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科學第二講《聲和光的直線傳播》編者:溫中實驗學校 丁裕忠【知識要點】聲音產生的條件 聲音傳播的條件 光的直線傳播【方法指導】畫圖法 識別法 轉換法 幾何法【例1】發生暈車、暈船等癥狀,其原因是 ( ) A.由于睡眠不足引起 B.小腦調節平衡的能力弱 C.軀體感覺中樞受到了過強的刺激 D.前庭和半規管受到過強或長時間的刺激【例2】下列四個句子:(1)這首歌調太高,我唱不上去;(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4)請勿高聲喧嘩,其中“高”字指音調的是( ) A.(1)(2) B.(2)(4) C.(1)(3) D.(3)(4)【例3】如圖所示,8個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擊它們,可以發“1、2、3、4、5、6、7”的聲音來,這些聲音產生的原因和決定音調的因素分別是( ) A.水和瓶子振動,水的高度 B.水振動,瓶內空氣柱的高度 C.瓶內空氣振動,水的高度 D.瓶內空氣振動,瓶內空氣柱的高度【例4】下列光現象與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水中倒影 C.手影游戲 D.樹下陰影【例5】有一段長為18米的裝滿水的鐵管,將耳朵貼在裝滿水的鐵管一端,在另一端敲擊一下,能聽到幾次聲音?(已知:聲音在鐵,水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依次為5200米/秒,500米/秒,340米/秒。人能分清前后兩次聲音的時間間隔要大于0.1秒)( )A.1次 B.2次 C.3次 D.4次【例6】某人看見木匠敲釘,恰好在木匠把錘子舉到最高時,聽到敲擊釘子聲。此人一邊看表一邊數打擊次數,發現10秒打了20次,這個人距木匠距離是 米。【例7】如圖所示,在操場上把一鉛球A,以水平速度v0平拋出, A v0A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是Aˊ,在球落地過程中,其影子Aˊ所做的運動是………( ) A.加速運動 B.勻速運動 C.減速運動 D.自由落體運動 【例8】老師在實驗室用某種方法在長方形玻璃缸內配制了一些白糖水。兩天后,同學們來到實驗室上課,一位同學用激光筆從玻璃缸的外側將光線斜向上射入白糖水,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線,而是一條向下彎曲的曲線,如圖所示。關于對這個現象的解釋,同學們提出了以下猜想,其中能合理解釋該現象的猜想是( ) A.玻璃缸的折射作用 B.激光筆發出的光線不絕對平行 C.白糖水的密度不是均勻的,越深密度越大 D.激光筆發出的各種顏色的光發生了色散【例9】如右圖是月球的影區分布,當人隨地球運動到 區時會看到日全食,運動到 區時會看到日偏食,運動到 區時會看到日環食。【例10】夏天,當陽光通過樹蔭的縫隙時,常會見到地面上有一個個圓形光斑,如圖所示,如果已知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為L,并測得光斑直徑為d,樹高為h,請完成下列要求:(1)根據題意從光的傳播特性抽象出科學模型(用圖表示)。(2)估算出太陽圓面的直徑d (用L, d, h 的代數式表示)。【例11】去年暑假小明參加學校的生存夏令營,學到了許多野外生存的知識與技能。(1)如何獲得飲用水。如圖7,用大塑料袋套在一段樹葉濃密的嫩枝上,袋口扎緊,隨著植物中水的不斷__ __和_ ____,經過一段時間,你就能獲取可食用的水了;(2)用影子辨別方向。如圖8,中午前后,用描點的方法在地面上畫出豎直桿陰影頂端的運行軌跡,找出其中距O最近的點A,則OA就指示________(南北/東西)方向,這一技能應用的光學知識是:_____ _____;(3)由于聲音具有能量,為了防止觸發雪崩,在攀登雪山時應禁止______ __。【例12】愛因斯坦“同時的相對性原理”要從“愛因斯坦的奶牛夢”說起:在一個風景如畫的牧場上有許多奶牛在帶電的柵欄附近懶散的吃著草,農夫給柵欄通上電時,當電流到達奶牛位置時奶牛就會跳起來.如圖所示,在?A?位置的農夫合上電源開關起,電流以光速?c?向奶牛的方向運動,三頭奶牛?B、C、D?距?A?位置的農夫、E?位置的愛因斯坦的距離如圖所示.觀測者只有在奶牛跳起這一現象的光到達觀測者眼睛時,才認為奶牛正在跳起.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A.農夫看到三頭奶牛是先后跳起B.愛因斯坦看到三頭奶牛是先后跳起C.農夫看到D奶牛跳起距他閉合開關的時間是2S3/CD.對于同一類事件,由于觀察者的位置不同,看到其發生的時間是不同的【例13】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海監船去釣魚島海域例行巡查時,當船從很遠處逐漸駛向釣魚島的過程中,站在船上的海監人員將會看到釣魚島( )A.從A到B依次在視野中出現 B.從B到A依次在視野中出現 C.整座島同時在視野中出現 D.島嶼中間部分先在視野中出現 【例14】在生活中,有人用眼睛看,更有人用耳朵“看”,因為聲音向我們傳遞著很多信息。(1)養花人挑選花盆時,常常將花盆拎起后輕輕敲擊它,根據敲擊聲來判斷花盆是否有裂縫,他是根據聲音三個特征中的 來進行判斷的。(2)一位有經驗的鍋爐工發現,向瓶里灌開水,開始時,水的落差大、撞擊力大、瓶里空氣多,發出大聲的并且低沉的“咚、咚”聲。水將灌滿時情況相反,發出小聲的并且尖細的“吱、吱”聲,則該工人判斷灌水多少的依據是( ) A、音色和音調 B、音色 C、響度 D、響度和音調你能簡略地解釋其原因嗎? 。【例15】下圖為一聲速測量儀器的實驗裝置圖和使用說明書,其實驗原理可用簡圖表示。請你認真閱讀說明書,并完成下面的問題。 (1)某次實驗,液晶顯示屏顯示的示數為0,下列關于銅鈴所在的位置,最合理的是 。A.甲處 B.乙處 C.甲乙中點處 (2)某次實驗s1=8.5米, s2=17米,液晶顯示屏的示數為25ms,則聲速是 米/秒。(3)一同學將銅鈴放到甲的左邊,并與乙在一條直線上,則銅鈴在遠離甲的過程中,每次實驗液晶顯示屏的數值將 A.變大 B.不變 C.變小 D.無法確定【例16】靠近北極圈的挪威中部小鎮留坎鎮四面環山,由于高山阻擋,每年9月到第二年的3月太陽光都照射不到小鎮,這種情況維持了100多年。現在,當地人在附近一座450米高的山頂上豎起了三塊巨大的平面鏡,如圖甲所示。這些平面鏡由電腦控制,能跟蹤太陽自動調整角度,確保太陽光被反射到鎮中心廣場,這樣小鎮的三千多居民就能在鎮中心廣場感受到溫暖的太陽光。如圖乙所示,MN表示置于山頂的一塊平面鏡,B點表示廣場上被照亮的某一位置。(1)一束太陽光經平面鏡上的O點反射后到達B點,請在乙圖中畫出該入射光(保留作圖痕跡)(2)若入射光在紙面內繞O點轉過6度,則平面鏡MN需繞O點轉過 度,才能使反射光仍然照射到B點。【例17】為探究聲音的反射與吸收特點,小明同學進行實驗研究.(1)在玻璃圓筒內墊上一層棉花,棉花上放一塊機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圓筒口正上方10cm處,能清晰地聽見表聲,表聲是通過 傳播的. (2)當耳朵水平移動離開玻璃圓筒口一段距離后,如圖(甲)所示位置,恰好聽不見表聲. (3)在玻璃圓筒口正上方10cm處安放一塊平面鏡,調整平面鏡的角度直到眼睛能從鏡面里看到表,如圖(乙)所示,則∠AOB是該光路的 (填“入射角”或反射角”).此時耳朵又能清晰地聽見表聲了,說明聲音 (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樣反射。(4)用海綿板代替平面鏡,聽見的聲音明顯減弱,說明海綿板吸收聲音的能力 (填“強”或“弱”)于玻璃板.【例18】路燈高度為6.8米,人的高度為1.7米,當人行走時,頭頂的影子在地面上以1m/s的速度勻速移動,則( ) A.人不可能勻速行走; B.人以0.75m/s的速度勻速行走; C.人以4m/s的速度勻速行走; D.人以0.25m/s的速度勻速行走.【例19】夜晚有兩個高矮不同的小朋友A和B,A比B高,相距d.他們分別站在路燈下,O′點是路燈。在地面上的投影. A、B兩人的連線通過O′點,如圖所示。他們頭部分別在地面上留下兩個影子A′和B′,相距d′,當兩人沿過O'點的直線,以相同的速度行進時.A′和B′的距離將: ( )A.不斷增大。 B.不斷減小C.先增大.后減小 D.先減小.后增大。【例20】夜晚,人們仰望天空,有時能看到閃爍的人造地球衛星.地球赤道處有一觀察者,在日落4小時后看到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赤道正上方高空中經過,設地球半徑為R,則這顆人造地球衛星距赤道地面的高度至少為多少?( ) A.0.5R B.R C.2R D.4R【例21】早在公元前305年,著名天文家埃拉托色尼就已經測量出了地球的周長,與現代科學公認的地球周長的真實值相差不到0.1%.他在研究中發現,每年夏至這天,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正午的太陽光正好直射到城內一口深井的底部,而遠在S千米以外的亞歷山大城,夏至這天正午的太陽光卻會使物體在地面上留下一條影子,他測得太陽光方向與豎直方向之間的夾角為θ°,由此得出地球的周長為( ) A.千米 B. C.千米 D.【例22】雨后晴朗的夜晚,為了不踩到地上的積水,下面的判斷正確的是 ( )A.迎著月光走時地上發亮處是水,背著月光走時地上暗處是水B.迎著月光走時地上暗處是水,背著月光走時地上發亮處是水C.迎著月光走或背著月光走時,都應是地上發亮處是水D.迎著月光走或背著月光走時,都應是地上暗處是水【例23】小明同學研究了均勻拉緊的琴弦發音頻率與弦長的關系,并記錄了實測的數據(如下表所示)。請你根據記錄表中的有關數據,當琴弦發音頻率為440赫茲時,它的弦長為 。小明同學得出的實驗結論是 。音名 中央C 1 D 2 E 3 F 4 G 5 A 6 B 7 Cī唱名(C調) Do Re Mi Fa Sol La Si Do′頻率/Hz 264 297 330 352 396 440 ? 528弦長 圖8圖7使 用 說 明 書(1)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甲、乙是聲信號采集器。(2)復位后用棒錘敲打銅鈴,聲音被甲、乙接受。(3)液晶屏顯示甲、乙接受到信號的時間差的絕對值,單位為ms(毫秒,1s=103ms)PAGE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