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9-2020學年三年級科學第一學期教學工作計劃 學生基本情況分析作為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講,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聽課的技巧不夠好。課堂上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學科認識尚沒有形成。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本學期的科學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要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學期中我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種植、小實驗、小調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要培養學生課堂上的科學的良好習慣,逐步養成預見、測量、分析、探究、記錄數據等一系列的科學能力,以及小組探究的活動方式。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落實到科學教學中。教材分析本冊書26課。從知識方面可以分為七個方面:1、植物的身體:從學生對植物的已有認識經驗入手,帶領學生遵循“整體感知---個體研究——綜合整理”的認知程序,認識植物的器官及作用,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包括1、2、3、4、5課)2、物體的形態:(包括6、7、8課),以“學生對身邊事物已有的觀察、認識”為引領,進一步認識身邊的物體的形態,知道他們占空間有質量。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驟,為學生親歷科學提供一把入門的鑰匙。3、太陽與影子:(包括9、10、11課),? 玩一玩有趣的手影游戲,找出影子產生的原因;做一個日晷模型來計時,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4、混合與分離:(包括12、13、14課),以“學生對天氣的親身體驗"為線索,進行觀察、記錄、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動,增強學生觀察身邊科學現象的意識,培養學生樂于探究身邊常見科學現象的情感,意識到探究科學可以從身邊的科學現象入手。5、常見的力(包括15、16、17課),認識水中物體的沉浮、進行水的多少的比較、認識彈力、摩擦力等各種探究活動,逐步推進以“學生對常見的力的認知”為線索,進行觀察,分析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用事實證明科學就在我們身邊。6、水的三態變化:(包括18、19、20、21、22課)指導學生認識水的三種存在方式及其三種形態的相互轉變。以‘‘學生對水已有的認知"為線索,通過讓學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資源的分布、欣賞自然界水體的美麗、了解水的三態,使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認識水的三態變化特點。7、儀器與制作(包括23、24、25、26課),用量筒測量液體的體積;用天平稱量物體的質量;制作簡易沙漏計量時間。知道饅頭怎樣作。教學目的任務與要求1.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2.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愿意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3.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4.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5.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6.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難點:使學生以自主體驗為手段,以科學探究為核心,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科學知識各有側重,且由易到難,逐漸上升。改進教學的具體措施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學期授課計劃:周次日期教 學 進 度教 具19.2---9.6開學第一課第1課一棵完整的植物,根。圖片 29.9---9.13第2課、第3課不同植物的莖及圖片資料39.16---9.20第4課、第5課花與果實49.23---9.27第6課、第7課不同液體、(燒)杯等。59.30---10.4國慶節610.7---10.11第8課、第9課與空氣體積、質量有關的儀器710.14---10.18第10課、第11課手電筒、鉛筆等810.21---10.25第12課、第13課燒杯食鹽、塘等910.28---11.1第14課、綜合練習不同的小工具1011.4---11.8 期中測試1111.11---11.15第15課、第16課液體、水槽、木塊、釘子、彈簧等1211.18---11.22第17課、第18課地球儀、水的有關資料1311.25---11.29第19課、第20課溫度計燒杯酒精燈等1412.2---12.6第21課、第22課溫度計燒杯酒精燈等1512.9---12.13第23課、第24課量筒燒杯滴管、天平等1612.16---12.20第25課、第26課制作沙漏、發好的面團1712.23---12.27復習1812.30---20.1.3復習、元旦191.6---1.10期末測試201.11---2.9寒假?三年級上冊科學課立德樹人德育滲透工作計劃在學校里德育滲透貫穿于所有的學科。我們科學教育是培養有良好品德的高素質學生,因此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德育教育,各科教師都要在所教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科學的德育滲透,不能僅把科學教育作為一種求知、求真的活動,而應有科學精神的支撐,貫穿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與人格培養融為一體。??一、抓住教育契機,培養科學態度。??科學態度是人對客觀世界,自然規律的看法。實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規律是最基本的科學態度,也是科學教學中要重點培養的。結合教材,開展觀察實驗,動手操作等活動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養成的重要途徑。譬如在觀察事物或現象時老師應要求按科學程序進行,先整體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體,由表及里;在做連續測量,月相觀察,養植物,養蠶等等必須長期進行的觀察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堅持按時觀察,及時記錄,定期匯總,以便分析研究。而在實驗當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按照步驟動手操作,如實記錄實驗結果。通過實驗結果的分析比較,培養他們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二、結合教學活動,培養意志品質。??在我們科學課程的教學活動中,由于孩子們才剛剛接觸到新課程,所以他們興趣盎然,有時一節課上完后還是意猶未盡,但這種興趣最終還是維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觀 察研究活動進行到底。如果此時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和監督,對學生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做全程追蹤,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提高他們參于活動的積極性,使他們最終能完成學習任務。讓他們感受到克服困難后取得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這樣既能培養他們完成任務的責任感,也能不知不覺地磨練了他們的毅力,培養了他們的意志品質,達到了科學教學的目的。三、注重常態教學,培養良好習慣。??對于小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習慣主要是通過不間斷地反復訓練來實現。良好的習慣來源于平時的點滴積累,課前的準備,實驗器材的整理與擺放,傾聽別人的回答,耐心細致的觀察……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勤提醒常要求,通過嚴格訓練來實現。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優良品德的訓練要有嚴格的要求,正確,積極地引導,從一點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漸進,又貫穿始終。實驗中,交給學生如何維護教室衛生和個人衛生,怎樣正確倒取清水、處理污物,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四、成立合作小組,培養合作精神。??任何一個人都不能作為個體而獨立存在的,人是社會的人。一個人的存在、生活、學習和工作都必然要和我們這個社會發生各種關系。學會正確處理好這些關系,建立并維持一個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對一個人將來的生活和事業的成功與否有重大影響。而要建立起一個良好的社會和人際關系必須具備一個健全的人格,必須擁有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精神。我們科學教學活動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可以大大縮小了學生之間的距離,便于溝通;在評比時以小組為單位,減少對個別同學的獎懲,使學生產生集體榮辱感,增加合作意識,逐漸樹立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思想,增加了團隊意識。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五、結合教學內容,滲透德育教育。??德育在我們的課堂上無處不在。像介紹《植物》時穿插愛護花草樹木、在講《水的三態變化》時教授環保等知識,德育教育要從教學的方方面面抓起,讓學生體會到德育教育無處不在,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優良習慣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這需要我們等待,有時會出現反復,但是優良的品格一旦形成,將會使學生受益終生。這樣我們教育出來的孩子才會是具有真正健全人格的人,才可能成為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材。我們也真正做到了教書育人。? 六、各個學年級科學課德育滲透具體方案:年級科學課以養成教育為主,如課堂上坐姿端正,認真聽講積極發言,小組合作等,另外根據教材的確定,初步滲透科學自然觀的教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