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課件39張PPT+教案+導學案+練習+素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課件39張PPT+教案+導學案+練習+素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課型 新授課 課題 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年級 八年級
主備人 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
【學習目標】
1、概括出土地改革的內容,說出土地改革運動取得的成果;認識土地改革運動對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作用。(重點) 2、記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時間及其意義;能夠列表歸納出三大戰役的時間、指揮者、參戰部隊、戰術、殲敵人數、作用、勝利意義;記住渡江戰役及南京解放的時間(重點、難點)
【課堂教學流程】
【學案自學 梳理知識】任務一:【自學質疑】結合教材,自主學習本課知識,完成自學檢測試題,并將疑惑點問題記錄反饋老師。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中國土地法大綱》1.時間: 1947 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 2.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_____封建剝削___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3.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__封建性剝削__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4.結果:農民分得了_____土地______、房屋、糧食和衣物。 5.意義:(1)使農村的____階級關系_______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2)農民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______重要的人力_____、物力保障。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1.挺進大別山: (1)概況:1947年夏,___劉伯承_______、____鄧小平______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在山東西南強渡黃河天險,千里挺進大別山。 (2)意義:直接威脅____南京_____、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2.三大戰役: (1)背景:人民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精銳200多萬,迫使國民黨軍隊主力退守沈陽、北平、徐州等孤城,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戰役名稱 時間 指揮者 參戰部隊 戰果 意義 遼沈戰役 1948年9—11月 林彪、羅榮桓 東北人民解放軍 殲敵47萬余人,解放了_東北_全境 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 在全國的 勝利 淮海戰役 1948年11—1949年1月____劉伯承___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 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 殲敵55萬余人,解放了__長江中下游以北_的廣大地區。 平津戰役 1948年11—1949年1月 林彪、 羅榮桓、 聶榮臻 東北人民解放軍、華北人民解放軍 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余人,___華北__全境基本解放 5.渡江戰役: (1)概括:1949年4月,人民解放者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 (2)結果:占領____南京_____,結束了____國民黨____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____臺灣_____。【互助探究 生成能力】任務2:【小組探究】閱讀課本第114—115頁“解放區土地改革”正文部分,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1.解放區土地改革的背景、內容是什么? 問題2.土地改革取得了什么成果,有什么意義? 任務3:【小組探究】閱讀課本第115—117頁“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正文部分,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1.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時間、意義? 問題2.列表歸納出三大戰役的時間、指揮者、參戰部隊、戰術、殲敵人數、作用、勝利意義?說出南京解放的時間? 問題3.探討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 【精講點撥 總結歸納】【動動手】動手制作本課知識結構圖。 【檢測提升 鞏固新知】1、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制定的最徹底的土地法令是(? D ??) A.《天朝田畝制度》B.《資政新篇》C.《土地改革法》D.《中國土地法大綱》 2、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說:“蔣介石兩個拳頭(指陜北和山東)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把這兩個拳頭緊緊拖住,對準他的胸膛插上一刀。”這里說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 ??) A.挺進大別山 B.百萬雄師過大江 C.挺進大西南 D.會師大西北 3、1948年10月,一個被俘的國民黨軍官感嘆道這一著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來的。錦州好比一條扁擔,一頭挑東北,一頭挑華北,現在是中間折斷了。”由此可見,他感嘆的戰役是(? B ??)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 4、哪一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解放( ?B ??) A.遼沈戰役 B.平津戰役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 5、一位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老戰士珍藏著一枚戰爭紀念章,雖已銹跡斑斑,但輝煌的過去仍能勾起他對那段激情燃燒歲月的回憶。該紀念章上鐫刻的時間為“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請你判斷,這位老戰士參加的是(??D ?)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 6、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歷史作用是(? B ??) A.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B.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 C.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陜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D.宣告了延續22年的國民黨政權的覆滅
【課后思】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七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知道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了解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史實,知道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簡析國民黨南京政權覆亡和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

1:通讀教材,完成自學檢測,初步了解本課教材內容,并記錄疑惑點,培養自主學習及發現問題的能力。
2:閱讀教材,能夠概括出土地改革的內容,說出土地改革運動取得的成果;認識土地改革運動對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作用。
3:閱讀教材,記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時間及其意義;能夠列表歸納出三大戰役的時間、指揮者、參戰部隊、戰術、殲敵人數、作用、勝利意義;記住渡江戰役及南京解放的時間;通過觀看視頻,認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三大戰役。
教學難點: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與三大戰役順利進行的關系。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來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自學質疑】結合教材,自主學習本課知識,完成自學檢測試題,并將疑惑點記錄反饋老師。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目標導學一: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1.教師引導: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說一說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有什么變化?
學生回答: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變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師提問: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在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學生回答:通過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和制定土地改革總路線,在解放區內進行土地革命。

《中國土地法大綱》 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總路線 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3.教師出示圖片,并提問:解放區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學生回答: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歷時一年多順利完成,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
4.教師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老百姓高呼的口號“前方打老蔣,后方挖蔣根”,“支援大反攻,參加勝利軍,打倒蔣介石,拔掉老禍根”。
材料二:解放區的農民從親人參軍




根據上述材料,說一說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





5.教師過渡:那么,廣大人民群眾支持下的解放戰爭,又有哪些發展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前線戰況。

目標導學二: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挺進大別山
教師:
思考:
(1)為什么選擇大別山作為戰略進攻的地點?
(2)這一戰略部署有什么意義?
答案:(1)大別山接近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在此創建革命根據地,可以直接威脅到南京和武漢兩大重鎮,減輕陜北和山東解放區的壓力。
(2)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圖片展示:









2.三大戰役
(1)雙方力量的變化
教師:1947年夏天,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階段,標志著蔣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動統治開始由發展轉向滅亡。特別是到1948年8月,戰爭的形勢發生了更明顯的變化。

教師:進入1948年8月時國共的態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1:人民軍隊人數上升到280萬,解放區面積擴大,軍民士氣高漲。
學生2:國民黨軍隊人數下降到365萬,軍民士氣低落,危機四伏,國民黨收縮到一些戰略要地。
教師總結:經過兩年作戰,敵我力量發生顯著變化。人民解放軍已由130萬增至280萬人,軍隊士氣旺盛,斗志昂揚。解放區面積已占全國的1/4,人口占全國的1/3,土地改革大部分完成,后方更加鞏固,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2)過程
圖片展示:

教師:(結合《三大戰役示意圖》,講解每次戰役的概況。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引導學生先全面看書,后小組學習、合作探究)
學生:閱讀教材第115-116頁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作出醒目的閱讀標記。
教師:(歸納,出示表格)
三大戰役概括表
戰役名稱 時間 指揮者 參戰部隊 作戰方針 殲敵人數 結果
遼沈 1948年9月─11月 林彪,羅榮桓 東北野戰軍 關門打狗 47萬 解放東北全境
淮海 1948年11月─?49年1月 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
譚震林 中原、華東野戰軍 中間突破分割殲滅 55萬 基本解放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地區
平津 1948年10月─?1949年1月 林彪,、羅榮桓、聶榮臻 東北、華北野戰軍 先打兩頭后取中間 52萬 華北全境解放







【合作探究】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小組合作學習)
答案:








教師:淮海戰役中,我軍投入的兵力為60萬人,而敵人在徐州地區的總兵力達80萬余人,為什么在人數相對處于劣勢的情況下,我軍能夠迅速取得勝利?
學生: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
教師:不錯,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是革命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正因為這樣,陳毅才說“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3.南京解放
展示《渡江戰役》視頻及圖片等資料,使學生感受百萬雄師過大江的雄壯威武和國民黨軍隊土崩瓦解的窮途末路之勢;知道4月23日南京解放,意味著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此后,解放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繼續追殲國民黨殘余軍隊。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
【合作探究】縱觀以上幾場戰役,請同學們討論一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戰勝了國民黨軍隊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共產黨:打的是人民的戰爭,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解放軍的英勇善戰。國民黨:發動的是反人民的內戰,不得人心;政治孤立,貪官橫行,統治腐敗;軍隊厭戰。

本節課主要講述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階段,從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國民黨反共反人民的內戰,違背了抗日戰爭勝利后和平民主的趨勢,也違背了中國人民的要求與意愿,中國共產黨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取得戰爭的勝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主要是關于一系列戰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觀看戰爭影片片斷,讓學生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形式獲得歷史的基礎知識,而且還可以大大增強學生愛黨、愛國、愛家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當然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思考如何安排適當時間觀看影片來達到教與學的目的,是需要注意和思考的。


















































1947年夏,人民解放軍開始進行戰略進攻。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著名的三大戰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又發動了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那么,這些戰役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在本課的學習中尋找答案吧!

意義: 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1)和平民主是當時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古都文物免遭戰爭破壞。
(3)對傅作義部隊的和平改編為其他戰場的國民黨將領倒戈率部轉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進一步瓦解敵人。
(4)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共39張PPT)
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部編版 八上
1947年夏,人民解放軍開始進行戰略進攻。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著名的三大戰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又發動了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那么,這些戰役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在本課的學習中尋找答案吧!
新知導入
目標1:通讀教材,完成自學檢測,初步了解本課教材內容,并記錄疑惑點,培養自主學習及發現問題的能力。
目標2:閱讀教材,能夠概括出土地改革的內容,說出土地改革運動取得的成果;認識土地改革運動對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作用。(重點)
目標3:閱讀教材,記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時間及其意義;能夠列表歸納出三大戰役的時間、指揮者、參戰部隊、戰術、殲敵人數、作用、勝利意義;記住渡江戰役及南京解放的時間;通過觀看視頻,認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學習目標
【自學質疑】結合教材,自主學習本課知識,完成自學檢測試題,并將疑惑點記錄反饋老師。
自主學習
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是指對封建土地所有制進行改革。我國的土地改革運動,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動農民群眾沒收地主的土地和生產資料,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
名詞解釋
新知講解
背景
抗日戰爭勝利后,原有的土地政策已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國共產黨適時調整了土地政策,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
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內容
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制定土地改革總路線
解放戰爭時期,為什么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解放戰爭時期,國內階級矛盾是社會主要矛盾,因此沒收地主土地,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可以調動廣大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有利于鞏固人民民主政權,從而取得解放戰爭的迅速勝利。
合作探究
閱讀下列材料思考:如何看待當時中國的土地占有情況?
材料研讀
中國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就一般情況來說,占鄉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農,占有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殘酷地剝削農民。而占鄉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農、貧農、中農及其他人民,卻總共只有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終年勞動,不得溫飽。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的決議》(1947年10月10日)
當時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占有情況極不平均,大多數農民都沒有土地,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阻礙了農業的發展。
成果
土地改革歷時一年多順利完成,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
翻身農民丈量土地
貧雇農代表分土地給農民
分到土地后喜悅的農民
意義: 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解放區人民踴躍支前
解放區農民從親人參軍
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時間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示意圖

1947年夏
指揮者
劉伯承、鄧小平
地點
大別山
新知講解





一把尖刀插入敵人心臟
大別山
劉鄧大軍




調兵回援
調兵回援
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意義:
結果:
殲滅國民黨軍精銳200多萬,國民黨被動防御作戰。
直接威脅到了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
標志:
1947年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三大戰役
1、遼沈戰役
時間
地點
參戰部隊
指揮員
概況
結果
1948年9月至1948年11月
東北
東北解放軍
林彪、羅榮桓
解放長春、沈陽和東北全境
林彪
羅榮桓
新知講解
長春
沈陽
錦州






塔山






黑山








營口

遼寧
吉林
遼 北


熱 河
河 北



遼沈戰役(1948.9.12--1948.11.2)
關門打狗,決戰黑土地
遼沈戰役歷時52天,殲敵47萬余人,使敵軍從長期占有的數量上的優勢,迅速跌為弱勢。
解放軍的戰略決戰為什么選擇東北為突破口?
第一,東北戰場解放軍有百萬雄兵,而敵軍只有55萬人,是解放軍兵力超過敵軍的唯一戰場;
第二,東北敵軍孤立分散在長春、沈陽、錦州三個地區,而當時蔣介石對是否從東北撒軍舉棋不定;
第三,東北解放區面積大,又連成一片,并且進行了土地改革,解放區政權鞏固;支援戰爭的物質力量雄厚。
合作探究
2、淮海戰役
時間
地點
參戰部隊
指揮員
概況
意義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
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
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
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
新知講解






徐州
陳官莊
碾莊
雙堆集




粟裕 鄧小平 劉伯承 陳毅 譚震林


山 東
河南
安 徽



淮海戰役(1948.11.7—1949.1.10)
淮海戰役支援前線的農民
粟裕 鄧小平 劉伯承 陳毅 譚震林
淮海戰役人民之前統計
民工 543萬人
擔架 30.5萬副
大小車 88萬輛
牲畜 76.7萬頭
船只 8500只
籌糧 9.6億斤
挑子 20.6萬副
陳毅司令員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陳毅司令員為什么這樣說?
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是與人民群眾對解放戰爭的全力支持分不開的。
合作探究
3、平津戰役
時間
地點
參戰部隊
概況
結果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華北
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
北平國民黨軍隊在傅作義率領下,接受和平改編。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攻克張家口、天津等地,爭取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新知講解

平津戰役
(1948.11.29--1949.1.31)
張家口
塘沽
新保安
天津






北平









分割包圍






先打兩頭

平津戰役
(1948.11.29--1949.1.31)


北平






分割包圍
先打兩頭
后取中間
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儀式
傅作義部出城接受解放軍改編
林彪
羅榮桓
聶榮臻
傅作義
傅作義部出城接受解放軍改編
傅作義
北平和平解放有什么意義?
北平的和平解放保障了北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保護古都文物免遭戰爭破壞;
和平民主是當時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合作探究
請同學閱讀教材,完成下面表格。
三大戰役概況表
戰役名稱 時間 指揮者 參戰部隊 作戰
方針 殲敵人數 結果
遼沈
1948年9月─11月 林彪,羅榮桓 東北
野戰軍
關門打狗 47萬
解放東北全境

淮海
1948年11月─ 49年1月 劉伯承,鄧小平
陳毅,粟裕
譚震林
中原、華東野戰軍 中間突破分割殲滅 55萬
基本解放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地區
平津
1948年10月─ 1949年1月 林彪,羅榮桓
聶榮臻 東北、華北野戰軍 先打兩頭后取中間 52萬
華北全境解放
課堂小結
閱讀材料,想一想,黨中央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材料一 北平解放前夕,解放軍請著名古建筑學家梁思成在北平軍事地圖上標注出重要文物的位置,這張《北平重點文物圖》,在西柏坡,掛到了毛澤東指揮平津戰役的指揮所墻壁上。隨后,毛澤東命令部隊在進行攻擊練習時,一定要對目標計算精確!
材料二 美聯社有一個評論:“北平協議在保留面子方面是一個杰作,北平可能就是南京及其他城市的試驗品。”?
(1)和平民主是當時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古都文物免遭戰爭破壞。
(3)對傅作義部隊的和平改編為其他戰場的國民黨將領倒戈率部轉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進一步瓦解敵人。
(4)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
合作探究
南京解放
“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天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
——毛澤東、朱德向人民解放軍發布的《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新知講解
渡江戰役: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
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

南京

江陰

湖口
上海
江 蘇


江 西
浙 江
渡江戰役示意圖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政府總統府
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結合所學知識,小組探討出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第一,中國共產黨決策英明,領導正確,抓住準確時機,發動戰略決戰,針對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場的不同情況制定出各具特點的作戰方針;
第二,人民解放軍的英勇作戰;
第三,解放區土地改革的完成,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人民群眾的支持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根本保證。
啟示:失民心,失天下 ;得民心,得天下。
合作探究


本節課主要講述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階段,從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國民黨反共反人民的內戰,違背了抗日戰爭勝利后和平民主的趨勢,也違背了中國人民的要求與意愿,中國共產黨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取得戰爭的勝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
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同步訓練試卷
(解析版)
一、選擇題
1.歷史圖片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下列關于下圖所反映歷史事件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時間是1946年7月 B.地點在陜西西安
C.此后,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范國內迅速掀起 D.土地改革翻身后的農民踴躍參軍,支援前線
【答案】D
【解析】依據題干圖片“中國土地法大綱”,結合所學知識,1947年中共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故A不符合題意。《中國土地法大綱》通過是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故B不符合題意。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范國內迅速掀起是在1949年新中國建國后,故C不符合題意。1947年中共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開展土地改革,結果激發了農民的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故D符合題意。故選D。
2.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推動解放區土改運動的發展。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區土地改革要點》,對新解放區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許多明確的規定,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有了深入的發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區大約有1億農民分得了土地。材料強調了( )
A.廣大農民群眾分得了土地
B.土地改革為解放戰爭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C.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
D.土地改革的發展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答案】D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全圍土地會議,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大批土改工作隊深入農村,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區大約有1億農民分得了土地。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可以調動農民階級的積極性,得到農民階級的擁護。所以土地改革的發展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所以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擇D。
3.下列各圖,反映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的主要軍事力量被基本消滅,使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成為定局的是( )
A.B.C.D.
【答案】A
【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大戰役的勝利基本消滅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使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成為定局。三大戰役包括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A項是平津戰役;B項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戰役;C項是北伐戰爭;D項是長征。所以BCD項與題意不符,A項符合題意。
【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根據圖片上文字信息判斷圖片事件是否屬于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的事件即可。
4.下列選項屬于人民解放戰爭期間鄧小平參與的重大事件有
①南昌起義 ②武漢會戰 ③千里躍進大別山 ④淮海戰役
A.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據所學可知,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1948年鄧小平參與指揮淮海戰役,仔細審查C. ③④符合題意;鄧小平沒有參與南昌起義、武漢會戰,故含有①②的ABD不合題意。故此題選C。
【點睛】抓住題干關鍵詞“鄧小平”是解題的關鍵,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1948年鄧小平參與指揮淮海戰役。
5.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的哪一次戰略行動被譽為“猶如一把鋼刀,插入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區,嚴重威脅國民黨政府的統治。”( )
A.青化砭戰役 B.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C.渡江戰役 D.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
【答案】B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在山東西南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地區,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劉鄧大軍開辟了大別山根據地,像一把尖刀,插入敵人的胸膛。嚴重威脅了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故正確答案為B。青化砭戰役發生在西北戰場,A與題意不符;渡江戰役和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推翻了國民黨政府的統治,CD與題意不符,故選B。
6.為了加快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中共中央抓住時機,作出戰略決戰的決策。為此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的“三大戰役”是( )
①遼沈戰役 ②淮海戰役 ③平津戰役 ④渡江戰役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快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中共中央抓住時機,作出戰略決戰的決策。為此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先后發動了遼沈戰役(1948年9月12日開始,同年11月2日結束)、淮海戰役(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平津戰役(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這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選項①②③符合題意;故選B。
7.(題文)1948年秋,中共中央果斷決定與國民黨軍隊主力進行決戰,首先選擇在東北境內發動了( )
A.臺兒莊戰役 B.遼沈戰役 C.平津戰役 D.淮海戰役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臺兒莊戰役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1938年,故A不符合題意;1948年的遼沈戰役發生在東北境內,故B符合題意;平津戰役發生在1948——1949年,與東北境內無關,故C不符合題意;淮海戰役是以徐州為中心,不符合題干的“東北境內”。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
8.下列四幅形勢圖所示的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的是( )
A.B.C.D.
【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解放了東北全境的戰役是遼沈戰役。圖片A出現“遼北、沈陽”等信息,應該是遼沈戰役示意圖。故A符合題意;圖片B出現“張家口、天津”等信息,應是平津戰役示意圖。故B不符合題意;圖片C中出現“徐州”信息,應是淮海戰役示意圖。故C不符合題意;圖片D是臺兒莊戰役示意圖,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
點睛:解題的關鍵是讀圖,根據圖片信息判斷圖片的名稱,結合遼沈戰役的意義進行分析,可以選擇正確答案。
9.下圖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淮海戰役 B.臺兒莊戰役 C.平型關大捷 D.渡江戰役
【答案】A
【解析】
根據圖片中的作戰中心徐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淮海戰役是以徐州為中心的戰役;B項是作戰地點在山東;C項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D項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的戰役。故選A。
10.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跡完好無損的保存下來了,人們的生命財產也免遭戰火的破壞和損傷。對此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是( )
A.張學良 B.佟麟閣 C.李宗仁 D.傅作義
【答案】D
【解析】依據所學可知,1949年1月31日北平的和平解放,對此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是傅作義,D項符合題意;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佟麟閣是抗日英雄;1938年李宗仁指導臺兒莊戰役。由此分析ABC不合題意,故此題選D。
11.山西現有紅色遺址600多處,見證了革命戰爭年代不同時期發生在我省的重大歷史事件。下圖是小明同學利用暑假去參觀太原解放紀念館時拍攝的照片及批注說明。據此判斷,與太原解放的背景直接相關的事件是( )

A.百團大戰,主動出擊B.挺進大別山,戰略進攻C.渡江戰役,解放南京D.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答案】C
【解析】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點。閱讀題文圖片所給提示信息:1949年4月24日。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了渡江戰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ABD和題文圖片信息無關,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此題選擇答案C。
12.1947 年6 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強渡黃河,揭開了 的序幕( )
A.戰略防御 B.戰略相持 C.戰略反攻 D.戰略決戰
【答案】C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敘述的是劉鄧大軍挺近大別山的事件,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是把戰爭從解放區轉移到國統區,就像是在國民黨統治地區的心臟上插入一把尖刀,由此,各解放區相繼轉入戰略反攻。故選C。
點睛:關于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事件,需要重點掌握時間。領導人、特點和意義等相關知識。
13.1949年4月,統治中國22年的南京國民黨垮臺。與這事件直接相關的戰役是( )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
【答案】D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解放戰爭的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依據已學知識可知, 1949年4月,毛澤東和朱德向中國人民解放軍下達進軍的命令,等候在長江北岸的解放軍百萬雄師,分三路渡江作戰,國民黨長江防線頃刻崩潰,23日,南京解放,所以正確答案是D。
14.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采取“中間突破、分割殲滅”戰略,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地區,這一戰役的中心位于右圖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依據題干所給信息“中間突破、分割殲滅”和結合圖片,根據所學知識,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中原與華東野戰軍在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等率領下,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發起淮海戰役,采取了“中間突破、分割殲滅”的戰略,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勝利,這次戰役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地區,D項符合題;A項是東北地區的遼沈戰役,采取了“關門打狗”的戰略;BC兩項位于華北地區的平津戰役,采取了“先打兩頭、后取中間”的戰略。由此可知ABC三項與題干“中間突破、分割殲滅”信息不符。故選D。
15.1949年初,經過三大戰役,包括144個整師正規軍在內的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人民解放軍控制了大片國土,國民黨政權已瀕臨崩潰。三大戰役指的是
①臺兒莊戰役 ②渡江戰役 ③遼沈戰役 ④淮海戰役 ⑤平津戰役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D
【解析】依據題干和結合所學知識,三大戰役指遼沈戰役:發生于(1948年9月-11月),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人民解放軍,解放東北。淮海戰役:發生于(1948年11月-1949年1月),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指揮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以徐州為中心進行主力決戰,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平津戰役:發生于(1948年11月-1949年1月),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合力,北平和平解放,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而1938年的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渡江戰役發生于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渡江作戰。從而得出③④⑤符合題意,運用排除法排除帶①②的選項,D選項符合題意;故選:D。
【點睛】解題的關鍵是熟悉三大戰役的史實,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


二、綜合題
16.辨析史料,解答問題。
(得道多助)
材料一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老百姓高呼的口號有“前方打老蔣,后方挖蔣根”,“支援大反攻,參加勝利軍,打倒蔣介石,拔掉老禍根”。
(1)“挖蔣根”是指什么?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有何作用?
【答案】“挖蔣根”是指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解放區廣大農民翻身做了主人,他們在這里發展生產,掀起了參軍參戰和支援前線的熱潮。
【解析】根據材料一的“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老百姓高呼的口號‘前方打老蔣,后方挖蔣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由此可知,“挖蔣根”是指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解放區進行的土地改革,使解放區廣大農民翻身做了主人,他們在這里發展生產,掀起了參軍參戰和支援前線的熱潮,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



(戰略反攻)

(2)圖片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該事件發生于哪一年?
【答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1947年。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越過黃泛區,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因此,圖片反映了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間是1947年。




(戰略決戰)
材料二 文獻紀錄片《走近毛澤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衛員給毛澤東梳頭時拔下一根白發,毛打趣地說:“打了三個戰役,白了一根頭發,值得!”
(3)“三個戰役”分別指哪些戰役?毛澤東為什么說“值得”?
【答案】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因為三大戰役使國民黨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從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后,人民解放軍相繼轉入進攻,迫使國民黨主力退守沈陽、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動防御作戰。中共中央認為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決定發起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因為三大戰役使國民黨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從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所以毛澤東說“值得”。




(走向勝利)
材料三 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促使了“一個城市的解放,一個政權的垮臺”。
(4)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戰役?“一個城市”“一個政權”分別指什么?
【答案】渡江戰役。南京、國民政府。
【解析】根據材料三的“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渡江戰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由此可知,“一個城市”“一個政權”分別指南京、國民政府。



(總結反思)
材料四 下表反映了解放戰爭開始時的力量對比。

材料五 1949年8月,毛澤東曾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看起來,反動派的樣子是可怕的,但是實際上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
(5)依據材料四、五,說說解放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的不利條件和有利條件。
【答案】不利:解放戰爭初期,國共力量懸殊,國民黨力量遠大于共產黨。有利:有中共的正確領導,有全國人民的擁護和大力支持。
【解析】依據材料四的“國民黨擁有的軍隊人數和武器”和“共產黨擁有的軍隊人數和武器”可以歸納出解放戰爭中,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利條件有:解放戰爭初期,國共力量懸殊,國民黨力量遠大于共產黨。根據材料五的“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 可以歸納出解放戰爭中,對中國共產黨的有利條件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全國人民的擁護和大力支持。
【點睛】解答第一問的關鍵是認識“挖蔣根”是指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識記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意義即可。解答第二問的關鍵是根據圖片信息“越過黃泛區”判斷事件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解答第三問的關鍵是正確識記三大戰役的有關知識。解答第四問的關鍵是根據材料“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判斷是渡江戰役。解答第五問的關鍵是根據材料四總結在解放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的不利條件,根據材料五總結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的有利條件。





17.看下邊的圖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一反映了解放戰爭時期的何事?
【答案】毛澤東率中共中央轉戰陜北。
【解析】根據圖一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 3 月,國民黨軍隊向延安發動突襲。由于敵我力量懸殊,中共中央決定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主動撤離延安。毛澤東、周恩來等轉戰陜北,指揮全國各戰場的作戰。



(?2?)圖二反映了哪一戰役?圖三中兩個人物是誰?
【答案】孟良崮戰役; 鄧小平、劉伯承。
【解析】根據圖二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5 月,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在沂蒙山區進行了一次大規模運動戰和陣地戰相結合的重大戰役,被稱為孟良崮戰役;圖三中兩個人物是鄧小平、劉伯承。




(?3?)圖一、圖二史實的發生原因是什么?圖三人物領導的解放戰爭時期的重大事件有何意義?
【答案】國民黨軍向陜北和山東解放區發起了重點進攻。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解放戰爭開始的原因是國民黨軍向陜北和山東解放區發起了重點進攻;圖三人物領導的解放戰爭時期的重大事件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這場戰役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4?)三幅圖片反映了解放戰爭出現了怎樣的歷史趨勢?
【答案】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進攻。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幅圖片反映了解放戰爭出現的歷史趨勢是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進攻,戰場由解放區打到了國統區。



18.材料一三大戰役示意圖

材料二人民解放軍入城圖

請回答
(1)在材料一中的①②③長條形框內,根據要求分別填寫上相關內容。
【答案】①47 萬,②1948年11月,③淮海戰役。
【解析】分析材料一的三大戰役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處發生的是遼沈戰役,殲敵人數是47 萬。②處發生的是平津戰役,開始時間是1948年11月。③處有徐州等城市,可見發生的是淮海戰役。


材料二圖片再現了人民解放軍進人北平的情景,由于中國共產黨的努力爭取,率領國民黨軍隊接受和平改編的將領是誰?
【答案】傅作義。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平津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先后攻克張家口、天津等地,由于中國共產黨的爭取,北平國民黨軍隊在傅作義的率領下,接受和平改編,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故由于中國共產黨的努力爭取,率領國民黨軍隊接受和平改編的將領是傅作義。
(3)三大戰役是人民解放戰爭的戰略大決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運籌帷幄,前線將領各展才智。
請至少寫出兩位三大戰役中前線主要指揮員的名字。
【答案】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伯承、鄧小平、陳毅、劉亞樓、粟裕、譚震林等等。(至少兩位)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遼沈戰役的主要指揮人是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等,淮海戰役的領導人是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



(4)三大戰役取得勝利有何意義?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略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加速了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這是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最重要的原因。
點睛:解答本題的易錯點是第一問。解答第一問識圖、讀圖是關鍵,根據所學知識判斷“三大戰役示意圖”的①、②、③的戰役名稱,才可正確解答。三大戰役的位置容易記混。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
第24課《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同步訓練試卷
(原卷版)
一、選擇題
1.歷史圖片蘊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下列關于下圖所反映歷史事件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時間是1946年7月 B.地點在陜西西安
C.此后,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范國內迅速掀起 D.土地改革翻身后的農民踴躍參軍,支援前線
2.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推動解放區土改運動的發展。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區土地改革要點》,對新解放區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許多明確的規定,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有了深入的發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區大約有1億農民分得了土地。材料強調了( )
A.廣大農民群眾分得了土地
B.土地改革為解放戰爭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C.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
D.土地改革的發展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3.下列各圖,反映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的主要軍事力量被基本消滅,使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成為定局的是( )
A.B.C.D.
4.下列選項屬于人民解放戰爭期間鄧小平參與的重大事件有
①南昌起義 ②武漢會戰 ③千里躍進大別山 ④淮海戰役
A.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5.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的哪一次戰略行動被譽為“猶如一把鋼刀,插入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區,嚴重威脅國民黨政府的統治。”( )
A.青化砭戰役 B.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C.渡江戰役 D.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
6.為了加快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中共中央抓住時機,作出戰略決戰的決策。為此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的“三大戰役”是( )
①遼沈戰役 ②淮海戰役 ③平津戰役 ④渡江戰役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題文)1948年秋,中共中央果斷決定與國民黨軍隊主力進行決戰,首先選擇在東北境內發動了( )
A.臺兒莊戰役 B.遼沈戰役 C.平津戰役 D.淮海戰役
8.下列四幅形勢圖所示的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的是( )
A.B.C.D.
9.下圖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淮海戰役 B.臺兒莊戰役 C.平型關大捷 D.渡江戰役
10.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跡完好無損的保存下來了,人們的生命財產也免遭戰火的破壞和損傷。對此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是( )
A.張學良 B.佟麟閣 C.李宗仁 D.傅作義
11.山西現有紅色遺址600多處,見證了革命戰爭年代不同時期發生在我省的重大歷史事件。下圖是小明同學利用暑假去參觀太原解放紀念館時拍攝的照片及批注說明。據此判斷,與太原解放的背景直接相關的事件是( )

A.百團大戰,主動出擊B.挺進大別山,戰略進攻C.渡江戰役,解放南京D.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2.1947 年6 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強渡黃河,揭開了 的序幕( )
A.戰略防御 B.戰略相持 C.戰略反攻 D.戰略決戰
13.1949年4月,統治中國22年的南京國民黨垮臺。與這事件直接相關的戰役是( )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
14.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采取“中間突破、分割殲滅”戰略,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地區,這一戰役的中心位于右圖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5.1949年初,經過三大戰役,包括144個整師正規軍在內的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人民解放軍控制了大片國土,國民黨政權已瀕臨崩潰。三大戰役指的是
①臺兒莊戰役 ②渡江戰役 ③遼沈戰役 ④淮海戰役 ⑤平津戰役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二、綜合題
16.辨析史料,解答問題。
(得道多助)
材料一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老百姓高呼的口號有“前方打老蔣,后方挖蔣根”,“支援大反攻,參加勝利軍,打倒蔣介石,拔掉老禍根”。
(1)“挖蔣根”是指什么?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有何作用?
(戰略反攻)

(2)圖片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該事件發生于哪一年?



(戰略決戰)
材料二 文獻紀錄片《走近毛澤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衛員給毛澤東梳頭時拔下一根白發,毛打趣地說:“打了三個戰役,白了一根頭發,值得!”
(3)“三個戰役”分別指哪些戰役?毛澤東為什么說“值得”?




(走向勝利)
材料三 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促使了“一個城市的解放,一個政權的垮臺”。
(4)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戰役?“一個城市”“一個政權”分別指什么?




(總結反思)
材料四 下表反映了解放戰爭開始時的力量對比。

材料五 1949年8月,毛澤東曾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看起來,反動派的樣子是可怕的,但是實際上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
(5)依據材料四、五,說說解放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的不利條件和有利條件。





17.看下邊的圖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一反映了解放戰爭時期的何事?



(?2?)圖二反映了哪一戰役?圖三中兩個人物是誰?



(?3?)圖一、圖二史實的發生原因是什么?圖三人物領導的解放戰爭時期的重大事件有何意義?


(?4?)三幅圖片反映了解放戰爭出現了怎樣的歷史趨勢?




18.材料一三大戰役示意圖

材料二人民解放軍入城圖

請回答
(1)在材料一中的①②③長條形框內,根據要求分別填寫上相關內容。





材料二圖片再現了人民解放軍進人北平的情景,由于中國共產黨的努力爭取,率領國民黨軍隊接受和平改編的將領是誰?

(3)三大戰役是人民解放戰爭的戰略大決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運籌帷幄,前線將領各展才智。
請至少寫出兩位三大戰役中前線主要指揮員的名字。





(4)三大戰役取得勝利有何意義?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微山县| 大英县| 兰溪市| 米泉市| 澄江县| 碌曲县| 栾川县| 遂平县| 西峡县| 托克托县| 巫溪县| 孝感市| 苏州市| 逊克县| 达孜县| 洪泽县| 怀宁县| 伊川县| 修武县| 枣阳市| 德保县| 监利县| 金沙县| 咸宁市| 莒南县| 石首市| 休宁县| 平谷区| 五峰| 景洪市| 昭苏县| 修武县| 景谷| 延安市| 休宁县| 沂南县| 公安县| 英山县| 建宁县| 牙克石市| 庄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