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外歷史綱要 上 第19課 辛亥革命 教案【教學目標】1.了解資產階級革命興起具備的條件,知道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的實質。2.理解掌握三民主義的苦命內容。3.知道辛亥革命的過程和具體成果,正確分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4.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就及歷史局限性。【教學重難點】重點:辛亥革命的背景、過程、影響難點:辛亥革命的背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評價【知識概覽】20世紀初,舊式的農民運動、資產階級改良道路都宣告失敗。革命的條件日益成熟,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運動在全國迅速地傳播和開展。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辛亥革命開始。結果革命的最終成果雖然落到了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的手中,但通過這場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導入新課】教師播放視頻,學生觀看視頻并思考為什么說不推翻清政府中國就毫無希望呢?革命的道路是如何一步步為民眾所認可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講授新課】一、背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新知講解』教師出示時局圖及文字材料,學生對圖片及文字材料進行解讀,根據材料信息概括背景“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于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1894年,孫中山《檀香山興中會章程》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并進行總結; 1.民族危機:列強侵略,中華民族危機逐步加深,社會矛盾尖銳。面對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清政府也意識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20世紀初,清政府將戊戌變法中廢除的一系列變法措施又搬了出來,開始實施新新政。教師出示新政內容示意圖從內容上看,新政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司法、教育等方面,措施是比較全面的,但政權掌握在極端腐敗的權貴手中,清政府也不可能為中國人民找到真正的出路。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在立憲派等壓力下。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教師出示其內容一、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三、欽定頒行法律及發交議案之權。凡法律雖經議院議決,而未奉詔命批準頒布者,不能見諸施行。五、設官制祿及黜陟百司之權。用人之權,操之君上,而大臣輔弼之,議院不得干預。六、統率陸海軍及編定軍制之權···皆非議院所得干預。七、宣戰、講和、訂立條約及派遣臣與認受使臣之權。國交之事,由君上親裁,不付議院議決。八、皇室經費,應由君上制定常額,自國庫提支,議院不得置議。 ——《欽定憲法大綱》(1908)《大綱》皇權擁有較大的權力,具有鮮明的專制色彩。實質:維護清朝滿清貴族的統治 教師出示清朝的“皇族內閣”《欽定憲法大綱》及清政府成立的“皇族內閣”證明靠清府自身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加速了清政府統治階級的分裂,不少立憲派轉面支持革命。2.統治危機:清廷的改革失效,社會矛盾進一步被激化。『材料引導』材料:1895-1898年間,國內新創建的商辦廠礦企業,資本在萬元以上就有六十多家,其中80%屬于輕工業。不僅原來較好的上海、廣州、漢口、天津等城市,民族工業有所發展,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現了商辦廠礦企業。 1901年至1911年,全國新設立的廠礦有320多家,資本總額1億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兩倍多。學生根據材料概括經濟方面有什么變化學生思考并展示教師總結3.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新知講解』教師出示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家的圖片,并簡要介紹。通過這些革命思想家的宣傳,革命的理論為人所知,影響力不斷增強。4.思想基礎: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教師出示興中會等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圖片隨著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不斷壯大,資產階級的革命團體紛紛成立。1894年在美國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此后革命組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教師出示同盟會圖片概況: ①時間、地點:1905年、日本東京; ②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民報》 三民主義)性質:近代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意義: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開始了5.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和政黨的建立。教師出示革命黨人發動的一系列武裝起義示意圖,特別強調1911年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影響巨大。教師播放林覺民的《與妻書》。林覺民是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的義士,在起義前他寫下了這封飽含深情的信。體現了革命黨人為了民族大義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7.有利時機:四川保路運動為武漢起義提供了有利條件清政府要收回原來由商辦的鐵路修筑權,此舉遭到人民反對。因而爆發保路運動,在四川革命黨人的領導下,保路運動發展為起義。為鎮壓保路運動 ,清政府抽調武漢的清軍前支鎮壓,這為武昌起義的爆發提供了有利的時機。『知識小結』辛亥革命的背景1.民族危機:列強侵略,中華民族危機逐步加深,社會矛盾尖銳。2.統治危機:清廷的改革失效,社會矛盾進一步被激化。3.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4.思想基礎: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5.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和政黨的建立。6.軍事基礎:革命黨人發動了一系列起義,積累了斗爭經驗,擴大了革命的影響。7.有利時機:四川保路運動為武漢起義提供了有利條件二、過程: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一)爆發-武昌起義教師播放視頻 ,學生觀看視頻,了解武昌起義的爆發教師出示武昌起義的旗幟及黎元洪,增進學生對武昌起義的了解武昌起義后全國十幾個省宣布獨立(二)高潮-中華民國成立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武昌起義的爆發具有偶然性,起義爆發時,革命黨人的主要領導人均不在國內。孫中山正在海外活動為革命籌款,當聽到起義爆發的消息時就回到國內。孫中山的到來受到大家歡迎。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中華民國的成立提上日程。1911年末,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議如開,選舉孫中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統,會議還產生了中華民國的國旗、首都、紀元方法等。1912年元旦,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3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教師出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圖片并介紹約法產生的背景中華民國成立后,面臨著國內外雙重壓力。為加速清政府垮臺,孫中山等革命黨人與代表清政府的袁世凱達成協議。為約束上臺后的袁世凱的權力,維護民國共和政體,臨時政府出臺了這部約法。教師出示材料,學生閱讀材料,了解《臨時約法》的主要內容《臨時約法》內容材料一: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請愿、訴訟、考試、選舉及被選舉等權利材料二:中華民國以臨時大總統及國務員行使行政權。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司法權由法院獨立行使。學生根據材料信息,概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有何特點?學生思考討論并展示教師總結:1、主權在民、國民自由平等 主權在民,否定了封建君主專制;自由平等,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2、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 三權分立《臨時約法》的性質和意義:性質: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意義:從法律上宣布了封建君主專制的滅亡和民主共和的建立,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三)結果—失敗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宣布退位詔書,清朝覆滅。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向南京臨時參議院辭去臨時大總統。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勝利成果落入袁世凱手中。三、意義: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教師出示清帝退位及中華民國成立的圖片,讓學生體會辛亥革命推動政治體制近代化方面的成就1性質: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主義革命。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國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教師出示材料,學生根據材料概括經濟方面的影響材料:1912-1919年,中國新建廠礦企業達470多家,投資近1億元,加上原有擴建新增資本達1.3億元以上,相當于革命前50年的投資總額,中國工廠使用的蒸汽動力,1913年為43448馬力,1918年為82750馬力,約增加1倍。 ——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學生回答:2.經濟: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教師出示民國時期的社會風俗新變化,學生體會辛亥革命對社會習俗的影響3. 社會生活:促使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發生新變化。教師出示袁世凱尊孔復古祭天的圖片及上海租界及警察圖片由這兩個材料不能看出,辛亥革命雖然影響巨大,但在反封建方面不是完全的。局限:1.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等歷史任務。 2.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大多數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課堂總結』構建本課知識體系『拓展探究』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是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族革命?從背景上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資產階級民族革命的經濟基礎,資產階級的壯大是階級基礎,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是其思想基礎。從領導階級上看: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從革命目的上看: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黨。從革命結果上看: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典題練習』完成相關練習題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40張PPT)第19課 辛亥革命中外歷史綱要 上課標要求1.了解資產階級革命興起具備的條件,知道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的實質。2.理解掌握三民主義的內容。3.知道辛亥革命的過程和具體成果,正確分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4.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就及歷史局限性。壹貳叁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知識概覽 20世紀初,舊式的農民運動、資產階級改良道路都宣告失敗。革命的條件日益成熟,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運動在全國迅速地傳播和開展。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辛亥革命開始。結果革命的最終成果雖然落到了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的手中,但通過這場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新知導入新知講解一、背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1.民族危機:列強侵略,中華民族危機逐步加深,社會矛盾尖銳。“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于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1894年,孫中山《檀香山興中會章程》新知講解政治: 改革官制,裁汰冗官,司法,修訂刑律,廢除酷刑;經濟: 獎勵實業,頒布《商律》,設商會,辦大清銀行軍事: 擴編新軍,采用洋操,新式槍炮;舉辦警政;文化: 廢科舉、辦學校、辦游學,推行新學制;風俗: 禁纏足、鴉片;滿漢通婚清末”新政”的具體內容 新知講解一、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三、欽定頒行法律及發交議案之權。凡法律雖經議院議決,而未奉詔命批準頒布者,不能見諸施行。五、設官制祿及黜陟百司之權。用人之權,操之君上,而大臣輔弼之,議院不得干預。六、統率陸海軍及編定軍制之權···皆非議院所得干預。七、宣戰、講和、訂立條約及派遣臣與認受使臣之權。國交之事,由君上親裁,不付議院議決。八、皇室經費,應由君上制定常額,自國庫提支,議院不得置議。 ——《欽定憲法大綱》(1908)新知講解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的“責任內閣”人員構成2.統治危機:清廷的改革失效,社會矛盾進一步被激化。內閣總理大臣 奕劻(慶親王,宗室) 農工商部大臣 溥倫(宗室) 內閣協理大臣 那桐(滿) 徐世昌(漢) 理藩部大臣 壽耆(宗室) 民政部大臣 善耆(肅親王,宗室) 陸軍部大臣 蔭昌(滿) 度支部大臣 載澤(鎮國公,宗室) 外務部大臣 梁敦彥(漢) 海軍部大臣 載洵(郡王,宗室) 學部學務大臣 唐景崇(漢) 法部司法大臣 紹昌(宗室) 郵傳部大臣 盛宣懷(漢)材料引導材料:1895-1898年間,國內新創建的商辦廠礦企業,資本在萬元以上就有六十多家,其中80%屬于輕工業。不僅原來較好的上海、廣州、漢口、天津等城市,民族工業有所發展,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現了商辦廠礦企業。 1901年至1911年,全國新設立的廠礦有320多家,資本總額1億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兩倍多。3.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新知講解4.思想基礎: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孫中山是廣東省香山縣人,出身于農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系統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走上了革命道路。新知講解概況: ①時間、地點: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中國同盟會 ②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民報》 三民主義)中國同盟會成立性質:近代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成立意義: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開始了5.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和政黨的建立。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民族主義推翻清政府統治,反對民族壓迫(民族革命)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治革命)核定地價,漲價歸公,國民共享(社會革命)前提核心保障新知講解鎮南關起義萍瀏醴起義浙皖起義黃花崗起義6.軍事基礎:革命黨人發動了一系列起義,積累了斗爭經驗,擴大了革命的影響。新知講解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墓新知講解歷史最感人的遺書新知講解7.有利時機:四川保路運動為武漢起義提供了有利條件知識小結辛亥革命的背景1.民族危機:列強侵略,中華民族危機逐步加深,社會矛盾尖銳。2.統治危機:清廷的改革失效,社會矛盾進一步被激化。3.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4.思想基礎: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5.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和政黨的建立。6.軍事基礎:革命黨人發動了一系列起義,積累了斗爭經驗,擴大了革命的影響。7.有利時機:四川保路運動為武漢起義提供了有利條件新知講解二、過程: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一)武昌起義爆發:1911年10月10日,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新知講解武昌起義革命軍軍旗黎元洪起義軍控制武漢三鎮,成立湖北軍政府。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省和上海紛紛獨立。結果:?辛亥革命形勢圖及武昌起義形勢圖新知講解(二)高潮-中華民國成立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新知講解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新知講解1912.3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新知講解《臨時約法》內容材料一: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請愿、訴訟、考試、選舉及被選舉等權利材料二:中華民國以臨時大總統及國務員行使行政權。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司法權由法院獨立行使。突出特點1、主權在民、國民自由平等2、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主權在民,否定了封建君主專制自由平等,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三權分立新知講解《臨時約法》的性質和意義:性質: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意義:從法律上宣布了封建君主專制的滅亡和民主共和的建立,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新知講解(三)結果—失敗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宣布退位詔書,清朝覆滅。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向南京臨時參議院辭去臨時大總統。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勝利成果落入袁世凱手中。新知講解三、意義: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國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性質: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主義革命。新知講解 材料:1912-1919年,中國新建廠礦企業達470多家,投資近1億元,加上原有擴建新增資本達1.3億元以上,相當于革命前50年的投資總額,中國工廠使用的蒸汽動力,1913年為43448馬力,1918年為82750馬力,約增加1倍。 ——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2.經濟: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新知講解采用新紀元;廢除跪拜禮,改為握手禮;廢除“老爺”、“大人”等稱呼,改稱“先生”;廢止纏足,倡導新式婚禮。3.社會生活:促使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發生新變化。新知講解袁世凱尊孔復古,企圖復辟帝制局限:1.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等歷史任務。 2.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大多數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課堂總結辛亥革命背景:社會: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過程爆發:武昌起義高潮:中華民國成立、頒《約法》組織:中國同盟會等革命團體的成立軍事:黃花崗起義等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結果:袁世凱就任大總統意義 進步性: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局限性:……拓展研究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是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族革命?從背景上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資產階級民族革命的經濟基礎,資產階級的壯大是階級基礎,資產階級民主思想是其思想基礎。從領導階級上看: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從革命目的上看: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黨。從革命結果上看: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典題訓練1.費正清說:“(清末新政)在農村中,群眾對于現代化的反應,常常是強烈的反對。新政中要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加重了捐稅,而且在給農民一點利益以前通常是先搜刮他們一通。”這反映了( )A. 農民反對現代化B. 清末新政已失敗C. 農民沒有獲得感D. 清末吏治最腐敗C典題訓練2.杜維運在《史學方法論》中說:“所謂原始史料,為目擊者的陳述、文獻以及事實自身的遺存,數者皆與事件同時”。下列屬于研究武昌起義的原始史料是 ( )A.電影《武昌起義》 B.歷史書中的有關敘述C.武昌起義的舊址 D.當地民間的口頭傳說C典題訓練3. 1912年2月,孫中山認為“帝制從此不存留于中國之內,民國的目的亦已達到。”導致孫中山得出這一結論的直接依據是( )A.武昌起義的勝利 B.中華民國的成立 C.《臨時約法》的頒布 D.清帝下詔退位D典題訓練4.辛亥革命10周年之際,梁啟超撰文寫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義呢?簡單說--第一,覺得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國人的事;第二,覺得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 B.推翻了封建帝制C.增強了民族民主意識 D.實現了民族獨立C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有大把高質量資料?一線教師?一線教研員?歡迎加入21世紀教育網教師合作團隊!!月薪過萬不是夢!!詳情請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9課辛亥革命.doc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9課辛亥革命.ppt 林覺民《與妻書》.mp3 武昌起義.wmv 辛亥革命導入視頻.wm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