是近代百年的一個歷史轉機。知識分子是民族的大腦,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們的使命。當《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后,十八省之舉人起草和署名《上皇帝書》,此事已經越出康、雍、乾以來厲禁知識分子干預時事的陳規,創“清朝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舉”。這1300人組成的集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群”,因此公車上書不僅僅是書生議論,而且是一場社會行動,這些知識分子把抵御外辱與改革內政合為一體,其時代意義是非凡的。 第6課《戊戌變法》中,這次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慈禧下令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可以說戊戌政變翻轉了清王朝的整個權力結構:削弱了激進派和溫和派的勢力,頑固派重新占據了要職。由于對國際政治的現實毫無所知,頑固派拒絕外交和與各國互相遷就,反而提倡一種頑固的抵制政策。在他們的影響下,慈禧太后也決定不再向外國列強做出更多的讓步。以慈禧為首的清廷慫恿排外主義、鼓勵盲目排外的義和團運動不斷擴大,最終導致八國聯軍侵華、占領北京,中國再次陷入深淵。同時,頑固派重握大權后迫害改革者,越來越多的人感到,他們的前途在于徹底推翻清政府,這樣的事業無法通過和平的變革實現,只有流血的革命才可能實現,孫中山帶頭推進這一事業的發展。 第7課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中,通過分析清政府的種種表現,如:四十年間兩次丟失國都、鼓勵義和團和清軍圍攻使館、對義和團從最初的利用到最后無情地剿殺、簽訂《辛丑條約》、發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保證,可以分析得出此時的清政府是一個無能、背信棄義、翻臉無情、外交不成熟、不再代表本國國民利益的政府,這樣的一個政府沒有能力再承擔大國首領的重任,人民也無法容忍這種出賣國人利益的政府存在,隨后不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順應歷史潮流,推翻清王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