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上歷史期末復習專題:中國近代化的起步與探索單元綜述:所謂“近代化”,即是中國人民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尋求新的出路的過程。特點: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歷程,經歷了學習西方技術的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學習西方思想文化的新文化運動基礎梳理:一、洋務運動考試范圍:列舉洋務運動為“自強”“求富”而創辦的主要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評價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江南制造總局? ?? ?1、背景:國際上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正在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初步完成;國內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內外交困。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3、目的:師夷長技以自強;根本目的:維護清朝統治。4、領導階級:地主階級洋務派5、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6、頑固派和洋務派的區別:頑固派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洋事物。洋務物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維護清朝統治。7、洋務派的主要活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采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后期:又提出“求富”口號。開辦民用工業,以輔助軍事工業。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籌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留學生。8、結果:破產(標志: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9、性質:一場失敗的封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10、地位:中國近代化的開端。11、評價(意義):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它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12、失敗原因:只學技術不改變落后的封建制度。13、啟示:地主階級不能救中國。二、戊戌變法考試范圍:知道“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認識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1、背景:國際上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并開始向壟斷階段過渡;國內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戰敗,簽訂《馬關條約》,中國民族危機加深。2、序幕:公車上書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梁啟超聯合各省參加會試的舉人一千三百多人,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圖強,歷史上稱這次上書為“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3、內容:要求民權,發展資本主義。4、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5、領導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光緒帝、譚嗣同等6、百日維新:從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實行變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變法失敗,前后104天,因此叫“百日維新”。1819年是舊歷戊戌年,歷史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7、宣傳報刊:《時務報》《國聞報》《萬國公報》8、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政治上: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經濟上: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文化教育上: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思想上: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軍事上:訓練新式軍隊。9、性質:資產階級改革10、影響: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有利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預政權,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11、啟示:資產階級改良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三、辛亥革命考試范圍: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知道武昌起義,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起義軍占領楚望臺軍械庫 ?1、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1)、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興中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初步形成。2)、1905年,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等革命團體的成員,于8月在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3)、1911年10月10日,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帝制。4)、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5)、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一大,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6)、1924年5月,在廣州黃埔創辦黃埔軍校,兼任總理。2、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3、目的: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4、性質:資產階級革命5、發展:中國同盟會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建立,機關報《民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性質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作用:大大推動了全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6、高潮:武昌起義? ?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起義,第二天起義軍占領武昌,接著,漢陽,漢口的新軍起義,革命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這一年是舊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 ? ? 10月11日,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宣布廢除宣統年號,建立中華民國。? ? ?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7、結果: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果實,于1912年3月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8、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在我國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由于資產階級政治上的軟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發動廣大群眾,這次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但是,孫中山和他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功績,永遠閃耀著光芒。9、啟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等。10、失敗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11、領導階級:資產階級革命派四、新文化運動考試范圍:列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1、時間:1915年起2、背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文化領域里推行尊孔復古的反動政策,復古思想到處泛濫。一些帝國主義分子也乘機興風作浪。3、目的:反對尊孔復古。4、領導人物及代表作:陳獨秀《青年雜志》、李大釗《庶民的勝利》等、魯迅《狂人日記》、胡適《文學改良芻議》。5、兩面旗幟:民主和科學6、陣地: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7、內容: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把斗爭鋒芒指向維護封建制度的孔教。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8、性質: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9、意義: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它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但也有對東西方文化的絕對肯定和否定的偏向。10、精神:求真、務實和創新的精神;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的國際意識等。11、領導階級:資產階級激進派總結:一大主題:中國近代化的探索三個階段:由學習西方經濟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四次探索: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拓展延伸:1、與洋務運動發生的同時期的世界歷史大事有:俄國的農奴制改革(1861年)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年)2、從政治、思想和社會習俗方面說明辛亥革命成為“分界線”的理由。政治: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思想: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社會習俗:剪辮易服;禁止纏足;提倡鞠躬、握手等文明禮儀;用先生、君等平等稱呼。3、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相同點:學習西方先進文化,都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其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都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4、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不同點:(1)其中,開啟經濟工業化之路的是洋務運動;開啟政治民主化的是戊戌變法。(2)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要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同之處是對清政府態度不同 ,前者要在清政府支持下走改良道路,向日本學習,通過改良確立君主立憲制;后者是要推翻清政府統治,學習美國式民主共和制。5、在近代化過程中,中國主要向西方學習,但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制約近代化的兩大因素有:列強的侵略;腐朽的封建制度。6、中國探索近代化的過程中的三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及影響: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新文化運動,是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創造了條件。7、中西方近代化歷程的示意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