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年級下冊科學實驗操作 1—11借助人體骨骼模型認識骨骼1—2一、實驗名稱:認識關節實驗材料:木棍(衛生筷),膠帶或繩子實驗步驟:用木棍、膠帶或繩子,將可以自由活動的關節固定起來,再按要求 做各種動作,體驗關節的作用。 實驗現象:關節固定后做事不靈活 實驗結論:關節使運動更加靈活1—3二、實驗名稱: 1、做手臂活動模型(第一單元 骨骼和肌肉)《肌肉》實驗目的 :了解手臂的肌肉及其作用實驗材料: 繩子 硬紙板 鉚釘(細鐵絲)實驗過程 :1、 剪兩條硬紙板,其中一條是另一條的兩倍寬。把寬的硬紙板沿長邊對折,窄的一端剪圓后夾在對折紙板中間,用鉚釘固定。2、 剪下兩段一樣長的繩子,分別粘在兩側的紙板上。3、 拉動繩子,活動手臂模型。 實驗結論 紙板相當于骨頭,繩子相當于肌肉,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骨骼運動。注意事項1、繩子應粘牢,以免拉斷;2、釘子應在兩塊紙板接觸點的中心,使它們能夠靈活轉動。3—1 無3—2三、實驗名稱: 2、測走路的速度(第三單元 物體的運動 ) 《運動的快慢》實驗目的: 在測量中感受速度的快與慢實驗材料: 秒表、米尺、粉筆實驗過程:1、用米尺測出5米距離。2、用正常步伐走5米,測量需要時間為( )。比正常步伐快一些走5米,測量需要時間為( )。3、用正常步伐走5秒,能走( )米;比正常步伐慢一些走5秒,能走( )米。4、記錄、交流實驗結論: 在相同距離情況下,所用時間越短,速度越快;在相同時間情況下,所走距離越長,速度越快。注意事項:1、 分工合作,記錄時間要準確及時;2、 可用表格或文字記錄。 3—3 四、實驗名稱: 3、探究物體運動的方式(第三單元 物體的運動 )《運動的方式》實驗目的:1、 認識幾種常見的運動方式及其特點,知道能分成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2、 分析物體的復合運動。實驗材料: 風車、皮球、繩子、夾子、三角形木塊、易拉罐、竹蜻蜓、橡皮實驗過程: 1、 用橡皮從三角形木板的斜坡滑下,分析運動軌跡;2、 拍皮球,分析運動軌跡;3、 轉動風車,分析運動軌跡;4、 畫出運動軌跡,總結運動方式;5、 滾動易拉罐,玩竹蜻蜓,分析包含了哪幾種運動方式;6、記錄、交流。注意事項:1、 應邊觀察運動軌跡,邊畫運動路線;2、 實驗材料不限于以上幾種,應多從生活中尋找。 3—4五、實驗名稱: 4、小車運動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第三單元 物體的運動 )《小車的運動》實驗目的: 開展對比實驗研究做直線運動的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材料: 秒表、小車、尺子、鉤碼、砝碼盒實驗過程:1、在桌面上定好距離,確定起點和終點;2、掛2個鉤碼,測量小車從起點到終點運動的時間為( );掛3個鉤碼,測量小車從起點到終點運動的時間為( );掛4個鉤碼,測量小車從起點到終點運動的時間為( );3、實驗反復做幾次;計算出平均數并比較;4、記錄,交流;5、整理實驗材料,保持整潔實驗結論 拉力越大,小車運動越快(其他因素不變)注意事項:1、成員之間注意好好合作;2、保持載重、路況不變;3、計時要準確,反映要快;4、實驗至少3次。 3—5六、實驗名稱: 5、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第三單元 物體的運動 )《擺》實驗名稱 一定要改變的因素 一定要不變的因素擺的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 擺繩的長度 擺錘的輕重、擺幅的大小擺的快慢與擺錘的輕重有關 擺錘的輕重 擺繩的長度、擺幅的大小擺的快慢與擺幅有關 擺幅的大小 擺繩的長度、擺錘的輕重擺繩的長度是否影響擺的快慢15秒內擺動的次數記錄 表一 原來繩長 兩倍繩長第一次 第二次 實驗說明 擺繩的幅度是否影響擺的快慢15秒內擺動的次數記錄 表二 原來擺幅 兩倍擺幅第一次 第二次 實驗說明 擺繩的重量是否影響擺的快慢15秒內擺動的次數記錄 表三 原來重量 兩倍重量第一次 第二次 實驗說明 實驗目的: 知道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擺線越長,擺得越慢;反之擺得越快。實驗材料 線、螺帽、鐵架臺、量角器、秒表、雙面膠實驗過程:1、做一個擺,并明白一個來回算一次;2、用擺線30厘米的擺實驗,測量15秒可擺動多少次?3、用擺線15厘米的擺實驗,測量15秒可擺動多少次?4、記錄、比較擺的次數;5、整理實驗材料,保持整潔。實驗結論:擺的快慢與擺重、擺角無關,與擺線長度有關注意事項:1、保持擺重、擺角不變;2、反復測量3次以上用表格、文字、圖畫記錄。4—1七、實驗名稱:正確使用彈簧稱(第四單元 無處不在的力) 《力在哪里》實驗目的: 發現力的大小,會使用彈簧稱測量力的大小實驗材料: 彈簧稱、鉤碼、裝了文具的筆袋等實驗過程:1、使用前檢查指針是否在“0”處;2、將鉤碼掛在彈簧稱上;3、等指針靜止時讀數;4、讀數時,視線要與指針平齊;5、記錄;6、整理實驗材料,保持整潔。注意事項:1、被測的力不可超過彈簧稱標定的最大數值;2、使用彈簧稱時可選用生活中的實物去練習,比如筆袋、水果等。4—2八、實驗名稱: 研究拉力與彈簧拉伸長度的關系(第四單元 無處不在的力)《物體的形狀改變以后》實驗目的: 知道在彈性范圍內拉力越大,彈簧伸得越長實驗材料: 同樣的彈簧6個、鉤碼、尺子實驗過程: 1、分別固定6個彈簧的一端,測量長度;2、在第一個彈簧下掛1個鉤碼,測量彈簧的長度;3、在第二個彈簧下掛2個鉤碼,測量彈簧的長度;4、以此類推,掛完6個彈簧;5、記錄、交流;6、整理實驗材料。實驗結論: 知道在彈性范圍內鉤碼越多拉力越大,彈簧伸得越長。注意事項:1、每次測量彈簧最上端和最下端的距離;2、在彈簧靜止不動時測量計算彈簧拉伸長度時,要用彈簧長度減去彈簧的原始長度4—4九、實驗名稱: 研究如何減小摩擦力(第四單元 無處不在的力)《摩擦力的秘密》1、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融面的關滑程度關系實驗 1 2 3 平均數光滑的桌面上 沙紙上 現象 結論 2、摩擦力的大小與運動方式的關系實驗 1 2 3 平均數滑動 滾動 現象 結論 實驗目的: 探究減小摩擦力的方法實 驗材料: (1)彈簧稱、帶鉤的重物、尺子、圓桿鉛筆、;(2)橡皮泥、線、寬口水杯、洗潔精。實驗過程: (固體)1、把帶鉤的重物放在桌上,用彈簧稱測量拉動重物所需要的力;2、把帶鉤的重物放在幾根圓桿鉛筆上,用彈簧稱測量拉動木板所需要的力;3、記錄、交流;(液體)4、把橡皮泥分成大小相同的幾個小團,分別捏成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和橢圓形;5、用線綁住這些模型,同時放入有洗潔精的瓶中,比較下沉速度; 實驗結論: 固體:接觸面變光滑能減小摩擦力;變滾動液體:流線型物體能減小摩擦力。注意事項 1、物體的重量、移動的距離不能變;2、牽引用力應保持勻速。 4—5十、實驗名稱: 制作降落傘(第四單元 無處不在的力)《降落傘》實驗目的:能夠利用現有材料,設計并制作簡易降落傘實驗材料:線、手帕(方形塑料紙)、重物(墊圈)實驗過程: 1、 把繩子拴在手帕的4個角上。2、 把4根繩兩頭拴在重物上打個結。3、 把傘疊起來往空中扔。注意事項:1、 四根繩子應是一樣長短。2、 應制作兩個傘面大小不一樣的降落傘。3、 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十一、實驗名稱: 探究降落傘的下降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第四單元 無處不在的力)《降落傘》實驗目的: 探究影響降落傘的下降速度的因素實驗材料: 做好的兩個傘面大小不一的降落傘 、秒表實驗過程: 1、每組準備兩個傘面面積不同的降落傘;2、將降落傘在同一高度下降;3、用秒表記錄降落傘從下落到觸地的時間;4、用傘面面積不同的降落傘重復上面的實驗5、記錄、比較;6、交流、匯報;7、整理實驗材料。實驗結論: 傘面面積越大,降落傘下降速度越慢;降落傘載重越大,降落傘下降越快。注意事項:1、考慮到安全因素,實驗在教室進行;2、保持同一高度,同一時間;3、反應快、記錄準確,實驗3次5—2十二、實驗名稱: 探究在哪種情形下粉筆下落不容易粉碎(第五單元 調查與預測 )《預測》實驗目的:應用已學的知識進行有根據的預測實驗材料:粉筆、 塑料袋(2個)、橡皮筋實驗過程:1、 教師說明實驗方法:(1)站立,將手中的粉筆掉在地上;(2)把用塑料紙包起來的粉筆掉在地上;(3)把用充氣塑料袋包起來的粉筆掉在地上。2、 學生預測在哪種情形下粉筆下落不容易粉碎;3、進行實驗,驗證預測。實驗結論: 第三種情形下粉筆下落不容易粉碎注意事項:1、 控制同等高度這一條件;2、 先預測后實驗,并嘗試解釋;3、 愛惜財物,實驗只能做一次。十三、實驗名稱: 探究食鹽的溶解量對溶液的體積有沒有影響(第五單元 調查與預測 )《預測》實驗目的: 懂得預測要有正確的依據實驗材料: 小燒杯、勺子、水、鹽實驗過程: 1、 教師說明實驗方法:在裝水的燒杯里放5克鹽,水位會發生變化嗎?裝入15克、50克鹽,水位會發生變化嗎?2、 先預測后實驗。實驗結論: 食鹽的溶解量對溶液的體積有影響。注意事項:1、 水溶解鹽需要一定的時間,第二次放鹽時,應在第一次放的鹽完全溶解后進行;2、 為加快溶解速度,可實施攪拌。3、 要標記原水面高度以及兩次放鹽溶解后的高度次數接觸面次數運動方式PAGE 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