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11張PPT。 綜合探究一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C59D49F57FDC83A7FEB49E94BE5D141507BEE1C23553FB48FF671A583D637A99D51933681DFDA9CBED7904F13A3978DFFC8CBC8449914B5C華夏族先秦時期,華夏族是中原的地域、國家和族群的指稱。漢族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中華”一詞出現。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少數民族與漢族相互交流會聚,不斷融合,逐步形成和發展成為共同的中華民族。一、感受“多元一體”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斷融合,逐步形成和發展成為共同的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知識回顧:清朝后期,列強對中國發動了哪幾場侵略戰爭?二、探究“驅除韃虜”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也。吾中國四萬萬人,無貴無賤……為奴隸,為牛馬,為犬羊,聽人驅使,聽人宰割Q:從以上語言中,你認為當時的中國人如何認識甲午戰爭?甲午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C59D49F57FDC83A7FEB49E94BE5D141507BEE1C23553FB48FF671A583D637A99D51933681DFDA9CBED7904F13A3978DFFC8CBC8449914B5C吾中國四萬萬人,無貴無賤……為奴隸,為牛馬,為犬羊,聽人驅使,聽人宰割。甲午戰爭后,保國保種的呼聲高漲。1898年,康有為等維新派人士發起成立保國會,他痛陳民族苦難;梁啟超首次使用“中華民族”一詞。康有為:[維新派]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C59D49F57FDC83A7FEB49E94BE5D141507BEE1C23553FB48FF671A583D637A99D51933681DFDA9CBED7904F13A3978DFFC8CBC8449914B5C[革命派]-孫中山從材料一、二中分別可以看出革命派的革命對象是誰?從材料一到材料二,可以看出孫中山在民族觀念發生了怎樣的轉變?材料一:孫中山:“今之滿洲,本塞外東胡。昔在明朝,屢為邊患。后乘中國多事,長驅入關,滅我中國,據我政府,迫我漢人為其奴隸,有不從者,殺戮億萬。我漢人為亡國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滿政府窮兇極惡,今已貫盈。義師所指,覆彼政府,還我主權”材料二:孫中山:“民族主義,并非遇著不同種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滅盡滿洲民族?!诟瘮〉姆饨▽V浦贫认?,不僅滿人為君主的清朝要反對,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盦:綜上所述分析孫中山民族觀念發生了轉變的原因?1.孫中山對民族主義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認識到落后的根源是封建君主專制。2.少數民族地區也受到侵略,只有各民族團結起來才能抵御外敵的入侵。三、走向“五族共和” 吾中國言民族者,當于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于國內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本部屬之諸族以對于國外諸族是也 民族主義,并非遇著不同種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滅盡滿洲民族?!诟瘮〉姆饨?br/>專制制度下,不僅滿人為君主的清朝要反對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Q:梁提出小民族主義和大民族主義,如何理解?小民族是指在國內,有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之分;大民族主義,是指對國外各民族而言,中國各族是一個聯合起來的整體。Q:從孫的這番話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對象是什么? 清朝專制統治Q:梁和孫關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點? 中國各民族是一個整體,不能將漢族與其他民族對立起來,面對列強侵略,中國各民族團結才能御侮十八星旗圖案由紅底、黑九角和18顆小黃圓星組成。紅底、黑九角寓意“鐵血精神”,表示決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黑九角代表《禹貢》中記載的九州;分布于九角上下的18顆小黃圓星,代表當時內地18行省,示意國家統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圓星呈金黃色,表示與“韃虜”對立之漢族炎黃子孫。五色旗是中華民國建國初期(1912-1928)的國旗。旗幟圖案按順序是紅、黃、藍、白、黑五色橫長方條,表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Q:旗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說明了民族觀念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的轉變三、走向“五族共和”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1.感受“多元一體”(1)感受民族多元(2)感受民族一體2.探究“驅除韃虜”(1)列強的入侵(2)驅除韃虜口號的提出3.走向“五族共和”(1)民族的看法(2)五族共和集體備課教案時 間月 日執教人集體研討二次備課輔備人九 年級 社政 備課組全體老師課 題《1.4.1 綜合探究一 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教學目標理解“驅除韃虜”出現的歷史背景和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轉變的原因及影響,教學重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過程;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轉變的原因及影響教學難點探究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轉變的原因及影響教學方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你知道哪些代表中國的別稱?”“中國什么時候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名稱?“中國”的別名,除課本所述“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薄吧裰荨钡确Q呼。 近代以前大多以國號自稱如大唐、大清等,是辛亥革命使“中國”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名稱。講授新課 一、感受“多元一體”歷史上大約有160個民族到現在56個兄弟民族,少數民族哪兒去了?在西周時期,中原地區就已經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以區別于蠻、夷、戎、狄等。戰國時,戰國七雄同稱諸夏,后經兼并、爭戰,形成諸夏統一趨勢,而來到中原的戎、狄、夷、蠻也與華夏融合,華夏成穩定的族體。漢族以先秦華夏為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統一民族。其族在漢朝確定,在以后的歷史發展中,漢人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在各方面發展中占主導地位。漢族在生活習慣上吸收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在服飾上吸收漢族文化。民族融合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也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少數民族的胡床、方凳、圓凳等家具傳入中原,受到漢族的喜愛。漢族席地而坐的生活習慣逐漸改變。華夏與中華民族 華夏 :《尚書正義》釋:“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也是中國的別稱,漢族的自稱。 中華民族:生活在中華大地上所有的民族及海外華人的統稱。梁啟超在1902年《論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最早提出。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斷融合,逐步形成和發展成為共同的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二、探究“驅除韃虜”(1)清朝后期,列強對中國發動了哪幾場侵略戰爭??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2)在你看來,哪一場戰爭對中國人的沖擊特別大?為什么? 甲午中日戰爭;(1)歷史上看:中日之間一直都是日本向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影響日本文化(2)影響上看:甲午戰爭之后,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吾中國四萬萬人,無貴無賤……為奴隸,為牛馬,為犬羊,聽人驅使,聽人宰割從以上語言中,你認為當時的中國人如何認識甲午戰爭?甲午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為什么在這一時期會出現列強對中國頻繁發動侵略戰爭、試圖分裂中國的事情?(1)中國處于清朝末期,政治腐敗、國力衰弱(2)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積極地對外擴張和掠奪面對列強的侵略擴張,中國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列強的侵略和國家被分裂的危險?(1)大力發展經濟,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增強國家的軍事實力(2)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自信心,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同盟會的革命綱領是什么?它的誕生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中國同盟會的宗旨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歷史背景:20世紀初的中國,不僅經歷了八國聯軍侵華,還被迫簽訂《辛丑條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重,這使得人們對以滿族為主體的清政府不滿情緒愈加強烈。上述革命綱領意在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當時有人將同盟會革命綱領中“恢復中華”理解為在漢族聚居的18個省范圍內恢復建立漢族國家。對此,你是如何認識的?上述理解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不僅不能團結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專制制度,還會導致國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 三、走向“五族共和”吾中國言民族者,當于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者何?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于國內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本部屬之諸族以對于國外諸族是也梁啟超提出了小民族主義和大民族主義,說說你的理解小民族是指在國內,有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之分;大民族主義,是指對國外各民族而言,中國各族是一個聯合起來的整體。民族主義,并非遇著不同種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滅盡滿洲民族?!诟瘮〉姆饨▽V浦贫认?,不僅滿人為君主的清朝要反對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從孫中山的這番話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對象是什么?清朝專制統治梁啟超和孫中山關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點?中國各民族是一個整體,不能將漢族與其他民族對立起來,面對列強侵略,中國各民族團結一致才能御侮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武漢首義,十數行省先后獨立。所謂獨立,對于清廷為脫離,對于各省為聯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動既一,絕無歧趨,樞機成于中央,斯經緯周于四至,是曰領土之統一。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1)《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中提到了哪兩個統一?民族統一和領土統一(2)什么是民族統一?什么又是領土統一?民族統一:漢、滿、蒙、回、藏各族聯合起來,統一于中華民國領土統一:內地和邊疆的蒙古、西藏等統一于中央 旗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民族觀念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 ,從“小民族主義”到“大民族主義”的轉變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和發展。發現了孫中山的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發生很大變化,由排滿到五族共和,談談你的認識?(從時期、口號、革命要求、影響)作業設計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4.1 綜合探究一 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ppt 教學設計 《1.4.1 綜合探究一 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