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章 人類的家園——地球 知識點總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章 人類的家園——地球 知識點總結

資源簡介

第三章 人類的家園——地球
第一節 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
1.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旱厍虻钠骄霃綖?371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兩極半徑為6357千米(兩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 21 千米);赤道周長約為 4 萬千米。
4.能證明地球是個球體的事例:
(1)遠去的帆船總是 先消失;
(2)站的高看得遠;
(3)地球在月球表面的影子的輪廓是弧線(月食);
(4)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
(5)麥哲倫航海;
①“天涯海角”總是走不到邊 ②遠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桿先消失(駛來帆船的船帆比船身先出現)③月食時,日光投影是弧形的 ④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⑤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 ⑥登高而望遠,發現地平圈越來越大
5. 地球內部的結構特點:
地殼:0-17千米 巖石圈: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
上地幔 -----→軟流層:巖漿的發源地。
地幔:17-2900千米
下地幔
內地核
地核:2900-6371千米
外地核
、從外向內:地殼-----地幔-----地核
(其中地殼最薄,地核最厚)
、巖石圈:包括地殼和地幔的頂部(即軟流層以上的
部分)
、地核分為內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地核呈固態。
第二節地球儀和地圖
一.地球儀:
1、經線: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又稱:子午線)
2、緯線:與赤道平行的線
經線 緯線
形狀特征 半圓 圓
位置關系 相交于南極和北極 相互平行
長短 等長 不等長(赤道最長)
指示的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最大度數值 180° 90°
0°的確定 本初子午線(格林尼治天文臺) 赤道
度數的變化規律 向西向東各180° 從赤道向兩極遞增至90°
分布規律 無數條,除0°和180°外,其余的都有2條 無數條,除0°外,其余度數的緯線有2條
劃分半球的界線 20°W、160°E 赤道(0°緯線)
3、經線(子午線):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線,緯線:與赤道平行的線、赤道:在南北兩極中間,與兩極等距,并且與經線垂直的線;經線與緯線的位置關系 互相垂直 ;赤道與南、北兩極的位置關系 距離相等 。
4、經線 半圓形,長度相等,緯線 圓形,長度不等 ;任何物體可以用 經緯網 來確定它的位置。
回歸線 (南、北緯)23.5 度,極圈 (南、北緯)66.5 度;中、低、高緯度的分界0°-30°,30°-60°,60°-90°。
5、講述意義:①0°經線(本初子午線):東西經分界線
②0°緯線(赤道):南北緯分界線,南北半球分界線
③20°W,160°E經線:東西半球分界線
二. 地圖
1、地圖的三要素:⑴比例尺 ⑵方向 ⑶圖例與注記
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線段式、數字式、文字式。
2、大比例尺表示范圍更 小 ,內容更 詳細 ;各比例尺的含義是什么?(地圖上1厘米表示實地距離 ?千米 )地圖上方向的三種表示方法。(經緯網定向法、指向標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
3.方向:常用的方向有,(經緯網定向法),(指向標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1) 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判讀: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 在有指向標的圖上判讀:指向標指示(北方)。
(3) 在沒有任何標記的圖上判讀: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4) 常用的8個方向:東、南、西、北、西北、西南、東北、東南。
4.圖例和標記(圖上常用的圖例有:公路、鐵路、學校、河流、碼頭、國界等等。)
第三節組成地殼的巖石
1. 巖石的成因及常見巖石
巖石種類 形成原因 特征 常見類型
巖漿巖 噴出巖 巖漿噴出地殼冷卻凝固而成 明顯礦物晶體顆粒、氣 孔或柱狀結構 玄武巖
侵入巖 巖漿侵入地殼冷卻凝固而成 花崗巖
沉積巖 地表碎屑物一層層堆積、壓實、 固化而成 有明顯層狀結構特征或 化石。 石灰巖、砂巖 頁巖、礫巖
變質巖 地殼運動產生的高溫、高壓條件 下原來巖石的成分和結構發生變 化而形成的新巖石 片狀的結構 大理巖、板巖 片麻巖
2、 巖石的應用:建筑材料(大理石、花崗巖),工藝品材料(和田玉、青田石)等;巖石在形成過程中科院形成各種礦產資源(鐵礦、銅礦)。
第四節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一、證明地殼在不斷變動的證據:
1、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2、彎曲的巖層(褶皺) 3、斷層(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
4、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 5、火山、地震 ……
二、引起地殼變動的巨大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內部(即內力的作用)
火山和地震:地球內部能量強烈釋放的形式,也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
三.火山:
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構成(注意:能對應圖指認)
火山噴發物:氣體(二氧化硫)、熔巖流、火山灰
(2)火山按活動特點分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3)分布:環太平洋陸地和周圍海洋、地中?!柴R拉雅山帶
3.地震:
(1)地震成因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震動。
(2)地震結構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3)分布:環太平洋陸地和周圍海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帶
(4)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曠的地方,或躲到面積較小的房間里或桌子下等。
第五節泥石流
1.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因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發的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
2. 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 自然原因:
①山區(特別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匯集,水流的流速較大,沖刷力強;
②山坡或溝谷表層堆積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塊等),容易被水流沖刷;
③有暴雨或持續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2) 人為原因:濫砍濫伐,不合理地開挖和堆積,改變了地表形態和土層結構。
3.泥石流的爆發往往具有突發性和歷時短的特點,經常與山體滑坡和崩塌相伴發生,破壞力巨大。
4.危害:泥石流常常會沖毀公路、鐵路、水電站等設施,摧毀礦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毀壞房屋建筑。
5.防御措施:
(1)應急措施:泥石流發生時,應設法從房屋里跑到開闊地帶,并迅速轉移到高處,不要順溝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兩邊的山坡上面逃生。
(2)防御措施:建立預測、預報及救災體系;植樹造林;修建工程設施阻擋、調整和疏導
泥石流;對于遭受泥石流嚴重威脅的居民、企業和重要工程設施等及時搬遷和疏散。
第六節地球表面的板塊
一、大陸漂移假說-----魏格納
1、支持的證據P111
2、主要觀點和內容:地球的陸地在2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后來,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
二、海底擴張假說
1、主要觀點和內容: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
2、主要證據: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
3、海底擴張說支持了大陸漂移說,解決了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
三、板塊構造學說(重點內容)
1、主要內容:①全球由6大板塊組成。它們是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的。
②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
③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
④所以板塊交界處多發生火山和地震。
2、6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3、地殼變動的最主要原因:板塊的碰撞和張裂
板塊碰撞:形成山脈(陸陸碰撞)。形成海溝、島島弧、山脈(洋陸碰撞)
板塊張裂:形成裂谷、海洋、海嶺(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
4、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交界處
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山脈(海溝、島嶼),板塊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第七節地形和地形圖
1. 地形的類型
丘陵——地面起伏較小,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對高度小。
平原——地面寬大,起伏較小,海拔明顯較低,相對高度小(200米以下)
山地——地面起伏明顯,海拔高度較高(500米以上),相對高度較大
高原——頂面較大,起伏小,海拔較高(500米以上),相對高度較?。ê蜕降氐膮^別)
盆地——周圍山脈,中部低陷,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對高度較小
2. 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
等高線: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高值。
(2)地形和等高線分布的關系。
地形部位 等高線分布特點
山頂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其中內部很小的封閉曲線表示山頂)
鞍部 兩條等高線凸出部位相對應
峭壁 等高線重疊處
山脊 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
山谷 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可以發育成河流)
陡坡 等高線較密處
緩坡 等高線較疏處
山峰(洼地) 等高線呈很小的封閉的曲線時(中間高)或(中間低)


3、地形的變化
(1)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主有
主要是受風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

(2)內力和外力作用對地球的地形形成有什么不同?
內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影響是階段性的。
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具有緩慢、持久的影響。
(3)地球表面的形態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就全球而言,內力的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居主導地位,而在局部地區,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導地位。

三、從等高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
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
(等高線較密處為陡坡,等高線較疏處為緩坡)
注:1、內力作用使地表起伏加大。(特點:影響是階段性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
2、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特點:具有緩慢、持久的影響)。(能量來源于太陽能)
四、外力作用:指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對地形的作用。
外力作用因素: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
流水-------黃土高原的溝壑、溶洞、平原、三角洲
風---------沙漠、風蝕城堡
冰川-------角峰、冰斗谷






PAGE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南县| 溧阳市| 布拖县| 南江县| 顺昌县| 抚松县| 广元市| 阜宁县| 竹溪县| 聂拉木县| 方城县| 巫溪县| 大渡口区| 乌审旗| 班戈县| 迭部县| 和政县| 衡山县| 娄底市| 五大连池市| 文化| 隆回县| 睢宁县| 体育| 鹤壁市| 白银市| 广昌县| 和硕县| 当涂县| 三台县| 枣强县| 文成县| 福安市| 富源县| 清涧县| 南召县| 辽中县| 天水市| 嘉鱼县| 容城县| 五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