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考2020】高考二輪復習 中國現代政治文明專題 知識點總結(含練習 )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考2020】高考二輪復習 中國現代政治文明專題 知識點總結(含練習 )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國現代政治文明
(一)本專題主要介紹中現代歷史,時間跨度是從新中國成立至今
1、 橫向看,本專題包括政治史、經濟史和文化史三部分
政治史 主要講述了現代中國的 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大業及外交成就,主線是民主法制的建立——發展完善——挫折——新時期的發展
經濟史 主要講述的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歷程和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經過曲折探索,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文化史 包括20世紀以來的重大思想理論成果和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狀況,這一時期的文化成就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
2、 從縱向看,本專題課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 階段 從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是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屬于過渡階段
第二 階段 從1956年至今屬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的一部分,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探索時期

(二)中國現代政治文明知識點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
1、 政權建設——新中國成立
準備 新政協會議的召開——《共同綱領》
成立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
特色 體現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團結建國精神
意義 ①開創了歷史新紀元,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②進入人民當家做主的新時代③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的勝利

2、法律建設——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目的 保證在政治上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內容 ①構成:共有106條,分為四章②規定了國家性質;政治制度和政府組織原則;國家機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國旗、國徽、首都;新中國的方針政策
特點 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意義 ①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②它的頒布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成果③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④在政治上完成向社會主義過渡,推動著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初步確立







3、制度建設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建立 1954年一屆人大通過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確立
地位 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意義 為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建立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發展 (1)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 (2)1982年發展成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榮辱與共,肝膽相照”
職能 建國初期,全國政協代行全國人大職能,即最高權力機關 一屆人大后,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作用
意義 調動了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熱情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建立 1949年《共同綱領》規定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完善 1954年憲法明確規定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作用 滿足了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的愿望,并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對實現民族平等,保證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民主與法制的建設
1、“文革”時期
背景 ①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中央出了修正主義,黨和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②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澤東的錯誤,推波助瀾
危害 ①在全國性無政府狀態下,人民的生命財產得不到任何保障②一元化權力權關——革命委員會成立,社會秩序極端混亂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遭到了破壞④國家的法律形同虛設,人權被嚴重踐踏;黨的規章制度被踐踏,黨內政治生活無活正常進行⑤使國家民主政治建設嚴重倒退
2、 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的民主法制成就
首要環節 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錯案
政治體制改革 改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和政治協商制度,加強基層政權和基層民主建設
法制建設 ①頒布了1982年憲法,逐步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②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確立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1999年,“依法治國”被正式寫入憲法③頒布《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用來規范政府行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
三、“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
理論提出 提出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全面闡述了“一國兩制”的含義
內容 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意義 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成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成功實踐 條件 中國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 “一國兩制”正確方針的指導
回歸 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門回歸
意義 是祖國統一大業的巨大成就;為國際社會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范例
兩岸關系 緩和

阻力 臺獨勢力;國際反華組織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交
1、建國初期的外交
國 際 環 境 有利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被嚴重削弱 社會主義越出一國范圍,形成一個世界體系 亞非拉許多國家贏得了民族獨立 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打擊了帝國主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爭和民主革命運動 國際關系最突出的特點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立和激烈斗爭
不利 美國和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政治上不承認、經濟上封鎖禁運、軍事上包圍威脅的政策
方針 “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成 就 沖破美國的外交孤立政策,同蘇聯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以五大國的地位參加日內瓦會議,會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會后與更多亞非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2、70年代我國外交事業的發展
特點 外交有重大突破和轉機,轉變的關鍵是中美關系的逐步緩和
成就 (1)1971年10月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2)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簽訂《中美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3)1972年田中角榮訪華,簽訂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的協定 (4)發展同第三世界國家友好互助關系
原因 國際局勢的變化,美蘇爭霸處于蘇攻美守階段,第三世界崛起 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
3、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外交
政策 調整 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看法有了變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成為國策 實行獨立自主、不結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重視和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關系 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建設和平的周邊環境 堅持長期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
成就 開展多方面外交,積極推動各國國際交流與合作;維護世界和平
原因 世界多極化趨勢,兩極格局解體,國內現代化建設需要

【學以致用】
1、十七大報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實現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進行了不懈探索,如下表。對表格內容表述正確的是
(  )
時期 制度名稱
國民革命時期 農民協會和罷工工人代表大會制度
土地革命時期 蘇維埃代表會議制度
抗日戰爭時期 參議會制度和三三制
解放戰爭時期 各界(各級)人民代表會議
中華人民共 和國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A.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制度都缺乏廣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獨創性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就已經開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性質
【答案】C
【解析】解放戰爭時期的各界(各級)人民代表會議就具有廣泛代表性,故A項錯誤;國民革命時期與土地革命時期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都強調工農的重要性,具有相似性,而不是獨創性,故B項錯誤;解放戰爭時期的各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就具有廣泛代表性,可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就已經開始萌芽,故C項正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才具有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性質,故D項錯誤。
2、下表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
選項 材料 結論
A 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 我國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 1956年 ,中國共產黨確立與各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初步形成
C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向和途徑 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確立
D 1992年海峽兩岸達成了“九二共識”

【答案】D
【解析】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并不能表明我國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綱領》首次提出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54年憲法正式確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故A項錯誤;1956年 ,中國共產黨確立與各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表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初步形成的標志是1949年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故B項錯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確立是在1956年,故C項錯誤;1992年海峽兩岸達成了“九二共識”表明兩岸關系取得突破性進展,故D項正確。
3、2008年2月7日的《新德意志報》載文稱:“目前中國正在進行當代最偉大的社會實踐……中國定將實現一種特殊的民主,這種民主將考慮到這個大國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特點,而不是抽象地復制西方資產階級民主。”當代中國民主的特殊性表現為(  )
A.是大國獨有的特殊民主 B.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基
C.處于探索階段沒有成型 D.是資產階級民主的新發展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代中國的民主政治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基礎,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民主,故選B項。當代中國的民主符合中國國情,是中國獨有的民主,并非“大國”獨有的民主,故A項錯誤;中國的民主政治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基礎,已經“成型”,故C項錯誤;當代中國的民主屬于社會主義民主,故D項錯誤。
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成就斐然,其中在社會主義民主建設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確立了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在各地普遍推行村民選舉制度
C.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寫入憲法
D.恢復中央到地方各級黨政機關
【答案】B
【解析】注意時間信息“改革開放以來”。B項發生在改革開放以來,符合題意。A、C、D三項均不符合“改革開放以來”。
5、下表是歷屆人大任期時間以及召開會議的次數。下列相關認識,符合史實的是(  )
一屆人大1954~1958年 二屆人大1959~1963年 三屆人大1964~1975年 四屆人大1975~1977年 五屆人大1978~1982年
5 4 1 1 5

A.第一屆人大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
B.第二屆人大決定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C.第三、四屆人大工作受到“左”傾錯誤干擾
D.第五屆人大期間形成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答案】C
【解析】第一屆人大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A項錯誤;第一個“五年”計劃是1953年開始實行的,B項錯誤;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立于21世紀初,D項錯誤。
6、“近三十年臺灣同祖國的分離,是人為的,是違反我們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每一個中國人,不論是生活在臺灣的還是生活在大陸上的,都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繁榮負有不容推諉的責任”。這段材料應出自(  )
A.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
B.1992年“九二共識”
C.1995年江澤民關于祖國統一大業談話
D.2005年胡錦濤與連戰會談新聞公告
【答案】A
【解析】從“近三十年臺灣同祖國的分離”等信息可判斷該材料出自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
7、鄧小平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中指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是我們根據中國自己的情況提出來的,而現在已經成為國際上注意的問題了。”對此理解最正確的是(  )
A.國際社會想干擾中國收回香港
B.國際社會一致認可“一國兩制”
C.“一國兩制”方案在聯合國得以通過
D.“一國兩制”對解決國際爭端有借鑒作用
【答案】D
【解析】 世界上一系列爭端都面臨著用和平方式來解決還是用非和平方式來解決的問題。“一國兩制”方案的付諸實施這個事例可能為國際上許多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8、報紙作為大眾傳媒可以及時報道時事熱點,下列兩張報紙頭版頭條的有關內容,作為直接證據,可以用來研究新中國的(  )

A.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歷史作用
C.新中國政治制度建立
D.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歷史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圖一中的“開進科室推動斗批改”,說明“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破壞,圖二中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體現了民主政治建設的撥亂反正,所以總體體現了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
9、1974年2月,毛澤東同志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再次說:“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 。“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三個世界”戰略提出的背景是(  )
A.反霸統一戰線形成 B.國際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
C.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D.中國開始改變意識形態外交
【答案】B
【解析】中國在任何時候都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中國也愿意聯合世界上一切愿意反對霸權主義的國家共同反對霸權主義,故A項錯誤;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國際上各種勢力經過“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后,新的戰略格局形成,美國因深陷越戰泥潭,在美蘇爭霸中逐漸處于守勢;蘇聯則在國際事務中愈發表現出咄咄逼人之勢,對中國構成很大威脅,毛澤東敏銳地捕捉到世界格局的這一巨大變化,開始重新審視中美關系,并且利用美國的急切需要,推動中美關系走向緩和,隨著中國和美國關系的逐步改善,一個新的世界政治地圖的輪廓開始形成,在這一背景之下,1974年2月22日,毛澤東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首次提出劃分三個世界的觀點,故B項正確;不結盟運動興起的時間是1961年,故C項錯誤;1953年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故D項錯誤。
10、1972年,中美兩國舉行會談。尼克松說:“是歷史把我們帶到一起來了”“這種突破不僅將有益于中美兩國,而且在今后的歲月中會有益于世界。我就是為此目的而來的”。這次會談的成果直接促進了(  )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B.中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力的恢復
C.中國與日本的邦交正常化 D.世界范圍內冷戰的結束
【答案】C
【解析】這次會談的成果是指1972年尼克松訪華,雙方發表聯合公報,與1953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無關,故A項錯誤;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權力是在1971年,與1972年尼克松訪華推動的結果無關,故B項錯誤;中美關系正常化直接促進了中國與日本的邦交正常化,故C項正確;世界范圍內冷戰的結束是在1991年之后,與尼克松訪華無關,故D項錯誤。

11、到2013年底,我國共參加了13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締結了300多項多邊條約,累計派出參加聯合國維和官兵和警察1 4500多人次。我國積極參與反恐、防止核擴散和應對氣候變化、金融危機、能源安全等領域的國際合作。這反映出新時期我國外交的特征之一是(  )
A.經濟外交取得豐碩成果 B.與世界大國的關系不斷發展
C.多邊外交日益豐富多彩 D.同發展中國家關系更加鞏固
【答案】C
【解析】通過題干中我國參加政府間組織、締結多邊條約、參與維和、反恐、防擴散和應對氣候變化、金融危機、能源安全等領域的國際合作,可知中國在新時期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所以C項正確;A項側重經濟外交;B項世界大國沒有體現,D項不只是發展中國家。
12、1992年,兩岸達成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為關系解凍撕開了裂口。數輪接觸后,2005年國共兩黨領導人60年來首次會面。2008年以后,兩岸直接“三通”,高層互動和協議簽署明顯加快。2015年,習近平、馬英九兩位“先生”,終結了跨世紀的兩岸仇怨,改寫了最初未曾料到的兩岸關系歷史,重塑了可能趨于黯然的兩岸關系未來。這充分表明(  )
A.兩岸均堅持“一國兩制”原則
B.改善和發展兩岸關系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C.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成果越來越大
D.兩岸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
【答案】C
【解析】A項錯誤,因為臺灣不認同“一國兩制”原則;B、D兩項材料沒有體現;C項符合題意,故選C項。
13、外交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加強對外交往有利于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朝貢外交是中國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種外交體系……自商周以來,中原王朝都一直認為自己居天下之中,是“天朝上國”,凡要與中原王朝建立關系、展開外交者,必須以朝貢方式進行……朝貢外交走進歷史博物館同列強將不平等條約強加在中國頭上分不開,也就是說,是不平等條約迫使當時的中國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現代外交。
——《不平等條約的另一面:推進中國
融入全球化歷史進程》
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與毛澤東、周恩來等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兩國關系的“堅冰”,成為20世紀影響國際關系格局的最深遠事件之一。
——周正平、劉東凱《冀朝鑄:見證中美關系史上關鍵時刻》
材料三 20世紀80年代,中國領導人開始接受國際貿易中“國際分工”的理念,認識到在國際市場上開發自身“比較優勢”的重要性。東亞“四小龍”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為中國提供了效仿的榜樣。中國幾乎同時與所有的國家改善關系,加強了與世界市場的交往和聯系。
——摘編自郝雨凡《中國對外經濟政策50年》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朝貢外交的特點。簡要分析近代前期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相比,中美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從美國方面分析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
(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括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幾乎同時與所有的國家改善關系”的原因。
【答案】
(1)特點:以天朝上國自居,注重朝貢禮儀;以政治目的為主,忽視經濟利益(或以宣揚國威為主);厚往薄來。(任答兩點即可)
影響: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客觀上有利于中國向現代外交轉變;推進中國融入全球化。(不需要羅列具體史實,必須有積極、消極兩個方面才可得滿分。)
(2)變化:由敵視(對抗)到緩和(正常化)。
原因:國家利益的需要;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面臨西歐、日本的挑戰,世界霸主地位動搖;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守勢;陷入侵越戰爭的泥潭不能自拔。(任答三點即可)
(3)原因:中國政府接受國際分工的理念;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奉行不結盟政策;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或國家利益的需要);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流;國際環境的改變。(任答三點即可)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內容及所學知識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中朝貢貿易部分可以歸納出朝貢外交的特點;第二小問,近代前期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來考慮,消極方面主要從中國社會性質的轉變角度,積極方面主要從客觀上有利于中國近代化角度考慮。
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所學知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美處于敵對狀態,由材料二可知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開始緩和;第二小問,從中美關系改善的原因中美國角度考慮。
第(3)問根據材料三可以看出“中國政府接受了國際分工的理念”,根據所學知識,結合新時期中國的階段特征考慮,從國際和國內兩個角度,國內從外交、經濟等角度考慮回答。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峡江县| 白银市| 蒙自县| 上杭县| 秦皇岛市| 镇安县| 周宁县| 巧家县| 双城市| 南阳市| 永昌县| 安溪县| 商河县| 合山市| 新巴尔虎左旗| 湖南省| 三明市| 铜陵市| 阿荣旗| 红河县| 南陵县| 礼泉县| 东阳市| 海安县| 泰安市| 临洮县| 衡阳县| 邛崃市| 谢通门县| 准格尔旗| 宁化县| 逊克县| 都昌县| 新郑市| 扶沟县| 虹口区| 岚皋县| 肇源县| 衡南县| 南溪县| 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