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六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 植物角里的科學1、陽光、水、空氣等是植物生長共同依賴的條件。2、植物的生長發育不僅受到陽光、溫度、水、肥料、空氣等非生物因素的影響,還受到蚜蟲、蝗蟲、鼠等生物因素的影響。3、對于猜想,我們可以運用分析、觀察、實地考察、采訪等方法,排除明顯不合理的,選出可能成立的,準備進一步研究。4、植物通過根吸收水分,并由莖輸送到葉片,一部分水后來又由葉片蒸發到空氣中。5、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做實驗應準備適當的材料,按照計劃進行實驗,并做好觀察記錄。6、植物的莖、葉等具有向光性,這樣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陽光進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這有利于吸收足夠的水分,根還具有向地性,有利于固定植物,這些都是植物長期進化的結果。7、植物角里的花草長歪了身子可能因為:①陽光照射方向②長期只在花盆一側澆水③土壤里的肥料分布不均勻。8、你對管好班級植物角的建議有:①成立植物角管理小組;②定期均勻、適量地給植物澆水、施肥;③定期把花草搬到室外,讓它們盡情享受陽光。9、竹、松、柏、云杉等能夠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正常存活。苔蘚喜歡在背陰的環境里乘涼,蘋果樹喜歡得到更多的陽光。仙人掌能在干旱缺水的沙漠里生長,而菱的生長離不開水面。植物的這些喜好,是它們世世代代適應某種環境的結果。第二單元 讓生活充滿陽光1、樂觀開朗的心情有利于病人的康復。2、本身能發光的物體叫光源。光從光源發出后沿直線傳播。人類最早記載光的直線傳播的,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墨翟,他在《墨經》中對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做了完整的記載。3、要解決問題,就要設法找到引發問題的原因。4、光照射到一些物體的表面上,光的路線會被改變,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不同的物體反射光的能力也不同。5、人們除了利用平面鏡來改變和控制光的傳播方向外,還發明了光導纖維、放大鏡等來控制光的路線。6、放大鏡又稱凸透鏡,它的作用有:聚光、放大、成像。平行的光線通過凸透鏡是時,將會發生偏折,聚焦到一個點上。照相機、顯微鏡的鏡頭中都有凸透鏡。7、普通的白色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8、不同的物體會對不同的色光產生吸收和反射作用,比如:紅花只反射紅色的光,而其他光則被吸收了。9、紅、綠、藍是最基本的三種顏色,稱為光的三原色。各種顏色的光都是由這三種色光組成的,彩色電視機正是運用了這個原理。10、1870年,英國物理學家丁達爾在一次實驗中發現,光線能沿著彎曲的水流傳播。人們根據這一發現發明了光導纖維。光導纖維廣泛應用于通訊、醫療等行業。11、失敗是科學研究中的常事,如果不成功,請及時研究,并調整方案,反復試驗。12、一個成功的設計,往往要經歷反復實驗和不斷改進的過程。對新的改進方案,需要再次用實驗來驗證其可行性。13、調光玻璃有很多種,如:光控變色玻璃、電控變色玻璃、溫控變色玻璃等。14、自動調控房間采光的傳導器裝置由:陽光接收器、光導纖維、散射器等三部分組成。這種裝置不但能解決高層建筑群中背陰房間的采光問題,還能應用于日光浴及花卉栽培等。第三單元 大家動手做樂器1、編鐘是中國古代的打擊樂器,古琴入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樂器。2、我國古典《流水》被錄在美國“航天者”號太空飛船攜帶的一張鍍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外太空。3、常見的管弦樂器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弦樂器,如小提琴;管樂器,如小號;打擊樂器,如木琴。4、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有規則的、有準確高度的聲音叫樂音;振動無規則的、無固定音高或音高聽起來不明顯的聲音稱為噪聲。5、吹口琴時簧片在動,聲音與簧片的振動有關。6、樂音有三個要素:響度、音高、音調和音色。7、制作樂器,可以模仿已有的樂器,也可以改進已有的樂器,還可以自己發明一種樂器。共鳴使得聲音變大。弦樂器都有一個(共鳴箱)。8、人們以分貝為單位來測量聲音的響度(音量)。0分貝是人能聽見的最微弱的聲音。9、人能聽到聲音需要三個條件:發出聲音的物體(聲源)、傳遞聲音的物質(介質)和能夠接收聲音的聽覺系統。10、光能在真空中傳播,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遞。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在水中時每秒1400米, 在鋼鐵中是每秒5000米。11、人是怎樣聽到聲音的?聲源產生的聲音,通過物質把這個振動傳到人的耳朵里,耳朵通過聽覺系統把聲音信號傳遞給大腦,人就聽到聲音了。12、如何控制噪聲?①在聲源處控制:如禁止鳴笛,給汽車、摩托車安裝消聲器,②在傳聲途徑上控制:如在路邊植樹形成“綠色音屏”、或安裝隔音板,③在接收處控制:如人佩戴耳塞或者耳機狀消聲器。第四單元 登上健康快車1、在人體內擔負指揮和協調工作的是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包括腦、脊髓、神經。2、腦是人體的司令部,腦掌管著人體的全身知覺、運動、思維、記憶等活動。3、人的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血液組成。心臟的作用類似于“水泵“,使血液在血管內循環流動。4、我國青少年一般從10~12歲開始進入青春期。5、青春期的第一個生理變化是身高和體重的迅速增長;第二個生理變化是第二性征的出現。6、蛋白質是生長發育的基礎,身體的細胞主要由蛋白質組成。維生素不僅可以預防某些疾病,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糖類和脂肪是能量的主要來源。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人體生理活動必不可少的營養。7、青春期應補充哪些營養?①蛋白質;②糖類和脂肪;③維生素;④礦物質和微量元素;⑤水。8、什么叫做亞健康狀態?經常出現頭痛、頭暈、心煩、四肢無力、食欲不振、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不適癥狀,但醫學檢查并無明確的疾病,這種介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狀態,醫學上稱為亞健康狀態。9、健康是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第五單元 我們經歷的科學探究歷程1、蚯蚓喜歡潮濕、陰暗的環境。2、我們進行探究過程包括:觀察與提問、猜想與假設、計劃與組織、事實與證據、模型與解釋、表達與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