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聲音的產生》教學反思者東鎮中心完小:雷進宏一堂有效的科學課,離不開教師對教材的科學處理,也離不開對學生的學習現狀的把握程度。我個人認為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和有效,并不是指教師把教材知識講解的是否嚴密、全面,而是要看教師是否將教材知識轉化為了自身的認知結構,進而轉換成符合本土學生學情及學習思路的知識。因此,適合學生“學路”的教學才是最有效的教學。《聲音的產生》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一課。本課在本單元起啟下的作用,基于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為后面《聲音的傳播》等課時的探究活動做好充分的知識準備。這一節課的主題就是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我們的周圍充滿了各種自然的和人的聲音,聲音給我們傳遞意義豐富的各種信息,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種聲音。通過傾聽身邊的聲音,觀察、比較發聲時物體的現象,讓學生在活動中產生疑問,在疑問中去探索,在探索中發現聲音產生的本質原因。本課是聲音教學的起始課,興趣的培養很重要。我首先利用“猜猜我是誰”作為游戲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引出課題。其次在探究學習,解決問題環節,我先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材料自由的制造聲音,通過觀察現象,交流匯報,在活動中初步感知物體運動與聲音關系;又通過小鼓和音叉實驗在體驗中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振動以及振動與聲音的關系,并結合小鑼消聲實驗進行反證,最終讓學生在探索式體驗中學到了新知。在知識拓展,生活應用環節,我結合實物以及視頻等資源,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欲望,還讓學生感受到振動與聲音的密不可分,同時鞏固了所學也為今后“聲源”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本節課的難點就是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將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建立起聯系。根據課前交流,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制造聲音的方法和聲音產生的原因有混淆,覺得聲音是由摩擦、敲擊等外力產生的。針對這種情況,我首先在制造聲音環節,讓學生記錄物體發聲的方法、發聲時的現象,通過實驗觀察,學生會很容易發現讓物體發聲的方法雖各不相同,但是發聲時的現象卻都是物體會運動,讓學生初步體會聲音可能與運動有關系。其次在課堂的最后環節,在學生在認識到振動才是聲音產生的本質后,我先利用板書提出疑問,再結合實例,最終使學生明白了物體只有在受到外力產生振動時才會發出聲音,振動是物體發聲的本質原因,外力只是產生振動的方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如果在學習中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沒有疑問,沒有質疑,不會深入的思考,那所學只會停留在認識或知識記憶層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抓住學生認知過程中的矛盾點,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進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本節課中,我就利用巧妙的實驗多次設疑,讓學生在疑問中不斷的獲取新知。首先,在制造聲音環節,我結合學生在操作中發現物體發聲時會運動這一現象,讓學生對運動和聲音的關系產生了疑問。其次,在小鼓環節,我先通過問題“是不是所有物體發聲時都振動呢?”并結合音叉實驗,讓學生在質疑中加深對于知識的理解。還有在拓展環節,我通過 通過這節課我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雖然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了自己的預期,但是課堂中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注重和關注程度不夠,喪失了許多絕佳的教育機會。其次,我放手程度不夠,雖想讓學生自己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但是引導性語言過多,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抑制。還有,我在課堂上對某些學生的細節表現關注不夠,未能學會走進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指導過多,對學生探究能力挖掘的不夠。總之,通過這次公開教學活動,自己對科學教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擴展了自己的思維,與眾多優秀的科學教師的思想產生了碰撞,對于科學學科的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自己當以此為契機,乘風破浪,勇進。課題:聲音的產生學 校 者東鎮中心完小 授課教師 雷進宏 授課班級 四年級 學科 科學教學內容 聲音的產生 課時 1 教學時間 教學分析 了解聲音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 想辦法制造聲音。 引導學生應用間接觀察法和歸納法發現物體發聲的共同規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到科學研究中要尊重事實 過程與方法 經歷“假設與搜集證據”這一科學探究過程。 能夠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聲音產生的原因作出假設。 能夠想辦法驗證假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到科學研究中要尊重事實。教學重點 在觀察、比較、討論、交流中認識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比較,將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建立起聯系。教學準備 尺子、小鼓、飲料瓶、鈸教學 環節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批注 一、 導入新課 1、談話: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聲音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物體的振動,這節課我們要來研究的是聲音是通過什么傳播的? 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學生會提到通過空氣傳播。) 2、教師視頻演示燒瓶中的小鈴實驗,提醒學生將前后聽到的音量進行對比。 方法:先搖一搖燒瓶中的小鈴,你聽到聲音了嗎?往燒瓶中加少量水,放在活上燒開,然后將皮管夾緊,再搖小鈴,還能聽到鈴聲嗎? 3、引出問題:固體、液體也能傳播聲音嗎? 視頻演示 二、 學習新課: (一)研究聲音的產生 1、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體發出聲音?你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嗎?(板書課題) 2、學生交流。 3、[活動一] 發聲時有明顯振動的物體。 (1)請你按要求使它發出聲音,然后完成活動記錄。 ①橡皮筋:(將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張開這兩個手指,用左手手指撥動橡皮筋。) ②鋼尺:(一只手在桌子邊緣用手按住鋼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鋼尺另一端,松開。) ③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錘敲擊音叉。) (2)學生匯報交流。 (3)提問:通過這幾個活動,你有什么發現? 4、[活動二] 發聲時借助其它物體才能發現其振動的物體。 (1)鼓、鼓槌、綠豆;(將綠豆撒在鼓面上,將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擊鼓面。) (2)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輕輕地連續吹氣。) (3)學生做發聲活動并完成記錄。 (4)學生匯報 (5)通過這幾個活動,你有什么想法? 5、[活動三] 通過反證鞏固聲音是由于振動產生的。 (1)談話:既然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產生的,那么停止物體的振動,聲音就應該消失。是不是這樣呢?請你們通過下面的活動去證明。 (2)學生做音鈸和喉嚨發聲的實驗 (3)學生匯報 (4)有些物體在發聲時,雖然我們看不見它在振動,但可以通過其它物體推出它在振動。 學生活動 匯報交流 學生活動 填寫活動記錄 學生活動 三、 拓展延伸 談話:通過這么多活動,你得出什么結論? 四、 總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有振動就有聲音;振動停止,聲音就消失五、 板書設計:物體 振動 產生 聲音 振動 停止 聲音 停止《聲音的產生》說課稿者東鎮中心完小:雷進宏各位教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科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的產生》。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①說教材;②說教法和學法;③說教學程序。一、說教材:《聲音的產生》屬于“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節《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后面《聲音的變化》、《聲音的傳播》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1、科學概念: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2、過程與方法: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聲和不發聲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聲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借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其中教學重點: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教學難點:通過動手實驗,觀察比較發現聲音產生的原因。二、說教法和學法:本節課我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思維為主線”的原則貫穿教學始終,運用發現、實驗、演示、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來完成課堂教學。三、說教學程序(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上課伊始,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物體發聲的錄音。和學生做一個“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用多媒體創設的這一游戲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進一步“喚醒”學生對聲音的直接認識,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奧秘的興趣。游戲結束后,問學生對于聲音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呢?”學生肯定會提出許多問題:比如,聲音是怎樣來的?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來的?我們怎樣才能控制聲音等問題。——從而揭示了課題《聲音的產生》。(二)、分組探究,解決問題活動一:使物體發聲首先向學生介紹桌子上許多能夠發聲的物體,接著多媒體出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有目的的實驗。(1)、怎樣使這些物體發聲呢?(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體發聲嗎?這一活動是每個學生明確要思考的內容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小組活動。但是讓學生發出聲音太簡單了!學生會不以為然地亂敲亂打,所以這里教師應該提出:“老師不是看哪個學生制造的聲音響,而是誰想到的辦法多。”這樣既可以使課堂有序,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活動后教師做適當的總結:物體靜止時都不能發聲,對它們進行敲、打、吹、撥就能發出聲音。那么,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步步深入。活動二:觀察發聲的物體并做記錄,提出假設第一步:在教師引導下觀察鼓、尺子、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的現象;第二步:學生自主活動,觀察其他物體在發聲前后的變化,做好觀察記錄;第三步:歸納得出這些發聲物體的共同點。在活動中教師巡視,關注每一組的研究情況,并適當插入到個別組的研究中。記錄各組的研究情況,并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評價。研究物體為什么會發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個活動有扶到放,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記錄、學會思考。通過相同現象的觀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發聲物體與振動有關。但是為了科學的嚴謹性,我們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我們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的假設。活動三:從正反兩方面驗證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嗎首先:使音叉發出聲音,引導學生通過看、聽、摸,輕觸水面的方法驗證物體發聲時確實是在振動;而后:讓學生充分利用其他物體自行設計實驗驗證;最后:使原來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從反面驗證假設。這是一個加深理解的活動,這里圍繞“發聲的物體一定是振動了嗎?”從正反兩個方面驗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而且通過實驗的方法把這個過程觀察得更仔細,當然學生理解起來就更通徹。三、深化理解、拓展延伸1、尋找人身體的發聲部位。2、多媒體播放一首樂器彈奏的樂曲,讓學生再次體會一下動聽的聲音。并引導學生,樂曲動聽是由于聲音有高低,讓學生思考聲音為什么有高低?把課內的研究引向課外使學生的探究活動繼續下去,逐步形成自覺的探究習慣。本課的教學設計以新課改理念作指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寓教于樂,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在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聲音的產生教學反思.docx 聲音的產生教案.docx 聲音的產說課稿1.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