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歷史解題技巧指導 總體概述 成績的取得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抓書本知識,二抓解題策略即應試能力。 1、是細心審題: 不管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都必須先看清時間、限定詞和求答項,尤其是在關鍵詞上不能犯低級錯誤 2、是規范答題: 格式規范:不同題型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如果格式一錯就可能全盤皆輸,如評論式的問答題就要注意三要素,比較式問答題要先答比較項再展開具體內容。 語言規范:也就是語言表達要用學科語言,我們應盡可能用書本語言去答題。要點表述規范:一是強調答案不能“猶抱琵琶半遮面”,只抓了要點而丟了得分點;二是表述必須條理化,不能雜亂無章,不知所云。 3、是遷移知識: 這種遷移能力對考生來說至關重要,很多學生看到一個題目往往不聯系書本知識,不知道用書本語言來表達,結果造成不能得分。我們要重視知識的遷移: (1)、做選擇題時,不少題目在確定選項時很難判斷,但如果結合書本知識的相關內容就很容易判斷; (2)、做材料題時,有的材料很難理解,只要聯系書本相關知識就會迎刃而解,看到問題中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就必須回歸書本找答案。 (3)、做問答題時,這點更重要,遇到比較靈活的題目也是最容易丟分的地方,做這類題目時,要求學生先必須學會解剖題目,理解題意,不能云里霧里,然后在腦子中過濾這段時期的有關內容,從中挑出題目需要的內容組合答案,如果能養成習慣的話,解答這樣的問答題就很簡單了。 4、是掌握技巧: (1)、采用一題多解的方法,主要是講選擇題時一般至少用兩種解題思路幫助學生開闊思路,訓練發散思維。 (2)、抓住一般規律,切忌滿天撒網。例如,比較改革運動一般都是要從背景、目的、性質、內容、結果、影響等方面去找比較項,同時注意抓住參照項來思考。 (3)、不同題型有不同的思維方法:如材料式選擇題,所選答案就要注意全面、準確的反映材料原則。程度式選擇題就要學會推理,如根本原因就是原因 的原因。再如材料分析題,方法很多,但至少要養成一個習慣:先看問題,帶著問題抓有效信息,并且將找到的信息予以標注,然后再組織答案。 分例解說 一、關于選擇題的解題方法 一、高考歷史選擇題常見類型簡介 根據近幾年選擇題的命題特點和??碱}型,選擇題的題型主要分七類: 1.排列選擇題(組合選擇題) 近幾年排列選擇題的排列一般分三種:(1)按某一類事件的時間順序排列。(2)按歷史地理知識的排列。(3)按因果關系順序排列。 例如:王安石認為“公私常以困窮為患者,殆以理財未得其道”,下列變法措施中,與解決這一問題有關的是: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將兵法 ④市易法 (2004年江蘇高考題)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因果關系型選擇題 這類選擇題考查的角度主要有兩種情況:(1)由結果推斷出原因,其結構形式是題干為果,備選項為因。在考查原因時常用的概念有:根本原因、直接原 因、根源;內因、外因;主觀原因、客觀原因、政治原因、經濟原因、思想原因等。(2)由原因推斷出結果或影響,其結構形式為題干是因,備選項是果。 例如:東晉南朝時期江南農業迅速發展,其主要原因是:(2004年廣東高考題) A.商品經濟水平較高,起到推動作用 B.北方人口南遷并帶動先進生產技術 C.江南越人開始從事農耕生產 D.江南的氣候、土壤對農業發展有利 3.程度型選擇題 程度型選擇題中的四個備選項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題干要求的標準,但這些備選擇的內容與題干要求的標準之間,“不同于一般選擇 題的正、誤關系”,而是一種“質、量關系,或者說是程度關系”。這種題型的題干往往設置一個程度的副詞或形容詞,如“主要”、“重要”或者“最主要”、 “最重大”等等,其考查往往側重于因果關系,考查范圍往往注重于歷史結論。 例如:五四愛國運動后新文化運動陣營發生分化,主要原因在于其成員:(2004年廣東題) A.對文學革命的理解不同 B.對中國傳統禮教的認識不同 C.對科學與民主觀念的宣傳方式不同 D.對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不同 4.材料型選擇題 材料型選擇題中引用的材料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歷史文獻、考古報告、文學作品等;另一類是圖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種地圖、圖畫、照片、統計圖表等。 例如:19世紀中期一位英國經濟學家說:“大洋洲有我們的牧羊場,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送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而且我們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種植園遍布東印度群島。”這段話表明:(2004年廣東) A.英國在歐洲沒有殖民地或自治領 B.各國經濟都依賴對英貿易 C.世界經濟聯系加強 D.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 5.否定型選擇題 否定型選擇題有一個很突出的特征,就是在題干中往往用“不正確”、“錯誤”等否定式的詞語予以提示。 例如:下列關于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背景的敘述,不正確的是:(2004年廣東高考題) A.拉丁美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 B.拉美人民受啟蒙學說影響,民主意識增長 C.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西班牙、葡萄牙不斷衰落 D.美國的獨立鼓舞人民的斗志 6.比較型選擇題 比較型選擇題考查分析、比較歷史的能力,其特點是在題干中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或幾個相同點及不同點,其表述一般都是教材中沒有敘述過的新的結論,要求應試者通過比較后選出正確答案。 例如:以下關于國際聯盟和聯合國的表述,正確的是:(2004江蘇高考題) A.都是帝國主義戰爭的產物 B.總部都設在美國 C.都曾經受到大國操縱 D.都一貫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 7.填空式選擇題(單純識記題) 填空型選擇題,其特點是題干表述不完整,用選項補充完整,其實是填空題的變形。這類選擇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是否準確。 例如: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2004年廣東高考題) A.明州 B.揚州 C.泉州 D.廣州 二、高考歷史選擇題解題方法 1、做好選擇題的關鍵——審題 一選擇題知識覆蓋面廣,要求考生要踏實、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學基礎知識。同時要培養概括、分析、評價等能力,提高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觀點認識問題的水平。這是做好選擇題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在具備這些前提條件之后,再輔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選擇題。 二認真審題,對選擇題尤其關鍵。要根據選擇題的特點,采用立體式的審題方法,仔細閱讀題干和選項,領會題意和要求。在此前提下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正確解讀命題用語; 第二,妙用解題技巧。 三、審題的鑰匙—— 正確解讀“命題用語” (1)明確題目結構,注意題干中的各要素。要仔細推敲題干,搞清題干中主干語和條件限定語、答題項,搞清時空范圍。 (2)注意題干中的關鍵詞 (3)注意題干中敘述的轉義 (4)注意題干中的特殊要求,如“不正確”、“不包括”、“無關”、“都屬于”、“共同點”、“相同之處”等。 (5)注意區別題目中的比較固定的各種用語 近幾年的歷史高考,由于強調了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所以試題中要求學生回答歷史事件的過程、內容即回答“是什么?”的相對減少,而要求學生分析歷 史事件、現象產生的背景要素(含原因、條件等),即回答“為什么?”以及“如何評價?”(含性質、特征、作用、影響等)的試題則大量增加,這種命題特點不 僅體現在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上,還突出表現在選擇題上。 二、關于材料分析題的解題方法 1、通讀材料、明確主題 在命制一道材料題時,命題者往往是先確立一個主題,再圍繞這個主題去尋找材料、構思設問,所以,一般來說,每道材料解析題都會有一個主題。在解答材料題 時,首先要通過瀏覽材料,盡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題意圖或材料的主題,這樣就能迅速調動所學知識點,從而使解題明確方向,集中思維,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礎。 2、分析問題、細讀材料(很重要的環節) 在明確材料的主題后,接下來應該認真分析命題者提出的問題,通過分析設問句中的關鍵字、詞,明確作者問的是什么,需要回答什么。再根據這些問題,仔細地閱 讀材料,力爭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題思路。閱讀的過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過材料的任何一個部分,包括題頭、摘引等,尤其 是材料中有關時間、地點、人物之類的信息,往往是解題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題所提出的問題絕大部分答案應該從材料中得出,因此這時應根據仔細閱讀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結合問題到材料中去尋找信息,把與問題相關的信息都提取 出來,寫在草稿紙上備用。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關信息都找出來,取決于答題者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然后把找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剔除不需要 的和重復的信息,根據所學知識,把這些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列好提綱,準備答題。 4、審查提綱、流暢表達 在上述步驟進行完畢后,還要最后瀏覽一遍材料及其設問,審查自己列出的提綱是否正確或有無遺漏,最后就可以在試卷上動筆答題了。答題時一定要做到依據提綱,一氣呵成,言簡意賅,擊中要害,不可羅里羅嗦,言之無物,涂涂改改,答非所問。 例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樂二年,禁民下海。時福建瀕海居民,私載海舡,交通外國,因以為寇,郡縣以聞。遂下令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樂實錄》卷二十七 材料二 順治元年,清政府頒發“遷海令”,將北起山東南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三十四華里,并且將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燒毀,寸板不許下水。凡溪河裝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了望,違者死無赦。 ——《臺灣外紀》卷十二 材料三 夷貨非衣食所需,可謂中國不缺耶。絕之則內外隔而構之釁無由生矣,夷雖欲窺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①根據材料概括明清兩朝海外貿易政策的相似之處。 ②根據以上材料,比較兩朝海外貿易政策目的有何區別。 ③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對上述政策進行客觀的評價。 步驟分析 第一步:瀏覽材料、明確主題。 從材料中的“永樂二年”、“順治元年”等有關時間和內容的表述,可以看出,本題所考查的是“明清時期的海外政策”——這就是本道題的主題。這時,應該馬上 從腦海里調出有關這一主題的相關知識,如鄭和下西洋、華僑開發南洋、戚繼光抗擊倭寇、葡萄牙占據澳門、鄭成功收復臺灣、抗擊沙俄的斗爭、鴉片走私和禁煙運 動等知識點和“閉關鎖國”這一外交政策,從而為進一步閱讀材料打下基礎。 第二步:分析問題、細讀材料。 顯然,本題是要求比較明清兩個時期海外貿易政策的異同點,并歸納出其歷史影響。帶著這個問題,仔細的閱讀材料,明白每段材料的具體意思,這是解答 本題的關鍵。比如材料二的摘引“臺灣”就很重要,它隱含著當時清政府制定政策時的心態和目的,即“害怕反清勢力的增長,維護滿清的長久統治?!?第三步: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先帶著問題到材料中尋找有效信息,如第①問,材料一的“禁民下海”,材料二的“不許下水”、“不許越界”,材料三的“內外隔”等;第②問,材料一的“因以為寇”,材料三的“構之釁無由生矣,夷雖欲窺伺我也,何可得哉”等,就是本題重要的材料信息。 再根據材料意思和所學知識,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第①問的“相似之處”很好概括,就是“禁?!?;第②問的“不同”,應具體從材料中的意思出發,結合所學,得出“海患”、“固統”這一關鍵區別。第③問,應該從對外貿易的角度去理解其歷史影響。 這樣,已經初步形成本題的答題提綱。 第四步:審查提綱、流暢表達。 根據上述提綱,在試卷上寫出自己的答案。注意要用簡潔規范的語言文字進行恰當的概括說明,不要照抄材料或簡單翻譯材料,避免“泛泛而談”,要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 參考答案 ①都不允許民間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貿易。 ②明朝是為了防止居民與外敵聯系,形成?;?;清朝是為了防止居民與沿海反清勢力聯系,威脅其統治。 ③明清的海禁政策,不利于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是導致中國近代貧窮挨打的重要原因。 解答材料解析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1、解答材料題一定得緊扣材料,上述四個步驟始終沒有離開材料,其中關鍵步驟應該放在第二、三步上,這兩個步驟做好了,動筆書寫答案應該是非常迅速、非常 準確的。而考生們恰恰容易忽視這兩個環節,不少考生害怕時間不濟,往往是材料都沒有讀完,意思也沒有完全明白,就匆匆下筆,結果是離題千里,答非所問,命 中率低下。因此解答材料題(包括問答題),一定要養成“明題意、列提綱”的良好審題習慣。 2、下筆作答時,應該根據材料的語言環境和提取的有效信息,盡量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不可把教材中的表述、老師授課的講述和材料中的原話照搬照抄,同時做到語言精煉、流暢,書寫清晰、規范。 由此可見,解答材料題是有其特殊規律和方法的,考生們如果能很好的落實解答材料解析題的“四步法”,一定會在高考中取得滿意的成績。 三、關于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一、問答題的種類 問答題按照題的性質和要求,可分為敘述、綜合、分析、比較、評述、材料式問答題等不同種類。 1.敘述題: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活動的原因(或背景)、經過、意義(或性質、影響、作用、評價)按一定順序直接敘述出來。 2.綜合題:將分散在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系統歸納,貫穿融會,進行表述,并得出適當結論。難度較大。 3.分析題:將復雜的歷史事件、現象或內容分解成幾個方面:背景、原因、性質、特點、結果、意義、作用、經驗教訓等,揭示其本質并得出結論。如說明了什么?有什么啟示等等。 4.比較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歸納,找出它們之間的可比點加以比較,求同析異,以加深對歷史事件本質的理解。這是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常用方法。 5.評述題:先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活動,給以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地評述。可先敘后評或邊述邊評,夾敘夾議。 6.材料式問答題:即材料解析題(含圖表、圖片)和問答題的融合,從形式上看它由兩部內容構成:一是材料;二是設問。近幾年高考主觀試題幾乎全部采用了這種形式。 二、問答題的結構及其作用 1.問答題的結構。任何一道題意明確、表述完整的問題都有四項基本構題成分,即: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求答項。 2.問答題結構的作用。 (1)提示項: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題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項:指定解答的已知條件,例如:時間、空間、史實、觀點、引語等。 (3)中心項:規定解答所依據的內容。中心項千變萬化,無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人物、國際關系等各種知識領域。中心項是構題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項都從屬于中心項。 (4)求答項:指定解答的“未知”項目。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 何”、“什么”、“怎樣”、“為什么”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這四項結構共存于題目之中,它們出現的次數不一,先后位置多變。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 統一,共同發揮考查能力的作用。 三、解問答題的讀、審、答 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多讀,領會材料題意。 2、審題是解答問答題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許多考生答題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識和思維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審 明題意和抓住思路,答題亂了套,甚至答非所問,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審好題應注意以下幾點:考生臨試審題是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在短時間 內綜合、靈活的運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題目要問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對試題進行深入地發掘,實際上也是一種信息處理能力。審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審要求。審題首先明確試題的具體要求,要學會分析試題的結構成分。一道完整的、題意明確的歷史問答題在一般情況下由提示語、限定語、主干語(也叫中心項)、答項語四種成分構成。分析清楚試題的結構成分,就可完整準確把握題意。 第二,深入發掘題意,突破重點難點。 第三,審題型。審題時還應判定該題屬于何種題型。如前所述,歷史問答題大致分為敘述題、綜合題、分析題、比較題、評述題、材料式問答題五種題型。 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題形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判定題型對加強答題的針對性是有幫助的。另外,一道試題如有幾問,那就要注意這幾 問是否屬于同一題型。因為一道有幾問的試題,不同問屬于不同題型的情況并不鮮見。 第四,審求答重點。試題的問法,提問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題的重點也就不同。確定答題的重點,有利于詳略得當地組織材料,科學分配答題時間。 3、答案規范化。 第一,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是解答問題最基本的要求?!笆贰笔侵妇唧w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論”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 物主義的基本概念或觀點。史論結合,就是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史實,得出正確的評價或結論,做到材料(史實)和觀點相統一。敘述史實是答 題的基礎,好比“畫龍”;簡要的分析、評論是答題的靈魂(即考生的立場和政治方向),猶如“點晴”。答題既要反對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對缺乏史實的 泛泛空論。 第二,敘事有序,論證有力:歷史問答題各種類型題雖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側重點,但解答時都離不開史實的敘述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論、論 證。敘述史實要有序,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邏輯順序,切忌雜亂無章,顛三倒四。分析史實,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論證某種觀點正確與否,要 抓住要點、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論證有力。 第三,詳略得當,要點全面:試題要求的重點,應該多寫詳答,將各要點,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點部分就須少寫略答,以繁中求簡,雜中取精。這就是要答題“要點化”。當試題涉及到很多時,答案的每個要點就要簡明扼要;試題要求的內容較少,答案則應相對比較詳細具體。 第四,文字準確,條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題時文字表達能力差,語無倫次,詞不達意,不會概括,羅羅嗦嗦寫了一大篇,不得要領,看不懂他究竟說什么。 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戰術”,不管與題意有關無關,讓閱卷老師去“揀破爛兒”。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達上應力求文字準確、簡煉。這就要學會提煉和概 括。另外,在答案編寫形式上,要根據題意和答案內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個要點前面必須有數碼序號,做到“段落化、要點化、條理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 楚,使人一目了然。 第五、認真檢查,及時更正:對題目和答案要認真而嚴格地檢查一遍??磳忣}是否偏差,題意是否抓準,要點是否齊全,答案是否完整。通過檢查,應及時更正,做到對題作答,要點分明,書寫規范,亦無錯別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