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知識梳理第一單元【多元發展的早期文明】公元前3000多年至公元前21世紀,;東方大河流域出現了埃及、巴比倫、印度和中國幾個文明古國,它們創造了以文字、金屬制造、灌溉農業、城市以及國家機構為代表的異彩紛呈的文明。公元前2000年,歐洲地中海沿岸開始顯露文明的曙光,公元前800年前后,古希臘建立了城邦國家。希臘、羅馬的古典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根。公元前5世紀前后,希臘城邦民主政治孕育了眾多的科學、藝術、和思想大師。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則創造了以諸子百家為代表的文化巨匠。東西方文明多元發展,交相輝映。【古代埃及】1.自然環境:位于非洲北部,氣候干旱,雨量稀少,土壤肥沃。2.興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幾十個最初的小國→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統一埃及,→公元前15世紀國力強盛,地跨亞非兩大洲。之后由盛轉衰→公元前6世紀,被波斯滅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國中。3文明:?經濟上:灌溉農業發達;?政治上:君主專制制度逐步發展,國王稱為法老,自詡為太陽神之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為自己修筑宏大陵墓——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最大)象形文字----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按照尼羅河水的漲落河農作物的生長規律,把一年劃分為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3個季節,每季4個月,每月30天,歲末加上5天宗教日,一年就有365天,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太陽歷醫學發達:制作木乃伊的過程,知道了解剖學,懂得血液循環與心臟跳動的關系,并且開始分科治病。埃及統一后,尼羅河成為加強埃及南北交流的紐帶,國家可以在更大規模上利用它發展灌溉農業。【古代西亞國家】1.在亞洲西部,有一條狹長的地帶,在地圖上,它形似一彎新月,而且土地肥沃,故有“新月沃地”之稱。東部即兩河流域,因這一地區干旱少雨,河流水量也不穩定。沿岸農業依靠人工修建的灌溉系統。2.公元前3500年,兩河流域南部出現很多小國,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3. 為了維持奴隸主統治,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共有條文282條,嚴格規定了奴隸和奴隸主的關系。4. 文化:古代兩河流域的人們發明的楔形文字,有力推動了西亞文化發展。在今天黎巴嫩一帶,腓尼基人曾建立一些古代小國。他們發明了和傳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這些文字,為以后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如:希臘人在這基礎上創造了希臘字母,羅馬人在希臘字母文字上創造了拉丁字母。5.建筑——空中花園【古代印度】1.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城市國家。后來,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入侵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居民,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了一些小國。2. 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后,內部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稱為:“種姓制度”。 該制度共四個等級,第一等級為婆羅門,掌管祭祀。第二等級為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為吠舍,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商業。第四等級是首陀羅,由被征服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除此之外,還有“不可接觸者”—— 賤民,在社會上受到歧視和凌辱。各等級之間貴踐分明,世代相襲。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職業,不同等級人之間不得通婚。3. 公元前6世紀,古代印度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佛教就在這種形式下誕生了。佛教的創始人叫喬達摩·悉達多。后人稱為釋迦牟尼(佛陀)。該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特權,公元前3世紀,在國王阿育王大力弘揚下,興盛一時,并向外傳播。第二課——中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早期國家與社會】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位,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后來,國王桀殘暴無度,位于黃河下游的商部落聯合周邊各部起兵,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滅夏建商。2.商朝時期,青銅鑄造業發達,青銅器種類繁多,是社會生產和生活質量大大提高。3.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4.商朝末年,國王紂奢侈殘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其他小國討伐紂王,在牧野與商朝軍隊展開大戰,最終消滅商朝。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史稱西周。為了鞏固統治,實行分封制;發展并完善了古代禮樂制度,你便更有效的調節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5.宗法制:核心: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諸侯爭霸與社會變革】1.西周滅亡次年,周平王把都城向東遷至洛陽,史稱“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相互征戰,先后出現了“春秋五霸”,關于他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齊恒公稱霸:⑴原因:①位于中原東面,背山面海,較少受到各諸侯國包圍封鎖;②臨近大海,物產豐富;③齊桓公不計前嫌,善于用人,善于吸納別人的正確意見。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采納管仲的建議,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團結其他諸侯,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民族,捍衛了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公元前7世紀中期,葵丘會盟,周天子派人參加,正式承認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晉國——韓、趙、魏三個國家(三家分晉)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社會發展:春秋時期,我國出現鐵農具,并已使用牛耕,這大大促進了生產發展,也推動了社會其它方面的變化;春秋晚期,新興地主和個體農民形成,社會結構發展了深刻的變化。變法運動: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最大影響)商鞅變法:①背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諸侯爭霸的形勢,秦國打出富國強兵的旗號,掀起變法運動。②時間人物:公元前395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③內容+影響:內容:1.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3.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4.建立縣制,把原來的居民聚落合并為縣,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商鞅變法影響:與其他各國相比,商鞅變法更加全面、徹底,是秦國從此強盛起來,成為戰國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性質:一次比較徹底的地主階級政改革商鞅“南門立木”在今天的意義:使商鞅得以取信于民,增強了改革的信度,有利于各項改革措施的推行。這與我們當今社會提倡的“誠信”完全一致。【百家爭鳴】1.儒家學派:(著作:《論語》)(1)a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思想家:①核心是“仁”,仁者愛人,仁就是關心和愛護他人②“禮”:克己復禮加強個人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③“德”:以德教化人民。教育家:b.①創辦私學,打破教育壟斷,主張有教無類②因材施教。c.孔子思想的地位:孔子學說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對后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2)a.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儒家主要代表。b.①主張實行“仁政”,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減輕對人民的剝削。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準則。道家學派:(1)a.老子,春秋道家學派創始人(代表作:《老子》也稱《道德經》)。b.主要思想: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且能互相轉化(辯證思想)主張“無為”,順應自然,反對侵擾百姓.”無為而治”,小國寡民.(2)a.莊子,戰國時期,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莊子》一書,后人稱他為莊子,把他和老子合稱為老莊。b.莊子的思想主張:主張重視人的天性,順其自然。墨家學派:a.墨子,戰國時期墨家學派創始人。b.主要思想:“兼愛”,愛一切人,視人如己,互助友愛;“非攻”,反對掠奪戰爭。法家學派:a.韓非子,法家學派創始人。b.主要思想:提出“法與時移”,主張變法。強調“以法治國”,主張樹立君主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兵家學派:a.孫武,春秋時期,b.《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孫子兵法》被譽為“世界古代第一兵書”。C.孫臏,戰國時期,d.《孫臏兵法》“事備而后動”“圍魏救趙”。百家爭鳴的影響:在百家爭鳴中,各派不僅闡述自己的主張,還相互論爭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西方古典文明】——【西方文明的搖籃】希臘和意大利位于地中海的沿岸,西方文明正式在這里誕生的,公元前8世紀開始,希臘進入城邦時代,以雅典和斯巴達為重要代表。城邦時代:①時間:公元前8世紀—6世紀②城邦特點:小國寡民③終結: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王國征服希臘,希臘的城邦時代隨之終結。公元前6世紀,雅典執行官克里斯提尼,基本鏟除了舊貴族的政治特權,擴大了公民權利,確立了雅典民主制度;②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伯利克里當政期間,雅典城邦民主制度達到全盛,政治民主,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被稱為“古代希臘的黃金時代”。民主制度的特點:①雅典全體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參與國家政治,共同決定內政、外交、和平與戰爭等重大問題;②雅典公民還享有各種優惠權利。?維護民主制度的有力措施——陶片放逐法。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評價:積極方面:雅典的民主制度一方面使公民積極地參政,議政。消極方面: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度的基礎上,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真正能夠享受這種民主的人只占少數。斯巴達:實行貴族統治,崇尚武力。亞歷山大帝國:前身:馬其頓王國發展:公元前4世紀,征服希臘,后東征,掃蕩小亞細亞和埃及,占領兩河流域,滅掉波斯,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定都巴比倫。影響:亞歷山大帝國使希臘文化傳播到了東方,東方文化也滲透到西方,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匯。【羅馬帝國的興衰】羅馬帝國發展歷程:①公元前8世紀中期,羅馬城在意大利半島建立。②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羅馬共和制度:P21)。③公元前3世紀早期,羅馬征服了意大利半島。④公元前2世紀,羅馬與地中海強國迦太基進行了數次爭霸戰爭,最終取得勝利,成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⑤公元前73年,爆發了斯巴達克領導的大規模起義(爆發了斯巴達克起義,起義雖然失敗,但是它動搖了羅馬共和國的統治。)。⑥公元前1世紀,人口迅速增長,羅馬社會的危機日益加重⑦公元前27年,屋大維表面上自稱共和國“元首”,但獨攬大權,成為實際上的皇帝。從此羅馬共和國被羅馬帝國所取代(羅馬帝國取代羅馬共和國:原因+過程P22)。⑧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地跨三洲的大帝國,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海,被人戲稱為“羅馬人的小澡盆”。⑨公元1世紀,居住在西亞巴勒斯坦一代的猶太人被羅馬征服。遭受殘酷壓迫的猶太人多次發動起義,而屢屢挫敗,把希望寄托在“救世主”耶穌上(時間:公元1世紀;創始人:傳說中的“救世主”耶穌;背景:P23-24)。⑩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爆發全面的危機,人民起義愈演愈烈,日耳曼人屢屢向羅馬帝國發動進攻。公元395年,內外交困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日耳曼人廢黜,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繼續存在了約一千年。帝國最初的兩百年,局勢安定,經濟繁榮,史稱“羅馬和平”時期。我國與羅馬的貿易往來:我國在東漢時期,稱羅馬帝國為大秦。東漢和羅馬帝國的貿易往來頻繁,中國內地的鐵器、銅器、漆器經過新疆地區西運,輾轉至羅馬。羅馬和中國的交易品的種類包括礦物、動物、玻璃、織物、香料等。【西方文明之源】【綜合探究一】1.早期人類文明大多發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是什么?(a.文明發源于大河流域,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資源較豐富;地勢平坦,土地相對肥沃;氣候溫和,適宜人類生存,利于農作物培植和生長。由此可見,早期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較強,)(b.這些地域位于中緯度,北溫帶,氣候濕潤,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第二單元——【中世紀的歐亞國家】(中世紀:指從5世紀后期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4、15世紀,即西歐的封建社會時期。)西歐主要封建國家的形成:日耳曼人的一支建立了法蘭克王國,800年羅馬教皇為法蘭克國王查理舉行了加冕儀式,標志著查理曼帝國的誕生。查理進行了土地分封,這樣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歐洲封建社會的等級分封特點是:層層分封、依次互為主從關系。843年查理的三個孫子在凡爾登簽定條約,三分帝國,三國發展為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日耳曼人另一支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不列顛于9世紀建立了統一的英吉利王國。國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層層分封給臣下。(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句話意思是說:每個領主只可以管轄自己的附庸,但無權管轄自己附庸的附庸。說明西歐封建社會雖然有等級貴族制,但在不同等級的貴族之間,沒有嚴格的制約關系。)中世紀基督教的地位和影響:“基督教是中古西歐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基督教會在西歐的統治的表現:政治上,得到統治者的大力扶持,教皇國產生,逐漸凌駕于各國之上;經濟上,控制大量封建地產,經營莊園,還要求收取“什一稅”;思想上,教會壟斷教育和文化,控制思想。歐洲中世紀封建制度的最大特點:封建莊園制度、封建農奴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響。基督教的演變:(1)產生的歷史條件:1世紀,羅馬帝國對巴勒斯坦地區的殘暴統治。猶太人多次起義但屢屢失敗,感到絕望的民眾把希望寄托于“救世主”耶穌來拯救自己脫離苦難。(2)變化:由貧苦民眾的宗教逐漸演變成統治階級的統治工具,成為中古西歐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政治原因:隨著羅馬帝國加強對內壓迫、對外侵略,階級、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羅馬統治者為緩和社會矛盾,便于控制被壓迫人民和被征服民族,開始對基督教采用控制、利用政策,加以扶植。后來,在歐洲封建社會時期,教會與各國君主建立起合作關系,成為歐洲封建社會的主要支柱,并且壟斷文化教育。11世紀,巴黎和倫敦不僅成為政治中心,也是商旅云集的經濟和貿易中心,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熱那亞對外貿易繁榮,佛羅倫薩則以手工業享譽歐洲。封建莊園和新興城市比較:(如何理解“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從政治角度說,生活在鄉村莊園的農奴缺乏人身自由,被束縛在土地上(為爭取生存權,一些城市通過贖買、起義等方式取得自治權,在城市中住滿一年零一天,就可以取消與領主的隸屬關系,成為自由人。),與莊園主人有依附關系,而城市中的市民則相對具有很大的自由。從經濟角度來說,鄉村的莊園生活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封閉生活,而城市中手工業、商業發達,貿易繁榮,十分開放。從11世紀起,隨著農業的發展和經濟的恢復,人們開始把剩余產品拿到市場上交換,促使原有城市復蘇和新城市的涌現。城市中的手工業者按照行業組成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叫行會。城市中,市民階級逐漸形成,其中的富裕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早期資產階級,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阿拉伯帝國】1.610年,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建立伊斯蘭教,只信奉惟一的“真主”安拉,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經典為《古蘭經》。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麥地那,這一年成為伊斯蘭教教歷紀年的元年。此后,穆罕默德率領穆斯林軍隊統一了阿拉伯半島,8世紀中葉,阿拉伯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從8世紀開始,巴格達就是阿拉伯帝國的都城,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商業大都市之一。10世紀后,帝國逐漸衰落。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帝國滅亡。伊斯蘭教的創立與阿拉伯半島的統一之間有何關系?伊斯蘭教的創立以一神教代替了多神教,適應了走向統一的需要。伊斯蘭教使眾多信徒團結在一起,一致對外進行圣戰,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可以說,伊斯蘭教創立和傳播過程就是阿拉伯國家建立、阿拉伯半島統一的過程。中古阿拉伯學者有哪些重要文化成就?這些文化有何特點?他們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什么作用?成就:①翻譯了許多古希臘、羅馬、印度的著作,傳播到世界各地。②在數學、天文學、化學、醫學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在當時世界處于領先地位。如:吸收印度0--9十個數字的計數法,并加以改造,傳播到歐洲(阿拉伯數字);花拉子密的代數學著作;拉齊斯的《醫學集成》和伊本·西那的《醫典》等。③創造了伊斯蘭建筑風格(清真寺)。④文學、詩歌方面的成就,如《一千零一夜》(又叫《天方夜譚》)等。特點:先進性(在當時處于領先地位)和包容性(吸收、消化了帝國范圍內東西方不同文化)。作用:阿拉伯人吸收外來文化創造新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傳播者,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使者,搭起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世界文化和經濟的發展。阿拉伯文化起到了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用。【日本的大化改新】1.1世紀前后,日本開始出現早期國家。5世紀,大和統一日本。大和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后來改稱天皇。2.大化改新:(1)歷史背景:7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2)大化改新的過程:645年,皇室和改革派發動政變,一舉鏟除蘇我氏勢力,強化了中央政權。隨后,孝德天皇繼位,建年號為“大化”。646年,孝德天皇頒布詔書,進行國制改革,史稱“大化改新”。(3)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實行中央集權;經濟上,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法律上,701年,日本編訂第一部律令法典,作為治國的基礎。3.大化改新重要意義:(1)改革后,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繁榮,手工業發展,商業活躍。(2)大化改新是日本歷史上一次重大改革,改革后,日本成為依靠“律令”實行統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4.日本民族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具有善于學習、堅忍服從等特點。第三單元【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一):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基業】1、秦滅六國的過程:時間: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領導者:秦王嬴政,定都:咸陽滅六國的意義:(1)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2)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2、為什么秦國能強大起來,最終統一中國(即秦國統一中國的原因或條件)?①戰國以來,各國間經濟文化聯系加強,政治上的分裂混戰狀態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人們已經厭煩了常年不休的戰爭,渴望和平安靜的生活,統一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②秦國地處關中,地勢險固,易守難攻,③物產豐富,充足的物資財富能夠供應長期戰爭;④商鞅變法使秦國一躍為強國,軍隊威武雄壯;⑤嬴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王贏政統一六國后,認為自己的功德高過古代的三皇五帝,于是采用“皇帝”的稱號。他自稱“始皇帝”。皇帝一詞成為此后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號。4、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答:1)政治上:建立起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①自稱“始皇帝”,獨攬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大權,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②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職,對皇帝直接負責。③在地方上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由中央直接管轄。(作用:大大強化了地主階級的國家機器,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后歷朝基本沿襲了這套制度)。為了有效管理國家,秦朝還頒布了大量律令。2)交通上:大修馳道,拆除路障,統一全國車輛兩輪之間的距離。(作用:有利于全國交通和經濟文化往來,加強了中央和地方的聯系。)3)文化上:統一了文字(小篆)。(作用:統一的文字成為維系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4)經濟上:統一了貨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作用:統一了度量衡,促進了各地區經濟的交流和發展。)5)思想上:焚書坑儒。(作用:雖有利于秦朝加強思想控制,但也摧殘了文化和鉗制了思想。)6)軍事(邊疆治理或民族關系)上:①北擊匈奴,修筑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②南征越族,開鑿靈渠(連接了長江和珠江水系)。(作用:有利于疆域的鞏固和拓展)5、評價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利弊:答:一方面是以思想一統鞏固政治一統的需要,當時秦朝剛剛統一,六國遺留貴族時刻圖謀復國,諸子百家對新政議論紛紛,不利于維護統一局面,采取這個政策有利于統一;另一方面,他催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殘殺儒生,落下了千古罵名。但推行思想文化一統并非是亡國的必然因素。6、對秦始皇的評價答: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歷史人物,是新興地主階級杰出的政治家,既是千古一帝,同時又是歷史上少有的暴君。他功大于過。(1)主要功績:①順應歷史潮流,兼并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諸侯割據的戰亂狀態。有利于人民的安居樂業和社會的安定進步。②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專制制度的基礎。③為了鞏固統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大修馳道,修造萬里長城,開鑿靈渠等,促進了秦朝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發展,使秦的疆域空前遼闊。(2)歷史罪過:①焚書坑儒,摧殘了先秦輝煌的中華文明,鉗制了人們思想的發展;②實行嚴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賦稅,嚴重剝削百姓。③窮奢極欲,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1、秦始皇在位期間,窮奢極欲,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其陵墓是中國古代皇帝陵墓中規模最大的,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他的兒子胡亥即位,就是秦二世。2、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沉重的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秦末農民起義中,影響最大的是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起義。公元前207年,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3、大一統格局形成:漢帝國[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和東漢(25年—220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4、漢初統治者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來恢復經濟。漢高祖:1.讓士兵復原從事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卸甲歸田,利于恢復發展農業生產。2.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家,發還原有田宅;勸民還鄉,利于社會穩定。3.釋放一些奴婢為平民;釋奴為民,增加農業生產勞動力。4.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減輕賦稅,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漢文帝:1.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連續12年免除全部田稅,把每年服徭役改成三年一次);2.減輕刑罰,廢除肉刑。漢景帝:1.進一步減輕賦稅,將田租定為三十稅一;2.進一步減輕刑罰。文景兩朝重視發展耕織生產,努力減輕人民負擔,并且注意法紀,因此社會比較安定。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為西漢王朝的全盛奠定了基礎。【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1、漢武帝的歷史作為(西漢的新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1)政治上:頒布推恩令,繼漢景帝削蕃平亂之后,大大削弱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加強監察制度,建立刺史制度,設立司隸校尉,加強皇帝權威,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發布“察舉制”地方定期向中央推薦人才。思想上:采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行儒學教育,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2)、經濟:食鹽與鐵器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貨幣,經營鹽鐵的生產和銷售,極大的增加了中央的收入。鑄造一種標準化銅幣——五銖錢。2)軍事和民族關系上:?武力反擊匈奴,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解除了漢朝北部邊患。?在河西走廊陸續設郡,把長城延伸到敦煌以西地區。?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開通絲綢之路。以上為漢武帝歷史作為。?出現和親與互市的局面,加強交流。?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府”,使西域歸屬西漢版圖——新疆地區正式歸中央政權統治?加強對南方的經營,管理南方越族地區,同時加強與西南少數民族聯系。在滇池地區設立益州郡,使云南地區隸屬西漢中央管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原因:政治大一統的需要觀點:皇帝代表天統治人民;君權神授;人民要服從皇帝,諸侯要聽命于皇帝措施:在長安設太學,用儒家經書教育;在地方上設立官學,培養后備官僚。評價:?從政治統治的角度看:這一思想為漢武帝提供了實行政治大一統的思想武器,在解決漢朝分封諸侯引起的弊端問題上起了積極作用;?從思想發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它確立了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這種只發展一家學說,限制其他各家學說的做法對春秋、戰國以來的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是不利的。意義:西漢時期,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3、漢武帝以后,漢朝開始由盛轉衰,各種社會矛盾加劇,外戚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公元25年,西漢皇族劉秀,即位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就是光武帝。4、東漢統治前后經歷了近兩百年,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統治日益黑暗。最后,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東漢政權名存實亡。【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1、匈奴是活躍在蒙古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首領稱為“單于”。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又在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táo)、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2、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于白登山的事件,史稱:白登之圍。之后西漢政府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將漢朝的皇室女子作為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為妻。同時漢朝每年贈送給匈奴大量的財務,以暫時避免匈奴的侵擾。3、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衛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擊匈奴在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完全收復了河套地區,解除匈奴對長安的威脅。在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攻到祁連山,再次大破匈奴軍,河西的匈奴貴族損失慘重。在公元前119年,衛青和霍去病分東西兩路進軍,深入到漠北作戰,這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遠征。衛青北進千余里,霍去病深入2000余里,使匈奴主力全部被殲。經過這次戰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無力大舉南下,再也無力與漢對抗。西漢北部邊界的危險徹底解除。4、匈奴部落首領呼韓邪單于向漢朝提出和親請求,宮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昭君出塞不是屈辱的納貢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結合。它帶來的不再是擄掠屠殺的血雨腥風,而是和平友好的交流融合和長久的和平。昭君出塞后,雙方恢復友好關系,北方近60年沒有戰亂,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有所發展,人民安居樂業。5、“西域”,西部疆域的含義,狹義主要是指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廣大地區;廣義西域也包括蔥嶺以西更廣闊的地區.6、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為了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西域的良種馬、石榴、核桃及樂器和歌舞開始傳入中原。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也傳到了西域。7、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天的新疆鏡內,運到了西亞,再由西亞轉運歐洲。歐洲和西亞的商品也沿著這條道路抵達中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8、加強對南方的經營,管理南方越族地區,同時加強與西南少數民族聯系。在滇池地區設立益州郡,封滇王國王為“滇王”,賜滇王之印。使云南地區隸屬西漢中央管理。【昌盛的秦漢文化】1、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已經出現用于繪圖和書寫的紙。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漢墓出土的西漢早期的紙,上面繪有地圖。這種紙薄而軟,紙面平整光滑。這是西漢早期用麻做的紙,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2、東漢時,宦官蔡倫總結勞動人民的經驗,在105年,改進了造紙術。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價格便宜。質量和產量都提高了,使用逐漸普遍起來。4世紀后,紙取代簡帛,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3、紙的優點:(1)造價低廉,容易推廣,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有利于文化的普及。(2)紙面平整光滑,便于書寫成文。(3)紙質輕薄,便于裝訂、攜帶和保存,有利于人類文化的保存和傳播。4、《周髀算經》提出勾股弦的比例為“勾三股四弦五”。這是勾股定律的一個特例。它說明早在3000年前,中國人就認識到了勾股定律,比西方早500年。《九章算術》分9類,共200多題,成書于東漢時期。總結了漢以前的數學成就。確立了中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5、《黃帝內經》最早記述了人體解剖知識和血液循環情況,并系統論述了養生的基本原則。這部書直到今天還是中醫學習的經典。張仲景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后世尊稱他為“醫圣”。華佗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他還創制一套醫療體操“五禽戲”,以強健身體。6、史學:《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史學世著,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7、宗教:公元一世紀,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傳入我國中原地區。白馬寺是中國最早的寺廟。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道教的思想源于戰國時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道教產生于東漢末年,尊老子為教主,經典為《道德經》。【綜合探究三——探尋絲綢之路】1,張騫從長安西行,最終到達大月氏。漢絲綢之路起點為長安,終點至大秦。(1)西漢張騫通西域后,從長安往西,經中亞、西亞,直達歐洲的交通大道叫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中國的陶瓷、鐵器、漆器、絲綢、茶葉等傳到西方,西方人把毛皮、香料、藥材、珠寶等傳入中國,唐代流行的馬球戲就是從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2)經過的國家:阿富汗,印度,伊朗,土耳其,意大利(3)經過的地形:陜甘高原,烏鞘嶺,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天山,昆侖山,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4)意義:不但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溝通了歐亞兩塊大陸,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上同樣發揮者重要作用.2、西漢采取了筑長城、沿線構筑軍事防御設施、設置官員鎮守等措施保護絲綢之路的通暢。少數民族(匈奴)與漢族交流頻繁,日益融合,共同保護絲綢之路也是絲路通暢的重要原因。3、甘肅嘉峪關東北郊魏晉時期(220—420)墓室中出土的磚壁畫,深受中原農耕文明影響。1982年,郵電部發行《驛使圖》紀念郵票,反映了當時郵政的基本要素;出土于絲綢之路(中國歷史上經濟、政治、文化交流最具代表性的通道之一)的咽喉之地。4、絲路古鎮主要有武威、敦煌、樓蘭、龜茲。第四單元【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二)“多元一體”格局與文明高度發展】【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1.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2.官渡之戰:(①時間:200年②人物:曹操和袁紹)(袁軍戰敗原因:袁紹剛愎自用,失于謀略。不肯聽人建議。曹軍取勝原因:“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曹操精于謀略,善于用人,善于采納別人的建議,以誠待人,能寬容人。)(意義: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3.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4.赤壁之戰:(①時間:208年②人物:曹操的大軍和劉備、孫權聯軍)(曹軍戰敗之因: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意義: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5.家統一有利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國家分裂會加劇地方矛盾,對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不利影響。從大規模分裂和局部統一角度來看,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因為東漢末年十幾個割據勢力,東漢實際上一個分裂的國家,三國中的魏國實際上是消滅了北方割據勢力實現北方地區統一的基礎建立的,蜀、吳也如此,這樣的局部統一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6.三國統治者都注意發展生產:魏國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產得到了明顯恢復和發展;蜀國絲織業興旺,蜀錦非常有名;吳國造船業發達,曾到達夷洲(今臺灣),加強了內地與臺灣的聯系。8.263年魏滅蜀,265年司馬炎廢魏建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1.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政權,史稱東晉。東晉立國離不開士族的支持,其中瑯邪王氏貢獻最大。2.淝水之戰:(①時間:383年②交戰雙方:東晉和前秦苻堅)(意義:為江南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相對安定的環境)3.420年東晉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與之后的齊、梁、陳總稱為南朝。4.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戰亂,許多人逃往到江南地區,給江南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5.江南經濟的表現。農業:(1)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出大量良田;(2)太湖流域、鄱陽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是東晉南朝的重要糧倉(3)南方以水稻為主,栽培技術有了提高(4)小麥推廣到江南(5)水力加工谷物的生產工具的應用。手工業:養蠶繅絲技術有了提升,絲織品產量激增;(2)鑄造技術改進(灌鋼法的發明);(3)制瓷業發展迅速(青瓷:南朝蓮花尊)【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北方的民族融合】1.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羌。2. 鮮卑族的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439年,統一黃河流域。3.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為了更好地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內容:①遷都洛陽;②改說漢語;③改穿漢服;④改用漢姓;⑤與漢通婚;⑥改用漢制;⑦學漢禮法。意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4.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又分別演變為北齊和北周,歷史上把這五個朝代稱為北朝。【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璀璨的科技與藝術】1.南朝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數字的人。他還測算的一年時間與現代只差50秒鐘;造出“千里船”;設計制造水碓磨;編寫數學著作《綴術》。2.北朝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的優秀著作。3.東晉的書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譽為“書圣”,他的書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代表作《蘭亭序》。4.東晉畫家顧愷之擅長人物畫,“以形寫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他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5.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6.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文化呈現出以中原文化為主體、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點。【開放革新時代-隋的興亡】1、隋朝的建立和發展(1)建立: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定都長安,楊堅即隋文帝。(2)隋文帝的統治:進行一系列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地方豪強實力,澄清吏治,消除民族對立的因素,發展經濟,并打敗突厥。(開皇之治)(3)隋朝的統一: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影響:1.結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2.大大加強了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推動社會經濟迅速發展。2、大運河的開鑿(1)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2)概況:一個中心:洛陽兩個端點:北起涿郡、南到余杭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連接的五大水系是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浙江)大運河流經今天的省級行政單位有北京、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3)京杭大運河開通的影響:積極: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對于鞏固統一和推動沿岸地區的城鎮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消極:征發了大量的民工,耗費了巨大的財力、物力,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3、隋朝的滅亡(1)、原因:根本原因:隋煬帝的暴政(隋煬帝驕奢淫逸;不恤民力,大肆興役;無節制巡游;接連發動戰爭)直接原因:隋末農民起義(2)、標志: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開放革新時代-唐的盛衰】1、唐的建立:618年,隋朝貴族李淵建立唐朝2、唐太宗和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出現原因(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正確處理君民關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2)唐太宗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3)唐太宗善于用人,虛心納諫。“房謀杜斷”以及魏征;(4)沿襲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強了中央集權。(5)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沿襲和完善隋朝的科舉制度“貞觀之治”的表現:唐太宗在位的貞觀年間,政治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安定,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3、完善管理制度(1).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制:職權:中書省負責替皇帝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對詔令的內容進行審核,尚書省下轄六部,負責政令的執行。進步:提高了行政效率,各有分工,互相合作,互相牽制,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2).科舉制度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之處:科舉制度通過考試選拔官員,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準,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選拔制度,為讀書人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4.對武則天的評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間,嚴厲打擊反對她的元老重臣,大開科舉之門,大量選拔普通地主中的優秀人才武則天統治期間,人口明顯增多,社會生產繼續發展,史稱有“貞觀遺風”5、開元盛世(1)、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①經過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的發展;②唐玄宗重視地方吏治,親考縣令政績;③唐玄宗勵精圖治、選賢任能、虛心求諫;④堅決抑制奢靡,提倡節儉;⑤荒地的開辟和耕作技術的改進。(2)、開元盛世的總體表現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正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3)、開元盛世的具體表現:(1)農業生產:糧食總產量持續增加;開始廣泛使用曲轅犁和筒車,(2)手工業發達:絲織業技術高超;唐朝絲織品輕盈精薄唐朝陶瓷業達到很高的水平,邢窯的白瓷、越窯的青瓷、聞名于世的唐三彩。(3)商業繁榮: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大都市。長安城規劃有如棋盤,十分整齊,坊和市界限嚴格。揚州不但是全國貨品的集散地,還是國際商品的轉運中心。6、唐朝的滅亡(1)安史之亂:唐玄宗統治后期,爆發安祿山和史思明為首的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朝開始由盛轉衰。(2)唐的滅亡:907 年朱全忠滅唐建立后梁,唐朝滅亡,7、五代十國五代是指907-959 年間中原地區先后出現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還有十個國家,稱為十國。這一歷史時期合稱為五代十國。【開放革新時代-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1、唐朝的民族關系(1)民族政策:政策: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影響:各族人民擁戴唐太宗為“天可汗”(2)唐朝與吐蕃的關系:① 7世紀初,西藏地區的吐蕃興起,松贊干布統一吐蕃后,幾次派人到長安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藏作用:促進了唐蕃的友好往來,密切唐蕃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②8世紀初,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首領在給唐朝皇帝的信里說,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影響:此后一百多年里,雙方使節往來頻繁,唐蕃關系日益密切。③唐朝與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立800多個府、州、縣。④唐朝疆域:東到大海、西達安西、蔥嶺等廣大地區、北抵蒙古高原、南及南海,國家空前繁盛。2、唐朝的對外關系?對外政策:唐朝采取開放的對外政策,積極同世界各國交往。當時唐朝是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玄奘西行玄奘是唐太宗時的高僧。629年,他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求取佛法。帶回佛經,翻譯佛經,寫成《大唐西域記》。?鑒真東渡:受日本僧人邀請,鑒真前后六次東渡日本,留居日本十年,除傳播佛教外,還將盛唐的醫藥、建筑、雕塑、繪畫術和知識介紹到那里,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玄奘與鑒真共同的功績是什么?不同的貢獻是什么?:?.共同點:致力于佛教的傳播,為佛教的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玄奘到天竺求取佛經將天竺的佛教文化帶到中國,寫成《大唐西域記》,記述了天竺的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鑒真在日本傳播佛教,還將盛唐的中藥、建筑、雕塑、繪畫等知識與技術介紹到那里,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唐朝民族團結和對外交流發展的原因?客觀上:國家安定統一,經濟文化發達,海陸交通便利主觀上:唐朝統治者具有開放、自信的心態;杰出人物的貢獻。【開放革新時代-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1、雕版印刷術?發明時間:雕版印刷術是在印章和拓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約在7世紀)?代表成就:唐朝印制成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作用:對人類文化的保存、傳播和發展起到重大作用。2、火藥的發明?發明:火藥是古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藥時發現的副產品。?成分:火藥是由硫磺、硝石、木炭三種物質構成?應用:唐朝末年,應用于軍事。意義: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巨大轉折點,推動了軍事武器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武器應用結構和戰爭方式,推動了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3、唐詩的繁榮?繁榮原因:唐代社會經濟繁榮;科舉考試重視詩賦?地位:唐朝——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代表人物:詩仙:李白 詩圣:杜甫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代表作品:《早發白帝城》《蜀道難》《望廬山瀑布》作品特點: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語言輕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時代,代表作品:“三吏”“三別”《春望》“詩史”作品特點:氣魄雄渾,沉郁悲愴;語言錘煉、凝重;現實主義4、社會生活?出現豐富多彩社會生活的原因:唐朝社會經濟的繁榮;與少數民族和外國交流的頻繁?具體表現①一些少數民族的食品如胡餅,成為普遍流行的名食②唐人愛穿少數民族的服飾,連婦女也穿胡服,并以穿男裝、戎裝為時尚。③唐代流行打馬球的游戲,從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④大量來自中亞、西亞的移民進入中原地區,他們的日常生活逐漸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社會生活特點: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整個社會博大開放,容納百川,充滿創新活力。【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與文明高度發展-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1. 北宋的建立和統一?北宋的建立——“陳橋兵變”(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國號宋,歷史上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統一:979年,宋太宗消滅最后一個割據政權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統一了中原地區和南方。注意:北宋的統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狀態,不是全國的統一,北宋的統治區域,只是原來的五代十國的范圍,那時,東北還有遼、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呈現的是多個民族政權并存的局面。2、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背景:唐末五代,軍閥武將飛揚跋扈,影響政局的穩定。目的: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措施:作用:積極方面: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防止了藩鎮割據局面的再現,這在客觀上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安定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歷史的進步。不利方面:積貧積弱?兵將分離,使將帥無權。指揮失靈,削弱了軍隊戰斗力。?致使權力分散、機構重疊、官僚機構龐大,形成“冗官、冗兵、冗費”狀況,導致北宋形成“積貧”、“積弱”局面因而使北宋中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社會危機?地方財政出現困難3、王安石變法1、背景:北宋中期,政府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銳。同時,邊患不絕,民族矛盾加深。2、目的:實現富國強兵3、時間:1069年4、人物:王安石(宋神宗任用)5、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6、影響:新法推行后,農業生產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國家軍力有所增強。7、失敗原因:變法過程中出現了損害百姓的情況;危及一些社會階層的既得利益,遭到強烈反對。8.如何看待“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點?它在客觀上推動了文化教育的發展,科舉制得到較快發展。但是,從歷史影響上看,它強化了“為當官而讀書”的觀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資料延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歷程:(1)理論基礎:戰國時期韓非子法家思想為其形成奠定理論基礎。——(商鞅變法)(2)確立:秦統一后,政治上,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機構;頒布秦律。文化方面,書同文,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規定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3)鞏固:西漢武帝時,在政治上頒布“推恩令”;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中央集權制度得到鞏固。(4)完善:隋唐時期,實行了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5)加強:北宋時期,統治者集中軍權、行政權、財政權和司法權,發展科舉制——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6)空前強化:明清時期——未完待續(詳見八下“皇權強化與近代前夜中國封建社會的危機”)【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與文明高度發展-北宋與遼、西夏并立】遼與北宋的關系:①1004年秋,遼軍進攻北宋,寇準堅決主張抵抗,宋真宗親征,在澶州打退遼軍。②1005年,遼宋達成和議,遼撤兵,北宋答應送遼歲幣銀10萬兩,絹10萬兩,雙方為兄弟之國,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澶淵之盟”評價:①、對于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②、但是,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此后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展開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邊境地區的生產發展,從長遠看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4、遼統治者向漢族學習?1、注意減輕賦役,獎勵墾荒;呈現“耕墾千余里”的興旺現象?2、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在中央設立南、北面官,有效管理境內各民族。?3、仿效中原王朝設立科舉,選拔人才;重視儒學,建立孔廟。?4、。模仿漢字筆畫,創造契丹文字;5、制定成文法5、契丹文化對漢族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影響??飲食:乳酪傳入中原?服飾:契丹服飾傳入中原,仿效者甚多?社會生活:幽燕地區的漢族與契丹人通婚,為兒孫起契丹名字。6、.西夏與北宋的關系:向宋開戰,通過議和的方式,宋與西夏保持著友好相處的局面1044年,宋夏訂立和約:夏對送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銀、絹、茶葉等“歲幣”西夏統治者向漢族學習?1、模仿漢字結構,創造西夏文字;?2、翻譯、印刷中原典籍和佛經;?3、用漢字鑄造錢幣?4、重視儒學,廣建學校,翻譯儒家經典※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戰爭給雙方帶來什么影響?加重了雙方百姓的負擔;使人民蒙受了屠殺和焚掠等空前的戰爭災難;造成國庫空虛,嚴重影響互市貿易和經濟文化交流;激化了民族矛盾和社會階級矛盾。※怎樣評價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議和?議和是雙方實力均衡的產物;加重了北宋人民負擔;使南北貫通,互市不絕,有利于經濟貿易往來;促進了民族融合。※契丹族、黨項族與漢族融合的表現有哪些?學會農耕;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漢字創造文字;學習漢人的生活習俗【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與文明高度發展-南宋與金的和戰】1、金的崛起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抗遼,取得初步勝利。1115年,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2、金滅遼和北宋:1125年,天祚帝被俘,遼亡1126年,金兵攻破東京,1127年金兵擄走宋徽宗、欽宗兩父子,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3、南宋建立:1127年趙構稱帝,后遷都臨安,史稱南宋4、岳飛抗金:組織“岳家軍“抵抗金軍,郾城大捷:1140年,大敗金軍兀術主力5、宋金議和:1141年宋金議和。南宋對金稱臣、割地、繳納錢幣。宋金對峙局面形成。6、金的漢化改革背景:金占據淮河以北地區,為加強對中原農耕地區的管理,金統治者將女真人大規模的南遷到中原地區,積極恢復發展農業生產,并于1153年遷都燕京,定名中都。措施:政治上: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權行政機構。社會生活:鼓勵女真和漢族通婚,并在語言、飲食、服飾等方面“皆習漢風”。※女真文化對漢族的影響女真服飾對汴京服飾文化的影響;女真樂器深受中原漢人的歡迎;女真的火炕影響了北方漢人的生活,至今仍有保留;女真的飲食習俗,這種禮儀在當今仍然有影響。【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與文明高度發展-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1、蒙古國興起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后,被蒙古貴族尊為成吉思汗,被追尊為元太祖。2、元朝的建立與統一?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1271年,他定國號為元,他就是元世祖。定都燕京?元朝統一全國:1276年破臨安南宋亡。1279年,統一完成。?元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至新疆,南及南海,北到西伯利亞。疆域空前廣闊。3、忽必烈改革政治上:為了鞏固元朝的統治,實行行省制度。中書省(中央)行中書省(地方)宣政院(西藏)澎湖巡檢司(臺灣)(西藏、臺灣、澎湖、云南等邊疆地區首次歸屬元朝中央政府管轄)影響:1、為我國明清以后的行政劃分奠定了基礎。2、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管轄,特別是臺灣、西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的一個行政區。3、各族人民統一在一個中央政府之下,便于民族之間的友好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經濟上:重視發展農業,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作牧場,推廣棉花種植交通上:開鑿兩段新運河;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航線;建立比較完善的驛站系統4、元朝的開放與交流表現(1)許多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元朝傳播到世界各地。如印刷術、火藥、指南針。(2)《馬可·波羅行紀》,引起了更多歐洲人對中華文明的興趣。(3)海上絲綢之路。陶瓷成為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具。5、元朝民族的融合?原因:①元朝的統一為各民族的聯系與交往提供有利條件;②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融合?表現:①漢民外遷開發邊疆;②邊疆各族內遷,同漢族雜居。③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等,同漢族融合,均稱“漢人”④回族的開始形成。為什么元朝出現了這樣一個空前開放和交流的局面?(提示:可以從疆域、交通、對外政策、科技等方面考慮)◎遼闊的疆域◎建立比較完善的驛站系統,交通暢通◎統治者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古代科學技術發展達到高峰民族融合高潮: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②、五代遼宋夏金時期③、元朝時期。【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與文明高度發展-經濟重心的南移】.1.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魏晉南北朝→唐朝后期→南宋時期(完成南移)經濟重心南移的規律: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2.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政治方面:①由于中原一帶戰亂頻繁,南方地區處于一個長期相對和平的環境②政府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經濟方面①北方人民南遷,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和大量的勞動力②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自然方面: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南方氣候較北方好3.宋代南方經濟發展表現:?農業,糧食作物——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蘇湖地區重要糧倉,“蘇湖熟,天下足”經濟作物——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棉花:北宋——兩廣、福建;南宋后期——長江流域?手工業:①紡織業:絲織業蜀地“號為冠天下“朝廷專用【江浙】棉紡織業【海南島,東南沿海(松江)地區】棉布逐漸代替了麻布,成為主要衣被原料②制瓷業發達:南宋,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宋代五大官窯:鈞瓷【河南禹州】汝瓷【河南寶豐】官瓷【河南開封】哥瓷【浙江龍泉】定瓷【河北曲陽】瓷都【江西景德鎮】③造船業發達;位居當時世界首位。廣州、泉州從事海外貿易。?商業更加繁榮:①.城市格局的變化:宋代,商業區與居民區界限消除了②. 紙幣、商標、廣告等新事物的出現(成都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商標)廣告、交子、商標的出現說明了宋代商業的繁榮,宋代已經初步具備現代社會繁榮市場經濟的特征重要商業城市:大都會——東京(開封)臨安(杭州)中等城市——蘇州、泉州【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與文明高度發展-社會生活與文化】1、社會階層的變化、①宋代的統治階層:主要包括皇室、官僚和地主宋代科舉名義上向各階層開放,登科后便授官,且人數大大超過唐代。宋代恩蔭入官人數最多,但高級官僚絕大多數為科舉出身。②、自耕農、佃農的身份有所提高,與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比較松弛,生產積極性提高。③、商人的社會地位提高。以往工商業者子孫不得為官,宋代規定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學讀書,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考中就能做官。商人還與官員、皇親等家族聯姻,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榜下捉婿”盛行。2、社會生活①日常生活的巨變:城市居民的活動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逢年過節吃餃子、燃放煙花爆竹;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②今天的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元宵節起源于漢代,隋朝開始盛行,宋代開始燃放煙火)等③瓦子:大型的綜合娛樂場所叫做“瓦子”瓦子出現的原因:城鎮規模擴大、居民人口增加及市民階層不斷擴大瓦子的發展與哪些因素有關??.商業繁榮,居民區、商業區之間的界限消除;?.當時人民生活水平較高;?.夜市、早市已開始普遍出現3、宋元文化?宋代文化繁榮的原因①統治者“崇文抑武”的策略②經濟的繁榮③科舉制度的完善④印刷術的改進?宋代文人特點:多才多藝、情趣風雅,注重哲學思考和內心修養?宋詞:抒發情感的新式詩歌,長短不一,適于歌詠吟唱?代表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李清照《聲聲慢》辛棄疾?元曲(元雜劇和散曲的總稱)代表作:散曲: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元雜劇:關漢卿《竇娥冤》?宋元文化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文人氣息和世俗氣息【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與文明高度發展-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宋元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達到頂峰。——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四大發明”,也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1、火藥?、宋元時期:廣泛應用于戰爭如突火槍、火箭、火炮、震天雷等?13至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火藥和火藥武器對生產生活的影響:①.增添了人們生活的趣味,如煙花爆竹;②.火藥武器運用于戰爭,是人類戰爭歷史上一個巨大的轉折點,將人類戰爭從冷兵器時代推進到熱兵器時代,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2、活字印刷術?、隋唐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受印章的啟示)缺點:費工費時,不易修改,不易保存?.北宋時期,平民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優點:省時省力,經濟又易修改、易保存。影響:降低書籍成本,大大促進了書籍和知識的傳播、普及,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和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元代,農學家王楨發明了轉輪排字盤(優點:揀字省時省力,更加方便)歐洲的活字印刷比中國要晚了四百多年。3、指南針?、古代的指南工具有:(戰國):司南、(北宋)指南針、(南宋):羅盤針?.宋朝時,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事業?影響:指南針的發明,極大提高了人類航海的能力和技術,大大推動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為新航路的開辟創造了條件4、棉紡技術?、黃道婆的貢獻元朝勞動婦女早年流放到海南,跟黎族人學會了棉紡織技術,黃道婆改造棉紡車技術領先了歐洲大約400多年?.松江綿紡織業迅速發展起來,成了“衣被天下”的棉紡織業中心?.棉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棉布日益流行逐漸取代絲綢和麻布,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八年級上歷史與社會知識梳理部分(1-2)默寫部分第一單元【多元發展的早期文明】公元前( )多年至公元前( )世紀,;東方大河流域出現了( )、( )、( )和( )幾個文明古國,它們創造了以( )、( )、( )、( )以及國家機構為代表的異彩紛呈的文明。公元前( )年,歐洲地中海沿岸開始顯露文明的曙光,公元前( )年前后,古希臘建立了城邦國家。( )、( )的古典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根。公元前( )世紀前后,希臘城邦民主政治孕育了眾多的科學、藝術、和思想大師。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 ),則創造了以諸子百家為代表的文化巨匠。東西方文明( )發展,交相輝映。【古代埃及】1.自然環境:位于非洲 部,氣候干旱,雨量稀少,土壤肥沃。2.興衰史:公元前( )年形成幾十個最初的小國→公元前( )年( )統一埃及,→公元前( )世紀國力強盛,地跨( )兩大洲。之后由盛轉衰→公元前( )世紀,被( )滅亡,后融入( )中。3文明:?經濟上:( )發達;?政治上:( )逐步發展,國王稱為( ),自詡為( )之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為自己修筑宏大陵墓——( )(【 】最大)( )----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形成于公元前( )年前后。按照尼羅河水的漲落河農作物的生長規律,把一年劃分為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3個季節,每季4個月,每月30天,歲末加上5天宗教日,一年就有( )天,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 )醫學發達:制作木乃伊的過程,知道了( ),懂得( )與心臟跳動的關系,并且開始( )。埃及統一后,( )成為加強埃及南北交流的紐帶,國家可以在更大規模上利用它發展( )農業。【古代西亞國家】1.在亞洲西部,有一條狹長的地帶,在地圖上,它形似一彎新月,而且土地肥沃,故有“( )”之稱。東部即( )流域,因這一地區干旱少雨,河流水量也不穩定。沿岸農業依靠人工修建的( )。2.公元前( )年,兩河流域南部出現很多小國,公元前( )世紀,古巴比倫國王( )建立了統一、強大的( )國家。3. 為了維持奴隸主統治,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 )。它是( )。共有條文282條,嚴格規定了( )和( )的關系。4. 文化:古代兩河流域的人們發明的( ),有力推動了西亞文化發展。在今天黎巴嫩一帶,( )曾建立一些古代小國。他們發明了和傳播了( )文字。這些文字,為以后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如:希臘人在這基礎上創造了( ),羅馬人在希臘字母文字上創造了( )。5.建筑——( )【古代印度】1.約公元前( )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 )。后來,來自中亞的( )入侵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居民,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了一些小國。2. 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后,內部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稱為:“( )”。 該制度共四個等級,第一等級為( ),掌管( )。第二等級為( ),掌管( )和( )。第三等級為( ),主要從事( )、( )、( )。第四等級是( ),由被征服居民構成,從事( )、( )、( )和( ),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除此之外,還有“不可接觸者”—— ( ),在社會上受到歧視和凌辱。各等級之間( )。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職業,不同等級人之間不得通婚。3. 公元前( )世紀,古代印度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 )就在這種形式下誕生了。佛教的創始人叫( )。后人稱為( )。該教宣揚“( )”。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特權,公元前( )世紀,在國王( )大力弘揚下,興盛一時,并向外傳播。第二課——中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早期國家與社會】1.公元前( )年,( )建立我國第一個王朝——( ),禹死后,他的兒子( )繼位,從此,( )。后來,國王( )殘暴無度,位于黃河下游的( )聯合周邊各部起兵,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滅夏建商。2.商朝時期,( )業發達,青銅器種類繁多,是社會生產和生活質量大大提高。3.刻在( )上的文字叫( ),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4.商朝末年,國王 奢侈殘暴,公元前( )年,( )聯合其他小國討伐紂王,在( )與商朝軍隊展開大戰,最終消滅商朝。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史稱( )。為了鞏固統治,實行( );發展并完善了古代( )制度,你便更有效的調節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公元前( )年西周滅亡。5.宗法制:核心:( )繼承制。???( )【諸侯爭霸與社會變革】1.西周滅亡次年,周平王把都城向東遷至洛陽,史稱“ ”。分為( )和( )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相互征戰,先后出現了“( )”,關于他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 )、( )、( )、( )、( ),另一種說法是( )、( )、( )、( )和( )。齊恒公稱霸:⑴原因:①位于中原東面,背山面海,較少受到各諸侯國包圍封鎖;②臨近大海,物產豐富;③齊桓公不計前嫌,善于用人,善于吸納別人的正確意見。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采納管仲的建議,打出了“( )”的旗號,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團結其他諸侯,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民族,捍衛了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公元前( )世紀中期,( ),周天子派人參加,正式承認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晉國——韓、趙、魏三個國家( )戰國七雄:( )。社會發展:春秋時期,我國出現( ),并已使用( ),這大大促進了生產發展,也推動了社會其它方面的變化;春秋晚期,( )和( )形成,社會結構發展了深刻的變化。變法運動:魏國:( )?楚國:( )???秦國:( )(最大影響)商鞅變法:①背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諸侯爭霸的形勢,秦國打出富國強兵的旗號,掀起變法運動。②時間人物:公元前395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③內容+影響:內容:1.( );2.( );3( );4.( )。4商鞅變法影響:與其他各國相比,商鞅變法更加全面、徹底,是秦國從此強盛起來,成為戰國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5性質:一次比較徹底的( )階級政改革6商鞅“ ”在今天的意義:使商鞅得以取信于民,增強了改革的信度,有利于各項改革措施的推行。這與我們當今社會提倡的“( )”完全一致。【百家爭鳴】1.儒家學派:(著作:《 》)(1)a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思想家:①核心是“仁”,仁者愛人,( )②“禮”:( )加強個人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③“( )”:以德教化人民。教育家:b.①創辦私學,打破教育壟斷,主張有教無類②因材施教。c.孔子思想的地位:( )。(2)a.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儒家主要代表。b.①主張實行“仁政”,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減輕對人民的剝削。2提出“( )”“( )”的思想。3提出“( )”的道德準則。道家學派:(1)a.老子,春秋道家學派創始人(代表作:《 》也稱《道德經》)。b.主要思想:1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且能互相轉化( )2主張“ ”,順應自然,反對侵擾百姓.3”( ).(2)a.莊子,戰國時期,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 》一書,后人稱他為莊子,把他和老子合稱為( )。b.莊子的思想主張:主張重視人的天性,順其自然。墨家學派:a.墨子,戰國時期墨家學派創始人。b.主要思想:1“( )”,愛一切人,視人如己,互助友愛;2“( )”,反對掠奪戰爭。法家學派:a.韓非子,法家學派創始人。b.主要思想:1提出“( )”,主張變法。2強調“( )”,主張樹立君主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兵家學派:a.孫武,春秋時期,b.《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孫子兵法》被譽為“( )”。C.孫臏,戰國時期,d.《 》“事備而后動”“圍魏救趙”。百家爭鳴的影響:1在百家爭鳴中,各派不僅闡述自己的主張,還相互論爭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2百家爭鳴是( )。【西方古典文明】——【西方文明的搖籃】希臘和意大利位于地中海的沿岸,西方文明正式在這里誕生的,公元前8世紀開始,希臘進入城邦時代,以( )和( )為重要代表。城邦時代:①時間:( )②城邦特點:( )③終結: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王國征服希臘,希臘的城邦時代隨之終結。公元前6世紀,雅典執行官( ),基本鏟除了舊貴族的政治特權,擴大了公民權利,確立了( );②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 )當政期間,雅典城邦民主制度達到全盛,政治民主,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被稱為“( )”。民主制度的特點:①雅典全體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參與國家政治,共同決定內政、外交、和平與戰爭等重大問題;②雅典公民還享有各種優惠權利。?維護民主制度的有力措施——(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評價:1積極方面:雅典的民主制度一方面使公民積極地參政,議政。2消極方面: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度的基礎上,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真正能夠享受這種民主的人只占少數。斯巴達:( )。亞歷山大帝國:1前身:( )2發展:公元前( )世紀,征服希臘,后東征,掃蕩小亞細亞和埃及,占領兩河流域,滅掉波斯,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定都( )。3影響:( )。【羅馬帝國的興衰】羅馬帝國發展歷程:①公元前8世紀中期,羅馬城在意大利半島建立。②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羅馬共和制度:P21)。③公元前3世紀早期,羅馬征服了意大利半島。④公元前2世紀,羅馬與地中海強國( )進行了數次爭霸戰爭,最終取得勝利,成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⑤公元前73年,爆發了( )領導的大規模起義(爆發了( ),起義雖然失敗,但是它動搖了羅馬共和國的統治。)。⑥公元前1世紀,人口迅速增長,羅馬社會的危機日益加重⑦公元前27年,( )表面上自稱共和國“元首”,但獨攬大權,成為實際上的皇帝。從此羅馬共和國被羅馬帝國所取代(羅馬帝國取代羅馬共和國:原因+過程P22)。⑧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地跨( )三洲的大帝國,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海,被人戲稱為“( )”。⑨公元1世紀,居住在西亞巴勒斯坦一代的猶太人被羅馬征服。遭受殘酷壓迫的猶太人多次發動起義,而屢屢挫敗,把希望寄托在“救世主”( )上(時間:公元1世紀;創始人:傳說中的“救世主”耶穌;背景:P23-24)。⑩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爆發全面的危機,人民起義愈演愈烈,日耳曼人屢屢向羅馬帝國發動進攻。11公元395年,內外交困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2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日耳曼人廢黜,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繼續存在了約一千年。帝國最初的兩百年,局勢安定,經濟繁榮,史稱“( )”時期。我國與羅馬的貿易往來:我國在( )時期,稱羅馬帝國為 。東漢和羅馬帝國的貿易往來頻繁,中國內地的鐵器、銅器、漆器經過新疆地區西運,輾轉至羅馬。羅馬和中國的交易品的種類包括礦物、動物、玻璃、織物、香料等。【西方文明之源】【綜合探究一】1.早期人類文明大多發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是什么?(a.文明發源于大河流域,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資源較豐富;地勢平坦,土地相對肥沃;氣候溫和,適宜人類生存,利于農作物培植和生長。由此可見,早期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較強,)(b.這些地域位于中緯度,北溫帶,氣候濕潤,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第二單元——【中世紀的歐亞國家】(中世紀:指從5世紀后期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4、15世紀,即西歐的封建社會時期。)西歐主要封建國家的形成:日耳曼人的一支建立了( ),800年羅馬教皇為法蘭克國王( )舉行了加冕儀式,標志著( )的誕生。查理進行了土地分封,這樣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歐洲封建社會的等級分封特點是:層層分封、依次互為( )關系。843年查理的三個孫子在( )簽定條約,( ),三國發展為( )、 和 。日耳曼人另一支 人入侵不列顛于9世紀建立了統一的 。國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層層分封給臣下。(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句話意思是說:每個領主只可以管轄自己的附庸,但無權管轄自己附庸的附庸。說明西歐封建社會雖然有等級貴族制,但在不同等級的貴族之間,沒有嚴格的制約關系。)中世紀基督教的地位和影響:“ ”;基督教會在西歐的統治的表現:政治上,得到統治者的大力扶持,教皇國產生,逐漸凌駕于各國之上;經濟上,控制大量封建地產,經營莊園,還要求收取“ ”;思想上,教會壟斷教育和文化,控制思想。歐洲中世紀封建制度的最大特點:( )、( )和( ),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響。基督教的演變:(1)產生的歷史條件:1世紀,羅馬帝國對巴勒斯坦地區的殘暴統治。猶太人多次起義但屢屢失敗,感到絕望的民眾把希望寄托于“救世主” ( )拯救自己脫離苦難。(2)變化:由貧苦民眾的宗教逐漸演變成統治階級的統治工具,成為中古西歐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政治原因:隨著羅馬帝國加強對內壓迫、對外侵略,階級、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羅馬統治者為緩和社會矛盾,便于控制被壓迫人民和被征服民族,開始對基督教采用控制、利用政策,加以扶植。后來,在歐洲封建社會時期,教會與各國君主建立起合作關系,成為歐洲封建社會的主要支柱,并且 。11世紀, 和 不僅成為政治中心,也是商旅云集的經濟和貿易中心,意大利的 和 對外貿易繁榮, 則以手工業享譽歐洲。封建莊園和新興城市比較:(如何理解“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從政治角度說,生活在鄉村莊園的農奴缺乏人身自由,被束縛在土地上(為爭取生存權,一些城市通過 、 等方式取得自治權,在城市中住滿 ,就可以取消與領主的隸屬關系,成為自由人。),與莊園主人有 關系,而城市中的市民則相對具有很大的自由。從經濟角度來說,鄉村的莊園生活基本上是 的封閉生活,而城市中手工業、商業發達,貿易繁榮,十分開放。從11世紀起,隨著 和 ,人們開始把剩余產品拿到市場上交換,促使原有城市復蘇和新城市的涌現。城市中的手工業者按照行業組成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叫 。城市中, 逐漸形成,其中的富裕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早期資產階級,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阿拉伯帝國】1.610年, 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建立伊斯蘭教,只信奉惟一的“真主” ,伊斯蘭教徒稱為 ,經典為《 》。622年,穆罕默德出走 ,這一年成為伊斯蘭教教歷紀年的元年。此后,穆罕默德率領穆斯林軍隊統一了阿拉伯半島, ,阿拉伯成為地跨( )三洲的大帝國。從8世紀開始, 就是阿拉伯帝國的都城,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商業大都市之一。10世紀后,帝國逐漸衰落。 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帝國滅亡。伊斯蘭教的創立與阿拉伯半島的統一之間有何關系?答伊斯蘭教的創立以一神教代替了 ,適應了走向統一的需要。伊斯蘭教使眾多信徒團結在一起,一致對外進行圣戰,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可以說,伊斯蘭教創立和傳播過程就是阿拉伯國家建立、阿拉伯半島統一的過程。中古阿拉伯學者有哪些重要文化成就?這些文化有何特點?他們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成就:①翻譯了許多古希臘、羅馬、印度的著作,傳播到世界各地。②在數學、天文學、化學、醫學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在當時世界處于領先地位。如:吸收印度0--9十個數字的計數法,并加以改造,傳播到歐洲( );花拉子密的代數學著作;拉齊斯的《 》和伊本·西那的《 》等。③創造了伊斯蘭建筑風格( )。④文學、詩歌方面的成就,如《 》(又叫《 》)等。答:特點:先進性(在當時處于領先地位)和包容性(吸收、消化了帝國范圍內東西方不同文化)。答作用:阿拉伯人吸收外來文化創造新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傳播者,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使者,搭起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世界文化和經濟的發展。阿拉伯文化起到了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用。【日本的大化改新】1.1世紀前后,日本開始出現早期國家。5世紀, 統一日本。大和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后來改稱 。2.大化改新:(1)歷史背景:7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2)大化改新的過程:645年,皇室和改革派發動政變,一舉鏟除( ),強化了中央政權。隨后,( )繼位,建年號為“( )”。646年,孝德天皇頒布詔書,進行國制改革,史稱“( )”。(3)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政治上,( );經濟上, ; ;法律上, 。3.大化改新重要意義:(1)改革后,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繁榮,手工業發展,商業活躍。(2)大化改新是日本歷史上一次重大改革,改革后,日本成為依靠“律令”實行統治的 國家。4.日本民族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具有 、 等特點。八年級上歷史與社會知識梳理部分(3-4)默寫部分第三單元【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一):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基業】1、秦滅六國的過程:時間: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領導者:秦王 ,定都: 滅六國的意義:(1)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2)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2、為什么秦國能強大起來,最終統一中國(即秦國統一中國的原因或條件)?① ;② ③ ④ ⑤ 。王贏政統一六國后,認為自己的功德高過古代的三皇五帝,于是采用“ ”的稱號。他自稱“ ”。皇帝一詞成為此后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號。4、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答:1)政治上:建立起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①自稱“始皇帝”,獨攬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大權,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②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職,對皇帝直接負責。③在地方上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由中央直接管轄。(作用: )。為了有效管理國家,秦朝還頒布了大量律令。2)交通上:大修馳道,拆除路障,統一全國車輛兩輪之間的距離。(作用: )3)文化上:統一了文字(小篆)。(作用: )4)經濟上:統一了貨幣(秦國的 )。(作用: )5)思想上:焚書坑儒。(作用: )6)軍事(邊疆治理或民族關系)上:①北擊匈奴,修筑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②南征越族,開鑿靈渠(連接了長江和珠江水系)。(作用: )5、評價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利弊:答:一方面是以思想一統鞏固政治一統的需要,當時秦朝剛剛統一,六國遺留貴族時刻圖謀復國,諸子百家對新政議論紛紛,不利于維護統一局面,采取這個政策有利于統一;另一方面,他催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殘殺儒生,落下了千古罵名。但推行思想文化一統并非是亡國的必然因素。6、對秦始皇的評價答: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歷史人物,是新興地主階級杰出的政治家,既是千古一帝,同時又是歷史上少有的暴君。他功大于過。(1)主要功績:①順應歷史潮流,兼并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諸侯割據的戰亂狀態。有利于人民的安居樂業和社會的安定進步。②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專制制度的基礎。③為了鞏固統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大修馳道,修造萬里長城,開鑿靈渠等,促進了秦朝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發展,使秦的疆域空前遼闊。(2)歷史罪過:①焚書坑儒,摧殘了先秦輝煌的中華文明,鉗制了人們思想的發展;②實行嚴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賦稅,嚴重剝削百姓。③窮奢極欲,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1、秦始皇在位期間, , ,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其陵墓是中國古代皇帝陵墓中規模最大的,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他的兒子 即位,就是 。2、 ,陳勝、吳廣起義,是 。秦末農民起義中,影響最大的是 和 領導的起義。公元前207年,秦朝統治者向 投降,秦朝滅亡。3、大一統格局形成:漢帝國[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和東漢(25年—220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 ,歷史上稱為 ,劉邦就是漢高祖。4、漢初統治者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采取 來恢復經濟。漢高祖:1.讓士兵復原從事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卸甲歸田,利于恢復發展農業生產。2.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家,發還原有田宅;勸民還鄉,利于社會穩定。3.釋放一些奴婢為平民;釋奴為民,增加農業生產勞動力。4.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減輕賦稅,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漢文帝:1.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連續12年免除全部田稅,把每年服徭役改成三年一次);2.減輕刑罰,廢除肉刑。漢景帝:1.進一步減輕賦稅,將田租定為三十稅一;2.進一步減輕刑罰。文景兩朝重視發展耕織生產,努力減輕人民負擔,并且注意法紀,因此社會比較安定。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 ”。為西漢王朝的全盛奠定了基礎。【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1、漢武帝的歷史作為(西漢的新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1)政治上:頒布 ,繼漢景帝削蕃平亂之后,大大削弱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加強 ,建立 ,設立 ,加強皇帝權威,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發布“ ”地方定期向中央推薦人才。思想上:采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議,“ ”,推行儒學教育,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2)、經濟:食鹽與鐵器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貨幣,經營鹽鐵的生產和銷售,極大的增加了中央的收入。鑄造一種標準化銅幣—— 。2)軍事和民族關系上:?武力反擊匈奴,派 北擊匈奴,解除了漢朝北部邊患。?在河西走廊陸續設郡,把長城延伸到敦煌以西地區。?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開通絲綢之路。以上為漢武帝歷史作為。?出現和親與互市的局面,加強交流。?前60年,設立“ ”,使西域歸屬西漢版圖——新疆地區正式歸中央政權統治?加強對南方的經營,管理南方越族地區,同時加強與西南少數民族聯系。在滇池地區設立益州郡,使云南地區隸屬西漢中央管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原因: 觀點:皇帝代表天統治人民;君權神授;人民要服從皇帝,諸侯要聽命于皇帝措施: 。評價:?從政治統治的角度看:這一思想為漢武帝提供了實行政治大一統的思想武器,在解決漢朝分封諸侯引起的弊端問題上起了積極作用;?從思想發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它確立了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這種只發展一家學說,限制其他各家學說的做法對春秋、戰國以來的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是不利的。意義:西漢時期,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3、漢武帝以后,漢朝開始由盛轉衰,各種社會矛盾加劇,外戚 奪取政權,建立“ ”朝。公元25年,西漢皇族 ,即位稱帝,定都 ,史稱 。劉秀就是 。4、東漢統治前后經歷了近兩百年,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統治日益黑暗。最后,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東漢政權名存實亡。【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1、匈奴是活躍在蒙古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首領稱為“單于”。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又在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táo)、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2、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于白登山的事件,史稱: 。之后西漢政府對匈奴采取“ ”政策,將漢朝的皇室女子作為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為妻。同時漢朝每年贈送給匈奴大量的財務,以暫時避免匈奴的侵擾。3、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衛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擊匈奴在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完全收復了河套地區,解除匈奴對長安的威脅。在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攻到祁連山,再次大破匈奴軍,河西的匈奴貴族損失慘重。在公元前119年,衛青和霍去病分東西兩路進軍,深入到漠北作戰,這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遠征。衛青北進千余里,霍去病深入2000余里,使匈奴主力全部被殲。經過這次戰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無力大舉南下,再也無力與漢對抗。西漢北部邊界的危險徹底解除。4、匈奴部落首領 向漢朝提出和親請求,宮女 自愿前往。 不是屈辱的納貢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結合。它帶來的不再是擄掠屠殺的血雨腥風,而是和平友好的交流融合和長久的和平。昭君出塞后,雙方恢復友好關系,北方近60年沒有戰亂,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有所發展,人民安居樂業。5、“西域”,西部疆域的含義,狹義主要是指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廣大地區;廣義西域也包括蔥嶺以西更廣闊的地區.6、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為了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西域的良種馬、石榴、核桃及樂器和歌舞開始傳入中原。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也傳到了西域。7、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天的新疆鏡內,運到了西亞,再由西亞轉運歐洲。歐洲和西亞的商品也沿著這條道路抵達中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8、加強對南方的經營,管理南方越族地區,同時加強與西南少數民族聯系。在滇池地區設立益州郡,封滇王國王為“滇王”,賜滇王之印。使云南地區隸屬西漢中央管理。【昌盛的秦漢文化】1、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已經出現用于繪圖和書寫的紙。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漢墓出土的西漢早期的紙,上面繪有地圖。這種紙薄而軟,紙面平整光滑。這是西漢早期用麻做的紙,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2、東漢時,宦官 總結勞動人民的經驗,在105年,改進了造紙術。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價格便宜。質量和產量都提高了,使用逐漸普遍起來。4世紀后,紙取代簡帛,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3、紙的優點:(1)造價低廉,容易推廣,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有利于文化的普及。(2)紙面平整光滑,便于書寫成文。(3)紙質輕薄,便于裝訂、攜帶和保存,有利于人類文化的保存和傳播。4、《 》提出勾股弦的比例為“勾三股四弦五”。這是勾股定律的一個特例。它說明早在3000年前,中國人就認識到了勾股定律,比西方早500年。《 》分9類,共200多題,成書于東漢時期。總結了漢以前的數學成就。確立了中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5、《 》最早記述了人體解剖知識和血液循環情況,并系統論述了養生的基本原則。這部書直到今天還是中醫學習的經典。 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著有《 》,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后世尊稱他為“ ”。華佗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 ”,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他還創制一套醫療體操“ ”,以強健身體。6、史學:《 》是西漢史學家 撰寫的一部史學世著,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稱《史記》為“ ”。司馬遷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7、宗教:公元一世紀,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是中國最早的寺廟。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道教的思想源于戰國時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道教產生于東漢末年,尊老子為教主,經典為《道德經》。【綜合探究三——探尋絲綢之路】1,張騫從長安西行,最終到達大月氏。漢絲綢之路起點為長安,終點至大秦。(1)西漢張騫通西域后,從長安往西,經中亞、西亞,直達歐洲的交通大道叫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中國的陶瓷、鐵器、漆器、絲綢、茶葉等傳到西方,西方人把毛皮、香料、藥材、珠寶等傳入中國,唐代流行的馬球戲就是從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2)經過的國家:阿富汗,印度,伊朗,土耳其,意大利(3)經過的地形:陜甘高原,烏鞘嶺,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天山,昆侖山,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4)意義:不但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溝通了歐亞兩塊大陸,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上同樣發揮者重要作用.2、西漢采取了筑長城、沿線構筑軍事防御設施、設置官員鎮守等措施保護絲綢之路的通暢。少數民族(匈奴)與漢族交流頻繁,日益融合,共同保護絲綢之路也是絲路通暢的重要原因。3、甘肅嘉峪關東北郊魏晉時期(220—420)墓室中出土的磚壁畫,深受中原農耕文明影響。1982年,郵電部發行《驛使圖》紀念郵票,反映了當時郵政的基本要素;出土于絲綢之路(中國歷史上經濟、政治、文化交流最具代表性的通道之一)的咽喉之地。4、絲路古鎮主要有武威、敦煌、樓蘭、龜茲。第四單元【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二)“多元一體”格局與文明高度發展】【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1.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2.官渡之戰:(①時間:200年②人物:曹操和袁紹)(袁軍戰敗原因:袁紹剛愎自用,失于謀略。不肯聽人建議。曹軍取勝原因:“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曹操精于謀略,善于用人,善于采納別人的建議,以誠待人,能寬容人。)(意義: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3.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4.赤壁之戰:(①時間:208年②人物:曹操的大軍和劉備、孫權聯軍)(曹軍戰敗之因: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意義: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5.家統一有利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國家分裂會加劇地方矛盾,對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不利影響。從大規模分裂和局部統一角度來看,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因為東漢末年十幾個割據勢力,東漢實際上一個分裂的國家,三國中的魏國實際上是消滅了北方割據勢力實現北方地區統一的基礎建立的,蜀、吳也如此,這樣的局部統一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6.三國統治者都注意發展生產:魏國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產得到了明顯恢復和發展;蜀國絲織業興旺,蜀錦非常有名;吳國造船業發達,曾到達夷洲(今臺灣),加強了內地與臺灣的聯系。8.263年魏滅蜀,265年司馬炎廢魏建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1.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政權,史稱東晉。東晉立國離不開士族的支持,其中瑯邪王氏貢獻最大。2.淝水之戰:(①時間:383年②交戰雙方:東晉和前秦苻堅)(意義:為江南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相對安定的環境)3.420年東晉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與之后的齊、梁、陳總稱為南朝。4.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戰亂,許多人逃往到江南地區,給江南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5.江南經濟的表現。農業:(1)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出大量良田;(2)太湖流域、鄱陽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是東晉南朝的重要糧倉(3)南方以水稻為主,栽培技術有了提高(4)小麥推廣到江南(5)水力加工谷物的生產工具的應用。手工業:養蠶繅絲技術有了提升,絲織品產量激增;(2)鑄造技術改進( 的發明);(3)制瓷業發展迅速(青瓷: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北方的民族融合】1.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有: 。2. 鮮卑族的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439年,統一黃河流域。3.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為了更好地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內容:①遷都洛陽;②改說漢語;③改穿漢服;④改用漢姓;⑤與漢通婚;⑥改用漢制;⑦學漢禮法。意義: 。4.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又分別演變為北齊和北周,歷史上把這五個朝代稱為北朝。【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璀璨的科技與藝術】1.南朝 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數字的人。他還測算的一年時間與現代只差50秒鐘;造出“ ”;設計制造水碓磨;編寫數學著作《 》。2.北朝 著的《 》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的優秀著作。3.東晉的書法家 ,被后人譽為“ ”,他的書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代表作《 》。4.東晉畫家 擅長人物畫,“以形寫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他有三絕: 。5.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 和河南洛陽的 。6.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文化呈現出以中原文化為主體、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點。【開放革新時代-隋的興亡】1、隋朝的建立和發展(1)建立:581年, 建立隋朝,定都 ,楊堅即隋文帝。(2)隋文帝的統治:進行一系列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地方豪強實力,澄清吏治,消除民族對立的因素,發展經濟,并打敗突厥。( )(3)隋朝的統一: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影響:1.結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2.大大加強了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推動社會經濟迅速發展。2、大運河的開鑿(1)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2)概況:一個中心: 兩個端點:北起 、南到 分為四段: 、 、 和 連接的五大水系是 大運河流經今天的省級行政單位有北京、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3)京杭大運河開通的影響:積極: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對于鞏固統一和推動沿岸地區的城鎮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消極:征發了大量的民工,耗費了巨大的財力、物力,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3、隋朝的滅亡(1)、原因:根本原因:隋煬帝的暴政(隋煬帝驕奢淫逸;不恤民力,大肆興役;無節制巡游;接連發動戰爭)直接原因:隋末農民起義(2)、標志: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開放革新時代-唐的盛衰】1、唐的建立:618年,隋朝貴族 建立唐朝2、唐太宗和 ( )“貞觀之治”出現原因(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正確處理君民關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2)唐太宗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3)唐太宗善于用人,虛心納諫。“房謀杜斷”以及 ;(4)沿襲和完善了隋朝的 ,加強了中央集權。(5)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沿襲和完善隋朝的 “貞觀之治”的表現:唐太宗在位的貞觀年間,政治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安定,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3、完善管理制度(1).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制:職權:中書省負責替皇帝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對詔令的內容進行審核,尚書省下轄六部,負責政令的執行。進步: (2).科舉制度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之處:科舉制度通過考試選拔官員,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準,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選拔制度,為讀書人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 4.對武則天的評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間,嚴厲打擊反對她的元老重臣,大開科舉之門,大量選拔普通地主中的優秀人才武則天統治期間,人口明顯增多,社會生產繼續發展,史稱有“ ”5、開元盛世(1)、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①經過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的發展;②唐玄宗重視地方吏治,親考縣令政績;③唐玄宗勵精圖治、選賢任能、虛心求諫;④堅決抑制奢靡,提倡節儉;⑤荒地的開辟和耕作技術的改進。(2)、開元盛世的總體表現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正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3)、開元盛世的具體表現:(1)農業生產:糧食總產量持續增加;開始廣泛使用曲轅犁和筒車,(2)手工業發達:絲織業技術高超;唐朝絲織品輕盈精薄唐朝陶瓷業達到很高的水平,邢窯的白瓷、越窯的青瓷、聞名于世的唐三彩。(3)商業繁榮: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大都市。長安城規劃有如棋盤,十分整齊,坊和市界限嚴格。揚州不但是全國貨品的集散地,還是國際商品的轉運中心。6、唐朝的滅亡(1)安史之亂:唐玄宗統治后期,爆發 和 為首的叛亂,史稱“ ”,唐朝開始由盛轉衰。(2)唐的滅亡:907 年 滅唐建立后梁,唐朝滅亡,7、五代十國五代是指907-959 年間中原地區先后出現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還有十個國家,稱為十國。這一歷史時期合稱為五代十國。【開放革新時代-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1、唐朝的民族關系(1)民族政策:政策:比較 的民族政策——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影響:各族人民擁戴唐太宗為“ ”(2)唐朝與吐蕃的關系:① 7世紀初,西藏地區的吐蕃興起, 統一吐蕃后,幾次派人到長安求婚,唐太宗把 嫁給他。文成公主入藏作用:促進了唐蕃的友好往來,密切唐蕃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②8世紀初,唐朝又將 嫁到吐蕃。吐蕃首領在給唐朝皇帝的信里說,吐蕃和唐朝已經“ ”了。影響: 。③唐朝與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立800多個府、州、縣。④唐朝疆域:東到 、西達 等廣大地區、北抵 、南及 ,國家空前繁盛。2、唐朝的對外關系?對外政策:唐朝采取開放的對外政策,積極同世界各國交往。當時唐朝是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玄奘是唐太宗時的高僧。629年,他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求取佛法。帶回佛經,翻譯佛經,寫成《 》。? :受日本僧人邀請,鑒真前后六次東渡日本,留居日本十年,除傳播佛教外,還將盛唐的醫藥、建筑、雕塑、繪畫術和知識介紹到那里,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玄奘與鑒真共同的功績是什么?不同的貢獻是什么?:?.共同點:致力于佛教的傳播,為佛教的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玄奘到天竺求取佛經將天竺的佛教文化帶到中國,寫成《大唐西域記》,記述了天竺的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鑒真在日本傳播佛教,還將盛唐的中藥、建筑、雕塑、繪畫等知識與技術介紹到那里,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唐朝民族團結和對外交流發展的原因?客觀上: 主觀上: 。【開放革新時代-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1、雕版印刷術?發明時間:雕版印刷術是在印章和拓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約在7世紀)?代表成就:唐朝印制成的《 》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作用: 。2、火藥的發明?發明:火藥是古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藥時發現的副產品。?成分:火藥是由硫磺、硝石、木炭三種物質構成?應用:唐朝末年,應用于軍事。意義: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巨大轉折點,推動了軍事武器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武器應用結構和戰爭方式,推動了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3、唐詩的繁榮?繁榮原因:唐代社會經濟繁榮;科舉考試重視詩賦?地位:唐朝——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代表人物:詩仙: 詩圣: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代表作品:《早發白帝城》《蜀道難》《望廬山瀑布》作品特點: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語言輕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時代,代表作品:“三吏”“三別”《春望》“詩史”作品特點:氣魄雄渾,沉郁悲愴;語言錘煉、凝重;現實主義4、社會生活?出現豐富多彩社會生活的原因:唐朝社會經濟的繁榮;與少數民族和外國交流的頻繁?具體表現①一些少數民族的食品如胡餅,成為普遍流行的名食②唐人愛穿少數民族的服飾,連婦女也穿胡服,并以穿男裝、戎裝為時尚。③唐代流行打馬球的游戲,從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④大量來自中亞、西亞的移民進入中原地區,他們的日常生活逐漸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社會生活特點: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整個社會博大開放,容納百川,充滿創新活力。【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與文明高度發展-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1. 北宋的建立和統一?北宋的建立——“陳橋兵變”(陳橋兵變又稱 )960年, 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國號宋,歷史上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統一:979年,宋太宗消滅最后一個割據政權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統一了中原地區和南方。注意:北宋的統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狀態,不是全國的統一,北宋的統治區域,只是原來的五代十國的范圍,那時,東北還有遼、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呈現的是多個民族政權并存的局面。2、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背景: 目的: 作用:積極方面: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防止了藩鎮割據局面的再現,這在客觀上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安定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歷史的進步。不利方面:積貧積弱?兵將分離,使將帥無權。指揮失靈,削弱了軍隊戰斗力。? ?地方財政出現困難3、王安石變法1、背景:北宋中期,政府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銳。同時,邊患不絕,民族矛盾加深。2、目的:實現富國強兵3、時間:1069年4、人物: ( 任用)5、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6、影響: 7、失敗原因:變法過程中出現了損害百姓的情況;危及一些社會階層的既得利益,遭到強烈反對。8.如何看待“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點?它在客觀上推動了文化教育的發展,科舉制得到較快發展。但是,從歷史影響上看,它強化了“為當官而讀書”的觀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資料延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歷程:(1)理論基礎:戰國時期韓非子法家思想為其形成奠定理論基礎。——(商鞅變法)(2)確立:秦統一后,政治上,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機構;頒布秦律。文化方面,書同文,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規定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3)鞏固:西漢武帝時,在政治上頒布“推恩令”;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中央集權制度得到鞏固。(4)完善:隋唐時期,實行了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5)加強:北宋時期,統治者集中軍權、行政權、財政權和司法權,發展科舉制——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6)空前強化:明清時期——未完待續(詳見八下“皇權強化與近代前夜中國封建社會的危機”)【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與文明高度發展-北宋與遼、西夏并立】遼與北宋的關系:①1004年秋,遼軍進攻北宋,寇準堅決主張抵抗,宋真宗親征,在澶州打退遼軍。②1005年,遼宋達成和議,遼撤兵,北宋答應送遼歲幣銀10萬兩,絹10萬兩,雙方為兄弟之國,這就是歷史上的“ ”。“澶淵之盟”評價:①、對于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②、但是,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此后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展開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邊境地區的生產發展,從長遠看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4、遼統治者向漢族學習?1、注意減輕賦役,獎勵墾荒;呈現“耕墾千余里”的興旺現象?2、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在中央設立南、北面官,有效管理境內各民族。?3、仿效中原王朝設立科舉,選拔人才;重視儒學,建立孔廟。?4、。模仿漢字筆畫,創造契丹文字;5、制定成文法5、契丹文化對漢族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影響??飲食:乳酪傳入中原?服飾:契丹服飾傳入中原,仿效者甚多?社會生活:幽燕地區的漢族與契丹人通婚,為兒孫起契丹名字。6、.西夏與北宋的關系:向宋開戰,通過議和的方式,宋與西夏保持著友好相處的局面1044年,宋夏訂立和約:夏對送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銀、絹、茶葉等“歲幣”西夏統治者向漢族學習?1、模仿漢字結構,創造西夏文字;?2、翻譯、印刷中原典籍和佛經;?3、用漢字鑄造錢幣?4、重視儒學,廣建學校,翻譯儒家經典※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戰爭給雙方帶來什么影響?加重了雙方百姓的負擔;使人民蒙受了屠殺和焚掠等空前的戰爭災難;造成國庫空虛,嚴重影響互市貿易和經濟文化交流;激化了民族矛盾和社會階級矛盾。※怎樣評價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議和?議和是雙方實力均衡的產物;加重了北宋人民負擔;使南北貫通,互市不絕,有利于經濟貿易往來;促進了民族融合。※契丹族、黨項族與漢族融合的表現有哪些?學會農耕;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漢字創造文字;學習漢人的生活習俗【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與文明高度發展-南宋與金的和戰】1、金的崛起女真族首領完顏 起兵抗遼,取得初步勝利。1115年,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2、金滅遼和北宋:1125年,天祚帝被俘,遼亡1126年,金兵攻破東京,1127年金兵擄走宋徽宗、欽宗兩父子,北宋滅亡,史稱“ ”。3、南宋建立:1127年 稱帝,后遷都臨安,史稱南宋4、岳飛抗金:組織“岳家軍“抵抗金軍,郾城大捷:1140年,大敗金軍兀術主力5、宋金議和:1141年宋金議和。南宋對金稱臣、割地、繳納錢幣。宋金對峙局面形成。6、金的漢化改革背景:金占據淮河以北地區,為加強對中原農耕地區的管理,金統治者將女真人大規模的南遷到中原地區,積極恢復發展農業生產,并于1153年遷都燕京,定名中都。措施:政治上: 。社會生活:鼓勵女真和漢族通婚,并在語言、飲食、服飾等方面“皆習漢風”。※女真文化對漢族的影響女真服飾對汴京服飾文化的影響;女真樂器深受中原漢人的歡迎;女真的火炕影響了北方漢人的生活,至今仍有保留;女真的飲食習俗,這種禮儀在當今仍然有影響。【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與文明高度發展-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拓展】1、蒙古國興起1206年, 統一蒙古各部后,被蒙古貴族尊為 ,被追尊為元太祖。2、元朝的建立與統一?1260年, 繼承汗位。1271年,他定國號為元,他就是元世祖。定都燕京?元朝統一全國:1276年破臨安南宋亡。1279年,統一完成。?元朝的疆域:——東到 ,西至 ,南及 ,北到 。疆域空前廣闊。3、忽必烈改革政治上:為了鞏固元朝的統治,實行 。中書省(中央)行中書省(地方)宣政院(西藏)澎湖巡檢司(臺灣)(西藏、臺灣、澎湖、云南等邊疆地區首次歸屬元朝中央政府管轄)影響:1、為我國明清以后的行政劃分奠定了基礎。2、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管轄,特別是臺灣、西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的一個行政區。3、各族人民統一在一個中央政府之下,便于民族之間的友好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經濟上:重視發展農業,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作牧場,推廣棉花種植交通上:開鑿兩段新運河;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航線;建立比較完善的驛站系統4、元朝的開放與交流表現(1)許多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元朝傳播到世界各地。如印刷術、火藥、指南針。(2) ,引起了更多歐洲人對中華文明的興趣。(3)海上絲綢之路。陶瓷成為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具。5、元朝民族的融合?原因:①元朝的統一為各民族的聯系與交往提供有利條件;②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融合?表現:①漢民外遷開發邊疆;②邊疆各族內遷,同漢族雜居。③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等,同漢族融合,均稱“漢人”④回族的開始形成。為什么元朝出現了這樣一個空前開放和交流的局面?(提示:可以從疆域、交通、對外政策、科技等方面考慮)◎遼闊的疆域◎建立比較完善的驛站系統,交通暢通◎統治者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古代科學技術發展達到高峰民族融合高潮: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②、五代遼宋夏金時期③、元朝時期。【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與文明高度發展-經濟重心的南移】.1.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魏晉南北朝→唐朝后期→南宋時期(完成南移)經濟重心南移的規律: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2.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政治方面:①由于中原一帶戰亂頻繁,南方地區處于一個長期相對和平的環境②政府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經濟方面①北方人民南遷,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和大量的勞動力②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自然方面: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南方氣候較北方好3.宋代南方經濟發展表現:?農業,糧食作物——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蘇湖地區重要糧倉,“蘇湖熟,天下足”經濟作物——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棉花:北宋——兩廣、福建;南宋后期——長江流域?手工業:①紡織業:絲織業蜀地“號為冠天下“朝廷專用【江浙】棉紡織業【海南島,東南沿海(松江)地區】棉布逐漸代替了麻布,成為主要衣被原料②制瓷業發達:南宋,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宋代五大官窯: 【河南禹州】 【河南寶豐】 【河南開封】 【浙江龍泉】 【河北曲陽】瓷都【 】③造船業發達;位居當時世界首位。廣州、泉州從事海外貿易。?商業更加繁榮:①.城市格局的變化:宋代,商業區與居民區界限消除了②. 紙幣、商標、廣告等新事物的出現(成都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商標)廣告、交子、商標的出現說明了宋代商業的繁榮,宋代已經初步具備現代社會繁榮市場經濟的特征重要商業城市:大都會——東京(開封)臨安(杭州)中等城市——蘇州、泉州【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與文明高度發展-社會生活與文化】1、社會階層的變化、①宋代的統治階層:主要包括皇室、官僚和地主宋代科舉名義上向各階層開放,登科后便授官,且人數大大超過唐代。宋代恩蔭入官人數最多,但高級官僚絕大多數為科舉出身。②、自耕農、佃農的身份有所提高,與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比較松弛,生產積極性提高。③、商人的社會地位提高。以往工商業者子孫不得為官,宋代規定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學讀書,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考中就能做官。商人還與官員、皇親等家族聯姻,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 ”盛行。2、社會生活①日常生活的巨變:城市居民的活動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逢年過節吃餃子、燃放煙花爆竹;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②今天的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元宵節起源于漢代,隋朝開始盛行,宋代開始燃放煙火)等③瓦子:大型的綜合娛樂場所叫做“ ”瓦子出現的原因:城鎮規模擴大、居民人口增加及市民階層不斷擴大瓦子的發展與哪些因素有關??.商業繁榮,居民區、商業區之間的界限消除;?.當時人民生活水平較高;?.夜市、早市已開始普遍出現3、宋元文化?宋代文化繁榮的原因①統治者“ ”的策略②經濟的繁榮③ ④印刷術的改進?宋代文人特點:多才多藝、情趣風雅,注重哲學思考和內心修養?宋詞:抒發情感的新式詩歌,長短不一,適于歌詠吟唱?代表人物: 《念奴嬌赤壁懷古》 《聲聲慢》辛棄疾?元曲(元雜劇和散曲的總稱)代表作:散曲: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元雜劇:關漢卿《竇娥冤》?宋元文化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文人氣息和世俗氣息【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與文明高度發展-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宋元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達到頂峰。—— ,是我國古代人民的“ ”,也是 。1、火藥?、宋元時期:廣泛應用于戰爭如突火槍、火箭、火炮、震天雷等?13至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火藥和火藥武器對生產生活的影響:①.增添了人們生活的趣味,如煙花爆竹;②.火藥武器運用于戰爭,是人類戰爭歷史上一個巨大的轉折點,將人類戰爭從冷兵器時代推進到熱兵器時代,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2、活字印刷術?、隋唐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受印章的啟示)缺點: ?.北宋時期,平民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優點:省時省力,經濟又易修改、易保存。影響:降低書籍成本,大大促進了書籍和知識的傳播、普及,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和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元代,農學家王楨發明了轉輪排字盤(優點:揀字省時省力,更加方便)歐洲的活字印刷比中國要晚了四百多年。3、指南針?、古代的指南工具有:(戰國): 、(北宋) 、(南宋): ?.宋朝時, ?影響: 4、棉紡技術?、 的貢獻元朝勞動婦女早年流放到海南,跟黎族人學會了棉紡織技術,黃道婆改造棉紡車技術領先了歐洲大約400多年?.松江綿紡織業迅速發展起來,成了“衣被天下”的棉紡織業中心?.棉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棉布日益流行逐漸取代絲綢和麻布,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八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知識梳理.doc 八年級上歷史與社會知識梳理部分默寫部分.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