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科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聲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設計模板課 題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課 時1課時年 級四年級單 位授課教師授課時間40分鐘學情分析四年級的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聲音都已經有了許多直觀的感受,獲得了許多關于聲音的知識和經驗。小學生雖然聲音現象很熟悉,但是并不一定真正了解其中的科學知識,也不會有意識、有目的地去探究聲音更多的奧秘。教學目標科學概念: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過程與方法: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聲和不發聲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聲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了解可以借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教材分析重點從多種事實中概括出物體發聲的規律。難點 通過觀察、比較,將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建立起聯系。教 法教法上采用“探究——研討”法,教給學生觀察,實驗,分析,概括、總結的能力。學 法學生采用“觀察實驗”、“小組討論”“集體研討”等方法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具學具鋼尺、橡皮筋、鼓,實驗記錄表一、溫故導入?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聽聽聲音,怎樣才能知道大家掌握的好不好?誰來試一試?師:通過復習檢查,可知我們上節課學得非常好,那么大家想不想繼續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板書課題]?【設計意圖】:通過復習舊知,既檢查了前一課的知識,又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導新示標?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2、探究出聲音產生的原因是什么。【設計意圖】:確定教學目標,增強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探索新知?1、使物體發出聲音?(1)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有三種物體:直尺、橡皮筋。你們能讓它們發出聲音嗎??(2)學生分組活動,要求輕輕用力分別使三種物品發出聲音,并觀察它們發聲時有什么現象。?(3)交流:你們是怎樣讓物體發出聲音的,觀察到了什么現象??2、使物體不發出聲音?(1)教師:剛才,我們輕輕用力,直尺、橡皮筋就發出了聲音,那么,你們能不能做到在直尺、橡皮筋上用力,可是它們就是不發出聲音??(2)學生小組活動?(3)交流:哪個小組做到了在直尺、橡皮筋上用力,可是它們就是不發出聲音??我們用力了,可是物體并沒有發出聲音,這會為什么呢??物體發聲時和不發聲時到底有什么區別?發聲使物體有什么共同特點??(4)小結,并相機揭示“振動”這一科學概念。?【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親自實驗,產生認識上的沖突,引發探究欲望,并通過學生的觀察、對比、思考,發現物體發聲和不發聲時的不同現象。?3、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嗎?(1)學生自主體驗發聲物體是否都在振動。?(2)用小鼓來體驗。?A、教師出示小鼓,擊打小鼓,提問:小鼓發出了聲音,它現在是不是在振動呢?想一想,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檢驗小鼓是不是在振動??B、分組實驗,并與小組同學交流自己的觀察發現。C、交流:小鼓發聲時在振動嗎?你們是怎么知道的??(3)追問:物體停止振動后,還會發出聲音嗎?4、小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體驗和用擊打過的小鼓輕輕等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物體發聲時是振動的,停止振動,就不能發出聲音。從而建立“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這一科學概念。四、總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學科組長進行小結。五、拓展應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就有一個我們感覺振動非常明顯的地方,猜猜它在哪兒??六、結束語:?平時我們聽到過很多美妙動人的聲音,有關聲音,你還想了解什么?下一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探究聲音的變化。板書設計板書 2、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振動 產生聲音物體 停止振動 聲音消失教學反思?八、教學反思:?新課標強調: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教學中,我首先通過檢驗學生舊識,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引入課題,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然后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展開觀察實驗活動,從而了解聲音的產生與物體的振動有關,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結論。本課的教學總體上還是比較成功的,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探究興趣比較濃厚,在觀察、比較、和思考中建構、振動、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等科學概念。?不足之處:?1、學生的實驗活動還需進行有機整合,避免重復活動。?2、教學語言還需再精煉。?3、個別教學環節還需在細密的思考。?4、教師的教學機智需加強,要逐步做到在學生的各種情況下做出相應的評價與引導。??5、教師在學生實驗活動中要深入每一個小組之中,了解每一個小組的活動情況,并有針對性的指導與點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