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18張PPT。西晉十六國東晉宋齊梁陳南朝(定都建康)420-589四世紀初到五世紀前期,北方少數民族先后建立了許多國家,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國家,連同西南的成漢,統稱為“十六國”西晉十六國東晉宋齊梁陳南朝(定都建康)420-589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北朝386-581北方的民族交融1、時間:2、五胡:3、地點、規模:東漢、魏、晉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關中地區少數民族占到總人口的一半一、北方、西方少數民族內遷 看圖4-6,碑文記載了長安附近生活著多少個少數民族?說明關中地區出現了怎樣一種普遍現象?碑文記載說明長安附近生活著匈奴等十二個少數民族,當時關中地區民族長期雜居,相互交融。少數民族與漢族相互交融,民族界限日益模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流動趨向洛陽東漢時期的墓室壁畫飲食、服飾、家具、音樂、舞蹈、牲畜選種改良……你知道凳子椅子的來歷嗎? 漢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為坐。這是一種很不舒服的坐姿:下肢極易酸麻,久之還可能變形。所以,當高坐具的胡床傳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漢人的歡迎,原來的跪姿轉變成了坐姿。胡床最初是一種可開可合,無靠背的折疊凳,攜帶方便。漢人使用胡床,開始只見于軍旅,到了北朝,從宮廷到民間都有人以胡床為坐具。民族交融的方式:①民族遷徙與雜居②沖突③友好交往④少數民族政權改革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后改稱魏王。398年正式定國號為“魏” ,史稱“北魏”,定都平城。七月,道武帝拓跋珪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黃河流域,結束了十六國長期紛亂割據的局面。 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499年,他四歲即皇帝位。即位19年時,馮太后去世,開始獨攬朝政。孝文帝自幼在馮太后的教養下,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北魏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意,覽之便講,學不師授,探其精奧……才藻富瞻,好為文章,詩歌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書》時間人物背景目的內容影響北魏孝文帝改革494年孝文帝①北魏統一黃河流域。②黃河流域民族融合成為趨勢。③魏孝文帝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為了更好的接受中原的先進文化,鞏固北魏的統治①②洛陽曾是東漢、西晉的都城,政治、經濟、文化積淀較深。孝文帝為什么要遷都? 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 。 ——《資治通鑒》 (孝文帝)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魏書》猜猜這是哪一條變法內容?改革鮮卑舊俗,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鮮卑語,統一使用漢語;你發現左圖與右圖中的服裝有什么區別嗎? 右圖的服裝具有明顯的漢族服飾寬袍大袖的特點;左圖的服飾為窄衣、小袖的胡服。規定官員和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 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口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 ——《資治通鑒》改鮮卑族的姓氏為漢族姓氏,把皇族姓氏由拓跋改為元;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鮮卑族服裝和姓氏的變化說明了什么?說明北方少數民族在生活習俗上受到漢族文化的深刻影響。 孝文帝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他以后的皇帝均已“孝”為謚號,說明北魏皇室已接受了儒家思想。北魏皇帝的謚號又說明了什么? 內容 影響北魏孝文帝改革改用漢姓改穿漢服遷都洛陽與漢族通婚學說漢語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此后,傳統的漢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民族交融的進程1.東漢以來少數民族內遷,與漢族雜居,相互交融,民族界限日益模糊。2.十六國時期,各國征戰連年,但是,各民族通過長期交往和相互影響,加速了民族交融。3.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交往頻繁,在生產技術和生活習俗上相互影響,民族交融已經成為趨勢。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