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教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知識要點歸納第一單元 認識我們自己1、我們在呼吸1、我們吸氣時氧氣依次經過鼻腔、喉、氣管、支氣管、肺(呼氣時正好相反)。分別說出各器官的作用:鼻腔能溫暖和濕潤空氣,喉是氣體進出氣管的通道,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支氣管伸入肺,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2、我們吸入體內的氣體是氧氣。呼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3、研究問題:我們吸進和呼出的氣體一樣嗎?我們的猜想:我們吸進和呼出的氣體不一樣。實驗器材:水槽、集氣瓶、玻璃片、橡皮管、蠟燭實驗步驟:①收集一瓶空氣;②收集一瓶 人體呼出的氣體;③將收集的氣體倒扣在燃燒的 蠟燭上 ;記錄 蠟燭在瓶內燃燒的 時間;④試驗三次,算出平均數,比較分析試驗數據,將本組的結論與其他組作比較。⑤實驗結論:吸進和呼出的氣體不一樣,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氣減少了4、我們體內有氧氣和二氧化碳在不斷的進行著交換,肺是它們的交換場所。5、普里斯特利發現:支持動物生命活動的氣體和支持燃燒的氣體是一樣的(都是氧氣)。6、拉瓦錫發現空氣是混合氣體,其中有支持燃燒的氧氣和不支持燃燒的二氧化碳、氮氣等。7、人體需要氧氣,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氣減少了。8、吸氣時胸腔擴張,呼氣時胸腔收縮。9、一次盡力吸氣后,再盡力呼出的氣體總量,就是一個人的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與身高、體重、年齡、性別、運動量多少等因素有關。積極、科學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增強肺活量。2、心臟和血管1、心臟和血管都是人體的血液循環器官。2、脈搏:指的是血管有節奏的搏動。身體上太陽穴、手腕、腳踝、脖子、大腿內側等。脈搏跳動的次數與心臟跳動的次數有關。正常的人脈搏跳動的次數和心臟跳動的次數是一致的。3、心臟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位于兩肺之間。血管遍布全身,包括動脈血管、靜脈血管、毛細血管。4、血液是怎樣流動的?答:心臟收縮時血液從動脈流向全身;心臟舒張時血液從靜脈流回心臟。(哈維研究得出結論)5、哈維預言:在動脈和靜脈的末端必定有一種微小的通道,微小的通道指的是毛細血管。6、心臟的作用:心臟的有力跳動使得血液在我們全身循環,具有輸送血液的作用。血管的作用:血液循環的通道。血液循環完成體內的物質運輸(如氧氣、營養物質等).7.我們怎樣來保護我們的心臟?①經常參加有規律的適量的體育活動 ②剛做完劇烈運動不要馬上停下來③戒除抽煙、喝酒等不良習慣 ④科學飲食,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品等。8、不鍛煉的人一天心跳約為100800次,經常鍛煉的人一天心跳約為91400次。經常鍛煉的人心跳緩慢、有力,心臟休息時間也就更長。運動后心跳加劇,脈搏跳動次數也隨之加快。3、我們的大腦1、人類有語言功能,在大腦皮層有相應的語言中樞。2、大腦的形狀:就像一團核桃仁狀的豆腐腦,非常柔軟。3、人的大腦皮層存在著不同的功能區,包括:聽覺中樞、視覺中樞、語言中樞:其中語言中樞包括①運動性語言中樞(說話中樞) ②視運動性語言中樞(書寫中樞)③聽性語言中樞 ④視性語言中樞(閱讀中樞)4、甲善于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寫文章卻不知如何下筆。以善于用文字表達自己的心聲,但與人交談時,不善于迅速準確地理解別人的語意。這是為什么?請你作出分析。答:甲:運動性語言中樞(說話中樞)發達,視運動性語言中樞(書寫中樞)不發達。乙:運動性語言中樞(說話中樞)不發達,視運動性語言中樞(書寫中樞)發達。5、使大腦得到均衡發展要做到:發揮自己的長處,積極克服自己的短處。6、顱骨具有美觀、保護大腦、平衡顱內外壓的作用。7、怎樣保護我們的大腦? 答、 1、平衡膳食,補充營養;2、注意休息,勞逸結合;3、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4、要進行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劇烈運動時要戴頭盔。5、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除抽煙、喝酒、熬夜等不良習慣;4、和諧統一的身體1、肺、氣管、心臟、血管、腦都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人體的各個器官共同完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各項任務,它們之間相互協調,是和諧統一的整體。當某一器官健康受到影響時,也會波及人體其他部分的健康,睡眠不足會影響大腦的健康,但長期的睡眠不足卻會給人體其它器官帶來各種各樣的疾病。2、1994年4月10日,我國頒布相關規定,原則上保證小學生每天有9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3、人體平靜時,呼吸和心跳平穩,運動后呼吸的次數和心跳的次數會加劇。4、影響我們健康的因素有哪些?答、吸煙、酗酒、睡眠不足、營養不良、不良的生活習慣等。解決睡眠不足的建議:①提高效率,短時間完成任務 ②合理控制看電視的時間③不要沉迷于電子游戲等第二單元 簡單機械生活中的好幫手1、不同的工具用途不同,科學的選用工具可以幫我們方便快捷解決很多問題。舉例說一說生活中的幫手:木板、羊角錘、開瓶器、扳子、剪刀、斧子、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等。2、桔(jié)槔(gāo)發明于戰國時期。2、他能撬動地球嗎1、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說,只要給它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木棒,他就能撬動地球。其中運動了杠桿的原理。2、杠桿:像這種能夠撬動地球的裝置。3、天平是實驗室常用器材,就是利用杠桿平衡原理做的。我國在春秋末年已經使用了天平。4、什么因素決定了杠桿是否能省力?請你做出簡要分析?答、阻力點、支點、動力點三者的位置關系決定了杠桿是否能省力。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杠桿省力。阻力臂大于動力臂杠桿費力。當支點和阻力點一定時,動力點離支點越近越費力,越遠越省力。5、杠桿的作用:省力、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6、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有:水井壓水裝置、鑷子(費力)、釣魚竿、剪刀、鉗子、天平等。7、釣魚竿屬于省力但費距離的杠桿。天平屬于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等臂杠桿。水井壓水裝置屬于省距離但費力的杠桿。8、制作天平的方法:①用均勻的細木條(或塑料尺)做天平的橫梁,在橫梁的中間穿孔。②再在橫梁兩端與中間孔等距離的地方穿孔,用兩個同樣的硬紙片作為秤盤。③將橫梁掛在支架上部的鐵釘上,一個小天平就制成了。④用幾個不同重量的墊圈做砝碼。9、尋找“人體杠桿”,并體驗它們的作用。 3、輪軸1、輪軸:像自來水開關這樣由輪和軸組成的裝置叫輪軸。有一個(輪)固定在可以轉動的(軸)上,二者能繞(共同軸線)旋轉的機械。2、轆轤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輪軸了,我國在3000多年前就發明了轆轤。3、輪軸具有省力、省距離的作用。4、輪軸在什么樣情況下省力或費力?①當輪大小一定時,軸越粗越費力,軸越細越省力②當軸粗細一定時,輪越大越省力,輪越小越費力③軸帶動輪轉動費力,但省距離④輪帶動軸轉動省力,但費距離5、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門把手、擰子、扳手、汽車方向盤、自來水開關、水閥、螺絲刀4、滑輪兄弟1、定滑輪:位置被固定,不隨著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作用: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省力。應用在起重機、旗桿頂端等機械上。2、動滑輪:隨著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作用:省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應用在塔吊等機械上。3、滑輪兄弟由定滑輪和動滑輪組成。作用:既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而且動滑輪越多越省力。人們常常把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起來使用。4、滑輪在生活中的應用:窗簾,滑門、輪滑鞋、電梯、旗桿和釣魚竿頂部的定滑輪、塔吊、吊車、起重機等。5、在斜坡上1、金字塔是利用斜面來搬運大石頭的,因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2、斜面省力的大小與坡度、、斜面長度、斜面的光滑度有關。斜面越光滑、坡度越平緩、斜面越長的情況下越省力。3、斜面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費力?答、斜面越粗糙、傾角越大、坡度越陡、斜面越短的情況下越費力。4、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有:盤山公路、大橋引橋、樓梯、斧子、刀刃、汽車擋風玻璃、螺絲釘螺紋。5、在地勢比較高的地方,為什么要修盤山公路?盤山公路為什么要修成S形?答、因為同樣的高度,斜面越長越省力,為了車輛及人在行駛的過程中更省力、安全、平穩,所以盤山公路要修成S形。6、有趣的傳動1、小馬達是通過齒輪傳動和皮帶傳動的裝置將動力傳到玩具小車車輪的。2、動力的傳動方式有三種:齒輪傳動、鏈條傳動、皮帶傳動。3、齒輪傳動應用在:鐘表、玩具車、機械手表、坦克等上面。4、皮帶傳動應用在:壓面機、傳輸帶、縫紉機、安檢機、柴油機等上面。5、鏈條傳動應用在:自行車、摩托車、坦克、起重機等上面。6、齒輪的作用:傳送動力、改變方向、改變速度。7、大齒輪帶動小齒輪轉動,可以使小齒輪轉動的速度加快。大小齒輪轉動的方向是相反的,比如說大齒輪向右邊轉動時,小齒輪就會向左邊轉動。8、我們可以將各種傳動裝置和簡單機械組合起來,設計比較復雜的機械。第三單元地球的故事1、人類是怎樣一點一點認識地球是個球體的?①古代人們憑直覺來認識地球,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盤”,由此提出天圓地方的猜想。②古希臘人通過發現進出港船只的現象,提出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一個大圓球的假設。③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臘學學者亞里士多德通過觀察月食,做出“地球是個球體”的推測④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實驗,驗證了地球是一個球體的猜想。2、1519年9月,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帶領由5艘艦船組成,共256人的船隊從西班牙的伊比利亞半島出發,開始了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驗證了人們偉大的猜想“地球是一個球體”。3、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類第一次在遙遠的太空觀察到了地球。4、2003年10月15日,我國宇航員楊利偉乘“神舟”五號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了14圈。5、地球赤道周長大約4萬千米。需要4000多萬個同學手拉手才能圍住。相當于飛機飛行30個小時航程,或者人一刻不停步行大約1年的路程。6、我國古代歷史上杰出的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2、風光無限的地貌1、常見的地貌有:沙漠、海洋、平原、高原、濕地、山地等。我的家鄉的地貌屬于山地,山地海拔在500米左右,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植被比較多。3、地球的內部1、火山、地震、地熱等自然現象傳遞出地球內部的信息。2、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契奇意外地發現,地震波在傳到底下35千米處有折射現象發生。3、1914年,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發現,在底下2900千米深處,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物質的分界面。4、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部分(從外向內)。5、20世紀70年代,地質學家開始利用鉆探技術,獲取巖心、巖屑、巖層中的流體。巖層中的流體包括氣體和液體。6、科學鉆探被稱為伸入地球深處的“望遠鏡”。4、地球儀1、人們設計制作地球的表面模型叫做地球儀。2、地球儀上藍色部分代表海洋(71%)、黃色部分代表陸地(29%)。說明地球是由大部分的海洋和小部分的陸地組成(三分陸地,七分海洋)。3、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4、緯線:在地球儀表面,沿東西方向(橫著)環繞地球一圈的線。最長的緯線是赤道。南北半球以赤道來劃分,赤道以南是南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 經線:在地球儀表面,連接南北兩極(豎著),并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東西半球以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的經線圈來劃分。5、亞洲處于東半球,北美洲處于北半球,非洲處于南半球。中國位于北半球、東半球,美國位于北半球、西半球。6、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路線:從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出發,橫穿大西洋,繞道麥哲倫海峽,進太平洋,經菲律賓群島再過印度洋,繞好望角回到歐洲。5、地圖1、我國古代對地圖的研究和繪制有著悠久的歷史。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物品中就有地形圖。距今已有2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以實測為基礎的地圖。2、地圖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3、中國陸地面積960多萬平方千米。4、地圖比例尺:指的是地圖上的線段長度與實地相應距離只比。它表示地圖圖形的縮小程度。如1:10000,即圖上1厘米長度相當于實地10000厘米。地圖上的比例尺一般都以里面(CM)為單位。5、為了改變天然水域縮小、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森林覆蓋率降低等嚴重情況,近年來我國實施了“退耕還林”、“退田還湖”等一系列政策。6、漂移的大陸1、1910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意外地發現,在地圖上,南美洲東岸與非洲可以很好的拼接在一起。1911年,魏格納開始搜索資料,驗證自己的猜想,他從地質學、古生物學、氣候學等中搜集到了證明自己猜想的資料。2、大約3億年前,我們今天所知的南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歐亞大陸、南極大陸等統一屬于一塊超級大陸。3、大陸漂移學說較好地解釋了大西洋兩岸的輪廓、地形、地質構造、古生物群落的相似性等一系列問題。4、數百萬年以后,現在的大陸還會在原來的位置嗎?答:根據大陸漂移學說應該不在原來的位置。第四單元1、電池1、電池有正極(用+號表示)和負極(用—號表示)。思考:怎么樣連接小燈泡才會亮?2、電池的種類:干電池、蓄電池、鋰電池。廢舊電池不能隨意丟棄,這樣會污染環境。干電池用途:手電筒、收音機、遙控器、玩具車等中。蓄電池用途:摩托車、電動車、汽車等中。鋰電池用途:手機、筆記本電腦、攝像機等中。3、1799年,意大利科學家伏打發現當兩種不同金屬浸在酸中,再用導線連接,就會產生相當大的電流。4、伏打發明了第一個人造化學電源電池,被稱為伏打電池。伏打電池由鋅盤、銅盤、酸性溶液浸濕的紙張按順序相疊而成。2、怎樣控制電路1、用開關可以控制電路的通與斷。(電路斷了,燈就滅了;電路通了,燈就亮了)小燈泡不亮的原因可能是:電池沒電、燈泡壞了、導線斷了、開關沒有接好、燈泡接觸不良2、一個完整的電路由電池、導線、用電器、開關組成。3、美國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做了1600次耐熱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最終選中碳絲制成最初的燈絲,發明了電燈。4、開關的種類:墻壁開關、聲控開關、人體感應開關。5、墻壁開關用在:臥室、客廳、教室、會議室、廚房等。人體感應開關用在:酒店大門、銀行大門、賓館大門、大型商場、營業廳等。聲控開關用在:樓道、公廁、家門口等。3、設計電路1、開關 電源 電動機 燈泡根據要求設計電路:(1)用一個開關控制一個燈泡(2)用一個開關控制兩個燈泡 電鈴3、設計制作紅綠燈。4、人們按設計好的電路圖來連接電路。一個簡單的電路由電池、開關、燈泡、導線組成。4、導體與絕緣體1、導體:指的是容易讓電通過的物體(銅、鐵等金屬人體、大地、不純凈的水等)。絕緣體:指的是不容易讓電通過的物體(像塑料、橡膠、泡沫、玻璃、陶瓷等)。半導體:指的是它的導電性介于金屬與非金屬之間的物體,例如鍺、硅、二極管、三極管、集成電路等。5、電與我們的生活1、人們利用水力、火力、核動力、風力等使發電機工作產生出強大的電流,再通過輸電網將電送到千家萬戶。2、手搖發電機能使小燈泡發光。3、為了用電安全,人們設計制作了許多提示大家注意的安全標志。2、1882年7月26日下午7時,上海的一臺發電機開始運轉起來,點亮了15盞電燈。3個月后被清政府官員邵友謙下令禁止使用,原因是用電不安全,會“焚屋傷人、無法可救”。怎樣做到安全用電呢?①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電,為了用電的安全,人們用橡膠、塑料等絕緣體制作電氣設備的外殼②為了用電的安全,人們設計了許多提示大家注意的安全標志4、為了用電安全,我們該怎么做?(安全用電須知)①不要用潮濕的手去觸摸開關及用電器②不要隨意將金屬物品插入插頭內③放風箏時請遠離電線④不要把衣物晾在電線上⑤檢查或修護電器時,要先將電源切斷⑥發現電線掉落,不要自行處理,要迅速通知專業人員前來處理補充了解:①不要把許多電器連接在同一個插座上②不要把電器連續使用太長時間,因為有可能因絕緣體過熱而引發火災。第五單元1、科學家尋求問題的答案時,往往是從猜想與假設開始的。猜想與假設是依據已有的經驗。2、牛頓:可能是地球給蘋果施加了向下的拉力。拉住月球使它不能逃離地球的力,和拉住物體使它落向地面的力,也許是同一種力。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3、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依據“電可以產生磁”的事實,做出了磁應該也能產生電的猜想,發電機就是應用“磁可以產生電”的原理制成的。4、1582年,伽利略猜測:雖然吊燈擺動的幅度逐漸減小,但吊燈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可能不變。5、影響吊燈擺動快慢的因素是:擺動的快慢與擺長有關,擺長越短,擺動越快,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是固定點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