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第一屆全國人大的召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執行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經濟建設民主政治劉少奇在會議上作《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1)這一場景發生于哪一歷史時期?(2)該大會做出了哪些重要決定?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會選舉產生了國家重要領導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 周恩來做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份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這是新中國領導人第一次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概念。 毛澤東致開幕詞時宣布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當時國家采取什么措施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曾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制造。” 第一個五年計劃說明舊中國工業落后,特別重工業的基礎極為薄弱。為改變舊中國這種面貌,我們實施了什么計劃?這句話說明了什么?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背景:時間:基本任務:成就:意義:我國缺乏大機器制造業和現代技術裝備的狀況。1953年—1957年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各項建設指標一般都大幅度超額完成,特別是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喜報頻頻;以蘇聯援建的工業項目為中心,我國工業布局得到改善。 閱讀圖片說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一五”時期建設成就1953年,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程”相繼竣工;1956年,中國第一輛國產汽車在長春誕生;1956年,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密切了西南、西北廣大地區同全國各地的聯系。從圖片中你獲得了什么信息?農民丈量分配土地(1)上述兩幅圖片共同反映哪一歷史事件?(2)土地改革后,當時地主的土地歸農民私有,但是現在中國農村的土地是屬于農民私有的嗎? 土地改革(3)農民土地私有向土地公有轉變經歷了哪一歷史事件? 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通過上述兩幅圖并結合P32頁內容,思考開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原則、組織形式是什么?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年11月開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改造結果: 個體所有制(私有制)→ 集體所有制(公有制) 所謂公私合營是我國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一種形式。是指企業的生產資料轉歸國家支配,資本家對企業的資產按固定的利率領取定息,即有代價地把剝削階級的生產資料收歸國有。公私合營(和平贖買)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1)猜猜看,圖片中的事件可能發生在哪一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1956年(2)想想看,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應該在哪一年?為什么? 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956年底)標志標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起點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1949年 ---- 1956年底 新中國成立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生產合作社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為生產資料公有制 意義:中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練習鞏固1.1956年,中國可能出現的景象有( )A.第一輛國產汽車在歡呼聲中緩緩駛出工廠B.收工后的農民在集體食堂里吃著“大鍋飯”C.上海繁華的南京路上到處能夠看到大字報D.全國城鄉煉鐵爐星羅棋布,爐火日夜不熄2.三大改造的完成在我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最突出的意義在于( )A.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 B.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C.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基礎 D.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3.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是( )A.建立生產合作社 B.強迫沒收 C.公私合營 D.統購統銷4.中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開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的標志性事件是( )A.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B.1953~1957年“一五”計劃的完成C.新中國的成立 D.1958年“大躍進”運動的開展5.哪一次會議通過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 )A.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B.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 C.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D.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6. 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 ) 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C.《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6.觀察下圖,回答問題。(1)圖片共同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哪一重大歷史變革? (2)圖一、圖二分別反映了這次變革中的什么內容? (3)這次變革最為突出的意義是什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