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單元 《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第28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內容提要】1978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它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成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主要形式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城市開展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國企改革;1979年開始實行對外開放,1980年設立了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并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形成從沿海到沿江,從沿邊到內陸,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為祖國統一提出了一個創造性的指導方針;香港、澳門的回歸,極大地推動了祖國統一大業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海峽兩岸關系取得了重大進展。【框架線索】【知識體系】一、偉大的歷史轉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一)徘徊中的前進(1976-1978年)(1)表現:? ①繼續堅持“左傾”錯誤;②堅持“兩個凡是”主張;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逾地遵循!(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12月)(1)背景:①文革對經濟的破壞及文革后國民經濟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改善。②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為會議召開奠定思想基礎。③1978年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為會議確立了指導思想。(2)內容:①思想路線:徹底否定兩個凡是方針,重新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②政治路線: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③組織路線:恢復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④偉大決策: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3)意義①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②標志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的正式開辟; ③標志著改革開放正式拉開序幕;④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一)經濟方面:改革開放1.對內改革(1)內容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①擴大國企經營自主權,政企分開。 ②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2)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對外開放(1)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①1980年5月,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設立經濟特區;②1984年,決定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2)開放戰略:“引進來”和“走出去”;(3)深層進入全球化:加入世貿組織;(二)政治方面1. 重建民主:撥亂反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國家按照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加快平反冤假錯案的步伐。2.國家統一:一國兩制(1)理論形成形成過程:①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②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③1984年,全國人大六屆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闡述通過。內涵:①前提:一個中國。②含義: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2)實踐檢驗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②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③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A.從內戰狀態到和平狀態:1979年,大陸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開創兩岸關系新局面。B.從長期隔絕到互相交往:1987年,臺灣當局允許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進行經濟文化交流。D.從民間交往到半民半官交往:1992年,大陸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史稱“九二共識”。E.1993年4月,新加坡汪辜會談,標志著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F.2005年3月,通過《反分裂國家法》。G.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和馬英九會面,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知識結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