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二戰后的世界變化第16課 冷戰美國總統杜魯門哈里·S·杜魯門是美國的第33位總統。1945年在任期間同意對日本使用原子彈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戰迅速結束。1947年提出“杜魯門主義”,美蘇冷戰開始。1948年批準以扶植歐洲為目的的“馬歇爾計劃”,進而開始了美蘇長時間的較量。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在杜魯門總統任職期間剛好遇上了新一輪混亂的經濟衰退周期,物資短缺、無數的罷工。這無疑給這位美國總統出了一道大難題。他雖于1948年成功連任總統,但卻未能成功控制國會,以致他的“良政”計劃統統流產。但是在外交事務上,在他的任內發生了不少世界大事,如盟軍戰勝納粹德國、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正式結束;接著是聯合國的成立、杜魯門主義對抗共產主義、冷戰的開始、以重建歐洲為主旨的“馬歇爾計劃”的落實、、北約的成立以及朝鮮戰爭的爆發。其中朝鮮戰爭使美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戰爭使44000名美軍陣亡及失蹤,也使得在冷戰后期,美國的力量大大削弱。而最終,取而代之的是共和黨的德懷特·艾森豪威爾,長時間的戰爭是的杜魯門逐漸失去了民心,而后者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才贏得人心,在1952年出任總統,結束了杜魯門長達20年的執政。針對于杜魯門總統的個人看法,世人褒貶不一,因此我們也要結合具體世紀,來談論這位美國總統。21cnjy.com“鐵幕”演說富爾敦是美國密蘇里州的一座小城,是為紀念輪船的發明人富爾敦而命名的。1946年3月5日,城里的威斯敏斯特學院熱鬧非凡,三千多名聽眾正陸陸續續進場。不過,大多數人在議論將要進行的演講。演講者是鼎鼎大名的丘吉爾,今天會講些什么呢?丘吉爾挪動著水桶一樣肥胖的身軀,滿臉微笑,走向演講臺,一手輕輕揮舞著白色的禮帽,一手的中指和食指擺出他那著名的象征勝利的V字形,頻頻向聽眾致意。首先,他將美國吹捧為“正高踞世界權力的頂峰”,聽得臺下的人群點頭晃腦、得意洋洋。隨即話鋒一轉,貌似關心地提醒美國人民不要高枕無憂,因為新的戰爭和暴政日益威脅著世界,而根源就是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21·cn·jy·com丘吉爾用他那特有的富于感染力的聲音說道:“從波羅的海斯德丁到亞德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了。在這條線的后面……華沙、柏林、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亞——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在蘇聯的勢力范圍之內,不僅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屈服于蘇聯的勢力影響,而且還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1·c·n·j·y他建議:“必須馬上著手給聯合國配備一支國際武裝力量”,要對制造原子彈的秘密知識和經驗“加強保密工作”,“各英語民族要像情同手足一樣的聯合”。更重要的是在軍事上“繼續保持密切的聯系,以便共同研究潛在的危險”,用“實力”反對蘇聯。演說震動了臺下的聽眾,那些一直把蘇聯看成盟友的人驚得張大了嘴巴,甚至忘了禮節性的鼓掌。美國朝野嘩然,報刊紛紛發表評論。美國政府立即大造輿論,《紐約時報》載文宣稱“兩國為同一命運所支配”,應“同情和支持”丘吉爾的建議,掀起“冷戰”的浪潮。北約和華約冷戰開始以后,西歐雖然在美國的經濟援助之下,漸漸恢復了元氣,可是面對蘇聯信誓旦旦要在全球實現共產主義的宣傳,不免憂心忡忡。21教育網1948年初,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權變更,加入了社會主義陣營,希臘、土耳其的局勢也岌岌可危。西歐如同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英國外交大臣貝文心急如焚,禁不住大聲疾呼:西歐正面臨被蘇聯顛覆的危險。同年6月爆發的“柏林危機”,更加堅定了西歐聯合美國的決心。為保衛西歐的安全,各國應該聯合起來,建立西歐聯盟。而美國早就想把軍事觸角伸向歐洲,這樣既可加強對西歐的控制,又能遏制蘇聯勢力的擴張,實現自己稱霸世界的野心。www.21-cn-jy.com1949年4月4日,美國、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國、意大利、盧森堡、挪威、荷蘭、葡萄牙、英國、冰島等十二國代表聚首華盛頓,在美國國務院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英文縮寫NATO。條約聲明北約將聯合一切力量“進行集體防御及維持和平與安全”,矛頭直指蘇聯及東歐各國。條約規定,“對一個或數個成員國的武裝攻擊,應視為對全體成員國的攻擊”,每一成員國應采取必要的行動,包括使用武力,援助被攻擊國,“以恢復并維持北大西洋區域的安全”?!緛碓矗?1·世紀·教育·網】北約咄咄逼人的氣勢令蘇聯深感不安。蘇聯意識到:只有建立實力強大的軍事集團,才能和北約分庭抗禮。于是蘇聯針鋒相對,聯合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等七國,于1955年5月14日在波蘭首都華沙簽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簡稱《華沙條約》。華約組織的總部設在莫斯科,建立了華約最高決策機構——政治協商委員會以及武裝部隊聯合司令部。21·世紀*教育網北約和華約的成立,標志著歐洲從此進入兩大陣營、兩種社會制度、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時代,美蘇冷戰全面鋪開,歐洲徹底分裂,東西方徹底分裂。www-2-1-cnjy-com馬歇爾計劃1947年6月5日,是這一年哈佛大學舉行畢業典禮的日子。這次的畢業典禮邀請的是現任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在美國,不知道他的人恐怕不多。在學子們的眼里,馬歇爾是二戰英雄,又是杰出的政治家,是一位高山仰止的人物,今天他要給學子們講些什么呢?2-1-c-n-j-y馬歇爾首先對畢業生表示真誠的祝賀,希望他們鵬程萬里,然后他馬上引入了演講的主題——美國對歐洲進行援助的計劃。他向人們描繪了歐洲面臨的困難局面:“事實真相是,歐洲在今后三到四年內……必須獲得大量的額外援助,不然就得面臨性質非常嚴重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的惡化?!崩^而他又闡述了援助歐洲的政治意義:“美國應當盡其所能……否則,就不可能有穩定的政治與有保障的和平……我們的政策的目的應該是恢復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經濟制度,從而使自由制度賴以生存的政治和社會條件能夠出現……”演講的內容迅速傳遍了全世界,尤其是在歐洲,就像溺水者看到有人拿著竹竿跑過來,人人翹首以待。21*cnjy*com1948年4月2日,美國國會通過了《1948年對外援助法》,次日由杜魯門總統簽署生效,馬歇爾計劃開始實施。提供給歐洲的不是現金而是信貸,主要用來在美國購買設備、機床以及生活用品,到1952年6月30日,計劃結束時美國實際撥款一百三十一點五億美元。【出處:21教育名師】歐洲經濟出現奇跡般的恢復,非但英、法等國趕超了戰前水平,就連戰敗的德國也加入快速增長的行列,強大的法國和意大利共產黨由于沒有什么經濟上的不滿可以利用,影響力大大下降?!景鏅嗨校?1教育】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演化和延伸,它回避了杜魯門主義的挑戰性論調,糅和了美國傳統的人道主義精神,和美國關于戰后貿易和投資的門戶開放的想法,它有促進國內工業生產的念頭,也有針對蘇聯進行遏制的動機。但令美國始料不及的是,復興后的歐洲走上了聯合自強的道路,隨著歐洲一體化的推進,歐洲成為一支不完全受美國控制的政治力量。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美蘇爭霸美蘇爭霸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英美國和蘇聯等國家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建立起世界反法西斯聯盟。二戰結束之后,美國對蘇聯等國家實行了冷戰政策。赫魯曉夫擔任蘇聯領導后,對外開始爭取與美國取得平等的地位與美國共同主宰世家。隨著時代的跟進,蘇聯經濟和軍事實力進一步增強,從50年代后期起,美蘇爭霸逐漸形成。50世紀60年代的中期,是既有緩和又有爭奪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里,蘇聯主動與西方國家合作,簽訂了《對奧》和約,解決了二戰所遺留下的問題。同樣,蘇聯同聯邦德國建立起外交關系;1959年赫魯曉夫訪問美國,美蘇的首腦戴維營會議是蘇聯推行美蘇合作外交戰略的重大議會。美國實際上承認蘇聯是超級大國的事實。但在1961年,蘇聯修筑“柏林墻”,封鎖了東西柏林邊界,使美蘇的關系更加緊張。21*cnjy*com之后蘇聯面對著肯尼迪的封鎖和威嚇,前后態度發生巨大改變。蘇聯開始時態度強硬,把美國的封鎖照會當作不可接受的文件退還給美國駐蘇使館。10月23日,蘇聯政府發表聲明,警告美國政府“如輕率玩火應對和平的命運負嚴重責任”。蘇聯政府呼吁各國政府和人民“強烈抗議美國侵略古巴和別國的行徑,堅決譴責這些行動并阻止美國政府發動熱核戰爭”。蘇聯政府指示它駐聯合國代表提出召開安理會討論美國“違背聯合國憲章和威脅和平”的問題。同時,蘇聯加速在古巴的導彈基地建設。在美國強大攻勢的壓力下,蘇聯開始后退。但又提出一些條件進行討價還價。在24日美國被告知,蘇聯12艘駛往古巴的船只停止了前進。26日,有幾艘經過美國海軍檢查的蘇聯船只和它所借用的船通過了封鎖線。同一天,蘇聯方面發出信息,如果美國保證不入侵古巴,蘇聯可以將導彈撤出。美國國務院對此感興趣。27日,赫魯曉夫在給肯尼迪的信件中,重申蘇聯向古巴提供武器“只是加強防御能力,因為古巴不擁有任何武器”。赫魯曉夫說美國在蘇聯的周邊國家部署導彈著實使自己感到不安。赫魯曉夫建議“我們同意從古巴撤出您認為是進攻性的手段。同意實現這點并在聯合國宣布這個保證。美國代表需要聲明:美國方面考慮到蘇聯的安全和焦慮,將從土耳其撤出自己的這種手段”;蘇聯保證在安理會范圍內聲明尊重土耳其領土和主權的不可侵犯性。他強調美國也應該發表類似的聲明。肯尼迪于27日就赫魯曉夫給他的私人信件作出了回答,提出如果蘇聯在聯合國觀察和監督下把部署在古巴的武器系統撤出,并保證不再把它們運入古巴,美國同意“馬上取消現在實施的隔離措施”、“提供不進攻古巴的保證”。羅伯特·肯尼迪會見蘇聯大使,要求蘇聯在48小時內從古巴撤走導彈,表示“美國不能在威脅的壓力下作出撤走在土耳其的導彈的決定”,給自己在外交上和西方盟國內部造成不利影響。他告訴這位大使“肯尼迪總統早就急切地想把這些導彈撤出土耳其”。10月28日,赫魯曉夫在廣播講話中公開答復肯尼迪,蘇聯政府下令“拆除您稱為進攻性武器,并加以包裝運回蘇聯”。在這封公開信中,赫魯曉夫重申“蘇聯政府曾為古巴政府提供經濟援助以及武器。因為古巴及其人民曾經常受到入侵古巴的不斷威脅”。赫魯曉夫對美國飛機入侵蘇聯和古巴領空進行了譴責,但表示愿意同意同肯尼迪交換意見共同緩和國際緊張局勢??夏岬险J為在古巴導彈問題的主要目標即迫使蘇聯撤走導彈,消除對美國的軍事威脅已經達到。蘇美雙方都采取措施履行了自己的承諾,古巴導彈危機成為了歷史。1962年發生了古巴導彈危機,表明蘇聯開始走上同美國進行全球爭奪的道路,同時也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仍然在美國方面。古巴導彈危機的發生,經過時間的對峙后,蘇美兩國同時讓步,蘇聯在古巴中撤走了轟炸機和導彈,而美國也就解除了對古巴海上的封鎖,導彈危機就此平息。60年代初,美國侵略越南后,為了脫身,在1973年簽署了《關于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在簽署協定的前一年,尼克松來訪中國,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了,《聯合公報》,就此中美關系穩定。70年代,美蘇爭霸達到頂峰。1979年12月蘇軍出兵占領阿富汗。長期的爭霸,經濟的力量對蘇聯有很大的負擔,在80年代蘇聯的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提出全球緩和戰略,一年時間的過去,蘇軍從阿富汗撤離。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美國同意緩和。十二年過去,蘇聯解體,蘇美兩級爭霸格局結束。“柏林墻”的危機二戰結束后,德國首都柏林被美、蘇等國分區占領。美國占領的西柏林,作為西方冷戰的前哨陣地,一直被蘇聯視作長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心臟上的一個“毒瘤”。隨著柏林局勢日趨緊張,成群結隊的東德公民從東柏林逃亡西柏林。因為東柏林與西柏林的邊界是開放的,既無安全措施,也不進行檢查,邊界線就蜿蜒在街道、住宅區、樹林或河道中。這種逃亡從1949年就開始了,到了1961年夏,已有二百七十萬人逃到了西方,幾乎占了當時東德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不少人員是東德經濟建設急需的科學家、工程師和其他專家。由于逃亡愈演愈烈,直接威脅到了東德的生存,引起東德領導人的恐慌。1958年,蘇聯成功發射洲際導彈后,赫魯曉夫認為自己有了談判的籌碼,要求西方就西柏林問題進行談判,企圖逼迫美、英、法退出西柏林,并揚言要以“外科手術”割掉這個“毒瘤”。西方毫不示弱,決心留在柏林?!緛碓矗?1cnj*y.co*m】雙方調兵遣將,戰爭一觸即發。全世界人民似乎聽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腳步聲。1961年8月13日凌晨,全副武裝的東德軍隊封鎖了整個邊界,并在短短幾小時內,修筑了一道帶刺的鐵絲網,把西柏林隔離了起來。第二天,建筑隊開始施工,用一堵高高的水泥墻取代了鐵絲網。這堵墻就是被西方稱為“鐵幕”的柏林墻,總長度一百五十四公里,設立九個邊境站。從此,柏林城被活生生地一分為二,東西柏林民眾再不能自由往來。懾于可能引發的核戰的災難性后果,赫魯曉夫和肯尼迪都沒有大打出手的決心。經過各種形式的秘密接觸,雙方都做了一些讓步,紛紛表示西柏林問題沒有最后期限,問題什么時候成熟,就什么時候解決。就這樣,一場驚心動魄的對抗終于結束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