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1節 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要點整理〗一.地球的形狀提出問題:我們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樣的形狀?建立猜想: 猜想1.3000多年前,古代中國人的“盤氏開天辟地”,提出了天圓地方的“蓋天說”;猜想2.古代印度人心目中的大地是個圓盾,由站在烏龜背上的三頭的大象馱著。猜想3.古代巴比倫人想象大地是個空心山;猜想4.古代埃及人認為天像一塊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個方盒;猜想5.地球是個球體。驗證猜想: 1.在海邊看離岸的船,先是船身隱沒,然后才是桅帆。2.在陸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會在南方的地平線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卻在北方的地平線上出現。如果向南走去,情況就相反。 3.古詩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明“登高可以望遠”。 4.觀察月食,根據月缺邊緣呈圓弧形狀。5.400多年前,麥哲倫用了三年時間環繞地球航行一周,有力地證實了大地是一個球體。得出結論:以上現象都可以說明地球是個球體。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可以精確地測量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徑為6378.14千米,極半徑為6356.76千米,赤道半徑比極半徑長約21千米,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很圓。它的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地球實際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三軸橢球體。二.地球內部的構造1.地球內部結構特征(1)通過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探測,地球內部可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如圖)。地殼:從地表到地表以下17千米處,地殼平均厚度為17千米。地幔:從地殼下界到2900千米深度處。 地核:從地幔下界到地心。 其中地幔按其性質差異可分為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可以分為內地核和外地核。(2)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巖石圈是地殼的巖石與上地幔頂部的巖石的總稱。軟流層是處于上地幔上部和巖石圈之下呈熔融狀的巖石,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巖漿是溫度極高的熔巖,能量極大。2.地殼變動的表現形式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發現地殼在不停地變動著,有的表現為地殼的上升,有的則表現為地殼的下沉,有時激烈,有時緩慢。而且一個地方的地殼變動各個時期有各個時期的特點,如有時主要是上升運動,有時則主要是下沉運動。巖石的斷裂、彎曲和高山上的海洋化石等,都是地殼變動的證明。地殼變動后的地質構造——褶皺、斷層,褶皺是地殼受力的擠壓而發生的彎曲。斷層是巖層受力斷裂,斷塊位置發生錯動;因褶皺和斷層作用而形成高大的山脈和盆地。〖例題解析〗〖例題〗下列是有關地球形狀的說法,請回答下列問題:A.天圓如彈丸,地如卵中黃 B.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C.地球是球體(1)按照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過程,將上述說法前的字母填在空格上: → → 。(2)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說明 (填字母)。A.地球形狀隨著人類的認識而改變 B.古人對地球的認識符合當時的科學發展水平,是完全正確的C.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沒有階段的,完全靠人們的突發奇想 D.一定的科學技術是認識地球形狀的基礎(3)古人為什么不會想到地球是圓的呢?(4)為什么站得高看得遠能證明地球是圓的?(可借助于圖形等各種方式說明)分析與解答:(1) 我國古代最早提出的是天圓地方說,在東漢時期,才有張衡的渾天說,現代科學技術使我們認識到地球是個球體。(2)自然存在的事物不會因人類的想法而發生改變,是人類認識發生改變,不是地球形狀發生改變,所以A是錯誤的;古人對地球的認識符合當時的科學發展水平,是正確的,但其觀點是錯誤的,所以不能選B;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有其發展的階段性,需要科學技術作為支撐,不可能僅僅憑借人類的想象,所以應當選D而不是C。(3)由于缺乏精確可靠的觀測手段,因此只能憑直覺來認識世界。因為地球本身非常龐大,加之古人活動的范圍狹小,根本無法感覺到地球是圓的。再者,根據人類的經驗,在圓的表面是不穩定的,而人類的日常經驗告訴我們站在大地上是穩固的。所以,古人不會想到地球是圓的。(4)若地球是球面,則站得越高,視野范圍越大;而當地球是平面時,站的高或低對視野范圍沒有影響,如圖。〖鞏固基礎〗1.下圖關于地球形狀的小實驗說明( )A.地球是一個正方體 B.通過衛星照片可以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C.通過觀察海平面上船只的出沒可以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D.通過月球表面的變化可以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第1題 第2題 第3題2.如圖所示,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先后過程是(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③→①→②3.在海邊觀察遠處駛來的輪船時,會出現如圖①~③所示的現象,這種現象反映的地理事實是( )A.地球自西向東自轉 B.地球是個球體 C.地球繞太陽公轉 D.海平面上升4.人類首次證實地球是一個球體的事件是( )A.麥哲倫環球航行 B.人造衛星上天 C.鄭和下西洋 D.人類登上月球5.與著名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點是( )A.赤道 B.北極圈 C.南極圈 D.北回歸線6.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 )A.6378千米 B.6357千米 C.17千米 D.18千米7.關于巖石圈的說法,正確的是( )A.巖石圈是地殼中的一部分 B.巖石圈是地幔中的一部分C.巖石圈就是指地殼 D.巖石圈是由地殼和地幔的頂部共同組成的8.軟流層位于地球內部結構的哪個部位( )A.地殼 B.地核 C.上地幔 D.地幔底部9.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來看,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這是因為( )A.地球外面大氣層的干擾 B.過去人們測量有誤差C.地球本身就是一個規則的球體 D.地球赤道半徑與兩極方向半徑相差很小10.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天儀”,他認為天與地的關系就如同雞蛋中的蛋白與蛋黃的關系一樣,地被天包在當中,大地是一個圓球,宇宙以地球為中心。下列對這一理論的認識,你認為最確切的是( )A.張衡的這一理論是完全錯誤的B.張衡的這一理論雖很不科學,但在當時條件下卻是人類認識宇宙的一次大飛躍C.張衡的這一理論與“地心說”一樣,應該遭到批判D.張衡的這一理論基本符合現代科學的觀點11.下列能證明地球的形狀不是平面而是球體的是( ) ①太陽是圓的 ②月食總是弧形的 ③人越往山上爬,看到的地平圈越大 ④月球是圓的 ⑤離港的船的船身比桅桿后消失A.①②③ B.③④⑤ C. ①④⑤ D.②③⑤12.下列關于地球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球是個兩極稍鼓、赤道稍扁的橢球體 B.從太空看,地球不是一個很圓的正球體C.從太空中給地球拍攝的照片看,藍色部分是海洋 D.從各方向測地球的周長,最短的也有4萬千米13.下列關于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球內部結構中,厚度最大的是地殼 B.巖石圈是由地殼和地幔的頂部組成的C.地殼的厚度比巖石圈大 D.地球內部的軟流層位于地核之中14.地球的巖石圈( )A.就是指地殼 B.包括地殼和地幔頂部C.包括地殼和地幔的全部 D.是地球內部圈層的總稱15.地球內部結構與雞蛋比較,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內部結構的( )A.地殼 B.地幔 C.軟流層 D.地核16.地球是一個兩極 、赤道 的球體。赤道半徑 千米,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 千米,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圓的。赤道周長約 千米。17.地球內部的結構與煮熟的雞蛋相似,可分為 、 、 三層, 和 的頂部(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18.讀圖,并回答問題。(1)看遠處駛來的帆船,總是先看到 ,再看到 ;飛機升得越高,望得越遠,這些現象說明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個平面,而是 面。由此,可以證明地球是一個 體。(2)請再舉一個能說明地球形狀的實例: 。〖提高能力〗1.下列說法中,不能證明地球是球體的是( )A.“大洋一號”科考船環球航行成功返回 B.電視塔越高,收視范圍越大C.“神七”拍攝的地球照片 D.日食時,月面上的地球陰影為圓弧2.下列古詩中能夠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的是( )A.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B.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3.自從有了龜兔賽跑的故事以后,兔子們很不服氣。有甲、乙兩只兔子,身體強壯,意志堅定,夸下海口要跑步繞地球一圈。甲兔子繞赤道跑一圈,乙兔子繞兩極方向跑一圈,且跑的速度一樣,日行1000千米。請問:(1)甲、乙兩只兔子,哪一只先跑完一圈?為什么? 。(2)甲兔子繞赤道跑完一圈要多少天? 。4.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海邊看到帆船從遠方駛來,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如圖中圖甲所示;還有發生月食時,在月球表面可以看到圓弧狀的地球陰影,如圖乙所示。如果只根據上面兩個例子,是否就可以得出地球是球形的結論?你的理由是什么? 5.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修成正果。這天,佛祖召見悟空,說土行孫要與他比試本領。閑來無事的悟空高高興興地到了西天。請你結合材料,幫悟空解決下列問題:(1)悟空與土行孫商定,兩人從西天的某地出發到地球的另一面去,誰用的時間短,誰就得勝。土行孫鉆入地下,始終保持直線前進并穿越地心,來到目的地。過了一會兒,孫悟空才氣喘吁吁地趕來:“你怎么比我還要快?”土行孫說:“我通過的距離比你短啊!”聰明的同學們,你能告訴悟空,土行孫穿地而行的距離是( )A.十萬八千里 B.6378千米 C.12756千米 D.4萬千米(2)悟空很不服氣:“想我老孫,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那有什么。”喜羊羊來了,“我站在這里一動不動,一天下來還能行八萬里路呢!”喜羊羊所說的“八萬里路”是指地球的( )A.平均半徑 B.赤道周長 C.極半徑 D.地球表面積6.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分別在下面的橫線上填寫以下內容:赤道長度、赤道半徑、兩極半徑。A. ;B. ;C. 。(2)比較三者長度的大小:A B C。(填“>”“<”或“=”)(3)地球的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可以推算出赤道的周長約為 千米,一架時速為1 000千米的戰斗機,繞赤道飛行1周,需要 小時。7.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1519年9月,航海家麥哲倫率領一支200多人的探險船隊,分乘5艘帆船從西班牙出發,向西南穿越大西洋,繞過南美洲的南端,進入太平洋。一路上船員們歷盡千辛萬苦,還有不少人病死在途中。1521年3月,船隊到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因介入島上部族糾紛,被當地居民殺死。最后,船隊只剩下1艘帆船和10多名船員。他們向西穿過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于1522年9月回到原出發地西班牙。麥哲倫船隊首次完成了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材料二: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路線圖如圖所示。(1)麥哲倫堅信大地是 形的,從地球上的一點出發,朝一個方向走,一定能重新回到出發點。(2)三年的環球航行中,麥哲倫船隊先后經過的大洋是 洋、 洋、 洋,最后又回到了最早出發的 洋。(3)你能夠從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中感悟到什么?參考答案〖鞏固基礎〗1.C 2.D 3.B 4.A 5.A 6.C 7.D 8.C 9.D 10.B 11.D 12.C 13.B 14.B 15.B 16.稍扁、略鼓、6378.14、6356.76、21、4萬17.地殼、地幔、地核、地殼、地幔18.(1)船帆、船身、球、球。(2)月食總是圓的、站得高望得遠。〖提高能力〗1.D 2.A 3.(1)乙兔,因為兩極半徑小,繞兩極的周長也短。(2)40。4.否,圓柱形也出現題意描述的那樣。5.(1)C;(2)B.6.(1)4萬km;6378.14km;6356.76km。(2) >、>、>。(3) 40053、40。7.(1)圓球。(2)大西、太平、 印度,大西。(3)人類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是異常艱辛和曲折的。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