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3張PPT) 歐亞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 “鐵幕演說” 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 課堂小結兩極格局的形成 導入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挑起了“冷戰”(Cold War)。東西方兩大陣營嚴重對峙,雙方唇槍舌劍,互有攻守,世界呈現出“不戰不和”的“冷戰”局面。讓我們翻開戰后初期的歷史篇章,去了解它的來龍去脈。德國柏林墻(Berlin Wall) 二戰以后,德國及其首都柏林被蘇、美、英、法分區占領,實行軍事管制。1949年,在美國的策劃下,德國西部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聯邦德國、西德)。接著,在蘇聯的支持下,德國東部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民主德國、東德)。1948年底,柏林正式分裂為兩個城市。 1961年8月12日夜,東德對西柏林邊界實行封鎖,架設鐵絲網。到9月,高約3.5米的水泥石頭墻開工建設。到1989年10月,形成全長近154千米的環繞西柏林的圍墻。 柏林墻是東西方冷戰的標志,是美蘇冷戰對抗的產物,德國由此成為冷戰的前沿陣地。歐亞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形勢鼓舞下,戰后歐亞各國人民民主力量迅速壯大,一大批國家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國家。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和越南等國,經過武裝斗爭趕走法西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等國在蘇軍配合和幫助下,獲得了解放。德國和朝鮮由于美、蘇等國實行分區占領或分區受降政策,東德和朝鮮走上人民民主道路。1949年《開國大典》油畫 (董希文 繪) 中國人民在中共領導下,經過長期的革命斗爭,終于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繼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后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具有偉大的世界意義。 戰后歐亞兩洲陸續建立起11個人民民主國家,后又擴展到拉丁美洲(古巴)。加上蘇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形成了社會主義世界體系(戰后世界格局的最大變化)。社會主義由一國發展到多國,是戰后世界形勢的一個巨大變化,對于戰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形成社會主義世界體系“鐵幕演說”美軍航空母艦和艦載飛機 戰后初期,面對所謂“共產主義的威脅”和社會主義國家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美國采取以“遏制”(實質是稱霸)蘇聯為中心的“冷戰”(所謂“冷戰”,是指二戰后美國針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所采取的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敵對活動和對抗形式)政策。美國全球軍事部署圖 美國今天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比它更強大了……這意味著,我們擁有這樣的力量,就得挑起領導的擔子并承擔責任。——杜魯門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斯大林Joseph Vissarrionovich Stalin1879.12.21~1953.3.5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家 政治家哈里·S·杜魯門Harry S.Truman1884.5.8~1972.12.26美國第33任總統 1945.4.12~1953.1.20丘吉爾前往美國密蘇里州富爾敦的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和平砥柱”演說 美蘇兩國領導人杜魯門和斯大林之間存在嚴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對方對本國的威脅,也加劇了美蘇兩間的沖突與對抗。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訪問美國,在富爾敦發表反蘇反共演說,稱蘇聯進行擴張,“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為“冷戰”的興起推波助瀾。哈里· ·杜魯門S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 “鐵幕”實際上是指蘇聯對東歐各國實行的所謂“高壓控制”。所以丘吉爾號召西方國家聯合起來,依靠美國實力,反對蘇聯和東歐各國,對抗世界共產主義運動。 “鐵幕演說”是美國統治當局借丘吉爾之口發出的第一個明白無誤的“冷戰”信號。因此,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打響了“冷戰”的第一槍,揭開了“冷戰”序幕。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國會發表“冷戰”演說 美國是“冷戰”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執行者。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政府咨文,要求美國援助“受到共產主義威脅的希臘和土耳其”,并且宣稱,美國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與蘇聯和共產主義對抗,此即“杜魯門主義”。它的出臺,標志著“冷戰”的正式開始。標志著“冷戰”正式爆發華盛頓的“和平鴿”(蘇聯冷戰宣傳漫畫) 美國鑒于兩大陣營的對立、美國外交政策的轉變、對蘇聯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敵視(杜魯門主義提出背景)而形成的“杜魯門主義”,是對蘇聯發動“冷戰”的宣言書,同時也是美國全球擴張野心的體現。1990年11月,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第二次首腦會議宣告結束,“冷戰”歷時40余年。 杜魯門主義實質是以維護美國的安全為幌子,干涉各國內政,以反蘇反共為借口,掩蓋其全球擴張的野心。政治表現馬歇爾計劃的宣傳畫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12.31~1959.10.16美國陸軍五星上將 美國國務卿保護下的脆弱的西歐經濟“夾板”(即馬歇爾計劃)經濟表現 1947年6月5日,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學說,正式提出援助西歐(英、法、意、聯邦德國為其重點)的“歐洲復興計劃”(官方名稱 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即為“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1947年7月正式啟動,并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這是“杜魯門主義”的延續和擴大,是“冷戰”的發展。以“復興歐洲”為名,試圖達到控制西歐、對抗蘇聯和稱霸世界的目的。美國援助歐洲的物資通過飛機將援助物資空運到西柏林四國分區占領德國 二戰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民主德國、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環繞西柏林的圍墻,目的是隔離東德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聯邦德國、西德),從而阻隔東西柏林間市民的往來。柏林墻的建立,是德國分裂和冷戰的標志。1961年8月12日夜始建,1989年11月9日推倒,促進了德國統一。《北大西洋公約》簽約會場 為遏制蘇聯,加強對西歐的控制。在美國的策動下,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英國等12國在華盛頓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簡稱北約。8月24日,公約生效,北約正式成立,也標志資本主義陣營的形成。軍事表現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總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歐洲首都”) 北約成立后,美國控制了北約的“一體化”軍事機構,為北約制定軍事戰略。實際上是把美國的軍事戰略作為各成員國軍事活動基本原則,加強美國對西歐的控制,并在歐洲大陸組成遏制蘇聯和東歐的弧形包圍。經過5次擴大,北約已形成了擁有26個成員國的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集團。簽訂華沙《友好合作互助條約》(1955年) 1955年5月11日至14日,為了對抗北約,蘇聯和東歐人民民主國家在華沙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通稱為“華沙條約”,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Warsaw Pact Organization)。1991年7月1日,“華約”正式解體。兩大組織的建立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兩極格局的形成,同時也把“冷戰”推向了高潮。北約 VS 華約華約總部所在地莫斯科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示意圖 “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表現為政治上對抗、軍事上對峙、意識形態上對立、經濟上割據。這兩極格局的形成,對戰后世界經濟政治和國際關系產生了巨大影響。赫魯曉夫和美國總統肯尼迪的較量(漫畫)“冷戰”中的“熱戰”朝鮮戰爭(1950.6.25~1953.7.27) 一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之間的意識形態之戰、國家統一之戰,而美國、蘇聯與中國均不同程度地卷入這場戰爭,是兩大陣營斗爭的集中表現。戰爭于1950年6月25日朝鮮軍隊突襲韓國開始,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署《關于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抗美援朝(1950.10.25~1953.7.27) 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請求,為粉碎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侵犯,保衛中國安全,派出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進行的援助朝鮮抵抗美國、保衛中國安全而進行的正義戰爭。上甘嶺戰役1952.10.14~1952.11.251979年3月越南戰爭(1961~1975)中攻下老山界 越南戰爭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現越南政府稱之為抗美救國戰爭,為越南共和國(南越)及美國對抗共產主義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共)的一場戰爭。越戰是二戰以后美國參戰人數最多,也是美國完敗的一場戰爭。課堂小結歐亞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鐵幕演說”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1.歐亞人民民主國家誕生的背景2.歐亞人民民主國家的建立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戰后社會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和影響1.戰后初期,美國對以蘇聯為中心的社會 主義國家實行“冷戰”政策2.“冷戰”的含義3.丘吉爾發出“冷戰”信號1.杜魯門主義的內容2.“冷戰時代”開始的標志3.杜魯門主義的實質4.馬歇爾計劃提出的背景5.馬歇爾計劃的實質和作用6.“北約”、“華約”組織的建立7.“北約”、“華約”組織建立的影響學習與探究學習活動討論會:為什么說丘吉爾的演說拉開了冷戰的序幕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丘吉爾(右)在杜魯門陪同下訪美 美蘇兩國領導人杜魯門和斯大林之間存在嚴重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對方對本國的威脅,也加劇了美蘇兩間的沖突與對抗。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訪問美國,在富爾敦發表反蘇反共演說,稱蘇聯進行擴張,“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為“冷戰”的興起推波助瀾。學習測評1.“冷戰”時代開始的標志是( )。 A.丘吉爾的“鐵幕演說” B.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C.馬歇爾計劃的提出 D.北約的建立2.下列對“冷戰”政策的理解,最為準確的是( )。 A.用經濟手段援助西歐反對蘇聯 B.用局部戰爭打擊親蘇勢力 C.用非戰爭手段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 D.用聯合資本主義國家手段包圍蘇聯3.美國推行“冷戰”在經濟方面的表現是( )。 A.馬歇爾計劃 B.杜魯門主義 C.歐共體成立 D.北約建立4.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以哪國為首的政治軍事集團( )。 A.蘇聯 B.英國 C.法國 D.美國BCAD5.什么是“冷戰”政策?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目的是什么?6.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有哪些表現? 你對當今美國繼續推行霸權主義有何認識? 答:“冷戰”政策是指二戰后美國針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所采取的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敵對活動和對抗形式。 根本目的是為了拖垮蘇聯,并進而稱霸全球。 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面對所謂“共產主義威脅”和社會主義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美國采取了以“遏制”蘇聯為中心的“冷戰”政策。 政治方面: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著“冷戰”的開始; 經濟方面: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是對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的實際運用; 軍事方面:1949年,美國和西歐國家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繼而把“冷戰”推向高潮。 認識:①歷史進入到21世紀,美國依然依靠它強大的經濟實力,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美國霸權主義是世界不安寧的主要根源;②唯有反對霸權主義,才能維護世界和平;③青年學生要努力學習,將來報效國家,增強綜合國力,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史海拾貝柏 林 墻1989年11月9日拆除德國柏林墻(反法西斯防衛墻)的情景 二戰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民主德國、東德)在己方領土上建立環繞西柏林的圍墻,目的是隔離東德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聯邦德國、西德),從而阻隔東西柏林間市民的往來。柏林墻的建立,是德國分裂和冷戰的標志。1961年8月12日夜始建,1989年11月9日推倒,促進了德國統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