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17張PPT。教學課件 歷史與社會 九年級下冊 RJ第五單元 冷戰時期的世界第二課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一、美國成為超級大國1.原因:(1)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本土基本上沒有受到戰火的直接影響,損失相對較小。(2)在戰爭中向同盟國提供各種物資而獲利,經濟實力居世界首位。2.表現:(1)投資高漲(2)消費旺盛(3)科技發展1945-1960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 戰爭結束后,和平時期到來,人們開始大量消費。大多數家庭擁有了汽車、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日用消費品,近60%的美國家庭進入中產階層。發明于20世紀20年代的電視機直到50年代才真正流行開來美國日用消費品的增長3.美國經濟繁榮背后存在的問題美國人口分布的變化 (1)大量的美國人遷移到郊區的新社區。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過上這樣的日子,在“富裕社會”中,依然生活著許多窮人。城市中的舊公寓(2)美國社會長期實行種族隔離制度,黑人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黑人為給自己爭取與白人平等的社會地位和權利展開了競爭。1963年,黑人牧師 馬丁·路德·金發表了《我有一個夢》的演說,成為美國黑人運動的高峰。馬丁·路德·金發表演講在士兵的保護下進入白人學校學習的黑人學生20世紀50年代的民權運動前,美國黑人和白人隔離使用不同的引水口(3)70年代中期發生了經濟危機,這場危機,主要表現為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存在。1973年石油危機后,使高度依賴低廉的進口石油的美國遭受到巨大打擊,猛漲的油價明顯影響到美國人的生活。在大城市,汽車加一次油要等兩三個小時。二、西歐的復興與聯合 西歐曾經是近現代世界上最發達的地區,世界經濟中心。戰爭無情地改變了這一狀況。戰后的西歐,元氣大傷,滿目瘡痍,生活物資極度匱乏。戰后初期一片廢墟的歐洲城市1.西歐走向聯合的過程(1)在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下,到1950年,聯邦德國、法國等西歐各國的經濟基本恢復到戰前水平。(2)1951年,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個國家簽署條約,宣告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開啟了歐洲聯合的大門。1957年,六國首腦又簽訂《羅馬條約》,決定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3)1965年,六國決定將這三個共同體的主要機構合并,統稱歐洲共同體。1967年,歐洲共同體正式成立,簡稱“歐共體”,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英國簽訂加入歐洲共同體的協定宣傳西歐各國戰后合作的海報三、日本成為經濟大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日本經濟陷入蕭條。連續的空襲嚴重毀壞了日本的軍事設施和工廠設備,一百多座城市成為廢墟;大批士兵回國使失業率居高不下;1945年的大米歉收,加重了糧食危機。 1945年8月,美國占領了日本。出于冷戰的需要,美國在對日占領期間,放棄了懲罰性措施,鼓勵日本經濟復興和政治重建。美國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清除日本的封建勢力殘余和軍國主義因素,使日本成為一個資本主義民主制的國家。 兩極格局下的冷戰形勢,為日本經濟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局面。20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不僅為日本帶來了美軍的軍需訂貨以及駐日美軍各種消費的“特需”,促使日本經濟活躍起來,還極大地刺激了日本出口貿易,日本的外匯儲備在短短三年內增加了5倍。美國對日本經濟的扶持和援助政策,幫助日本很快在戰爭的廢墟上重新發展起戰后初期美國援助日本的物資 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日本經濟保持了發達國家最高的增長速度。1968年,日本躍居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化強國。日本工業生產指數 1960和1970年日本產品在全球產量中的比例與世界排名 在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把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作為一項國策,引進技術的數量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日本很快消除了與美國之間的技術差距,并在鋼鐵、汽車、家用電器等生產技術上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對教育的高度重視也是推動日本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日本政府把教育作為戰后重建的原動力,在經濟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然保持對教育的高投入,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疾馳的新干線列車四、福利國家的出現 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因國家經濟不穩定造成社會動蕩,最后導致世界大戰的爆發這一惡果,給西方各國一個慘痛的教訓。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為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各國紛紛通過國有化和計劃性,加強政府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的作用。 發達國家在生產力提高的基礎上,逐漸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被稱為“福利國家”。這是國家為了保證公民基本經濟生活,通過立法等手段設立的各種保障。也就是說,當公民因為退休、失業、疾病、傷殘等原因造成收入損失的時候,國家負責彌補這些損失并提供醫療等服務。 早在17世紀初,英國就頒布了《濟貧法》,將分散性、應急性的救濟事務轉化為國家的一項基本職能。19世紀中期,又修訂、完善了《濟貧法》,這成為英國社會保障事業的萌芽。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最早出現在德國。在俾斯麥執政時期,政府建立起面向勞工的全國性的疾病保險和養老保險制度,并且規定保險金由政府、雇主和雇員三方面共同承擔。 兩次世界大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家承擔社會保障的責任。戰爭結束后,傷殘士兵等人員的安置、陣亡戰士家屬的撫恤,成為國家的責任。更為全面的社會保障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普遍建立起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