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33張PPT。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20SHIJICHUDESHIJIEGEJU一、對外擴張與瓜分世界討 論1.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要對外擴張、瓜分殖民地?2.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能對外擴張、瓜分殖民地?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生產力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趕上或超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沒有或少有殖民地。3.具體表現①美西戰爭②日俄戰爭到20世紀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德國英國占世界工業總產量比重殖民地面積16%12.3%290萬平方千米3350萬平方千米③二、軍備競賽圖1-4 1890年和1914年部分歐洲國家陸海軍人數討 論Q:資本主義國家瘋狂擴充軍備的目的什么?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三、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1.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2.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3.影響:①英國—②法國—③俄國—德國奧匈帝國德國爭奪殖民霸權、海上霸權爭奪歐洲大陸的霸權爭奪巴爾干地區三國同盟三國協約(德意奧,核心是德國)(英法俄,核心是英國)這兩大軍事集團的擴軍備戰,造成國際關系的極度緊張,整個歐洲籠罩在戰爭陰云下!!!第一次世界大戰DIYICISHIJIEDAZHAN一、矛盾重重的巴爾干半島——奧 匈 帝 國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希望實現南斯拉夫民族的統一德國俄國???????1908年,奧匈帝國吞并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并企圖進一步吞并塞爾維亞?波黑兩地人民要求“脫奧入塞”,令奧匈帝國惱火和敵視?德國支持奧匈帝國的擴張?俄國支持南斯拉夫民族統一運動一、矛盾重重的巴爾干半島——“火藥桶”二、第一次世界大戰11.戰爭過程1914.6.28—1914.7.28—1914年9月—1916年年初—1917年——1918年——?蘇俄退出戰爭?奧匈帝國投降?德國投降(1918.11.11)美國、中國、巴西等國對德宣戰凡爾登戰役(德國—法國)馬恩河戰役(德國—英法)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薩拉熱窩事件二、第一次世界大戰22.戰爭的①導火線:②爆發原因:③主要戰場及戰線④重要戰役⑤戰爭性質:薩拉熱窩事件搶占殖民地極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歐洲戰場西線東線南線奧匈帝國—塞爾維亞俄國—德奧德國—英法馬恩河戰役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帝國主義戰爭(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而挑起的一場非正義的戰爭)二、第一次世界大戰3第一次世界大戰概況特點:歷時長范圍廣規模大損失重武器新凡爾賽體系下的“和平”FANERSAITIXIXIADEHEPING一、巴黎和會11.背景和目的①“一戰”結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 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②各國人民都熱切盼望簽署一項真正的和平協定。2.時間:1919年1月3.地點: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4.與會國:美、英、法、意、日、中等①都是戰勝國②德、奧被排斥在外③蘇俄被排斥在外5.特點①是一次具有世界規模的會議(歐洲、美洲、亞洲)②與會各國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會議實際上由美英法三國操縱?美英法意日五國因享有“整體利益” 而有權出席一切會議?享有“局部利益”的大多數國家只能參加 討論與其有關問題的會議一、巴黎和會26.各國訴求及策略:主宰戰后世界利用德國制衡英法確立自己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要求嚴懲德國要求確認它在山東的權益(德)合法化讓法德兩國互相牽制,反對過分削弱德國稱霸歐洲乃至世界7.焦點及重點問題:?焦點:如何處理德國?重點:如何處理中國山東問題一、巴黎和會38.結果:1919年6月28日,與會各國代表在凡爾賽宮簽署了《協約及參戰各國對徳和約》,即《凡爾賽和約》。9.性質:是一次列強分配贓物,重新瓜分世界的會議。二、《凡爾賽和約》1.時間:1919年6月28日2.內容:(共15部分,440條,以下為部分)以制裁德國為主,制裁過分嚴厲以至于帶有帶有掠奪和強制的色彩。3.特點:4.影響:點燃戰敗國的復仇情緒,同時,也使戰勝國產生了一些擔憂。三、凡爾賽體系1.概念:由以《凡爾賽和約》為核心的一系列條約構成的戰后歐洲國際關系的新體系,被稱為凡爾賽體系。2.影響:TL2.結合資料,說明你對凡爾賽體系下的“和平”的理解。①這種和平是短暫的穩定,主要變現為經濟的恢復和發展。②這種和平是一種表象,列強的矛盾并未消除, 和平之下隱藏著更深的危機。①暫時在列強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②歐洲獲得了暫時穩定,列強在歐洲的利益與矛盾基本上得到協調。③根據民族自決原則,確認了波蘭等國家的獨立。討 論TL1.比較上述兩幅地圖,說說戰爭前后歐洲版圖發生了哪些變化?①奧匈帝國完全解體,建立了奧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②德部分領土被并入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東普魯士成為一塊飛地③蘇俄放棄部分領土,形成了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三、凡爾賽體系TL3.如何理解凡爾賽體系下的“和平”? 構成凡爾賽體系的一系列條約,雖然建立了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的“新秩序”,但其內部隱含了許多矛盾:其一,對于戰敗國而言:和約的掠奪性和強制性必然加深戰敗國對戰勝國的仇恨,以至于激化兩者之間的矛盾。其二,對于戰勝國而言:由于分贓不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不可能從根本上得以消除,反而會隨著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而激化。其三,對于被殖民國家而言:列強重新瓜分世界,造成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民族解放運動日益興起。 所以說,凡爾賽體系下的“和平”是暫時的和平,和平之下隱藏著更深的危機!!!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20SHIJICHUDEZHONGGUOJUSHI一、列強的經濟侵略1.方式:投資鐵路等行業(利潤優厚且便于掠奪資源)2.目的①掠奪資源以獲取高額利潤②把中國變為自己的原料產地及商品銷售市場③使中國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完全控制中國3.影響觀點1—觀點2—列強控制中國的市場,獲取高額利潤呢,極大壓制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近代技術和創業精神,培養中國本土人才。評價:這兩個觀點都是中國正確的,即列強既給中國帶來了“野蠻”,也給帶來了“文明”。但我們必須明確,列強在中國活動并不是為了幫助中國發展,而是為了侵略中國。二、民族工業的發展及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1.民族工業的發展2.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①收回鐵路權②張謇請愿方式:?籌建鐵路公司?集股自修鐵路如,川漢鐵路公司如,如川漢鐵路股票三、知識分子的成長與革命思想的宣傳1.知識分子的成長2.革命思想的宣傳?中心:?宣傳方式:?代表:上海北京出版大量報刊,積極宣傳革命鄒容《革命軍》四、孫中山與及產階級革命團體的成立及活動1.孫中山棄醫從文,思想轉變2.革命團體的成立及活動①成立②活動?宣傳革命思想——?發動武裝起義——《民報》黃花崗起義時間:1911年4月地點:廣州人物:黃興結果:失敗1894年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孫中山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口號:振興中華宗旨: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和眾政府1905年日本東京孫中山全國性的統一的革命組織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五、清末新政和立憲林覺民《與妻書》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晚清立憲《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 1911年11月3日第一條 大清帝國皇統萬世不易第二條 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第三條 皇帝之權,以憲法所規定者為限……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任何維護清王朝統治的改良道路都是行不通的!!!只有通過革命建立新的政體,才有可能挽救民族危機!!!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創建WUCHANGQIYIYUZHONGHUAMINGUODECHUANGJIAN一、武昌起義1.導火線:保路運動①清政府將鐵路收歸國有②清政府將鐵路修筑權出賣給列強2.革命組織:文學社、共進會3.領導人:孫中山4.時間:1911年10月10日5.經過:①10月9日,革命黨人決定提前起義②起義軍占領楚望臺軍械庫③占領武昌,后占領漢口、漢陽,武漢光復6.結果:①武昌起義后僅一個多月,全國十幾個省 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②革命軍成立湖北軍政府,與清政府南北對立1911年是農歷的辛亥年,以武昌起義為標志的資產階級革命被稱為辛亥革命!!!二、中華民國的創建1.時間:1912年1月1日2.地點:南京3.臨時大總統:孫中山4.政體:共和制5.重要文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6.傾覆滿清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孫中山救人臨時大總統誓詞二、中華民國的創建TL1:根據誓詞,說一說當時中國的政局是怎樣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清政府并立)TL2:孫中山認為成立中華民國的目的是什么?(傾覆滿清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TL3:根據誓詞,推測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孫中山會辭職?(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討 論三、南北議和1.2.3.4.結果:1912年2月12日——1912年2月13日——1912年2月15日——清帝溥儀宣告退位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孫中山辭職辭職咨文在孫中山的推薦下,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清政府起用袁世凱與南京臨時政府議和南京臨時政府表示,如果袁世凱能逼使清帝退位并贊成共和,就保舉他做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向清政府施壓四、正確評價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既是一場成功(勝利)的資產階級革命,又是一場失敗的資產階級革命!!!?成功:1.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2.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 ——中華民國。3.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失?。?.辛亥革命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 封建思想還根深蒂固。2.辛亥革命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BEIYANGZHENGFUYUJUNFAHUNZHAN一、北洋政府11.簡介(書P17)2.袁世凱獨攬大權的措施①遷都(南京——北京)②改組內閣③削弱革命派的力量④為擴張武力向列強借款⑤脅迫過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 全面控制國會⑥解散國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和責任內閣,公布《中華民國約法》目的:鞏固勢力,繼續專制并試圖復辟帝制!!!3.袁世凱復辟帝制①簽訂“二十一條”?背景:?歐洲列強全力投入到一戰中,無暇東顧?日本趁機提出侵占山東等地的“二十一條”?原因:為獲得日本對他復辟帝制的支持②復辟帝制?時間:?國號:?年號:1916年1月1日中華帝國洪憲③護國運動?發動地點:?領導者:?目的:云南—昆明蔡鍔反對洪憲帝制,維護中華民國一、北洋政府2⑤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原因分析?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已經深入人心, 稱帝等行為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二十一條”出賣了國家民族利益?護國運動的開展?歐美列強的不滿……一、北洋政府3④結果:被迫撤銷帝制?1916年3月22日—?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內外交困、眾叛親離中死去內困:外困:眾叛:親離:蔡鍔等人發動“護國運動”列強不滿日本與中國簽訂“二十一條”段祺瑞、馮國璋等人不支持袁世彤(弟)、袁書貞(妹)登報脫離兄弟、兄妹關系二、軍閥混戰1.分裂2.影響①這一時期的中國,出現了長達十多年的軍閥 割據混戰局面,整個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②各派系輪流控制政府,政局動蕩不安。③長年的戰爭造成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