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40張PPT。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匈 奴西域各族越 族西南夷夫余開疆拓土與匈奴的關系1.秦與匈奴的關系(1)匈奴的興起:①匈奴是活躍在蒙古草原上的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②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的國家,首領稱為“單于”。(2)秦與匈奴的關系:①秦統一后北擊匈奴,奪回大片土地。②秦始皇在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基礎上,修筑城防,以抵御匈奴的侵擾。西起臨洮,東到遼東萬里長城北擊匈奴修長城遼東臨洮經歷了一個戰爭、和親、再戰爭及再和親的復雜過程。白登之圍單于和親2.漢朝與匈奴的和戰(1) 西漢初期與匈奴的和親(漢高祖時開始) 西漢初期,匈奴實力空前強大,在冒頓單于的統領下,率士卒約三十萬,不斷侵擾鄰族。他們利用楚漢相爭、中原戰亂之機南越長城,襲擾掠奪今冀北、山西、陜西及河套一帶。公元前201年 ,劉邦親率30萬大軍迎戰,在平城白登山(山西大同東南)被匈奴精騎圍困七天七夜,形勢危急,后用陳平之計,使人暗中以厚禮疏通冒頓的閼氏,方得解脫。 表明:白登之圍表明西漢尚無力抗御匈奴,漢高祖劉邦采納了婁敬提出的與匈奴“和親”的建議,以宗室女嫁給匈奴單于,每年贈送大量的絮、繒、酒、食物等,并和匈奴約為兄弟,雙方以長城為界。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三次大敗匈奴,其中第三次(公元前119年)規模最大。 漢初的 “和親”政策以有限的犧牲換取了整頓內政、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積蓄力量的時間。到漢武帝時,西漢國力強盛,已經具備反擊匈奴的條件。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三次北擊匈奴,其中第三次規模最大。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領騎兵5萬人,隨軍從者14萬騎,步兵、重兵幾十萬人,分道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決戰。衛青出定襄塞外1000余里,與匈奴單于接戰,單于兵敗,精銳部隊喪失殆盡。霍去病出代郡2 000余里,同匈奴左賢王接戰,大敗匈奴東部兵,斬獲7萬余人,北抵瀚海而還。經過這三次大規模的反擊戰,匈奴勢力開始衰敗,再無力南下侵擾漢朝邊境,從此,“漠南無王庭”。西漢建國以來近百年的匈奴邊患至此基本解決。(2)漢武帝時期,武力反擊匈奴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形勢圖漢武帝稱贊霍去病: “初生之犢不畏虎,你年紀輕輕的,打起仗來就這樣勇敢,你一往無前,勇冠三軍,就封你為冠軍侯吧!”“冠軍侯”的來歷(3)漢武帝以后,和親與互市的局面 公元前85年,匈奴統治集團內部爆發了爭奪權位的斗爭,諸王紛紛自立,形成“五單于爭立”的局面。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親自入漢覲見漢帝,“贊謁稱臣”,塞北與中原始歸一統。 漢元帝時,宮女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此后,漢與匈奴間有五十年左右沒有戰爭。它在客觀上促進和加強了匈奴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匈奴與漢族的友好與團結,鞏固了塞北與中原的統一。呼韓邪、王昭君“昭君出塞”昭君出塞“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 ——(現代·翦伯贊)“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攄胸臆滿,舞文弄墨總徒勞。” ——(現代·董必武)“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和。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 ——(唐·張仲素《王昭君》) 昭君墓又名漢明妃墓、青冢,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的大黑河之濱。昭君墓地勢平坦,從遠處望,表面顏色青青,故稱青冢。墓的方向朝南,現高約33米,旁邊有階梯可以登到墓的頂端。原來墓前有石獅、石虎、石馬等巨型雕像。 昭君墓前立有墓碑,董必武撰文刻于碑上;碑文寫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今湖北秭歸人。她是西漢元帝時的宮女,公元前33年,出嫁匈奴呼韓邪單于,為漢朝和匈奴的親善關系作出了杰出貢獻;“昭君出塞”成為傳誦千古的歷史佳話。位于呼和浩特的昭君墓 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內遷到河套地區陜西、山西北部,同漢族雜居并開始向農耕定居生活過渡。北匈奴居住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著西域,它割斷了西域與東漢的交通,還經常出兵進攻東漢北部郡縣,擄掠南匈奴人和漢人。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東漢已具備了反擊北匈奴侵擾的軍事力量。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漢軍四路出擊:祭彤(或作肜)、吳棠出高闕塞,竇固、耿忠出酒泉塞,耿秉、秦彭出居延塞,來苗、文穆出平城塞。竇固、耿忠的軍隊追擊北匈奴至天山和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奪得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在那里置宜禾都尉,留吏士屯田。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竇憲、耿秉率師出擊北匈奴,北匈奴降者二十余萬人。漢軍出塞三千余里,直至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命班固刻石而還。(4)東漢與匈奴的關系:①南匈奴②北匈奴漢匈鐵器、銅器、畜力……體育活動、音樂、舞蹈……文化交流兩漢時期的對外交流絲綢之路1.開辟:2.路線: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中亞、西亞——歐洲3.意義:①絲綢之路是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溝通了亞歐兩大洲。②是東西方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張騫通西域奠定了基礎。 中國的絲和紡織品,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長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區西亞中亞南亞大秦長安今新疆地區河西走廊西亞南亞大秦中亞 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執政官凱撒,身著華麗的絲質長袍去看戲。長袍制作之精美令全場觀眾贊嘆不已。后來,穿著用中國絲綢縫制的衣服成為羅馬貴族的時尚。漢代的絲綢織品怎么會出現在古羅馬呢?猜一猜黃土高原(陜西)黃河河西走廊鳴沙山-月牙泉(甘肅敦煌)玉門關遺址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位于敦煌市城西北約90公里處。相傳,古時候西域和田等地的美玉從塔里木盆地經此處輸入中原,玉門關由此而得名。 玉門關的設立,始自西漢武帝時,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歷史。陽關遺址(今甘肅敦煌西南)陽關漢代烽火臺 陽關、玉門關都是絲綢之路“咽喉”,古代重要的軍事據點。陽關遺址處大風過后,常有兵器、陶器、貨幣、生活用具等殘破遺物出現,當地又被稱之為“古董灘”。阿爾金山沙子泉塔克拉瑪干沙漠帕米爾高原帕米爾高原“絲綢之路”上出土的繡花粉袋絹地云紋繡襪帶縵地刺繡龍紋邊飾1959年新疆民豐尼雅古城出土東漢絲織品龜背海棠花織品萬世如意錦實袷[qiā]袍魚蛙紋錦長壽明光錦(上織吉語“長壽明光”)長樂明光錦(夾織吉語“長樂明光”)1980年羅布淖[nào] 爾(羅布泊)高臺出土東漢絲織品西 方東 方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藥材、珠寶、音樂、舞蹈、宗教……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冶鐵技術、蠶種和養蠶技術……絲綢之路友 誼 之 道 “絲綢之路”是中國和西方的重要商路,是溝通東方和西方的橋梁,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絲綢之路是以前的全球化,古代的互聯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絲綢之路意味深長地稱作“對話之路”,中國人稱它為“開放之路”。 今天,絲綢之路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連接東西方的紐帶,在更多人的心中,絲綢之路已經成為文化與文化,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甚至是價值觀、世界觀的一種包容的態度。現代的絲綢之路 新亞歐大陸橋東起江蘇連云港、山東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蘭鹿特丹、比利時安特衛普等歐洲口岸,是橫跨亞歐兩大洲、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實現海—陸—海統一運輸的洲際鐵路,經過30多個國家。新亞歐大陸橋的貫通,代替了昔日緩緩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駱駝隊,被稱為當代的新絲綢之路。新絲綢之路東漢陶船(長54厘米 內河船模型 船尾安置有迄今為止最早的舵) 漢朝時,中國對外交往的范圍大大擴展,除了通過陸上交通聯系西方國家和南亞的國家,還利用海上交通等與日本列島及東南亞各國往來。1.漢與朝鮮半島的交往漢朝與周邊國家的交往(1)東漢時期,半島上的各國和我國關系密切,文化交流頻繁。(2)漢朝的鑄銅和制漆技術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等特產也運到中國。朝鮮古墓出土的青銅鏡2.漢與日本的交往 西漢時,日本的100多個小國中有30多個和漢朝有來往。西漢:東漢:日本列島上的國家派遣使節到達中國。中日交往增多,日本的使節常來中國。在日本發現的中國古代銅鏡 “漢委奴國王”金印發現處紀念碑日本福岡市志賀島“漢委奴國王”金印公元57年倭國與漢通好,漢光武帝贈送了一顆金印,它是中日友好交往歷史的見證物。 這是金質的“漢委奴國王”印,1784年在日本發現,現被日本列為國寶,收藏在日本福岡美術館,并在發現地點立有碑紀念。 這枚金印正面呈正方形,邊長2.35厘米,上刻“漢委 奴國王”字樣,是隸書。印鈕為蛇形,印重約108.7克。 漢朝與西亞、歐洲的來往1.漢朝與安息的交往 安息是地處絲綢之路中段的西亞大國,成為羅馬帝國與漢朝之間的中轉站。在漢與大秦間轉手貿易,大獲其利。2.漢朝與大秦的往來:(1)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 到達波斯灣。(2)公元166年,大秦安敦尼王朝首次派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正史中關于中國同歐洲直接往來的最早記載。 166年,一批大秦(古代羅馬帝國)人從海路來到中國。他們以大秦安敦尼王朝皇帝的名義向東漢皇帝贈送象牙、犀牛角等禮品。這說明東漢時代中國與歐洲已有直接交往。河南洛陽東漢墓出土羅馬玻璃瓶廣西出土的羅馬玻璃器皿謝 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